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昆焘简介(郭嵩焘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2:01:19 浏览
1、郭嵩焘简介

夜读曾国藩有感:1,郭嵩焘是曾国藩儿女亲家,任职广东巡抚,后来担任驻英法大使,被副使刘锡鸿举报与外国人过于亲密,后郁郁而终。郭嵩焘不擅长官场人际关系,向曾国藩抱怨,曾国藩覆信安慰,其中有几句,其一是: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颇类似今天那些键盘侠的行径。曾认为,“既蒙诟毁,则宜俯默精勤”,曾当年在湖南、江西,几乎为通国所不容,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岁月,这番教导,是诚挚之言。2,刚刚封侯的曾国藩,在给另外一位儿女亲家刘蓉写信的时候提到:日夕惴惴,念此阴阳交争之会,未识消长之机竟复何如。气象萧条沉郁如此。所以曾国藩总说花未全开月未圆,人间小满胜大全。3,曾国藩也常常遇到小人。江西某主事许长怡常常擅用公权力,曾反感,称他年少猖狂,撤了许职。许扬言要请御史弹劾曾氏。曾也很无奈。我历来觉得,君子绝交,不出恶言。分手见人品。上下级之间、情侣之间、密友之间,无不如此。4,曾是君子,帮过很多人,能记得住他恩德的人很多,记不住的也很多。李鸿章、彭玉麟是前者,左宗棠、沈葆桢是后者。曾国藩同样对此耿耿。常提及很多人“忘大德而思小怨”。在他著名的六诫中也提到“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5,曾国藩有一员悍将陈国瑞,为人骄横,跋扈不羁。曾与这样的人的沟通方式直接,一方面夸他有名将之质,一方面又指出坊间议论他毁者十之七,誉者十之三。然后告诫他三个注意事项,划定红线,第一,不要扰民,第二不要私斗,第三不梗令。真是绵里藏针、恩威并施,足可以效法。6,“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自勉。7,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国藩兄弟五个,曾国荃封伯爵,曾国华曾国葆死在战场上。曾同年进士李文安有六个儿子,分别为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李氏一家都跟着曾国藩。李瀚章曾经是曾国藩信任的人。曾为父亲守丁忧,给胡林翼隆重推荐的人就是李瀚章,称他外圆内方,跟从国藩极久,为人极忠。曾国藩常说湘淮一家,曾李一家,我猜想曾国藩选李鸿章为接班人,与这齐刷刷的一家有关系。8,曾国藩与合伙人王zhen闹翻过,但也绝不出恶言,甚至多年后给人写信还大夸王璞山有名将风。9,“养生与力学皆从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曾国藩对恒强调,他认为读书也如此,第一有志,第二有识,第三有恒。所谓有恒,就是有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可不戒。10,怎么带队伍?曾国藩告诫李鸿章,需要愤之、激之、劳之、教之,磨折稍多,成就更大。千万别把手下当巨婴,成天哄着。11,扬善公庭,规过私室。这是曾国藩和人沟通的一个方法论。12,“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周期下行,更要学会忍辱负重。13,“处兹乱世,凡高位、大名、重权,三者皆在忧危之中”“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应怀履薄之惧”。要读历史。所谓读历史,就是要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周期里画像,以避免重蹈覆辙。身边很多新贵,尤其应该多读读书。14,鲍超是湘军后期重要的将领之一,所谓多隆鲍虎。大字不识一个,但身经五百余仗,受伤百余处,救过曾国藩和胡林翼,是太平军陈玉成的克星。鲍脾气大,动辄拂袖而去。同治六年,因为曾国荃埋没了霆军功劳,鲍准备甩手不干。曾写信给鲍超。这是一篇经典范文:1,曾提及数年来曾国荃家信数十封,没有一封不称阁下之好。2,阁下告病开缺,知道的是因为和曾国荃闹矛盾,不知道的还以为怨恨朝廷。3,你苦战几十年,一直有忠劳美名,怎么能因为小小矛盾,就丢失令名呢?4,我从去年到现在,被寄信责备了七次,御史弹劾了五次,但我“从无不平之意形诸言色”。5,我建议你勉强忍耐。古来忠臣,没有不被反复折磨的。15,曾国藩给手下丁日昌写信,告诫他,在官场弊病重重,“众醉独醒之际”应该以“浑”字应对。在积重难返之时,要有耐心坚持。所谓浑,其实就是灰度。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那就需要清、需要耐;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外,对外界事物,要难得糊涂,因为各有各的因果,你不必去承担别人的因果。

