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简介朝代(宋濂是属于哪个朝代的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2:42:43 浏览
1、宋濂是属于哪个朝代的人

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时,朱元璋送他一匹锦缎说:“32年后做件百岁衣来见我。”结果第3年朱元璋下令:处死宋濂。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什么呢,导致朱元璋失信于自己。这里要讲到一句话,修行有时候不只是修个人,家里的后代也要严以待之,不然被自己后代坑了,都没处说理去。当年,宋濂与刘伯温、章溢、叶琛并称浙东四贤,在当时也是大名鼎鼎的存在啊。朱元璋当时在争取民心的同时,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一直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话说,朱元璋将浙东四贤收入囊中,入住礼贤馆,其中,宋濂尤为突出,成为了编修元史的总裁官,同时他也是当时太子朱标的师父。宋濂不只是学富五车,并且品德高尚,有位日本的使者朝拜朱元璋的时候,私下以黄金万两求宋濂做一篇文章。宋濂直接拒绝了这个请求,当朱元璋问他为何之时,他是这样说的:“作为天朝大国的大臣,私下接收蛮夷小国的财物,实在有失国体”。有才又有德,知大事懂进退,朱元璋更看好宋濂了。宋濂是在68岁之时告老还乡的,当时,朱元璋送他一匹锦缎说:“32年后做件百岁衣来见我。”这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要亲自为他过大寿,此等殊荣,也证明宋濂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但是,风云变幻间,在1380年,因为胡惟庸案件牵连甚广,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这里面就包括了,宋濂的孙子,竟然查到了也涉及其中,当时因为太子朱标与马皇后极力阻止,宋濂全家才保住性命。然而,宋濂全家被贬四川,宋濂就是在被发配四川的路上,72岁的他不堪劳累,病死于途中。人生之事,真的是世事难料啊,宋濂本可以安享晚年,谁知后却落个病死发配的途中。说到朱元璋的晚年,也是世事难料,他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亲手精心培养的太子朱标在38岁逝世,对他的打击之大!其实,对于朱元璋晚年作为,后世评价争议还挺多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朱元璋开创了一个盛世。他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统一全国。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对外关系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朱元璋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孙中山曾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曾说道:“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咱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先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去揣摩研究,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古人的智慧手艺,就连现代的高科技都解释不通的。#宋濂简介朝代#

2、宋濂嗜学古文

“虎父无犬子”的典型代表,这位皇帝把书法写到了至高境界,笔笔见王羲之韵味!赵孟頫认他作启蒙老师!在中国历史上,“偏安一隅”往往预示着这个政权的软弱可欺,东晋、南朝、南宋、南明,都是如此。在这些朝代中,南宋无疑是富庶的,但也是让网友“恨铁不成钢”的,强如岳飞、虞允文、韩世忠也多受打压,统治阶级的甘心偏安,让人叹息。南宋的开国君主宋高宗赵构是历史爱好者乐于调侃的对象,但在中国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元代主编的《宋史》称他为“中兴之主”,民间还流传“泥马渡康王”的神话传说。相比于其政治方面,赵构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则没有争议了!