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觐寿书法四
2、沈觐寿临颜家庙碑老书法名家沈觐寿先生对联一幅,诸友品鉴随评[祈祷]
3、沈觐寿写的楷书福建著名书法家 沈觐寿 书法一副 霉斑较多 立轴旧裱 画心尺寸68x43
4、沈觐寿今日从“傍湖之州”浙江湖州来到“有福之州”福建福州,首站打卡“琅琊王”闽王祠,该祠又称忠懿闽王祠、闽王庙,位于福州市庆城路22号,原为王审知府第旧址。后晋开运三年(946) 改为庙祀,以纪念王审知治理闽国时的德政。北宋开宝九年(976) 宋太宗下诏修复王审知祠。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下诏鼎建祠宇,敕令冬春秋祀典,并将闽王祠赐名“忠懿闽王祠”。清代、民国几度重修。1981年,闽王祠修复后对外开放。祠占地面积1621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为碑院,大殿,后院。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1对抱鼓石,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横碑“忠懿闽王祠”。左右仪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碑院碑亭中恩赐琅珊郡王德政碑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 院内红墙正面嵌“绍越开疆”石碑为沈觐寿题写,墙前的戟座是皇帝赐给高军事长官的无上荣誉。大殿木钩,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面为长廊,后面为殿堂,穿斗式构架,歇山顶鹊尾脊,祠厅额匾“功垂闽峤”,厅内榫卯藻井别具特色,殿中央供闽王望像。祠西侧庭院,有董太后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祠内现存唐碑一通、宋碑两通、明碑一通。另拜剑台古迹一处和祠前宫墙,均毁于“文革”中。如此功绩,世人敬仰,祠主“开闽王”王审知何许人也?王审知 (862~925) ,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王审知随兄王潮参加农民起义,统一全闽。主闽二十九载,广施德政,睦邻友好,保境安民;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兴学招贤,广纳名士,兴办文教;疏江辟港,招徕远舶,发展商贸,使得身处五代十国战乱时期的福建还能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同时也为宋元时期福建的开拓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及海上贸易做出的杰出贡献。功勋卓著,光耀青史。闽王祠内唐代到明朝历代碑刻为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庭立有《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西侧立着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和东侧《乞土胜地》碑刻,大殿后侧有北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这些石碑不仅是“祭祖”的标志,更是“师祖”的教材。碑院前庭碑亭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珍贵,为唐天佑三年(906年)哀帝李柷[zhù]所敕刻,该石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为黑色页岩材质,底为花岗岩覆莲基座,碑沿有精美的花饰,成椭圆形覆莲状,边壁环镌朵朵祥云。撰文的是唐朝礼部侍郎于兢,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楷书,行文严谨。记述了王审知家世及其在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等功绩,其中还记载有闽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史实,对研究闽国史、唐五代史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碑身高大,书法尤佳,是研究五代史和书法艺术十分有价值的珍贵文物,实为闽王祠内古老的一座石碑,清代著名学者郭柏苍在其《竹间十日话》中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碑院西侧墙下《重修忠懿王祠碑记》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碑为白花岗岩,高3.04米,宽1.04米。碑文记载王审知功绩及重修缘由与经过。碑侧刻楷书“道光八年岁次戊子孟冬吉旦重镌”。碑院东侧嵌于墙体的《乞土胜地》碑刻有意思,这块石碑讲究,它是后人缅怀王审知重农教谕而设立的。后继官员继承王审知遗志,大力发展农业。每年立春,郡守都会带人来闽王祠祭拜取土,捏制春牛抬着四处游行,告诉百姓春耕开始了。清杨庆琛诗句:“春来牛乞祠前土,布与东风万户知”,就是描写“迎春牛”盛况。之后“迎春牛”信俗传承下来,闽王“劝农”政策的延续。大殿后侧嵌于闽王祠后墙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于976年(宋开宝九年)由福州刺史钱昱所树立,由摄闽县丞林操书丹,碑身为圭形,黑色页岩为料,高3.58米、宽1.8米,龟趺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碑额篆书“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碑文楷书,全文47行,足行86字,记载了王审知生平、治闽功绩及吴越国王为之修庙的缘由。该碑原来在庙前东侧,民国时倾倒断裂数段,于是被移置嵌入后墙。是研究唐末五代史的珍贵资料。闽王祠中历代碑刻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有明确的纪年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为研究唐、五代、宋、明时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证明。闽王祠附属碑刻大都碑身高大,历史悠久,纹饰精美,用材考究,是历代碑刻中的精品。碑刻书法尤佳,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开闽王”王审知是福建历史上有贡献巨大、影响久远的统治者。碑文内容为了解王审知丰功伟绩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福州之行,首站打卡闽王祠,认识闽王王审知,了解福州历史发展,研究海上丝路,欣赏碑刻艺术,免费参观,收获满满,首站告吉!#沈靓寿简介#
5、沈觐寿诗句沈觐寿精品一九七八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