2、郭昆焘所处时代

曾国藩的这些朋友虽出身地位都不高,却个个才华了得,且多是侠义之人。他们早进入曾国藩幕府,也是湘军的元老级人物。郭嵩焘从湘阴为曾国藩募集了一批近二十万银两的军饷,正好解了湘勇军饷无着的燃眉之急。李元度带来了五百名平江勇,他们要跟随曾国藩弃文从武,当营官,带兵打仗。——《曾国藩传》#郭昆焘简介#

3、郭嵩焘与曾国藩的交往

“本朝第一大汉奸!”这是清朝官场对于郭嵩焘劈头盖脸的辱骂。为什么这位郭嵩焘挨骂呢?答案却让人惊奇万分。不是因为他签订了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是单纯的因为他想要去英国看一看!郭嵩焘,1918年出生,湖南湘阴人。不得不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实在是一个出人杰的地方。所谓惟楚有才,实在名不虚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洋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不少只知研究圣人之言,张口经典,闭口古训的儒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大海的对面还有一个个强大的国家。有的儒生拒绝承认他们的存在,而还有一些儒生讲究经世致用,决定要开眼看世界。而郭嵩焘就是后者。在鸦片战争的失败后,郭嵩焘果断开始寻找各种描述西方的书籍。事实上,清朝人对于西方也不是全无认识,郭嵩焘找到了有识之士写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但随着西方对清朝渗透得越来越深入,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洋人的东西确实比本国的好。所以当时兴起了一个口号,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武装清朝,而保持政治体制不变。但郭嵩焘很有远见,他认为西方的政治体制也很有可学之处,他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曾表示:“窃谓西洋立国, 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 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之节也。”意思就是说,西方朝廷的政治体制才是他们强大的根本,其末在于他们鼓励商业发展,至于战舰和武器,则是辅助前两者而存在的。然而,郭嵩焘的这一番言论,却引起了清朝上下的轩然大波。毕竟当时甲午战争还没有打,大家觉得虽然输了,但输给的是英法的大舰巨炮长枪,不丢人,咱们也学,打回去就完事儿了。至于制度?祖宗之法断不可变!而郭嵩焘的“歪理邪说”余波未平,就又有一波迭起。这一次,可是彻底“坐实”了他“汉奸”的名声。那就是郭嵩焘访英。1875年,云南百姓反抗殖民统治,把一个英国殖民者打死了。英国要求中国派一名官员前去道歉,不然开战。清廷只能开始选人,而郭嵩焘主动请缨,他早就想去外国看一看了。谁知郭嵩焘的主动,却为他打带来了滔天的骂名,毕竟天朝上国去西洋蛮夷那边谢罪,实在是岂有此理。郭嵩焘的湖南老乡骂他是湘人之耻,还给他贴了个对联,叫做“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这对联就有点狠了,上半联除了他的国籍,“不容于尧舜之世”,下半联又骂他“焉能事鬼”,连英国人都不要你,等于说骂他孤魂野鬼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郭嵩焘却不以为意。他到了英国之后,立刻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首先让他惊讶的,就是英国人其实相当讲文明,不是什么生番。他说:“彬彬然见礼让之行焉,足知彼土富强之基非苟然也!”,意思就是英国人如此讲礼貌,怪不得变得富强。他还大赞英国的议会制度,所谓“西洋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毕竟议会是选举制度嘛,这简直是“君民共治天下”的境界。相比之下,中国这边就太依赖尧舜、伊尹这样百年难得一遇的圣人了,所以一人兴国,一人乱邦,但是英国这议会制度,即使没有那么多圣人,也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所以强烈建议清朝学习一个。这番言论,自然是让所有人国内的腐儒们暴跳如雷,他写的两万字的使英日记《使西纪程》也被当成邪书。除了同样开明办洋务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郭嵩焘几乎被所有人口诛笔伐,被扣了“汉奸”、“有二心”等各种大帽子。有意思的是,郭嵩焘的随行刘锡鸿也抖搂了他的三大罪状,一是接受了英国蛮夷送的寒衣,有辱国格。二是巴西国王来访时郭嵩焘起身执意,有失臣节,三是郭嵩焘学英语,听交响乐,这种蛮夷之物怎能接触?这是要以夷变夏啊!在众人的谩骂声中,郭嵩焘心灰意冷,辞官回家,郁郁而终。但即使到死,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洋务的推行,没有后悔当年自己出使英国的行动:“不谈洋务,何以保国?”终,郭嵩焘在自己在英国拍下的照片后写了两句诗,作为自己一生的写照和预言:“流传百代千令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而郭嵩焘的预言没有落空,百年之后,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之人,已经受到世人的崇敬,而那些攻击过他的清流,早已被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4、郭嵩焘与郭昆焘是两兄弟吗

