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德评级】【汉.军司马印】是汉朝时期的官衔,军司马:官名。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大将军营(即大将军直属部队)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其余将军领兵征伐时,所属也有司马等官领兵。按照汉制,部队分为地方守备部队和中央的机动部队两大类。大将军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对皇帝负责,类似我们的总参谋长,军司马是大将军的参谋长,相当于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相当于中将军衔
2、二千石深度解析两汉时期按照州、郡、县、乡、亭、里进行行政区划。同时魏晋之前未有品级,百官均按禄秩划分。禄秩从高到低为: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百石之下不满百石者为“斗食”,如亭长就是斗食,在之下的统称为“佐吏”,如官府里打杂的就是佐吏,相当于不属于正式编制的打工者。里置里魁(即里长)一人。亭置亭长一人,秩斗食。乡,置“三老”(即乡长)掌教化,游徼掌治安,二者均秩百石。大乡置三老、游徼,各一人,小乡置啬夫一人,秩斗食。县,满万户以上的大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不满万户县,置县长一人,中等县县长,秩四百石,小县县长,秩三百石。县令领县丞一人(洛阳县县令有县丞三人),县尉二人,均秩四百石。县长领县丞、县尉各一人,均秩二百石。郡,置太守一人,秩二千石,掌政务。领郡丞一人,秩六百石,边境之郡不置郡丞置长史,秩六百石,职同郡丞。置郡都尉一人,秩比二千石,掌军事。不置郡都尉的郡,军事归太守。/王国置国相一人,国相同太守,秩二千石。领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职同郡丞。/属国置都尉一人,秩比二千石。领郡丞一人,秩六百石。/京兆尹、河南尹、左冯翊、右扶风,职同太守,秩中二千石。州,置州牧或州刺史一人。州牧,秩二千石,掌军政。州刺史,负责监察一州事务,秩六百石。司隶(即司州),置司隶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司隶校尉属官有都官从事一人,掌治安。别驾从事一人,掌奉引、众事。功曹从事一人,掌选举、政务。州置别驾、治中从事各一人,治中职同功曹。以上均秩六石。
3、二千石真品图片汉末三国时分,杨修因恃才放旷且参与曹丕、曹植立储之争,被曹操借故杀害。其孙杨准在晋,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杨修之子杨嚣,晋泰始年间为典军将军,深受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杨嚣早逝,且清贫无余财,司马炎为此还赐谷三百斛帮其子孙度饥荒。杨嚣之子杨准,却与其祖杨修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他与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之子嵇绍、山涛之子山简为好基 友,在惠帝末年官至冀州刺史。但其时晋室已见乱兆,杨准就对仕途不上心,而学起了嵇绍、山简之父,纵 情山水,借酒遁世。但世事如棋,人生如梦,许多事情往往是人在江 湖身不由己。武帝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以杨准才干,召其为军谋祭酒。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司马颖兵败被赐死,杨准散居在家。后关东诸侯想让杨准为三公,以示崇德尚贤。但此事还没具体执行,杨准即去世。杨准有三子杨峤、杨髦、杨俊,杨峤、杨髦都官至二千石(郡守),被称“后出之俊”。这样,弘农杨氏又慢慢在南北朝乱局中绵延繁衍,而终成关陇世族。唐时,弘农杨氏先后有十一人拜相、近 九十人登科,因此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二千石简介#
4、二千石翻译【闻德评级】【汉.军司马印】是汉朝时期的官衔,军司马:官名。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大将军营(即大将军直属部队)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其余将军领兵征伐时,所属也有司马等官领兵。按照汉制,部队分为地方守备部队和中央的机动部队两大类。大将军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对皇帝负责,类似我们的总参谋长,军司马是大将军的参谋长,相当于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相当于中将军衔
