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李季兰,浙江吴兴人,唐玄宗开元初年生人,自幼便生得玲珑妩媚,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江南的清丽景色造就了她轻灵的性格,李季兰自幼就喜读诗书,吟诗作对很有天赋。她六岁的时候,一日看到家里后院的蔷薇花开,便低声吟道:“经时架却,心绪乱纵横。”恰好她的父亲从旁经过,听闻女儿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诗才,十分惊诧。而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女儿诗歌中的立意十分颓唐,所谓架者,便是嫁。不过才六岁而已,便已思嫁。父亲觉得李季兰年纪虽小,却性情不宁,怕她将来惹出什么乱子,便和李季兰的母亲商量了一下,在李季兰十一岁的时候,将其送入了剡中的玉真观做女道士。本想青灯古卷,还有那幽静无欲求的生活,能够将李季兰的心性收起来,让她安于女儿家的本分,可没想到,有些事情似乎是上天注定。在李季兰六岁那年,她早已“一语成谶”。在道观的日子过得还算清静,每日弹琴、作诗倒也自在,一晃五年过去了。在无人打扰中,李季兰就像盛开的蔷薇花一样,出脱得摇曳多姿、亭亭玉立。史载:“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李季兰虽自幼独居山上的清幽之处,但二八佳龄正是女儿家怀春的年纪,她自然也免不了对道观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人间情爱满怀向往。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感兴》春花渐凋,时光如流,芳心寂寞,李季兰这样的女子,如何能甘心让自己的芳华随着这山谷日复一日地凋零。情感上的真空,像一股巨大的压力,令李季兰无时无刻不想逃脱道观,呼吸到自由新鲜的空气。她父亲担心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日,趁观主午睡休息之际,李季兰偷偷溜出道观,来到剡溪中荡舟漫游,看到那涟漪阵阵荡开,李季兰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恰逢此时,隐居剡溪的名士朱放路过此地,他看到李季兰荡舟河中,便请出同游,季兰大方地同意了。朱放眉清目秀,一派隐逸风流,李季兰眉眼如画,犹如画中仙子二人在这秀丽的山水之间,谈古论今,唱和联诗,好不惬意。爱情的种子就此种下。之后,朱放便常常去道观与李季兰相会,二人品茗谈心,抚琴作诗,度过了一段安逸幸福的日子。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种幸运,因为离幸福很近;但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却是不幸,因为与幸福渐行渐远。不久,朱放奉诏前往异地为官,因忙于官场事务,便无暇看望昔日情人。李季兰只能寄情于诗,聊以慰藉。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寄朱放》李季兰与朱放相遇不过一秒,相恋不过一时,相忘却要一生。“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人世间多少痴儿怨女的情爱大抵如此。而李季兰正是用这份少女的豆蔻情怀,打开了沉闷的道观外繁花似锦的世界,也印证了父亲送她入观时的担忧:“此女聪黠,恐为失行夫人。”等待的日子看不到尽头,一个女人,如果耗费大半生光阴只为等待良人归来,虚度青春,那顶多算个满脸愁容的贞洁烈女,称不上奇女子。“聪”的李季兰,怎会去做这样的事。所以,当陆羽出现的时候,李季兰迅速地抓住了这一线“生机”。陆羽的出现及时地填补了朱放离去的空白。终生以品茶为乐的陆羽有着“茶神”之称,他听闻李季兰风雅超绝,遂专程前往道观拜访。生性潇洒的陆羽很快令李季兰放下了对朱放的相思之情,几次交往后,二人陷入热恋。陆羽陪伴李季兰度过了一段安定恬淡的岁月,他用温柔细腻的情感填补了李季兰初恋的落寞。一次,李季兰生了重病,陆羽闻讯后,急急赶去照料,日夜相伴。其柔情蜜意,可见一斑。李季兰感怀于心,特赋诗一首以表谢意,其诗云: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湖上卧病喜陆羽至》乍看这是一首极为普通的答谢诗,但赠给对自己呵护有加,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密友未免太过疏离。一个“客”字,尽含百般无奈。与陆羽虽情谊相系,但碍于特殊的身份,不可能谈婚论嫁,厮守终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可以由浅及深,也可以从深入浅。但人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这样的情感,浓时能相濡以沫淡时仍可相敬如宾、不离不弃。