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的简介(歌行体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22:34:39 浏览
1、歌行体资料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一首咏侠客的诗。题目中的“行”,不是行走,而是歌行体中的“行”,是一种文学体裁。每次读李白的歌行体都感动,它们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浪漫奔放的情怀以及壮志凌云的抱负,呈现在世人面前,使读者知道,好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是有激情的,是有深情的,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作者不必担心读者读不懂,读不到诗中的绝妙,只需要考虑自己写作时,有没有动情,有没有感动自己。我相信李白的每一首歌行体,一定都是深情的自然流露,无需雕琢,信手拈来,是“清水出芙蓉”,也是“天然去雕饰”。因为“深情”若是装饰起来,那就是“伪情”了。“伪情”,又如何出动人心魄的作品呢? 我们读李白这首歌行体,如果读不懂这首诗背后的“豪放不羁”,读不懂“浪漫奔放”,读不懂“壮志凌云”,读不懂“深情相许”,是不能准确理解李白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图片赵国侠客帽上点缀着胡缨,吴国宝剑像仿佛霜雪那般明亮。这是写“侠客之貌”。侠客是赵国人,他们的名字是朱亥与侯嬴。他们戴着“胡缨”的帽子,佩带着“吴钩”的宝剑,一身侠客打扮。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仅是他们的着装打扮,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诺千金,气吞虹霓的内心精神。“胡缨”“吴钩”,这里面有他们的“壮志凌云”。银色马鞍映照着白色战马;疾行奔驰如飒飒流星。这是写“侠客之行”。朱亥与侯嬴,所骑的马是“白马”,所用的鞍是“银鞍”,是与一般人不同的,这里的“白”与“银”,同样都只是写得表面,实际上是写他们的内心高洁傲岸,不染纤尘,有着一股赤诚相待的豪情。“银鞍”“白马”“飒沓”“流星”,这里面有他们的“豪放不羁”与“浪漫奔放”。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这是写“侠客之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十步”“千里”都是虚写,极言侠客勇冠三军,无人能敌。这里表面上是赞美朱亥与侯嬴的武艺高强,实际上也是暗示自己与他们一样,“才华横溢”且“凌云壮志”,可以为国效力。图片功成之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这是写“侠客之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像朱亥与侯嬴这样的侠客,并不是为利而活,而是可以不惜为义而死。何以见得?李白在后面写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就是全诗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全诗的“侠义”主旨所在。为了“侠义”美名,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但我们假使事情办成了,也不会贪功,而是“拂衣”“深藏”。这种没有功利性的侠义精神,正是儒家、道家之外,墨家精神的一种观照。至今为止,“侠骨柔肠”仍然被人们用来赞美他人的无私奉献。诗中,李白赞美朱亥与侯嬴真是千秋万古的二位壮士,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而不想学扬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阁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由此可见,在唐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呼声很高,也可以理解高适为何一生喜欢“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而非仅仅当一个诗人了。

2、歌行体的读音

[玫瑰][玫瑰]王维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似乎生命此后就是飞黄腾达,但那场“安史之乱”却改变了他的命运。[玫瑰][玫瑰]“在充满了矛盾的唐代,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贵族的华丽,可能追求侠士的流浪、冒险,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维身上,这些追求都有。”[玫瑰][玫瑰]“在《洛阳女儿行》中,可以看到王维所继承的南朝贵游文学的传统。“行”就是歌行体,产生于南朝。”[玫瑰][玫瑰]写《洛阳女儿行》时的王维,“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表现了唐代初年的奢侈与浪漫主义的华丽,代表了贵游文学的传统。[玫瑰][玫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玫瑰][玫瑰]写巜少年行》之时的王维意气风发,会有生命的发亮与燃烧想与人分享的“与君饮”。也会策马扬鞭,“纷纷射杀五单于”,即使血洒边疆,“纵死犹闻侠骨香”。[玫瑰][玫瑰]“通过《终南别业》,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时代对生命怀抱着巨大的浪漫与热情,不断在这个热情当中燃烧自己的王维,忽然转向了。”[玫瑰][玫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以后的王维喜欢修道,去寻找生命的修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去观察自然,从自然中领悟生命的状态。[玫瑰][玫瑰]与繁华告别,去找回自己的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把“杂质”都去掉,只留下简单纯净的句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玫瑰][玫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笔下的田园与山水同时也是心里的风景,是他的经验,是他的心事,不只是风景而已。我们读王维的诗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因为他在描写风景时,带出了人的生命状态。”#歌行体的简介#

