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良简介(定瓷彭秀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3:18:34 浏览
1、定瓷彭秀良

1991年,我国意外发现了一份66年前被西方国家强迫签的“北极条约”,未曾想到这竟然捡了个大漏,因此产生的影响让各国羡慕不已……1991年夏天,中科院高登义教授参加了一次北极综合科考活动。当高登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一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一个录像片,里面提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成员国。那片子很短,没有详细介绍此事,高登义却对此很感兴趣,专门从一位挪威教授的手中借了一本《北极指南》,看到了关于《斯瓦尔巴条约》的全部内容。原来,斯瓦尔巴群岛和我国也算深有缘分。1596年,一个荷兰人为了打通从北极通往中国的航线,来到了这个位于北极圈内的群岛,并为它取了名,但没有确定这岛的归属。北冰洋上大都是冰盖,小岛很少,因此列强们都对斯瓦尔巴群岛虎视眈眈,争端不断。直到一战结束后,各国经过讨价还价,终在1920年2月9日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规定群岛的主权归挪威所有。但条约同时规定,缔约国的一切国民能自由在群岛出入、停留,同时享有捕鱼、打猎、开展科学考察等权利,该群岛不得用于军事用途。本来这份条约和我国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法国政府为了平衡使用权,在1925年条约正式生效之前主动找上北洋政府,要求段祺瑞在条约上签字。段祺瑞对欧洲的事不感兴趣,而且当时中国也没能力去北极科考,但终还是看在法国人的面子上签署了这一条约,中国也因此成为了该条约首批缔约国。很明显,这份条约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为时尚早,连段祺瑞自己对这条约都不重视,签完了就忘了,北洋政府倒台后,这事更没人提了。北极不同于南极,因为没有被冻结主权,已经被美、俄、加等国瓜分殆尽。1991年之前,我国就算想在北极建立科考站都没机会,更别提进行科学考察了。《斯瓦尔巴条约》的重新发现,让高登义眼前一亮。当即向上面做了报告,呼吁我国尽快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对此重视,在“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添加了一个子课题“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由居功甚伟的高登义担任负责人。靠着这一条约,我国在1996年4月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并在3年后组织了北极科学考察。2001年,挪威对我国发出了前往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建立科考站的邀请。2003年7月,我国第二次对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并对科考站进行了选址。经过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仔细分析后,我国政府正式决定将北极科考站建在新奥尔松,这里离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不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好地方,也是前往北极点的桥头堡。就这样,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在这里安家落户了。1925年被迫签署的一个条约,让我国成功捡了漏,有了在北极立足的机会,随着我国的科研活动越来越深入,其他国家也纷纷表达了羡慕之意,天佑中华。参考资料 :彭秀良《中国的北极科考之路》卢芳华《“斯瓦尔巴德条约”与我国的北极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