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属地八景所谓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神州各地八景的由来,早可溯源至两晋或五代末,能见诸文献的是宋初画家李成(919~967)的《八景图》,但以北宋的宋迪所画的《潇湘八景图》影响大。故自宋至今一千多年,“八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已有悠久的历史。揭阳市是粤东主邑,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历来崇尚“八景”评选活动。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八景不再存在了。下面是笔者从诸多资料中收集的揭阳各处八景:揭阳新八景 汉楼瑞气、水城春卷、进贤慧境、桑浦胜景、三山祖庙、南岩佛国、德安古寨、葵阳海韵;揭阳八景(明·蔡善版) 黄岐晚翠 、谯楼晓角、双溪明月、玉窖乔榕、双峰晚钟、南溪渔歌、钓鳌仙迹、紫陌春晓;揭阳八景(明·郭之奇版) 黄岐夕翠 、谯楼晓角、双溪明月、玉窖乔榕、双峰晚钟、南浦渔歌、钓鳌仙迹、紫陌春晴;揭阳八景(清·郑濂版) 黄岐晚翠、双溪明月、鳌桥钓浪、紫陌春晓、飞汉鸣泉、桑峦砥柱、元塔登高、双洞疏烟;揭阳八景(清·黄大鹤版) 黄岐夕翠 、谯楼晓角、双溪明月、玉窖乔榕、双峰晚钟、南浦渔歌、钓鳌仙迹、紫陌春晓;普宁八景 昆岗松韵、铁嶂兰芬、灵汇甘泉、钱湖渔艇、培风宝塔、洪寺探幽、南岩远眺、云石樵径;普宁新八景 摩天石、德安里、善德梅海、泥沟古村、南方梅园、莲花山公园、百二坵田、盘龙阁;惠来八景 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惠来小八景 鳌塔晴霞、龙江秋月、绿野云畔、赤洲烟雨、海天舞鸥、渔港归帆、洪塘樵牧、清水石泉;揭西八景 霖田祖庙、天竺古岩、广德洞天、宝塔飞渡、龙潭飞瀑、轰鸣仙石、云湖两月、石灵古刹;惠来葵阳八景 髻山瀑黛、瀛海楼市(海市蜃楼)、双荐屏峦、龙江襟带、虎头嵯峨、百花领袖、普陀山房、铭湖石洞;揭西棉湖古八景 云湖两月、东光二市、花果古寺、池尾新宫、谈经双亭、沙滩热闹、鳌头独占、北爷佛灯;揭西河婆八景 霖田祖庙、天竺古岩、广德洞天、宝塔飞渡、龙潭飞瀑、轰鸣仙石、百丈奇石、济襄彩虹;惠来靖海八景 刚髻凌云、君子泉甘、南潭钓月、尖峰挺秀、大泥宿雨、叠石呈辉、将军山峙、北野耕烟;揭东云路八景 寨北苍松、泮水清风、砌水琴韵、山前野桥、门外天笔、陇西翠竹、方池皎月、夜静书声;普宁果陇村八景 龙田温泉、进士武园、铁岭兰香、杭溪绿竹、银湖小舟、乌池月影、慈悲圣庙、后河书声;普宁泥沟乡八景 虎山夕阳、银湖渔艇、石母甘泉、寿亭明月、桃园荔枝、仙埕石鼓、东芳别墅、潭墘垂柳;普宁里湖镇竹头村八景 金牛踏石、猴子秋千、鹰石望天、狮涎垂地、象鼻茂林、螺山秀丽、虾窟春涨、龙泉古寺;普宁鸣岗八景 文溪桃李、伯爷红榕、寨门宝石、慈悲明灯、草池明水、老祠家神、青藜书屋、凤尾开屏;普宁北郭乡古八景 铁峰屏拱、岭间花园、兰香卅里、石砌山宇、铁岳禅院、水苌甘瀑、牛帽朝霞、晖含夕照;揭阳阳潮八景 家庙赞礼、峻阁崇贤、板桥榕色、仙桥渔歌、草潮新月、大港古棉、涵元文笔、渔湖风帆;蓝城区棉树古八景 石马帆壁、龙尾双月、公沟蛙集、雌雄古榕、姑宫酸榕、浮水罗庚、官星印斗、岐山倒影;揭西钱坑村八景 南山礼赞、抗日烈魂、古寨寻幽、翠竹漪溪、天坑磨石、正元塔影、石灵慧光、金山夕照;揭东区尖山村八景 龙门渔唱、凤岭樵歌、村溪夜月、山院朝霞、莲池飞雨、梅谷鸣禽、水关潮信、树港棉荫;惠来县览表乡八景 摩岭朝青、带江涌月、玉玺定波、壁岸渔家、古渡行客、钓鳌晚鹭、虎磊春晴、石人秋晓;揭西上砂乡八景 娘子嶂、白石祠、文峰塔、七棵松、岩峰佛、开口石、观音坳、洗马潭;揭西员埔八景 金山望海、狮地逆潮、东门深塘、西门古林、南山峻岭、北河修竹、陂潭夜月、员埔寨场;神泉港八景 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揭西大洋八景 三坑一潭、百丈悬崖、云湖月夜、三叠听泉、古石雕、双桥卧波、万寿山、火焰山;揭阳黄岐山八景 宝塔远眺、石室访泉、古亭春色、侣云钟声、栖凤卧云、竺岗晚翠、上界晨光、百鸟朝凤;普宁白水岩天然八景 金狮望日、银象观月、石猪戏水、玉桥飞渡、金龟听钟、琴蛇闻鼓、甘泉长流、仙潭显圣;空港经济区地都镇金狮旅游区八景 龟蛇仙会、风门古径、关公醉酒、桑浦双龙、碧湖叠翠、金狮临津、伯公灵庙、通天蜡烛;揭西五云镇五云洞八景 鸡峰春色、虎岩秋风、雪嶂横云、水磜飞瀑、花潭垂钓、枫林听樵、平野深耕、长溪新涨;榕江书院八景 奎楼览胜、蓬岛听泉、曙院书声、射亭竹韵、方池鳞跃、曲沼荷香、芳庭挹翠、嘉树停云;揭阳榕城榕石园八景 巢榕消夏、绿阴约月、曲磴通出、勺水跨虹、雕璧晴晖、远岫落霞、鱼乐清趣、龙飞肖盛。
