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扮演的是哪朝的宰相历代宰相官职名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已经尽力了,欢迎各位历史大大补充勘误!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部分。推荐几本书,给对官制感兴趣的同学,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略枯燥,但引经据典,作者都是国内的知名历史学家,可以当工具书用的:①《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 熊铁基 豆瓣8.8秦汉制度的工具书,梳理了上至三公,下至州郡县乡的官制,对每一个官职的源流、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安作璋老先生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②《两汉魏晋南北朝制度研究》祝总斌豆瓣9.0本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专著。全书分九章,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缭乱的变化,逐一作了细致考证与论述。③《唐代官制》张国刚豆瓣8.5了解唐代官制的工具书。④《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 豆瓣9.5宋代官制的红宝书。是一部多功能而又别开生面的宋代官制辞典。内容包括官司名、官吏名及其职源、沿革、职掌、官品、编制、简称与别名、职官术语、典故,以及俸禄、勋、爵、阶等附表。⑤《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赵冬梅 豆瓣8.9了解宋代武官是如何晋升的,在帝国的治理和政治生活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封面是一些剧里的宰相截图,大家都能认出是哪朝的宰相吗
2、龚延明谈文官寄禄战国时期秦魏两国河西之争。秦魏两国河西之争,战国时期,秦国和魏国是中国北方两个强大的国家,两国在河西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这就是“秦魏两国河西之争”。一、河西之争的背景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实行“攻并吞”的政策,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地域,河西地区也逐渐成为了秦国的版图,而魏国也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土,争夺河西地区的控制权,双方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终导致了河西之争的爆发。二、河西之争的经过公元前260年,秦始皇派遣将军王翦率领大军攻打魏国的阳城,这次战争被称为阳城之战,王翦率领的秦军采取了先攻打樊城,再越过黄河向北进攻的战术,取得了大胜,魏国的阳城随后也被攻陷,魏国统治的河西地区也失去了控制,秦国成为了河西地区的新主人。河西地区人民在秦朝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实行的政策是以军事手段维护边疆稳定,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和压迫,使得河西地区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三、河西之争的影响对秦国的统一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西之争是秦国统一中国的重要一步,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国通过这场战争,扩大了领土版图,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使河西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实行的政策是以军事手段维护边疆稳定,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和压迫,使得河西地区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河西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场被称为“河西之争”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战争,本文将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一、背景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壮大,统一六国成为中原强大的国家,秦国在西北地区还存在一些敌对势力,如匈奴、鲜卑等,而河西地区也是秦国与魏国的争夺之地,而魏国在西北地区也有着一些势力,如毛欢、庞涓等,双方在河西地区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二、过程公元前307年,秦国派遣将军白起攻打韩国,一举攻下韩国的都城,韩国国君逃亡至魏国,魏国也因此卷入了这场战争,白起率军沿黄河向西进军,与魏军在河西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公元前306年,白起攻下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重镇陇西,并占领了魏国的西部地区,魏国的势力被严重削弱,而秦国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秦国对河西地区的控制越来越牢固,但秦国的统治方式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苦,秦国实行的苛捐杂税、强制移民等政策,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魏国也因为失去了河西地区的控制,势力也被大大削弱,从此魏国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大为减弱。三、影响使秦国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巩固的统治。