5、二千石和二百石哪个厉害《史记》第481章 又发生暴雨冰雹和地震【原文】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1],郊见五帝[2]。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3]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4]。更命廷尉[5]为大理,将作少府[6]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7]为都尉,长信詹事[8]为长信少府,将行[9]为大长秋,大行[10]为行人,奉常[11]为太常,典客[12]为大行,治粟内史[13]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14],置左右内官,属大内。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15]。【注释】[1]雍:即辟雍,古代设在郊外的祭祀之所。[2]郊:即郊祀。在郊外祭祀天地,是古代祭礼之一。五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五个帝王,说法不一。参见《孝文本纪》。[3]梁孝王:即景帝的胞弟刘武。封于梁,国辖今河南省与安徽省交界地区,都城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城阳共(ɡōnɡ)王:即城阳王刘章之子、悼惠王刘肥之孙刘喜。国辖今山东省沂南县一带,都城为莒(jǔ)县(今山东省莒县)。汝南王:上文说前元三年六月,已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4]封四侯:据《汉书·景帝纪》载:“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与此处记载不一。所立五人,即梁王刘买、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山阳王刘定、济阴王刘不识。[5]廷尉:官名。掌管刑狱的高司法官,为“九卿”之一。[6]将(jiānɡ)作少(shào)府:官名。主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等土木营建。[7]主爵中尉:官名。掌管有关封爵事宜。[8]长信詹事:官名。在长信宫(皇太后的住所)掌管皇太后事务的官员。[9]将(jiānɡ)行:官名。掌管传达皇后意旨与皇后宫中事务。是皇后的近侍人员,大多由宦官充任。[10]大行:官名。掌管接待诸侯等宾客的事务。[11]奉常:官名。掌管宗庙礼仪的高级官员,是“九卿”之一。[12]典客:官名,掌管接待四方边境各族来朝人员事务,为“九卿”之一。[13]治粟内史:官名。[14]大内:官名。掌管京城仓库。二千石:官名。因每年俸禄为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而得名。地位相当于太守。[15]上郡:郡名。辖今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南地带,郡治为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南)。【金释】孝景帝还是无反应不反省。#二千石简介#
6、二千石读音219年进位汉中王之前,刘备集团只有7人得到过东汉朝廷的册封和任命:第一个:刘备刘备当过豫州刺史和豫州牧,也当过镇东将军和左将军,其中地位高的就是左将军,左将军是四方将军之一,秩中二千石,刺史和州牧只是秩二千石,品级不如左将军;此外刘备还有宜城亭侯的爵位。第二个:马超建安十三年(208年)马腾入朝为官出任九卿之一的卫尉,留守凉州的马超被朝廷封为偏将军、都亭侯,偏将军位在中郎将和裨将军之上,略低于杂号将军,不过那个时候的偏将军含金量较高,都亭侯是爵位和亭侯差不多,至于马超起兵之后自封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那是伪职不算数。第三个:关羽200年关羽投降,曹操对关羽极为看重,一来就封他为偏将军,白马之战后更是封他为汉寿亭侯,200年的时候偏将军和亭侯的爵位含金量相当高,不妨做个对比,同样是降将张辽,曹操也只是封他为中郎将,爵位仅仅是荣誉性质的关内侯,这个时候曹操麾下大将除了曹氏和夏侯氏之外,外姓大将不是校尉就是中郎将,多也只是裨将军,关羽是第一个被封为偏将军的外姓大将,可见曹操对他确实不错。第四个:张飞199年吕布败亡之后刘关张随曹操入许都,除了刘备官拜左将军之外,张飞也被封为中郎将,不过却没有被赐爵。第五个:黄忠刘表割据荆州时黄忠是中郎将,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率众投降,黄忠假行(代理)裨将军,由此可见黄忠也算是朝廷认可的裨将军。除了这5人之外,许靖担任过董卓时期的尚书郎,庞羲在汉灵帝时担任过议郎,这两人也算是朝廷命官,至于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刘备封的官,比如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等等含金量都不高,这也是关羽对自己这个汉寿亭侯极为看重的原因所在。
7、中二千石和真二千石的区别【文史知识】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8、二千石文化常识“二千石”究竟怎么读?在我的音频作品中,经常会有听众出于好意或者促狭者,在我读“二千石(shí)”的时候,在下面留言说应该读(dan)。其实我原来也是读(dan)的,后来发现不对,就认真查了查,原来在“石”当作官秩俸禄或官职时,应读作(shí),是为官者所享有的粮食量。“石”本为容量单位,只有(shí)一个音。因为“一石”正好相当于“一担”,所以俗读为“dan”。唐以后石有担(dan)音,但表示的是重量,后来就变成了重量单位。比如白居易《咏怀》“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诗的意思不在这说了,就说读音,韵母分明是“i”,不然和“昔”不押韵了。可见唐代的时候,是读(shí)。本字是䄷,据《康熙字典》,音石,自然是读(shí)。不过语言逻辑和语言习惯是两回事,后来字典也从俗从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