2、郑濂碎梨梨与“分离 ”梨,是好东西,能润肺、止咳、去火等功能,而且味道鲜甜。古人也常有蒸熟而吃!但,梨与离谐音,“离”是分离,分离是痛苦的,自然也无甘甜了,中国人一向寓意美好,因此厌恶一切与之相背的词语和事物。所以,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吃梨,哪怕只剩下一个梨也不会剖开,分而食之。我也不赞成剖开而分吃,不是忌讳,而是谁愿意破坏寓意美好的东西,而在心里留下一个阴影呢?就像小时候,大人嘱咐我们,过年三天,不许说骂人的话,不许说恶毒的话等等,多说一些赞美的话。对此,我们都分外地用心地记牢了。美好是圆满,是团圆,是团结。然而,离别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避免不了离别,就像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离别,我们有思念,千山万水间的思念,朝朝暮暮的思念。还有一种离别是离心离德的离别,如朋友反目,情人成仇,兄弟相残,志同道合者分道扬镳等。这样的分离,我们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者阻止的。唐朝的李泌是个奇人,满腹经纶自不必说。唐肃宗李亨做太子,屡次危难中,被李泌救之,与李泌亦师亦友,关系亲密。李泌信奉道教,在山中修炼而辟谷,不吃五谷杂粮。有一次,唐肃宗带着众王子看望李泌,亲自烧梨给李泌吃,其中一王子仗着被唐肃宗宠信,也要分而吃之,被唐肃宗呵斥。唐肃宗于君做到仁,于友做到义,于师做到敬。李泌也不负唐肃宗所望,不图名利,此间多次遭奸臣迫害也不改初衷,却屡次救祖孙三人危难之中,辅助他们祖孙三朝,多次拯救了大唐。李泌所为,实为道义,也报友情之谊,也报知遇之恩。明朝初年,明太祖执政期间,浙江浦江有一个郑氏家族,历经近三百年,八九代同堂,有一千多人同住一屋檐下。明太祖闻之,想考量一下他们的友爱和团结,特赏赐两个梨给家长“郑濂”,让其分给众家族的人吃,并派人监督。郑濂派人弄了两个大缸装满了水,把两个梨汁分别挤在两个大缸里,然后一碗一碗分给大家吃了。明太祖朱元璋大为叹服!后来,有人诬告其家族谋反,朱元璋不相信,说:“这样的家族怎么会谋反呢”。皇上赏赐的"梨"是何等尊荣。如果,郑濂有私心,或者没有大智慧,聚集几个关系密切的人,剖而分之,或自己一口一个吃了,不等人诬告,或许朱元璋会找了一个“欺君之罪”的理由,杀之。也因此,肯定的要遭受家族中许多人的忌恨,从此家族的人离心离德,分离崩析。假如,有人诬告谋反成功,那么依朱元璋的性格,定来了个满门抄斩。可谓,"一桃能杀三士"矣!我们都知道,平常之下的分离,还有相见之时,离心离德的分离,也许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3、郑濂碎梨的故事《孝经》学习第二十七天❤️学习心得❤️:以孝道治理家庭的卿大夫,对家中的婢仆尚且不敢失礼,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呢?所以能够得到家人的欢喜和爱戴,家人也就乐意协助他奉养父母。“治家者”指的是卿大夫,包含了卿和大夫,嫡长子封为卿大夫,非嫡长子则封为士大夫。这里的治家者,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卿、大夫和士,都是一家之主。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明朝时有一个大家——郑家,世代和睦相处,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三百多年没有分家了。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方向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高兴,于是亲手书写“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这个才是中国人的家,五代同堂,六代同堂,郑濂家是七代同堂。一个家,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家的主人——治家者的德行就会影响到整个家族。如果一家之主,对于家里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能以礼相待,不敢轻慢,家里人自然就会欢心,家和万事兴,家族自然会兴旺发达,祖宗自然欢喜,以和谐的家族来供养祖先,这就是好的“以事其亲”。《孝治章》前三讲都提到了“不敢”二字。