赵构出生于皇家,也是艺术世家,其父宋徽宗赵佶是艺术天才,其花鸟画、“瘦金体”超凡脱俗,但从在书法一道,宋徽宗更像一个才子,而他的儿子赵构则可称为“宗师”。宋高宗不仅证明了“虎父无犬子”,也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宋高宗赵构书法广学诸家,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到唐代颜、柳、欧、赵,张旭、怀素,宣和书画院收录的书法真迹,都是他书法学习的范本。宋高宗行书深得王羲之个中三昧,《圣教序》被他参透彻了。赵构在《翰墨志》中说道:“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晚年时,其书法达到“随意所适”的书法至高境界,怎么写都深合古法。在宋高宗生平传世的书法作品当中,有一件行书的神品之作品,赵孟頫从此作当中获益良多,这就是赵构的《行书千字文》。明代文学家宋濂就评价赵孟頫书法早年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宋高宗赵构。赵构《行书千字文》写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评价此卷与《集字圣教序》字形极似,是赵构行书的集大成者。《行书千字文》处处见《圣教序》笔意,羲献之风浸润透彻。此帖气韵飘逸洒脱、疏狂传神,深有晋代气象。“集”“列”“及”“竹”等字用笔精微细致,笔画凌厉净爽、雅隽十足。而“坐”“翔”“龍”等字飞白连贯,可用“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笔法精熟令人叹为观止,乃是学习行书的一件极为高明的法帖。此作与《圣教序》相比,因是墨迹本,点画更加自然顺畅、清晰灵动,章法和谐而多变,气息通贯连绵,墨色枯湿分明,行笔迅捷老道,潇洒的贵族气充盈纸面。书法爱好者认真临摹,行书技艺必然大涨!现在,我们将这卷藏于中国台北故宫的《行书千字文》原作进行超高清的1:1复刻,与原作毫无二致,笔画自然、纤毫毕现,装帧精美。欲购此宋高宗《行书千字文》全卷本,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3、宋濂哪个朝代哪里人

一次,宋濂在家请客,朱元璋第二天便问:“你昨天请人喝酒,客人都有谁啊?”宋濂心下一惊。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送他绸缎说:“32年后,用它做件百岁衣来见朕。”3年后,朱元璋却要处死宋濂。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将宋濂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当然,宋濂能够让朱元璋如此青眼相加,绝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学。宋濂这个人,自小就有神童之称,不过,很多人往往会被他才华之外的品格所征服。元朝末年,宋濂始终是隐居状态。后来,朱元璋占领金华,听闻了宋濂的大名,便请他出了山。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他到南京就职,而是安排宋濂在金华开办学堂,讲授五经。此后,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被应召到了应天。朱元璋给宋濂安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太子的私人教师,以及他本人的学术顾问。众所周知,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培养那是用心的。朱元璋纵然是个暴君,但是个慈父。所以,他将宋濂安排在这个位置,那是对宋濂的信任。有一次,宋濂回家探望老母亲,临行前他还特意写了一封长信,叮嘱太子一定要孝敬父母,好好学习。朱元璋看到这封信后特别高兴,亲自询问朱标是否理解宋濂的苦心,然后又让朱标给老师写了一封回信。宋濂教育太子前后有十多年,这期间,他对太子的一言一行都严加规劝,他的口头禅就是:“太子应该这样”“太子不应该那样”。朱标性格中有母亲马皇后的仁慈,对于宋濂的唠叨也欣然接受,并且对他十分尊重。以至于后来朱标一开口就变成了:“我的老师说应该这样......”洪武六年时,朱元璋曾想将宋濂外派,毕竟太子老师这项工作并没有油水。宋濂却婉言谢绝了,他很谦逊地告诉朱元璋:“臣并无多大长处,能够安心在禁地听命,已然很知足了。”朱元璋很喜欢宋濂这种谦和和低调,于是继续把他留在了身边。事实证明,宋濂的这个选择很正确,至少短期内救了他的命。当时,为了教导太子,宋濂常常可以随意出入宫廷。要知道,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前身,就是为了防止大臣之间有不轨之事,他去监视别人,自然也害怕被窃听。