3、歌行体怎么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二){背景知识}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音乐。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诗句译文}园中的葵菜全都郁郁葱葱的,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的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洒阳光雨露,万物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了。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返回西境?年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就没用了。

4、歌行体简介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陆游的这首诗,气壮山河,直冲云霄,是较为接近李白的一首诗。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47岁的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聘请,从奉节赴南郑,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那时,陆游就提出了收复中原的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 这段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从军生活,给了陆游实现梦想的机会。“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这两句是说,用黄金装饰的宝刀,用白玉装饰的剑鞘,夜间它穿透窗户,发出光芒,直冲云霄。这是写“宝剑之出鞘”。“黄金错刀”表面上看是写宝刀的价值,实际上则是写诗人之才华,等待受到重用那一天。“出光芒”,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与勇气。“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两句是说,大丈夫五十岁了尚未建立功业,手提战刀独自站立回顾神州。这是写“年华之老去”。“丈夫五十功未立”,颇有“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之感慨,时间一天天过去,可是却无能为力。“顾八荒”,言诗人之孤独。“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这两句是说,京城里结交的尽是奇侠义士,意⽓相投期待共同为国战斗,同生共死。这是写“奇士之志同”。“义气相期共生死”,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能够赞同与他一起抗金的人士已经不多了。虽然人不多,但收复山河的志气不能改,哪怕只有那么几个人,也一定要实现收复山河的愿望。“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这两句是说,千年史册,为没有留名感到羞耻;一片丹心,始终想收复河山,报效天子。这是写“报国之志向”。“丹心”二字,可谓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与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感情是一致的。“史册留名”,同样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写照。“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这两句是说,“我”来到汉⽔边从军,终南山顶白雪耀眼,山石嶙峋。这是写“人格之高洁”。“从军”二字,不可错过,诗人一生的志向是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能依靠文章,而是要依靠从军。从唐朝以来,诗人就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报国传统,至陆游更甚。究其原因,是收复中原的迫切性使然。“天汉滨”三字,道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第一次离梦想之近的激动。“南山晓雪”四字,不可放过,你以为是虚写一笔,实际上则是诗人高洁志向的一种体现。他收复中原,不为自己显贵,而是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是坚贞爱国的一种精神表达。“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后是说,啊,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大姓,也一定能灭掉秦国。难道“我”泱泱华夏,竟无一个人把金虏赶出边关!这是写“南宋之必胜”。“楚虽三户能亡秦”,其表面看是咏史,实际上则是为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愤慨。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大姓,也能灭秦,何况南宋有百万雄兵呢?“空无人”三字,足见诗人的悲愤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失望。纵览全诗,诗人的一颗报国之志,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千载而下,感动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统一前赴后继,赴汤蹈火,是爱国诗中的名篇佳作。

