兀良哈简介(兀良哈疆域)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8:45:41 浏览
1、兀良哈疆域

大明取代元朝后,占据漠北的蒙古内部发生了分裂,主要分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落,其中鞑靼紧挨着大明的边境,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部迅速衰落,鞑靼部逐渐成为了蒙古势力强大的部落。事实上,自从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和大明的冲突就从未间断过,但总的来说,边境和睦的关系仍然是主流,特别是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敲打后,蒙古各部长期与明朝保持着朝贡互市的友好关系,一些蒙古部的首领还接受了明朝皇帝的册封。到了嘉靖末年至隆庆初年,大明和蒙古的关系再度趋于紧张,主要原因是明朝国力已大不如前,军力衰退,边防松弛,而在处理和蒙古的关系上也是屡屡失当,鞑靼部的首领俺答多次提出互市请求,均被大明拒绝,更让蒙古人无法容忍的是,大明朝廷竟然杀了鞑靼的使者,还将其头颅延边示众。两国交往,不杀来使,这是自古以来处理国与国外交关系时不成文的规则,过去只有蛮夷之邦会不遵守规则,而这一次,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在两国相安无事的情况下,大明的掌权者竟然做出了如此鲁莽的决定。如果任由大明和蒙古的关系持续恶化下去,两国再起兵祸已是不可避免,而在隆庆五年,“隆庆和议”的议定,让大明和蒙古的关系破冰,进而迅速发展,再度回到正轨,史书中记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当然,要促成两国的友好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隆庆和议”中就包含封王、朝贡和互市等内容,隆庆皇帝封鞑靼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其余各支首领及其子侄也分别给予都督、指挥等不同官职。和议还规定,鞑靼每年可向大明朝廷进贡马匹一次,贡使和马匹数目都有明确限制的,贡使每次不得超过150 人,马匹每次不得超过500匹,而这些马匹都是由朝廷议价,规定朝贡时间为每年的正月上旬。同时,大明将在山西、宣府、大同等地,以及长城附近开设互市,方便两国民众私下的贸易活动,我们需要明白,朝贡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就是不等价的,简单说就是赔本赚吆喝,蒙古朝贡而来的马匹,其价格对蒙古各部来说,是只赚不赔的,除此之外,大明还会给予来朝贡的使团大量赏赐,这种美差是蒙古各部都乐见的,为了维持蒙古和大明的关系,每年在外交上都有大量财政支出。此时,明朝边防松弛,要开放互市,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所以还得加强边防,整顿军备,这又是一笔支出,那么大明和蒙古维持这样的外交关系,就没有任何实惠吗?当然不是,“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和蒙古长达近二百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史书中描绘到“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只要边境维持稳定,互市能够繁荣,大明自然不愁赚不回钱来,这也远比连连战乱好得多。“隆庆和议”能取得成功,自然是有隆庆皇帝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高拱和张居正的鼎力支持。以微小的代价,换取国家长治久安,这并非耻辱,整日只知道喊打喊杀的人,通常脑子是有问题的,并且从长远看,谁吃亏还不一定,更何况身处边境的百姓,更期待的还是和平。