尤其是宋濂,他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是很密切的。所以,朱元璋很怕宋濂将自己无意间听到的泄露出去。于是,朱元璋在宋濂家安插了眼线。有一天,宋濂在家请客,第二天,朱元璋见到宋濂就问他,昨天宴请的客人都有谁。宋濂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很是满意地说道:“的确如此,你没有骗我。”宋濂心下一惊,立刻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这是在委婉地提醒自己:要管住嘴!此后,宋濂便在家中挂了两个字:温树。何为“温树”?西汉有个御史大夫孔光,这个人行为严谨,做人只有一个原则:多磕头,少说话。他的妻妾听闻皇宫中新盖了一间温室,便向孔光打听:“宫里建的温室里都种了什么树啊?”孔光只是背着手笑,却一句话不说。宋濂以此典故旨在提醒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在他这里套不到任何消息。后来,宋濂也是如此做的,但凡有人向他打听点宫廷之事,他便指向“温树”那两个字。宋濂不在背后说人,也不在人前议论是非。朱元璋常听宋濂给自己将贤达之士,便问他:“朕常听你讲圣人,那么有没有小人呢?”宋濂则躬身答道:“微臣只与贤人往来,从不与小人打交道,也不知道谁是小人。”朱元璋因此常向身边人夸赞:“宋濂从来不说假话,也不说别人的坏话,他不只是君子,还是贤人。”宋濂与其他开国武将不同,他的功绩实际上是在朱元璋开国后。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命宋濂带头编修《元史》。此时的宋濂已经59岁了,但是他却丝毫不懈怠,经常是住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次,日本使臣私下送给宋濂100两黄金,却被他婉言谢绝。朱元璋问他为何不收,宋濂的回答让朱元璋颇为感动。他说:“天朝的侍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钱,实在是有违国体!”宋濂为人也清廉,他家的大门上就有他亲手写的对联: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1377年,宋濂到了退休的年纪,朱元璋送给他绸缎,并对他说:“把这些绸缎存放32年,便可以做百岁衣了。到时候,就穿给朕看啊!”当时,宋濂已经68岁了。朱元璋是真心欣赏宋濂的,宋濂没退休前,两个人经常畅聊到深夜。后来,朱元璋爱屋及乌,将宋濂的儿子们都封了官,而且祖孙三代都是皇帝的近侍,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不过,也正是这份厚爱害了宋濂的子孙。后来,在胡惟庸爆发时,宋濂的子孙涉嫌参与密谋,而可怜的宋濂自然有连带的责任。1380年,宋濂的孙子宋慎牵扯进胡惟庸案,结果一家都被处死。当时,朱元璋也下令处死宋濂,多亏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力保,朱元璋才将宋濂安置在了茂州,实际上也是对宋濂的保护。一年后,72岁的宋濂病故,朱元璋为此十分心痛。他的身边故友越来越少,而宋濂是他怀念的一个。毕竟,他是重臣、贤臣、能臣,更是朱元璋想要的廉臣!

4、宋濂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面临着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的新王朝应该叫什么?在与朱元璋一同崛起的淮西将领眼中,“大明”当然是名衔,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然而,这遭到了刘伯温、宋濂、叶晨等儒生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双方为此争论不休!刘伯温、宋濂等人见到朱元璋,对他说:“大王,请您考虑一下王朝的名称。大臣等方便历史,知道历史上的朝衔,无非是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开国君主一开始的地名,如秦,如汉;第二种是开国君主给前朝的封号,如隋文帝,如唐高祖;第三种是该地区的特产,如辽(优质铁的意思),如汝金。第四种意义与字,如元,元世祖忽必烈取其大哉千元之意。朱元璋听后若有所思,又问:“如诸位先生所言,我若取新朝之名大明,当四种哪一种?”刘伯温似乎在等待这句话,他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新王朝叫大明,那是因为大公一开始所信奉的明教,而大公采纳了他的‘明王转世’的想法,那么大公继承小明王的王位。”这位小明王,却在前一年莫名其妙地淹死了。如果耶和华继承了他的王位,‘杀戮’一词可能会被载入史册。”刘伯温见朱元璋一脸不悦,沉默不语,便继续说:“明朝的国名不可取,原因有二。