5、歌行体是曲吗

谁在台上泣千古(下)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前往征讨,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一再显示出其无能与轻率,次年兵败,举军震恐。陈子昂慨然进言,提出战略,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武攸宜不允。第二日,他又去进谏,且“言甚切至”(卢藏用《陈氏别传》),触怒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满腔愤怒,登上幽州台,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的形式已脱落殆尽。除了大约整齐的句式外,押韵都不要了。一般登临之作,总先写登高远望所见,再接以见后所感,景与情都有了。而陈子昂的这首,却是登高之后,一无所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前后古今,岂是转头就可见的?这古人来者,岂是登高就可见的?真是无理得很。他做事常不按牌理出牌,他作诗思想也没有一个常道。原来他登幽州台,不是要观风景,是要找知音,找古往今来的明君贤臣。他的心胸已然高出我们,超出我们平庸的期待之上。他要在这幽州台提供的空间坐标上,找寻时间的过客。噫!无理之极!但这正是“诗”的思路。难怪他“不见”,活该他“不见”,他怎么就不知道他的这种登览企图有多愚蠢?是别人把他气糊涂了,还是他在愚弄我们?我们读了那“登幽州台歌”的题目,是满心以为他要写出他的登高所见,来与我们共赏的——却不料他另有企图,且是注定没有结局的企图。幽州台下满目的风景全都不见了,不,他胸中本来无物,他目中本来无人,他站在那里,发愣:我怎么就没看见那些明君贤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如燕昭王与乐毅一般的,哪儿去了?未来也还会再有,可我怎么也看不到?他怔在那里,他,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把自己弄得糊涂了:人都到哪里去了?此时他已全然忘却自身的环境和处境,一切消逝,没了背景,只余自己和天地宇宙:“念天地之悠悠”——他在独语,他在玄想,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我在何处?“独怆然而涕下”——终于热泪夺眶而出!一个“独”字,正是一篇之魂。古人吾不见,来者不见吾,今人何屑屑?天地何其大,时光何其久,唯我独立;胸中有万古,眼前无一人,唯我独尊。这是孤独,不也是自大?陈子昂一直是自大的。我是在中性甚至褒义的色彩上用“自大”这个词。在这首诗里,他好像写出了个人之渺小、之无助,让自己面对如此宇宙洪荒,荒到人踪绝灭,然后再潸然泪下,这正是他内心极坚韧弘博、极自尊自负的表现。渺渺众生,茫茫万有,都已不能做他伴侣,甚至不配做他陪衬,在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时,它们都如潮水般退去,只余他一人独立广漠,他的背后已无世俗支撑,他只有自己的心灵与意志。——苍茫的时空与独立的人影,其巨大的反差,本来就是一幅英雄主义的画面。陈子昂的诗与初唐其他诗人不同的是:其他人是顺承六朝的,而他是上接汉魏的。唐人贬六朝而褒汉魏,他是宗祖。他对自我的强烈关注,对自我实现的强烈诉求,也与其他诗人抒发一般性人生感慨不同。别人是横向拓展的连类而及,因为对生活苦痛的关注由己及人而呈现一种人道的精神与世俗关怀;而他则是纵向开掘的,他向自己个性的深处掘进,发掘出强大个体的独立精神与自我实现的顽强意志。这样的个体当然是孤独的,是与社会不合拍甚至冲突的,不仅他的《登幽州台歌》,他的一组《感遇》更是这种主题的集中体现。就艺术特色而言,顺承六朝的“四杰”、刘希夷、张若虚等人,是文采繁缛而稍欠骨骼的;而他的诗则正相反,是骨骼嶙峋而稍欠风韵的。从卢照邻到张若虚,他们都是平面展开的,他们的诗情是泛滥的,他们有滥施同情的倾向,有对人生苦痛的过敏反应和过度开掘。同时,他们让我们感觉到在面对人生苦痛时,个体的无奈和脆弱。读他们的作品,真如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又如长江起波,漫漫浩浩。他们教给我们同情,教给我们对人生有了一副悲哀的仁慈的眼光。读他们的作品,我们是感怀万端的,击节三叹的,那是一种畅达的感受,我们内心中郁积的情感随着他们流畅的歌行而一泻无余。但陈子昂不一样了,他不大用歌行体了。歌行体是适合于“歌”唱的,但不大适于“行”动。陈子昂是一个行动的人,他可能认为感慨人生的苦难不如创造人生的幸福,坐而论不如起而行。读他的诗,我们开始觉得个体的自尊傲慢,觉得个体在命运面前尚有可为。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子昂给我们指出了向上的一路,我们开始攀升,往高处走了。如同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的迷恋、感伤和过分的多情之后,在浪漫甚至荒唐、纯洁甚至脆弱、善善恶恶甚至尖刻顶撞之后,开始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向着一个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进。失去了一些纯善,却多了一些宽容;精神的穿透力钝了些,但语言的尖刻也少了些;心胸豁达了许多,为人处世通达了不少。一个度过了激情岁月的青年,走上了他理性睿智的盛年,是的,盛唐就要来了,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6、歌行体资料有哪些