2、兀良哈善巴

毛忠,明朝悍将,历经8代帝王,75岁阵亡沙场。1468年,75岁老将毛忠征讨固原,身中数十箭,殒命疆场。儿子毛海、孙子毛铠,也奋力拼杀,力战而亡。毛忠,蒙古人,洪武年间,毛忠与祖父、父亲从塞外投奔明朝。洪武九年,毛忠的祖父在西北与蒙古骑兵交战,力战而亡。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毛忠对行军打仗尤其感兴趣。毛忠力大无穷,善于骑射,在永乐年间崭露头角,经常率骑兵冲杀,充当“敢死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时代,毛忠以小兵身份参战,屡立奇功。宣德皇帝朱瞻基继位后,毛忠的表现机会更多。朱瞻基继位,实行“收缩”政策,撤销长城外面的许多卫所。鞑靼、瓦剌、兀良哈等蒙古骑兵乘势南下,边境战火连天。长城附近交战,毛忠主要打埋伏,斩杀敌军众多。宣德时代,毛忠前后斩杀蒙古兵两万余人,俘虏将领数十人,北元少师、太师等官员十几人。宣德皇帝的“收缩”政策,让蒙古草原再次闹腾,成为中原的大患。朱祁镇继位后,改变祖父、父亲的策略,决定主动出击,深入漠北作战。1438年,朱祁镇刚继位三年,便派王骥、蒋贵等率兵远征鞑靼,力图要消灭阿台汗。蒋贵与王骥分两路出兵,蒋贵率2500骑兵充当前锋,毛忠则是蒋贵的先锋官。明军采取奔袭战术,蒙古大将朵儿之伯猝不及防,毛忠率先冲入营内,在狼山下击败敌军,斩杀数百人。朵儿只伯便投奔阿台汗,毛忠建议蒋贵奔袭,不给敌军喘息之机。阿台汗在数百里之外,对明军而言是个挑战,但毛忠力劝蒋贵袭击。毛忠看来,明军十几年没有深入草原作战,蒙古军都习以为常了,阿台汗不会料到明军的行动,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蒋贵觉得很有道理,便率两千兵马从镇夷出发,抄袭小路,走了三天三夜,抵达阿台汗的营垒,而对方却没有发觉。毛忠率7个骑兵充当敢死队,突然冲入马群。毛忠用马鞭打弓袋,让蒙古的马匹受惊,全部伏在地上。阿台汗惊慌失措,只能仓促指挥士兵迎战,但马匹不听指挥,只能步行与明军战斗。蒋贵、毛忠率骑兵纵横驰骋,挥舞着马刀砍杀,阿台汗夺路而逃。蒋贵、毛忠继续追击一百余里,三战三捷,在黑泉边歼敌数千。阿台汗、朵儿只伯只身逃走,鞑靼部元气大伤。《明史》记载:“出沙漠千里,东西夹击,敌几尽。”亦集乃路之战,王骥、蒋贵、毛忠威震塞北。此战表明,朱祁镇时期的明军依然很强悍,具备长途奔袭作战的能力;如果指挥得当,也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亦集乃路之战后,鞑靼部元气大伤,蒙古草原失去了平原。也先率领的瓦剌部崛起,成为明朝新的威胁,瓦剌经常袭击西北。毛忠对战瓦剌,从未败绩,也先奈何不了他。1449年,也先分兵南下,英宗在土木堡之战惨败,毛忠却在西北击败瓦剌,守住了甘肃。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此时,有人说毛忠与瓦剌有联系,想跟瓦剌里应外合,图谋西北。朱祁钰将其贬谪,让毛忠去福建呆着。毛忠被贬官,也没啥怨言,在福建继续率军作战,征讨各路起义军,扭转了福建的局势。1457年,朱祁镇再次继位,将毛忠从福建调回来,让他担任总兵官,继续镇守甘肃,防御蒙古骑兵。1461年,孛来率数万蒙古骑兵南下,劫掠西宁、庄浪、甘肃,前锋直抵凉州城下,西北告急。毛忠率兵在城外设伏,以弓箭、火铳射杀,与孛来血战一昼夜。弓箭、弹药耗尽后,毛忠手持弯刀,率兵搏杀,进行白刃战。毛忠勇猛,悍不畏死,孛来很畏惧他。孛类来害怕肉搏战,蒙古兵围而不打,毛忠则经常搞夜袭,让孛来坐卧不安。明军主力增援后,孛来焚毁营垒,退回草原。成化四年(1468年),满四在固原起兵造反,率兵劫掠附近各州县。朱见深让毛忠率兵讨伐,直奔固原贼营,捉拿满四。此时,毛忠已经75岁,英勇却不减当年。毛忠率兵冲杀,亲自操刀上阵,连续夺取北山、南山,摧毁敌军营垒十几座,靠近石城。毛忠让士兵前去喊话,建议满四投降,遭到拒绝。毛忠下令炮击,猛轰石城内的敌军,满四陷入绝境。明军即将得手时,突然起了大雾,视线受到阻碍。毛忠继续进攻,亲自督战,鼓舞士气,被箭雨射中,阵亡沙场,年75岁。毛忠被围攻时,儿子毛海、孙子毛铠赶来增援,与敌军血战。毛海勇猛,手持数十斤铁鞭冲阵,斩杀数十人,将毛忠的尸体抢回来。无奈大雾阻挡,视线不佳,毛海、毛铠“走错路”,被敌军反包围。毛海、毛铠面无惧色,继续血战厮杀,全部阵亡沙场。毛忠阵亡,都督项忠继续增兵,调来众多火炮,摧毁了石城。满四走投无路,出城投降,被斩首示众,其余士兵赦免。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毛忠历经明朝8代帝王,9任皇帝,可谓是一员老将。洪武年间,毛忠与祖父从塞外归来,为明朝效力。1468年,75岁的毛忠还亲自上阵杀敌,阵亡沙场,着实令人敬佩。

