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攻的简介(水攻的历史)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8:56:05 浏览
1、水攻的历史

今天看到一个有关军事里面“水攻”的经典案例,出自《资治通鉴》,很受启发,从它身上我们能理解战争的本质,其实是对能量的控制。当然,也不拘泥于战争领域。故事倒是挺简单的,讲得是一场用水攻的战役,指挥官围绕城墙,向后建立了水坝,用时整整三年,大坝被建到了上游水源的位置。之后,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他们把水一放,上游的水把要攻打的城市冲垮了,他目的也达到了。他从本质上分析了水攻,好比把一个军队积攒了三年的化学能量,转化为能一举冲垮一座城市能量的过程。同理,在高耸的地段,石头早就积累了无数势能,轻松往下轻轻一推,它们的势能就会为居高位者所用。而那些从地势低的地方往上攻打对方的人,不但没有创造额外的能量帮助他们,还在额外地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往上走。所以从高处往低处打,和从低处往高处攻,本质上是不同等级能量之间的对抗。这其中,有巧妙借势,借助其他能量,发挥自己力量的问题。如果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三国志水攻

1258,蒙哥开始对南宋的全面大军。蒙古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大约4万军队(号称10万)进入四川,企图攻陷四川后沿着长江东进;忽必烈则坐着华北,在江汉、淮河一线对南宋形成牵制;兀良合台从大理出发,带领13000部队杀入广西、湖南。进攻开始后不久,中原抵挡不住,忽必烈向内地推进顺利,一直打到鄂州。广西推进顺利,一直打到湖南。四川推进顺利,三个月,大半个四川就到了蒙古人的手里。但是,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的蒙古主力大军,竟然被阻挡在一座小小的钓鱼城了,长达7个月之久。而且蒙哥终还没有过得了那道坎,被打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古主力大军为什么攻不下小小的钓鱼城?1. 钓鱼城防御工事完善。钓鱼城为金国重镇,城池防御设施完善,有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对蒙古骑兵而言很难迅速攻破。2. 钓鱼城守军顽强抵抗。钓鱼城守将杨宗安英勇抗蒙,屡次击退蒙古骑兵的猛攻。钓鱼城守军也因城池完善而具有较强的斗志。3. 蒙古攻城能力不足。虽然蒙古军队在野战中有压倒性优势,但在攻城战中并无很强的能力,难以突破钓鱼城的防御。兵种主要依赖骑兵,攻城方法较单一。4. 蒙古长期围城导致粮草不济。钓鱼城坚守近两年,蒙古长时间围困使其自身也面临粮草不足的问题。这也限制了蒙古军队的攻城能力。5.蒙古主力大军遇到瘟疫大流行。蒙古军主力大军虽然强大,但是因为天气热,气候不适应,因此遇到了一种流行疾病,造成了大面积的减员。这使得蒙古人的攻击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所以,蒙古主力大军多次围攻钓鱼城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主要是因为钓鱼城自身防御完善、守军顽强抵抗、而蒙古军队本身攻城能力有限,加上蒙古长期围城粮草不济以及缺乏水攻等劣势,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他们攻城的效果。

3、水攻的主要成员

问题是古代士兵不是等着你杀,他们也有策略也有计谋,水攻火攻瘟疫攻人家都会,

4、水攻的条件

中国古代打仗是靠脑子了,穿着这么重的板甲,早被射成筛子了,而且地形复杂,战法太多,水攻,火攻,火牛阵,投石车等等,又贵又不实用,又不是欧洲双方集结人手硬怼,骑兵的机动性能把这帮家伙活活耗死。中国人的骑兵向来是以高的机动性介入战场的,部队没有机动性孙子兵法一半都施展不开,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过时不?开篇提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恰巧和现代战争指导思想吻合。铁罐头来中国。。一根绊马索,几个落马坑就能让他们怀疑人生。。阿尔金库战役的板甲就被证明环境适应性很差,大多数骑士是因为被打下马就站不起来了。只要不是在纯平原地区战争,重甲骑士基本没优势。如果对面有硬弩或是高机动骑射手,死得更惨。中国棉甲,札甲,直接穿,不需要里面再加内衬,便于修复,大规模装备,欧洲板甲没有单独穿的。里面要加一件锁甲,属于有产阶级的装备。也不利于国家大规模装备。后来是因为水利锻造大大降低成本才成就了板甲的发展。但是,还是太重。巴巴罗萨大帝不就是过河时,掉下马自己爬不起来淹死的吗。水只过膝深。重甲骑兵在隋唐时期逐渐被机动更高的轻骑兵取代了,只作为精锐保留,用做攻坚战,因为中国地形复杂,并不像欧洲有大片的平原给重甲骑兵集团冲锋,轻骑兵对各种地形的适应性更好。欧州人的盔甲是自备的,连身上所有的装备都是自备的,国王打仗只需要把人召齐就行,那一身行头可不便宜,所以有那一身行头必定是有身份的(骑士,贵族或是有爵位的),所以欧州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几个骑土在单挑,很少有直接打死的要话捉换钱。冷兵器战争,把欧洲历史上强的军队和中国历史上任何前五的军队打,都是输,也不想想中华五千年经历过多少冷兵器战争,重装步兵和骑兵造价太高而且机动性极差,只适合平原阵地对攻来强攻战术。构不成战略机动打击力量,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差异极大,所以不可能大规模发展。作为战术级别的突击力量一般也就几千人的规模。如铁浮屠、拐子马等。中国使用弩,和一些其他强力武器,板甲没用,所以还不如减少点重量,增加些机动力。另外,软甲防劈刺的能力其实比板甲好。板甲抗冲击力倒是真的强。西方的板甲因何大行其道,因为西方人少!数十乃至上百人去供养一个骑士,而拥有板甲的骑士不死,其继承人永远只是见习骑士,除非见习骑士开辟了自己的领地或是教庭册封骑士授予证明:板甲和盾。就欧洲那种重型盔甲,板甲也就在几百上千的小规模战斗中有用,看看法兰西自豪的皇家游骑兵跟龙骑士都是全身板甲其建制不过几百人而已。#水攻的简介#

5、地道战水攻

春秋时期的晋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是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的一场战争。终,智伯被后三者围攻致死。在春秋战国时期,智伯是晋国的正卿,他拥有强大的实力。他威逼韩康子、魏桓子割地一百里,并向赵襄子索取土地,但遭到了拒绝。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伯进攻赵氏,并迫使韩康子和魏桓子出兵。于是,智、韩、魏三卿联合起来,击败了赵襄子。谋士张孟谈建议赵襄子退守晋阳,这是太原西南的一座城池。智伯围攻了晋阳三个月,但无法攻克。晋阳被围困了一年多,城中的粮食即将耗尽。在这种情况下,赵氏的军民饥饿和生病。智伯看到水攻的效果很好,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的国土,现在我知道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智伯的话害怕,因为他们担心智伯会用水攻攻击他们的城池。于是,他们秘密商量如何对抗智伯。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继续坚守。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劝说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告诉韩、魏之君,智伯率领他们两家攻击赵氏,赵氏即将灭亡。如果赵氏灭亡,智伯也会对他们两家下手。韩、魏两家听了张孟谈的话,害怕。于是,韩、魏两家决定与赵氏联手,共同对抗智伯。韩、魏两家在背后联合起来,破坏了智伯的堤防,放水倒灌智伯的军营。赵军趁机攻入智伯军营,杀死了智伯,并将他的头骨作为饮酒的第一杯酒。智伯虽然知道水攻的威力,但终还是被水攻所灭。从此,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统治。这场战争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