历史上的今天郭嵩焘(1818年4月11日-1891年7月18日),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进士出身,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儿女亲家,郭嵩焘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曾任驻英国、法国公使。1847年进士,1854至1856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1877年1月21日自上海出洋赴英。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5、郭昆焘和郭嵩焘关系怎么样

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曾说,中国不到百年,便可以用西洋之法走向富强。而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却认为,中国差不多需要三百年,才可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的弊病,才会真正走向富强。他说,如果只看武器、机器,我们努力三五十年就能赶上世界。但百年树人,再百年树人心风俗,再百年对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因此没有三百年的努力,根本不可能。但,历史不只有前进,经常还会曲折甚至是倒退,因此,郭嵩焘的三百年之说,也是未必能成真。郭嵩焘在当时士大夫中算得上一个“异数”,他的诸多观点,即使今天的很多人,仍然没有真正具备,民智启迪依然任重道远。因为他作为驻外使节,对西方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他主张学习西洋之法,并且也看到了西方社会是商业社会的本质,指出“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更难得的是,他的眼光早已超越坚船利炮,他说,“商贾、造船、制器”只是西方的“末”,而“朝廷政教”才是西方立国之本。由于看到了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制度才是根本,早在甲午战争二十年前,他就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无本之术,必将败于日本的全面改革。

6、郭昆焘字号

江忠源(1812—1854),字岷樵,湖南新宁举人,虽只是一个举人出身,却极为关心时局,尤尚气节。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郭嵩焘引荐江忠源与曾国藩相见。二人虽是见面,江忠源竟毫无拘谨之感,比曾国藩小一岁的他当着曾国藩的面放言高论,大谈天下时事。曾国藩对他颇为赏识。等江忠源转身离去时,曾国藩竟然盯着他的背影叹道:“平生未见此人。”随后又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曾国藩传》#郭昆焘简介#

7、郭焘简历

郭嵩焘书法作品鉴赏郭嵩焘(1818-1891),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岳阳湘阴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使欧洲后,清醒地意识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只能算是"末",而学习夷人先进的政教理念才是强国之 "本"。在长期以天朝上国自称的晚清,他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自然招致士大夫乃至举国上下一片骂声,以致自身晚景凄凉。长时间的故步自封,鸦片战争的国恨家仇;在国人眼里,使得像郭嵩焘这种不仅去夷国,还要师夷之技术教育与政治理念,无异于是“卖国"。

8、郭嵩焘和郭昆焘什么关系

清朝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到英国后,发现英国已经比清朝领先了一个时代,他大为震惊,将他在英国的见闻和感想写成《使西纪程》,上呈总理衙门,建议清朝向英国学习。但他的举动遭到朝中保守大臣的弹劾,被骂成汉奸、贰臣,他的副使刘锡鸿见状也开始攻击郭嵩焘,指责他有几大罪状:罪一、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罪二、见巴西国王,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致敬?罪三、铂金宫殿听音乐,屡索取音乐单,仿效洋人所为。罪四、锐意学习洋语,并令小妾效之,四出应酬,败坏闺教罪五、模仿洋人风俗,集会时索伞、去扇,听唱时捧单、击案,奉客时,改茗饮为糖酪,“不以忘本为耻”罪六、擅改国家礼制,接见新加坡大酋时,竟改尚左为尚右罪七、意欲将船上龙旗,改镶黄正黄为五色罪八、怨望朝廷,“谓各国谴使皆仅编修部曹为之,独伊以侍郎充当,又谓凡劾伊者皆立见身擢,言之切齿深恨”然而这个刘锡鸿却是心口不一,他内心其实极为崇拜英国,说英国人有礼貌,有孝心,尊敬国王,在他的日记《英轺私记》里充满了对英国的赞美之词,他说英国“ 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街市往来,从未闻有人语喧嚣,亦未见有形状愁苦者。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 。”他还竭力称赞英国的医疗教育和养老制度,甚至对英国的监狱大加赞扬,说英国监狱“壁净阶明,尘垢俱绝”,犯人“肉食必具,莫不体胖色华”,经过英国监狱改造的犯人“不复为斗殴盗贼之行”。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