3、兀良哈三卫

永乐皇帝朱棣传 书摘:朱棣带着五十万大军一路扫荡却没人理他,相当无聊。于是回来的路上,朱棣“简精兵还击兀良哈,大破之”。兀良哈表示很无辜,但是朱棣不管,你之前虽然听话,但是很多时候阳奉阴违,此番出来就是要教训教训你。兀良哈只能挨了打还继续赔不是。——《永乐皇帝朱棣传》

4、兀良哈蒙汉

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帖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密切,而鞑靼部势力强大。“鞑,即蒙古,故元后也。”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至坤帖木儿。永乐元年,坤帖木儿为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所杀,鬼力赤去元国号,称鞑靼可汗。鞑靼另部首领阿鲁台又杀鬼力赤,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自行专政,势力强大。“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分别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个首领执政,与鞑靼对立。明廷对蒙古各部采取“恩威并施”,羁糜和防御并用的政策。在兀良哈部设三卫,封其大小首领以各种官职。瓦刺部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大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东王。到永乐八年鞑靼部被朱棣击败后,阿鲁台表示内附,明封其为和宁王。但在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虽名义臣服,却经常骚扰明廷北部边境,鞑靼还策动兀良哈在辽东侵扰。所以,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动用五十万大军,先后五次亲自率兵出塞,重创鞑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鲁台的鞑靼势力,并在第五次出征的回军途中死去。随后阿鲁台又被瓦刺部击败,部众离散。由是瓦刺部并吞各部,势力越来越强大,奉元朝宗室脱脱不花为可汗,英宗正统八年瓦刺太师顺宁王脱欢死去,他的儿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一统了长城以北,虎视明廷。朱棣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为加强边防,在北部和西北部先后设置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处边防重镇,布置重兵戍守,同时还在沿边修缮了长城。因此,在宣德年和正统前期共二十多年间,总体而言北部边防还算相对平静,这局面持续到正统十四年。#兀良哈简介#

5、兀良哈之战

湖南邵阳市邵东市历史名人李庭秀 字茂荣 男 汉族 生于南宋宋理宗淳?二年(壬寅年即1242年)抗蒙将领,特别是咸淳三年(1267年)襄阳之战,蒙古将领兀良哈.阿术大军进攻,年方25岁的李庭秀跟随吕文焕浴血奋战,屡次冲出包围。与蒙古大军僵持6年之久。31岁的李庭秀被赐 定南侯 南宋抗争到咸淳九年(1273年)终于不敌襄阳失陷。公元1273年末李庭秀辞官回乡举家迁居湖南宝邵城福居住。后隐居在吹风口凤形山。宋代著名诗人黎廷瑞为他的隐居赠诗一首。《题李庭秀学隐山房》元朝至顺二年逝世。即:元文宗孛儿只斤. 图贴睦尔 (1331年李庭秀逝世葬于邵东市佘田桥镇文殊山。)李庭秀是湖南邵阳市邵东市灵官殿镇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之一。#兀良哈简介#