若能得此情意,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便是此生的幸运了。爱之于李季兰,并不是补给身体的养料,也不是满足精神的需要它更像是对人生的追求,对梦想的渴望。不然,她怎会潇洒地敢爱敢分,不断地寻寻觅觅。而出现在李季兰生命里的后一个男子,便是皎然。他是陆羽的朋友,也是一位出家的僧人。他与李季兰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纠缠不清的复杂情感。故事的情节就像简单平直的马路:李季兰主动追求皎然,皎然果断拒绝。在往后的年岁里,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容颜多么沧桑,也许,这份皎洁如月的情意都将时时照耀李季兰的心,令她清辉满怀,永怀暗香。
2、皎然和尚写了多少首茶诗一日,女道士李季兰让男友陆羽,给和尚皎然递情书,陆羽二话不说把情书给了皎然。李季兰,原名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性格活泼奔放,长得貌美如花。可为何称她为女道士的。那就要说李季兰6岁时候的事情啦。六岁的李季兰被父亲要求作首关于蔷薇的诗。李季兰喃喃说“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听了,恐女儿成为失行之妇,方将女儿送至玉真观当女道士。可青灯黄卷,读书诵经似乎并没有清灭李季兰内心对情爱的向往。随着时间推移,李季兰越发出落的精美,道院中也常有文人墨客出入,见到如此貌美之人,自然多看两眼。再加上,李季兰文采不俗,且与人攀谈起来不扭捏。慢慢名声也流传出了道院。情窦初开的李季兰,渴望自己可以觅得一人,相伴左右。也许当真是她的尘缘未了,在这个时候朱放出现了。朱放的出现点燃了她的狂热之火,李季兰与朱放不间断的约会,道观内,溪水边,都有他们的足迹。可是朱放像是临时来救火的,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朱放走后,虽说依然与李季兰保持书信往来,可是长时间的异地恋也让两人内心产生了隔阂。慢慢地,李季兰也感觉到朱放可能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初尝过爱情的甜蜜的李季兰更加渴望爱情。这个时候陆羽出现了,就是后来被称为“茶圣”的人。陆羽对李季兰早有耳闻,便慕名前来拜见李季兰。两人相见,志趣相投,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一来二去更加亲密,甚至李季兰生病之时,陆羽也会熬水煎药,送至李季兰口中。李季兰心情郁闷的时候,陆羽还会说笑话开导李季兰。长期的接触让两人的心里有了波动,外界对于两人有了非议之声,但两人依旧我行我素。李季兰内心感动不已,一日,两人谈至情深处,李季兰伸出手,触碰陆羽脸颊,并端详很久发出“哎……”。可能李季兰叹气,是出于自身身份与陆羽之间的不可能吧。只能保持着这种模糊的关系。不几日,有一人来到玉真观内,经陆羽介绍,李季兰得知是陆羽朋友皎然和尚。皎然和尚多次寻找陆羽未果,经打听才来到了玉真观寻人。此后三人有事没事都会坐在一起聊天、喝茶、作诗。话说这皎然是谢灵运之后,且专心佛法,有才有颜有思想,渐渐地,李季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皎然和尚。她日思夜想,终于控制不住了,她对陆羽吐露了心声,并希望陆羽帮自己带一封信给皎然。陆羽内心惆怅,但是二话不说答应了。给皎然的信中写道,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皎然自然明白李季兰之意,只是他对佛法的虔诚让他不可能答应李季兰。便回了一封信让陆羽带给了李季兰。李季兰展开皎然的信,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李季兰合上信笺,将这份爱心也一并封存啦。后来的李季兰将一切看透,后又与刘禹锡、阎伯均等名人交流甚密,甚至关系模糊不清。当时她的才华也越来越被外人知道,可是李季兰的内心还是寂寞空虚的。公元783年叛军朱泚想自立为王,让李季兰作诗来歌颂自己,逼迫无奈的李季兰为朱泚赋诗歌颂,而就是这首诗,断送了李季兰的一生。次年,54岁的李季兰被唐德宗召入宫中,因为歌颂叛贼,李季兰被赐死,乱棒加身,结束了这一生!@君君文史阁李季兰曾作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意思是“至近的和至远的是东与西,至深的和至浅的是清溪。至高和至明亮的是日月,至亲近和至疏远的是夫妻。”李季兰的一生从只知丝罗之意的单纯美好,到看透世俗的心酸,这期间多少辛酸苦累,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倘若李季兰没有进入道观,或者说只是普通女子,然后找一良人,应该不会有后来的悲惨结局吧!