明王、诸侯、卿大夫身居高位恐惧和担忧的是,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它,用它来立身行道,做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显扬父母。因为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没有权利随便毁伤它,毁伤之后,明王会担忧父母会为我们担忧,“身有伤,贻亲忧”;如果我们做了不符合道义的事呢,明王会担忧会让父母蒙羞,“德有伤,贻亲羞”。为什么处处都“不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一个目的——“以事其先王”。昔者“明王”的“不敢”之心,其实就是爱敬父母的至诚孝心。天子的孝心养成之后,扩展开去,就会爱敬普天下的臣民。正所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我如何去更好的管理我的家。做到以孝为本,培养自己的孝心,爱心,把爱心提升到,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所以,我不敢毁伤身体发肤,不敢言语无德,不敢失礼越行。
4、郑濂是什么转世这江南第一家,如何度过这场危机?胡惟庸案也波及到了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当时,有好事者声称其家族中有人交通胡惟庸。郑宅镇位于浙江浦江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浦江郑氏义门十五世聚族而居,同在一堂,历经宋、元、明三代,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到了明朝,郑家已发展到几百口人。明朝初期,大儒、文学家宋濂曾在此长期教学,把郑氏168条家规整理成《郑氏规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家族行为规范,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郑濂以粮长身份受到朱元璋召见,来到南京,向皇帝汇报治家方法。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并赐予郑氏家族“江南第一家”的美称。《郑氏规范》内容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从政的家规族训,其中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者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其中讲到:“即仕,需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 “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审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有不可一毫妄取于民。”清廉的家风哺育了郑氏家族,历代出去做官的人竟然没有一名贪官。《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典范。有了孝义的金名片,朱元璋也是对他们高看一眼,每每加以褒扬,遇到家族中的人被人污蔑,动辄赦免不问,不予追究。而郑湜,字仲持,是郑绮的八世孙,有兄弟6人。当时有人诬告郑氏家族中有人勾结胡惟庸,要逮捕兄弟6人治罪。官吏追捕得很急,各个兄弟争着去顶罪。郑湜自告奋勇地说:“弟在,其忍使诸兄罹刑辟乎?”自己来到官吏办公的地点,请求官吏押他上路。他的二哥郑濂先前有事留在南京,等他弟弟到了南京,迎上前去,说道:“吾家长,当任其罪,弟无与焉。”郑湜推辞,坚持自己顶罪求死,说道:“兄年老,吾自往辩之,万一不直,弟当服辜。”两人争着入狱,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将他俩都召到朝廷,亲自接见,加以安慰勉励。《郑氏规范》第113条也成了子孙们的护身符:“子孙不得从事交结,以保助闾里为名而恣行己意,遂致轻冒刑宪。”朱元璋对近臣说:“有人如此,而肯从人为非者耶?”他不相信如此舍生忘死、讲究义气之人,哪里会与胡惟庸一起为非作歹?因此立即宽宥了郑家,下诏赐予两人酒食。洪武十四年二月甲子,朱元璋还提拔郑湜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赐冠带袭衣。 (《明实录》)郑湜因祸得福,在福建左参议的位置上颇有政声。政府在南方平定民乱,数百家百姓为此蒙冤,郑湜向诸将讲明道理,这些人均获得释放。一年以后,郑湜入南京抄件朱元璋,后在南京去世。由于郑氏家族道德品质过硬,一些人得到朝廷任用。当东宫缺官时,朝廷任命郑济为春坊左庶子。郑沂于洪武三十年任礼部尚书,次年八月罢免,永乐年间重任礼部尚书。
