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20:12:11 浏览
1、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贵人该如何出行?(上)我国古代的出行工具大致经历了从乘车、骑马再到乘轿的过程。而宋代是出行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乘轿活动逐渐增多。“轿子”的说法出现相对晚,宋代才出现了“轿子”称呼的记载。然而在宋代之前,已经出现了类似轿子形制的出行工具,如肩舆、腰舆、步辇、檐子等轿子的原始形态。鉴于一些学者已经将其纳入到轿子的范畴,亦将类似的抬舁活动纳入考察。宋代乘轿活动的发展一 宋以前乘轿活动的发展1高贵的象征辇的记载早出现在夏朝。关于它的驱动方式,闫艳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人挽或推和用人抬舁两种方式,且是呈现前一种向后一种发展的趋向。周朝辇主要为王后宫中所乘,以区别上下尊卑。此外也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运输工具,运载的有人、兵器等。汉代以后,人们主要乘坐车子。乘坐人力牵引的车辆则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一般只有皇帝可以乘坐,主要作为皇帝在宫中的代步工具。这时的辇逐渐具有了阶级和礼仪属性,辇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车的称呼,并为后世所沿用。汉、魏时期,辇已经有去轮的变化,需要人抬舁。大致同一时期,舆的轮子也被去掉。在辇舆演变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乘坐舆的现象,时人是以违反礼法的理由反对乘坐肩舆的,而非“以人代畜”的民本思想。不过人们在有疾的情况下,尚需借助此类舆以满足出行需求。陶渊明患脚疾时,“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有学者认为此时我国的跪坐习俗发生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汉胡交融”的境况,虽说此时汉族在文化风俗上相对于少数民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无疑还是受到了影响。智效民认为轿子的形成与传统中国习俗的变化有关,胡床进入中原(即东汉)之后,中国人才由传统的习跪改为习坐,才有了后来轿子的出现和发展。2 奢侈化的趋向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出现奢侈化的趋向。当时皇帝要依赖强大的士族。而贵族们在自身地位可以得到保障的影响之下,追求奢华的生活甚至要标新立异,一种相对奢侈和自由的社会风气便产生了。与此同时,王朝更迭频繁也使得中央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车服制度。唐代,乘辇活动得到发展,形成了礼仪制度。《唐六典》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乘用的有七种辇和三种舆。其中大多数用于礼仪的,唯有腰舆用于日常生活。 隋唐时期,国家礼仪活动主要乘辂。唐高宗以后乘辇的现象增多。由唐代的骑马到五代乃至宋代的乘坐檐子的状况,这反映出人们出行方式的新动向。而后唐庄宗登楼看到宰相乘坐檐子入宫门时有感慨,可见五代时期乘坐檐子的情况虽然有所增多,但新旧观念依然有所碰撞。二 宋代乘轿活动的发展宋代的乘轿活动延续了唐代的乘檐活动。然而宋代的乘轿活动更为流行,乘轿群体和乘轿区域都有所扩大。面对民间乘轿活动的发展,不同时期宋廷对乘轿的态度有所不同。终,宋廷也不得不顺应乘轿活动的发展。对宋代乘轿发展的论述以宋廷的乘轿政策为主线,将乘轿政策与民间实际乘轿活动间的差异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1 北宋前中期:以特赐乘轿为主,宋廷禁止乘轿活动唐代前中期,普通官员和平民是不能乘轿的,即使是宰相也需要经过特许。乘轿被视为一种僭越活动。安史之乱以后,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民间乘轿的风俗逐渐流行。虽然乘檐活动发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还是形成了一种僭越的实际行动,这一状况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民间乘轿的风俗逐渐流行。虽然乘檐活动发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还是形成了一种僭越的实际行动,这一状况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为了实现加强中央集权,对风俗习惯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2 北宋中后期:乘轿禁令出现松动自宋初起,统治者就对乘轿活动采取禁止的措施。可早已流传数百年的乘檐活动却屡禁不止,反而有所发展。神宗以后,乘轿活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平民乘轿活动的记载尚少,可能与乘轿人群依然有限有关。即使是官员,乘轿的记载也较少。不过,从前述官员的上奏中可以看出乘轿群体的扩大,富民、娼妓乃至其他一些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乘轿活动。总的来看,神宗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安逸享乐的社会风气日渐蔓延,乘轿群体和乘轿的区域均有所扩大。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天气因素以及外敌入侵的原因都在影响着乘轿活动的发展,这无疑在宋廷长期推行的禁轿政策上打开了缺口。但究北宋一代,民间乘轿虽然已有所增多,终究没有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