3、知识放映室皎然和尚转弯抹角(139)唐诗唐茶韵悠悠昨天说了陆羽的三癸亭为文人筑茶室之首例,此茶室为千秋独有,因为书圣颜真卿出钱又题名,大诗僧皎然(与陆羽为生相知、死相随的莫逆之交)也和一首诗来纪念三癸亭之落成。成了三绝亭也。三葵亭不止是这三绝,更绝的是宛如一个气象观测哨和风向标它昭示了唐代饮茶之风有椰风挡不住的架势,茶馆已经出现並稍有发展。为什么我不说有大发展:因为囿于物质条件有限,生产力不高,饮茶在那时还只是小众的,流行于皇亲贵族士大夫阶层。与普及完善大有距离。其时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文记录于驿馆饮茶,其中记载还有乡村茶店,唐会昌四年圆仁在郑州,见辛茶史走马赶来,三对三官遇道走来,遂在土店饮茶。所谓土店当时为设在道旁简陋的可以提供茶水、食物的小店铺,长安城外有茶坊,杨州海陵如皋镇有茶店,民间则有茶亭、茶棚、茶寮茶房、茶社之类的。唐代茶馆主要是以卖茶为主,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大抵是只为一般的市民需要服务的。所以陈设装饰到服务功能均为草创试验阶段,显而易见的是与宋代繁华进步的气象无法同日而语。但是茶肆从唐代以后迈步走向旭日东升的景象则是毫无疑问的了。不过尽管喝茶不很普及,但风潮所向,对于民间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据历史记载,唐代茶道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根据对茶道活动目的、特点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由此可见,唐代的确是盛世,艺术不止是浓缩的体现在文学瑰宝的诗词歌赋方面,不止是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大诗人,也出现了茶圣陆羽、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米芾等星汉灿烂的名流巨星。总的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萌芽、发展、结果、壮大逐步完善的过程,茶馆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产生之后,设备功能不断的完善,品味格调不断地提高,渐渐地不止是开门七件事的人们日常生活之需,进而到宋代以迄如今: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它的雅俗共赏它的柔和与正气,轻松与曼妙,使得各阶层慢慢地均无法抗拒其无穷的魅力。(未完待续)
4、皎然和尚公元748年,18岁貌美的道姑李冶,含情脉脉向年近40岁的和尚释皎然表白,释皎然只说了一首诗,李冶就如被雨打的芭蕉一样,嘴唇泛白,全身提不起一丝力气。为何这个道姑如此豪放大胆,和尚又说了什么?这一切,得从李冶的身份说起。李冶,也叫李季兰,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浙江,生在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境富足。李冶自幼容貌秀美,天赋很高,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曾吟《咏蔷薇》一诗,其中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句。因“架”与“嫁”谐音,封建迂腐的父亲认为,她以后“必为失行妇”,所以在李冶十岁时,送她出家,当了女道士。进入道观的李冶,并没有父亲预想那样修身养性,反而过得无拘无束,浪漫洒脱。18岁的李冶春心萌动,对和尚释皎然产生别样的情愫,对他频频写诗示好。和尚释皎然,虽然年近40岁,可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和尚释皎然一心向佛,心静如水,对李冶的风情万种视而不见,写下了《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听到“禅心竟不起”,聪慧的李冶就明白和尚释皎然对自己无意。这段初恋,因为单相思,就无疾而终了。虽然初恋受挫,但多情细腻的李冶,很快就遇到了知己爱人阎伯均。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经常泛舟游玩,吟诗作对,你言我欲语地说出绵绵的情话。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李冶放下了曾经受到的情伤,不管不顾地爱着阎伯均,期待天长地久。可理想还是败给现实,二年后,为了前途,阎伯均毅然决然抛弃了李冶,转身去娶高门大户的千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冶悲春伤秋,久久走不出失恋的阴影,直到朱放的出现。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李冶在剡溪中荡舟漫游,遇到一位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的青年朱放。两人言谈投缘,一同谈诗作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心醉的下午。之后,他们经常在剡溪边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时朱放也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诉,他们度过了很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朱放因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虽然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李冶也是痴情的女子,朱放离开后,她像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一样等待着,而且还为朱放写了不少幽怨缱绻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然而,因时间和距离的差距,两人渐渐不再书信来往,李冶也慢慢接受了,朱远已经把她放下的残酷事实。也许是一而再而三的打击,虽没有成过亲的李冶,却看透了夫妻关系的本质,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至亲至疏夫妻”,道出了多少夫妻相处的真谛:两人相亲相爱时,是世界上亲近的爱人;两人同床异梦时,是世上陌生的熟人。爱过、痛过、笑过、哭过的李冶,从此放下经不起世事考验的爱情,性格越来越奔放,交友也越来越多。时常与远近诗友,比如与刘长卿、韩揆、崔涣、萧叔子等,会集于乌程开元寺中,即席赋诗,谈笑风生,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这种男性疾患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就用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当即回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欣”谐音“幸”,意在嘲笑李冶宠幸男人多。