6、兀良哈台

朱棣的皇位是靠武力打下来的,登基后他很重视武将,和朱元璋大举清算功臣不同,朱棣为了巩固权力,重用靖难之役中追随自己的武将团体,通过大量封赏换取他们的忠诚,在后来的统治中,朱棣也同样对远征蒙古,安南有功的将领大肆封赏。所以在朱棣一朝,要想建功立业,参军就是便捷的通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机会成为官吏,对于权贵来说,这也是加官晋爵的好机会,并且此时明朝的军事实力也正是巅峰,但凡涉外战争,打到后,胜利总是属于大明的,只要能活着回来,一定能得到朝廷封赏。而北方的蒙古,南方的安南就是刷经验的好去处,大明建立后,蒙古虽然远遁漠北,但他们总惦念着南方的广袤土地,如果明朝强盛,蒙古人就在漠北放马牧羊,大明一旦发生动荡,蒙古人就蠢蠢欲动,朱棣迁都北平不只是因为他是在北平起家的,也是为了防御蒙古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下令北征,北元也被打得一蹶不振,这之后蒙古也分裂为三部,分别是瓦剌,鞑靼和瓦良哈,蒙古资源稀缺,军事实力又不如大明,只能在内部竞争生存资源,这也就导致三个蒙古部落间的关系十分恶劣,经常互相征伐。鞑靼部的首领鬼力赤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蒙古人以他们为荣,蒙古人被赶回漠北后,他们一直渴望再度建立强大的帝国,但鬼力赤虽然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却没有恢复蒙古帝国昔日荣光的野心,他认为既然明朝不再针对蒙古人,那么大家相安无事好。这也就导致鞑靼内部出现了分歧,太保阿鲁台一直想要恢复成吉思汗的霸业,他笼络了不少追随者,发动了兵变,杀死了鬼力赤,他拥立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汗,本雅失里在阿鲁台的辅佐下,出兵征讨了瓦剌和兀良哈。明朝得知漠北被本雅失里搅了天翻地覆,并未错过这次机会,出兵帮鞑靼,卖兵器给瓦剌,给兀良哈出谋划策,对大明而言,蒙古越乱越好,但局势的发展有些失控,鞑靼部经过多年征战,居然成了蒙古强的部落。鞑靼部也觉醒了,再这么打下去,都不用大明动手,蒙古内斗都够灭亡了,应该联合瓦剌,兀良哈共同抵抗大明,本雅失里派人出使瓦剌和兀良哈,告诉他们,咱们都是蒙古人,明朝是外人,是敌人,只有自己人联合起来对付外人的道理,没有联合外人伤害自己人的道理。蒙古的三大部落再次联合起来,永乐七年,鞑靼不顾外交礼仪杀害大明使节郭骥,敢杀大明使节,这是在挑衅明朝皇帝的,朱棣在朝堂上只留下了一句话,出征蒙古。将领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朱棣终选中了大将邱福担任主帅,邱福在靖难之役中追随朱棣,在白沟河一战中奉命进攻李景隆中军,虽然邱福不是那种才华卓越的将领,但每逢恶战从不退却,朱棣还是很信任他的。不过邱福能力平平,还容易轻敌,这也让朱棣有些不放心,所以在他出征漠北前,朱棣特别召见了邱福,再三叮嘱,对付蒙古人,不管对方多疲弱,都绝不能轻敌,邱福虽然答应了,但他并没把蒙古人放在心上。在朱棣看来,蒙古主要以骑兵为主,其实派遣一位善于对付骑兵的将领更合适,但天底下擅长对付骑兵的就是朱棣,而朱棣还有诸多政务要处理,不可能御驾亲征,所以只能让邱福上了,邱福率领十万大军出征,朱棣怕他冒进又派了两位副将王聪,霍青,左参将王忠,右参将李远辅助邱福。邱福率军进入蒙古腹地,一直抵达胪朐河,邱福在这里才遭遇了蒙古军队阻击,这支蒙古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邱福抓住一个蒙古官员审问他鞑靼主力在何处,这人都没用刑就告诉邱福鞑靼军主力就在前方三十里处。邱福立刻下令全军全速前进,要和鞑靼一战定胜负,一路上邱福大军接连遭遇多支小股部队,但这些部队一触即溃,邱福越发兴奋,右参将李远察觉有些不对劲,他劝阻邱福说,这很可能是鞑靼诱敌深入的计策,邱福根本听不进去,还斥责李远有损大军士气。等邱福大军进入包围圈,阿鲁台一声令下,无数骑兵从四方山丘冲出,包围了明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帅邱福,大将李远,王忠,霍亲,王聪全部战死,战报传回京师,举国震动。