河西之争让秦国控制了河西地区,巩固了秦国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国对河西地区的统治方式,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为秦朝灭亡埋下了祸根,使魏国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大为减弱,河西之争让魏国失去了河西地区的控制,势力也被大大削弱,这为秦国终吞并魏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西之争不仅是秦、魏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边疆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秦国进一步扩大了统一中国的版图,为中国历史的进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河西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秦、魏两国产生了影响,也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影响,这场战争,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不断追求和平,才有了今天繁荣稳定的局面。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秦魏两国争夺河西地区的历史事件,河西之争是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对中国历史和秦国统一中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围绕河西之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展开,重点分析了河西之争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深远影响,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扩张了自己的领土,并通过治理河西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同时,秦国也在河西之争中学习了魏国的军事战略和治理经验,为其后来统一中国的进程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介绍和分析河西之争对中国历史和秦国统一中国进程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郭沫若. 中国古代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2】吕思清. 中国古代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3】龚延明. 中国通史.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4】唐德刚. 秦国和西北民族.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3、龚延明的作品岳母刺字这则故事在我们的脑海中早已耳熟能熟,岳飞是顶天立地、一心为国的英雄,岳母则是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母亲,在这则故事中,母子二人表现出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大义之情,令人感到深深敬佩,但故事与历史还是有所不同的,岳飞的背后真的有这四个大字吗?首先岳飞背后的确是有刻上去的四个字 有关岳母刺字一事的记载,在历史文书上却并不多见,比如:宋人笔记野史、岳飞曾孙岳珂编著的《金陀萃编》中都无提及。唯有元人所著的《宋史》中描述到:岳飞以背示众,其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及其醒目,只是,这四字是谁所刻也并没有作些说明。这四个字到底是不是岳飞之母刺?岳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岳飞的母亲虽然是深知家国大义,但毕竟是村里以农耕为生的妇女,封建社会中讲“女子无才便是德”,先不说在背上刻字,可能都不识字,这样一来岳母自然无法刻字。在元朝、明朝、清朝的文学作品中,岳飞身上这几个字变来变去,一会说是幼年之时请工匠纹之;一会又说是成年之后,被母亲所纹;一会又说是岳飞找来张宪纹的;一会是“忠心报国”;一会是“精忠报国”。总之一套书一个说法,你都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刺字的手艺并非人人都有,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方可上手,岳母区区农妇习得这门技艺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精忠报国”多也就只有夹带在当初岳母捎去的口信中的可能,当然,这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推测而已。因此,尽管岳母刺字一举流芳百世,但是,实际上现有的史实资料尚浅,遵从史实依据的岳飞研究者们,如邓广铭、王曾瑜、龚延明几人,在他们各自编著的《岳飞传》里都不曾采用这个典故。历史的长流滚滚不息,努力回望这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仍然永远无法窥见它的尽头,也看不清数不清其中犹如泥沙一般的沉浮许久的历史事迹。许多史书传记长埋地下,有的破损,有的腐烂,有的甚至永远不见天日,终,导致我们不可追寻的事迹有太多太多。只能说,以现有的依据来看,岳母刺字并没有确切可信的历史记载,后世将它改编成小说、戏剧等形式的作品作为典故传颂,不乏将其夸大其词、有违史实的戏剧色彩在其中,这也就间接地更加模糊了大众对岳母刺字这个典故的真实性的探究。事到如今,不管岳飞背上的字样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不论这字是岳母、工匠又或是其他什么人所刺,我们都很难加以考证,但是,岳母刺字在我们心中的历史价值已经不能仅仅靠它是否有其确切的历史依据而去下结论了。它本身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勉励作用早已高出一切,它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所以,不如我们就让这个历史谜团成为我们心中的历史长歌,永恒传唱。