两人公然调笑讲黄段子,毫无避讳之意,一方面可看出两人的感情好,一方面也看出李冶性格变得大胆,口无禁忌,谑浪狂荡。渐渐地,李冶的诗名越传越广,连当时的唐德宗也听到她的声名,也读了些她的诗,大生兴趣,下诏命她赴京都一见。当时的李冶,虽年过半百,可风韵犹存。唐德宗见了,不光感叹她的才情,更是觉得她是一个漂亮的老太太。783年,泾原军发生哗变,攻入城内,唐德宗出逃,叛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史称朱泚之乱。李冶也被叛军抓到,叛军就让她写诗,为了活命的她,只能作诗赞颂叛军。不久,平定叛乱后,唐德宗恼怒李冶为叛军写赞美诗,一气之下,就让士兵乱棍打死李冶。就这样,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紫梵情感】自古多情总是被无情伤,深情留不住!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则幸运,没有那没有多大关系。人不要为了爱情,而迷失自己,也不能因为情伤,而自暴自弃。李冶年轻时为情所困,悲春伤秋,日子过得凄凄凉凉,活得好不憋屈。中年时,李冶看透爱情,不再为情所困,活得坦坦荡荡,好不潇洒自在。即使李冶的下场不好,但她也享受了十几年逍遥自在的快乐人生,人生也没有多大的遗憾了。你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皎然和尚简介#
5、皎然和尚谢灵运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住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 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 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 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道: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自古至今,饮茶人多爱茶的香气。不同的茶,香气各有特点,这些懂茶的人知道,要懂茶需要了解什么呢?这本《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写给大家的茶界启蒙,从喝茶到懂茶。包含茶之历史、茶之风土、茶之制作、茶之器物、茶之冲泡、茶之礼仪。《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作者王恺踏访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记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遍访名丛,广西六堡茶、黄山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云南古树普洱......寻访非遗传人,记录中国茶珍贵的种植、采摘、制作与冲泡技艺。还原传统雅事精髓,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破除谬误传说,参照《茶经》体例,专业记录和研究。中国有茶道吗?普洱越陈越香?天价茶是怎么回事?茶和器如何搭配?为何不同人泡出的茶味道不同?十年走访,从茶山到茶席,用事实为茶圈祛魅。在喧嚣世界,用茶道关照内心。美食作家、资深媒体人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这本书不贵,一顿饭钱而已,懂茶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哟!
6、唐皎然是和尚吗她,一生为情所困,精彩无比,她和无数男人交往,却无一而终,她被皇帝赏识,却又被砍头,她就是美丽漂亮,才华出众,富传奇色彩的大唐四大才女之一的李冶。李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模样俊俏,聪慧伶俐,在当地人可尽知,6岁便能作诗,多次参加名仕聚会,赢得不少赞誉。但却不经意吟出: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这首蔷薇诗被父亲认为小小年纪却有待嫁情绪,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几年后被送去了浙江湖州的玉真观中,当了一名女道士。玉真观地处偏僻,还算比较清静。她在道观中作诗、习字、弹琴,观主见她天资很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其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16岁时,李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肤若凝脂,巧笑倩兮,巧目盼兮。自古以来,美女佳人都不乏追求者。这一年二十岁的李冶遇见了素衣袈裟,满腹经纶的诗僧皎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唐诗三首中的有名的《寻陆鸿渐不遇》的诗作者,李冶对他一见而钟情。一个少女怀春,一个远离凡尘;一个含春带笑一个阿弥陀佛;一个才女道姑,一个才子高僧。两个人心态上的差异,让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李冶在文人圈子里名气渐盛,仰慕者甚多。逐渐形成一个诗人圈,交际圈也逐渐扩大。无论是白居易还是刘长卿都是她的爱慕者。此时另一个男人闯入她的生活,此人名叫朱放,是一位淡泊明志的隐士,久而倾心,李冶每一次都用情极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放随后也赴远地为官,一走了之。或是几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中年后的李冶活得愈发通透,拿得起,放得下,一首《八至》,道尽人生百态: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世事无常,情路坎坷,李冶活得坦然,没有爱情,友情同样滋润人心。和尚、官员、名士、诗人,多因与其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此后她的诗名越传越远,皇帝闻之,派人前往观中,请李冶入宫觐见。皇帝见后,见李冶颇有姿色,惊为天人,她被留在宫中,给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案。她晚年时,有个叫朱泚的人发动叛乱,自立为王,为证明他篡位的合法性,少不了一些知名人士证明,李冶被列其中,被迫写了一首赞诗。反叛平息后,唐德宗大怒,将她打入死牢,那年秋天,她死于极刑之下。绝世才女,凄凉离世,让人唏嘘。她从未辜负过任何人,却鲜有人把她放在心上。一颗璀璨亮丽的星星殒落了,却给我们留下十六首精美绝伦的诗,留下了一段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