一是天下人民都把我当作小明王,使我没有新气象;二是我若真崇拜明王转世,天下就以为我是宗教性国家,未必能赢得儒生士绅的心。愿耶和华再想一想!”刘伯温的话,每一句都像一把刀,一刀插在朱元璋的心上。朱元璋这才明白,这几年小明王以汉莲为名,其实只是个幌子,谁真听谁的小娃娃。但他那没文化的士兵都能认出这一点,他们真以为每个人都是在“明王出身”的旗号上,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地上的士兵,几乎都有宗教信仰。朱元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清楚他的新王朝是要依靠儒家那一套君君-臣民,父子那一套等级制度来治理世界。因此,他此时想做的就是尽快与小明王和这些人断绝关系。他不想再和红领巾军有任何关系了。朱元璋想了想,点头同意刘伯温的意见,吩咐宋濂、叶辰等人与刘伯温一起拟定合适的官衔,过几天交给他决定。这当然引起了淮西学派的强烈反对,李善长、胡维永甚至徐达都来找朱元璋,他们的话都是一样的,就是提醒朱元璋,他们打着启蒙的旗号已经十多年了,这是现在要成立的,可是大明的头衔变了,兄弟们恐怕很难接受啊。在新王朝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安抚的是将军和士兵、儒生和地主的心。稍后可以清理。所以,现在在朱元璋的问题面前,通过选择什么名字就成了先得罪哪一方的问题!一方面,有兄弟,他们和自己一起为世界而战。这些人看起来很忠诚,但他们很自私。另一边是儒家地主,他们是政权的支柱。没有他们的支持,新王朝不可能长久稳定。只有在儒家学者的支持和宣传下,世界才能承认他建立的新王朝是一个合法的王朝。要说朱元璋确实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决定走一条中间道路,即仍称“大明”,但把“大明”的解释交给刘伯温、宋濂等知识分子。朱元璋还叮嘱他们一定要把跟教诲的关系搞清楚,不要让世人误以为我是晓明王的追杀对象。于是刘伯温开始解释这个国家的名字。他们采用儒家经典,首先用五行学说来解释新王朝始于南方,这与之前的王朝始于北方以平息南方相反。南方是火,阳,神是朱荣,颜色是红色的,北方是水,阴,神是深色和黑色的而北元都城北平,来自北方的蒙古大漠,所以,要火消水,阳消阴,明可暗,不只是!这只是天堂的秩序,这只是天堂的秩序!而在孔子制定的古代礼制中,有天子祭祀明朝,千百年来,“大明”和日月都是朝廷的官方祭品,无论是每年的郊区祭品,还是天子的特殊祭品,都受到皇室朝代的重视,是儒家戒律所谓传统秩序的一部分。但明朝安定下来后,朱元璋面前的另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启蒙宗教”的影响,在朱元璋心中,他可以打着启蒙宗教的旗号蛊惑人心,认为别人也可以这样做,他要防止别人在利用启蒙宗教颠覆自己。于是,他下令禁止破坏开明宗教,并将经典著作《大明王的诞生》列为禁书。当时,温州、泉州等地仍很盛行,朱元璋使当地按府而治,全国各地因信仰大明教会而教众也众多。在陕西,聪明的基督徒田九成自称明朝皇帝,改称元朝龙凤,追求小明王韩林二为正朔,不向朱元璋屈服。田九成大丰其下属官员为弥勒佛四天王。起义直到永乐年间才被平息。洪武十六年,在陈友良称帝的江西,刘华自称是明朝三十一世王转世,带领会众造反,终被平定。启蒙宗教在其他地方的兴起也断断续续地持续到宪宗和皇帝统治时期。

5、宋濂是什么朝代的人

公元1380年,宋濂的长孙宋慎牵扯到了胡惟庸案,宋濂也被定为死罪。太子朱标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流着眼泪向父皇求情,甚至以自杀相逼,再加上马皇后也为之说情,朱元璋虽刚愎自用,但也惧内,迫不得已赦免了宋濂的死罪。虽然宋濂被牵扯到了胡惟庸案中,但却奇迹般地躲过了朱元璋杀戮,逃过一劫,也只有他度过此劫。宋濂,自景濂,浙江金华人。宋濂出身贫寒之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聪明好学,博闻强识,拥有惊人的记忆力,被称为"神童"。宋濂自幼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缙等大儒,学成后正值壮年。难能可贵的是,宋濂年纪轻轻就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元朝末期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元朝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而元顺帝在别人的推荐下,召宋濂进京为翰林编修。宋濂见状,可不想把自己绑在这架马车走上穷途末路,索性便以要奉养父母为由拒绝了元顺帝的召唤。随即,宋濂便躲进了浙江华山做道士,著书立说。宋濂隐居山林多年,再加上笔耕不辍,所以学问渊博,一度与刘基、章溢、叶琛并称"浙东四先生",成为了一代大儒。