7、兀良哈现在是什么民族

这名被俘俄军士兵,一看就是蒙古人长相,蒙古长相的特点就是颧骨高,眼睛相对不大,眼间距更近。估计是从唐乌梁素海,阿尔泰或者远东地区参加俄军的。虽然,从蒙古金帐汗国建立开始,大量蒙古人与当地北亚突厥人混血,逐渐形成现在俄罗斯的鞑靼人。但是,现在大量因为贫困参加俄军的蒙古人,大多是俄罗斯帝扩张后才成为俄罗斯人的。比如,布里亚特蒙古,卡尔梅克蒙古,唐努兀良哈(乌梁海),阿尔泰兀良哈(乌梁海)等等蒙古人。蒙古人都比较耐得艰苦,能征惯战,因此就是清朝的时候,也喜欢征发蒙古当兵。比如,乾隆年间征准噶尔部队包括,京城满洲兵四千、黑龙江满洲兵二千、索伦巴尔虎兵八千、绥远城右卫满洲兵二千五百、西安满洲兵二千五百、凉州庄浪满洲兵一千、宁夏兵一千、察哈尔蒙古兵四千、新降厄鲁特兵二千、归化城土默特蒙古兵一千、阿拉善蒙古兵五百、哲里木蒙古兵二千、昭乌达蒙古兵二千、喀尔喀蒙古兵六千(就是外蒙古)和托辉特蒙古兵五百、宣化大同绿旗炮手兵一千、安西绿旗兵一万。

8、兀良哈阿术

永乐七年(1409)二月,鞑靼人杀了明使,七月,淇国公丘福率十万明军北伐全军覆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明成祖朱棣决定御驾亲征。明初,元顺帝率残部逃回大漠,这个残余政权史称北元。后来,北元内部分裂,形成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游牧在今天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国大部分地区,瓦刺部游牧在今天蒙古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兀良哈部游牧在呼伦大草原一带。蒙古三部之间斗争激烈,还经常滋扰明朝边境。永乐六年(1408),元顺帝曾孙本雅失里在鞑靼部称大汗,他对大明态度强硬,还斩杀明朝使节。明成祖朱棣震怒:逆命者,歼除之。七月,淇国公丘福率十万明军北伐全军覆没。于是,朱棣决定御驾亲征。永乐八年(1410)二月,朱棣率五十万明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的飞云山大败五万蒙古骑兵,本雅失里仅剩七骑逃遁,被瓦刺人杀死。明军又在兴安岭击败太师阿鲁台部,一直打到擒孤山,在一个巨石上刻碑记功:斡海为镡,天山为锷。战后,太师阿鲁台向大明称臣,被封为和宁王。同时,大明还封瓦刺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鞑靼部衰落,瓦刺部强大起来,想要进攻阿鲁台和大明。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明成祖朱棣率五十万明军二次北伐,亲征瓦刺部,对其进行"预防式打击"。六月,双方正面决战于忽兰忽失温(乌兰巴托南),答里巴汗和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率三万骑兵列阵山上,每人配三至四匹战马,距明军十里。马哈木率骑兵下山挑战,明军神机营铳炮齐射,将瓦刺人击退。接着,双方正面对决,明军精选几百骑兵为先锋,后面火铳齐发,骑兵力战,大败瓦刺人。瓦刺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歼,途部逃住土拉河。是役,明军也损失惨重,史载:杀伤相当,几危而复攻,故急还。属于惨胜。朱棣诏告天下,凯旋而归。朱棣五次犁庭漠北,使蒙古各部对大明府首称臣。此后,大明不在成认北元政权,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