老公不忙的时候一直在修改他的华夏文学随笔,今天早上我和他讨论起“初唐四杰”的四位文学家,颇有意思。“初唐四杰”指的对唐高宗至武后初年的四位诗者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尊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壮志满怀,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激情和理想,却又屡遭排挤,现实生活际遇十分相似。6他们大的贡献是,在诗歌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使诗歌有了充实的社会内容、严肃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他们开创了一代新风,给唐诗的良性转变打好基础。“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骆宾王,在年纪方面,年辈比王、杨要长;在诗歌创作方面,卢、骆长于歌行,而王勃、杨炯则长于五律;歌行体在卢照邻、骆宾王的手中得到改良和发展,他们的歌行作品,具有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的风格;而王勃、杨炯则是五律的奠基者,五言律诗由他们初步定型,而且他们的创作题材已经由中央政府圈转向了祖国大好河山与边塞国疆。另外,在意境。语言上,他们也有新的进步。因此,尽管他们的诗作还未能完全摆脱齐梁习气,但他们力求变革并取得重要成就,可以说他们是辉煌的唐诗大舞台的真正揭幕者。王勃(650—676),字子安,王通之孙,王绩侄孙。传说他6岁就写得一手好文词,9岁能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在作《指瑕》以纠其不足。14岁能作有关社会管理文章,被破格录用为社会管理官员。因为诸位中央高级领导之间斗鸡游戏而作《檄英王鸡》,触怒政治主体代表高宗(李治650-683)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屡次得罪领导,甚至连累老父亲被贬。在一次探望父亲(被贬为交趾令,交趾即21世纪初的越南)的路上跌入海中,惊悸而亡,时年虚岁28。王勃流传于世有名的就是《滕王阁序》了,太长了,在这里就摘录一首小诗《山中》:“长江悲已滞,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杨炯(650—695?),华州华阴居民,曾为盈州令。自幼聪明好学,写得一首好文章;10岁就以神童荐为校书郎;27岁应举制;后因徐敬业事件牵连被贬。当时对于“王杨卢骆”的说法,杨炯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以露其恃才倨傲之意,但后世普遍认为其才比三位稍逊。他以边塞诗名世,《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634?—686),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居民。10岁即师从曹宪学习训诂学、经史等,曾被邓王誉为“司马相如再世”。后来曾被捕入狱,再加上病痛难治,终于自沉颍水而去。他的小诗《曲池荷》颇有意思:“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骆宾王(640?—684?),字观光,婺州义乌居民。7岁就会写诗;曾获罪入狱,复又从军;因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有《骆临海集》传世。他的诗歌《鹅》,是许多小孩子的启蒙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说这是他五岁时做的一首诗,真真让我自愧不如。炎热夏日,出去晒死,不如居家,读读小诗,和老公聊聊天,泡杯清茶,也是一件惬意的事。[玫瑰][玫瑰][玫瑰]

7、歌行体的发展过程

《拟行路难·其四》是怎样抒发“愁”情的?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在这首诗,“难”是通过“愁”表现出来的,“愁”是“难”的载体,总写无助与无奈。此诗为歌行体,在抒发情感上倾向叙事、说理与抒情。1.一二句,即是起兴句,必有起兴义,一二句以泻水自流现象起兴,喻指人生穷达各殊,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就像水依照地势高低流向各自不同地方一样,人生遭际也是由门第高下决定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鲍照出身低微,受尽歧视和打击,以致“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寄寓悲愤,直指社会顽疾。2.三四句,说理抒情,“命”一方面指门第决定人生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指根深蒂固的宿命意识。“人生亦有命”指接受宿命与现实,“安能行叹复坐愁”又反嘲苦怨,长吁短叹,似乎又难以接受,其中蕴蓄无限愤慨与辛酸。其实认“命”本身就包含对不公控诉。3.五六句,叙事抒情,一面借酒浇愁,一面引吭高歌,举杯与歌唱交错,胸中块垒似乎要从怅惘中解脱,愁情悲愤深沉、激越。4.七八句,以反诘抒情表达愤怒,“岂无感”是有感,有感即有愤言,“吞声踯躅”,理想幻灭,敢怒不敢言,这一句又将前一句的愤怒、痛苦强咽进肚里,这正是诗人极大不幸,人间极大不幸,牢骚愤懑自在其中,不幸根源尽在言外。#歌行体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