4、龚延明中国通史顾千帆顾廷烨是几品武官 宋代武官官制简图宋代的“武官”群体是由武选官(图二)与军职(图三)一起构成的,武选官与军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官员,其差别有:一、军职是现役军官,隶军籍;而武选官是普通官员,不隶军籍。二、武选官以武阶标志品位;军职则是品位与职位合一,既标志身份,又表示职掌。在高层,武选官与军职殊途同归,同以遥郡为加官,以正任为向上攀升的梯级。三衙高级武官“八恍梯”需要获得正任资格才能担任。政和改制前武官官职狭义的基本要素为散官阶、寄禄官阶、差遣、勋和爵,广义的基本要素还需加上功臣名号、检校官等。《梦华录》里,顾干帆因功被升任西上合(間)门使,皇城副使,许借绯,赐银鱼袋,这里的西上周门使是武阶的横行官,正六品,代表顾的寄禄官阶,而皇城副使这里可能是差遣,绯衣是章服,要五品以上才能穿,所以是借,是一种荣耀,银鱼袋也是。宋代的鱼袋分金、银二等。一般着紫色常服则佩金鱼袋,着绯色常服则佩银鱼袋,着绿色常服则不佩鱼。《知否》里明兰去探监,宫内宦官来宣诏,显示顾二的官职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洲刺史,上柱国,宁远郡侯,加上之前剧集中出现的金紫光禄大夫。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是军职,是顾二的差遣,正四品(图三),由于是高级“管军”军职,需要“正任”节度使的资格,所以顾廷烨有“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洲刺史”这一串结衔,其实就是武康军节度使(图二),节度使是武选官和军职的zui高官阶;上柱国是正二品勋,只是荣誉,没有职事也没有待遇;宁远郡侯是爵,从三品,这是实打实的有俸禄;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散官官阶,顾廷烨一个武官为啥有文官的散阶,因为宋代武散官的主要授予对象是蕃官和外国人。只有在丁忧后受起复时,部分高级武臣才会被授予“起复云麾将军”的武散官,其他情况下,大多数武臣通常拥有的都是文散官,散官只是决定穿什么颜色的官服而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顾廷烨一串官职里zui重要zui有实权的就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因为宋朝中期后,正的指挥使一般不配备,殿前司管的是皇帝的近卫军,妥妥的zui亲信的武臣啊。参考资料:《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赵冬梅《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
5、龚延明讲座全集《分司和留守》这个题目字数虽然少,内容含量大。读王仲荦先生的《隋唐五代史》时,就注意到“分司东都”这个概念,不怎么理解,怎么会和长安一样都有六部?查龚延明先生这本《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2019年版22页:“唐朝在东都洛阳设尚书省,下设百官,如京师,亦称分司,大抵为闲散地,任其官者,则称分司官,实无职事。”这段话:1、让我知道“分司东都”是名词,是个官僚机构,不是到东都洛阳去做官。2、“实无职事”,这句话让我感觉这里面大有问题所在,我们知道白居易和韩愈都做过东都的分司官,这么庞大的机构怎么可能无职事。我又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韩昌黎文集校注》和中华书局的《白居易全集》出来,在文集中查找文献资料(可以用电脑?的书库里搜索,但我有这类工具书,搜索完还是要搬出来和原文核对,上下再扫射,基本文集我都是在查的过程中得到阅读,有问题去读),结果混乱,又有东都留守官,河南府尹,后期的河南节度使,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感觉到自己读史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勾利军的《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是早系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下单购置,等待阅读。二、王苗这本《唐代东都职官制度研究》,是在王小甫先生辅导下的博士论文,早上刚收到书,我用一白天时间开始批读,论点列于如下:1、东都分司作为中央政务机构的分支机构,长官通常由六部尚书来担任,其官员称为某某分司官。2、东都留守府,作为东都地区高行政机构,负责唐后期洛阳及其东都畿内的防御,府下有留守系统与防御系统。东都留守是使职官,常由六部尚书充任。3、洛阳为河南地方行政机构,河南府治所所在,河南府长官为河南尹。这样三套的职官体系,把大概思路理清楚了一下,对唐朝特色的两都制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对东都留守是使职和东都分司是中央的分支机构这两点要再深入了解,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再观察研究。书是越读越多,读了就知道差距这么大。读学术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谦虚、真诚、耐力。书堆案头如青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龚延明简介#
6、龚延明老师【?】《满江红》见于明徐阶《岳武穆遗文》、李桢《岳武穆集》、徐缙芳《宋忠武岳鄂精忠类编》,以及毛晋订《桯史》。但该词未见岳飞之孙岳珂编著的《桯史》和《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以致学界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否为岳飞尚存争议,其发表时间更是众说纷纭。《满江红》的异文可以深入探讨其系年问题。因为《满江红》的写作时间、地点都失载,岳飞诸传记作者往往依据《满江红》词意来定发表的时间。李汉魂《岳武穆年谱》系《满江红》于绍兴二年,岳飞时年30岁;龚延明《岳飞》系于绍兴三年,岳飞时年31岁;王曾瑜《岳飞新传》则系于绍兴四年,岳飞时年32岁;邓广铭《岳飞传》系于绍兴六年,岳飞时年34岁等,均是把“三十”坐实,或谓举其成数。然而“胡虏”“匈奴”“贺兰山”在词中属于泛指,“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也当作泛指。《须江郎峰祝氏族谱》认为岳飞原词作于绍兴三年,则其《满江红》定稿当作于绍兴三年之后。与通行本比,《游览粹编》本《满江红》,“等闲白了少年头”更显英雄失路,下接“空悲切”更沉痛,而且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设问之后,渴望“直待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但何来“直待”之机,更觉渺茫悲凉。由此观之,《满江红》的写作年代,当在北伐无望之后。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