直到公元1360年,当朱元璋听到了宋濂的名声后,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宋濂与其他三人一起被朱元璋召入了应天府,宋濂则欣然领命。同年,宋濂先是被朱元璋委任为了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同时还担任朱元璋长子朱标的老师 ,并且负责编修起居注。从那时起,宋濂就与朱标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不过,宋濂并不是简单的教书育人,还在朱元璋军中负责起草所以的重要檄文诏书礼仪典章,也就是朱元璋的首席秘书。朱元璋北伐之时的《天讨元北伐檄文》,就是宋濂负责起草的。明朝建立后,宋濂历任翰林院学士、太子赞善大夫等职,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要知道这可是太史公司马迁才能享受的待遇啊。此后17年时间里,宋濂作为朱元璋的首席秘书,不仅参与机密、编修《元史》,而且还负责制定礼乐制度,对明初典章制度的确立居功至伟。宋濂因功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极受朱元璋的器重。不仅如此,宋濂的次子宋璲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孙子宋慎则担任殿廷仪礼序班。祖孙三人都在朝廷为官,被传为一时之佳话。宋濂作为名声在外的大儒,为人却是十分谦逊,所以深得天下世人敬重。虽然掌管机密多年,但从未泄露给任何人,就连奏折草稿也是烧得一个不剩。其小心谨慎,心细如发,令人敬佩不已。只不过,朱元璋疑心病太重,对群臣监视得严密,经常会派锦衣卫潜入大臣府上,甚至还会命其将具体情况画成图,就连宋濂也不放过。有一次,宋濂晚上与老头畅饮。结果到了第二天早朝后,朱元璋便特意将其留下,询问其昨夜的行为,宋濂是个老实人,也就老老实实地一一道来。而朱元璋这才满意地拿出了自己的爪牙画给自己的图,可是吓坏了宋濂,暗中庆幸自己没有对皇帝撒谎。像宋濂如此表里如一的大臣,着实是不多见了。公元1377年,已经67岁高龄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念其有功于朝廷,亲自践行,并令宋慎护送回到金华老家。宋濂大为感动,对朱元璋承诺,每年都会进京觐见朱元璋。果然,其后每年朱元璋生日,宋濂都会如约进京拜见朱元璋。朱元璋念旧,每次都会盛情款待宋濂。宋濂在老家颐养天年时,依旧是谨小慎微,低调。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啊,就在宋濂告老还乡三年后,祸从天降,胡惟庸案发作,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本来与胡惟庸八竿子打不着,可偏偏宋濂的长孙宋慎被牵连其中被杀,就连他的长子宋燧也小命不保。朱元璋一怒之下,甚至意欲诛杀宋濂,并将其逮捕到了京城。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马皇后和皇太子朱标双双极力劝说朱元璋,为宋濂求情。要知道,朝野上下一片肃杀之气,谁也不敢轻易劝谏朱元璋。虽然马皇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依旧打动不了朱元璋。可马皇后也没有就此放弃,在就餐的时候,只是吩咐下人上了一些蔬菜。朱元璋见状,诧异,便询问马皇后这是为何。只见马皇后回答道:"我只是在为宋濂吃斋饭而已!"朱元璋听闻马皇后此后,沉默了许久。果不其然,第二天,朱元璋就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只是将其全家流放到了四川茂州。虽然贵为开国功臣,宋濂的流放之途却没有得到丝毫礼遇。此时的宋濂早已是年老多病,却作为罪犯要在兵卒的押解下长途跋涉,不论是行路还是坐下歇脚,都不能打开枷锁,对于一个年逾七十的老臣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啊!果不其然,宋濂耐不住千里跋涉之苦,再加上心中忧愤交加,导致还没走到夔州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终年72岁。宋濂病逝后,起初是被安葬在了夔州的莲花山下,后来又被蜀王朱椿迁葬在了华阳城东。直到公元1496年,明孝宗才为宋濂平反昭雪,并恢复了其官爵,同时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还被追谥为了"文宪"。只可惜,此时距离宋濂去世已经115年时间了。而宋濂一生忠君爱国,品德高尚,终却落得个如此悲惨、凄凉的下场,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6、宋濂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