5、郑濂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把浦江人郑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这郑濂是个普通人,因为他自祖上开始到他这辈,十世共居,子孙不分家。这在封建社会里也是挺不容易的,所以郑濂便远近闻名了。有一天明太祖问郑濂:"你家里有多少人口?"郑濂答道:"有一千多口。”明太祖听后感概地说:"一千多人不分家,在一起住,一起吃是世上罕见的,你这真是天下第一家呀!"随后,给了郑濂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去了。然而隔墙有耳,他们的谈话被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在隔壁听得清清楚楚。这朱元璋虽说当了皇上,对这位元配夫人还是惧怕三分。回到后宫,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陛下可得小心郑濂这个人呀!"朱元璋不明白,马皇后说: "当初陛下自己一个人就能打天下,得了江山;他这一家子一千多ロ人,要是夺咱们的天下还不容易吗?”皇后的"提醒"让朱元璋大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悔把郑濂放走。他马上下旨再一次召见郑濂。郑濂琢磨着刚离开又这样急迫地召见,不会是好事,心中忐忑,猜想皇上不会是突然听了什么人的话要加害于他吧?思前想后,普天之下能让朱元璋听话的恐怕只有马皇后了!想到这他心中有了底,略微平静一下,转头回宫去见朱元璋。朱元璋见了郑濂不动声色,先摸摸底,问道:"你一个人能号令全族,有什么方法吗?"郑濂答道:"没有什么妙法,只是一条,不听老婆的话。"朱元璋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不止,放郑濂走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在皇上面前不小心说错一个字便会招来大祸。郑濂是个聪明之人,只用简单一句话就化解了一场危机。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正面回答了朱元璋的问题,把自己如何如何将这么大的家族管理的井井有条,自以为会博得皇上的赞赏,忽视了皇上问话的真正意图,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看来这千口家族的一家之长也不是吃素的。一句话可以成事,一句话也可以败事。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让你起死回生,峰回路转,高朋满座;有时候口无遮拦无意之失会让你瞬间失去朋友,失去一切,甚至失去生命。所以语言真的是一门艺术,需要你认真对待,细细琢磨。你曾经有没有说过让自己懊悔不已的话,或者改变了一些事情仅仅就因为你的那一句"失心"话?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成长[呲牙][呲牙]!#郑濂的简介#
6、郑濂家族清康熙年间,北京城东郊有一普通百姓人家生个女孩,一岁多时,忽然开口说道:“我是工部郎中郑濂的妻子,怎么到这里来了?我要回自己的家。”家人觉得奇怪,一打听,真有郑濂这个人,两家相距二里多地。但不管女孩怎么嚷嚷回家,就是不依她,也不告诉她郑濂家的情况。女孩长到两岁时,自己会走路了,趁大人不注意,就向郑濂家跑去。家人发现后,追过去把她抱了回来。从此天天严防死守,防止乱跑。女孩长到八岁时,还是经常提起此事,哀求父母带她去郑家认认门。家人没办法,只好找到郑濂,商量事情怎么办。郑濂也觉得奇怪,妻子去世八年多了,怎么又出来个妻子,况且还是个未成年女娃。于是就让女孩父母把孩子带过来看看,先满足女孩的初步要求再说。女孩一进郑濂家大门,就这屋走走,那屋看看,说起各种物件,分毫不差。然后进入内室,盘腿坐在床上,大声喊到:“我的儿子儿媳去哪了,还不出来见我!”这时郑濂办完公差回家,女孩一见,马上从床上下来,轻声说:“我和你分别这么多年,你竟然不认识我了?”于是指着房间里的箱柜,说这里装的什么,哪里放的什么,无不验证。郑濂满脸疑惑,不知所措,只好将女孩打发回家,暂时了事。毕竟事情怪异,不胫而走,很快传到皇宫里。康熙帝破格召见郎中郑濂,问明此事。康熙帝说:“人间竟然有这样奇异之事,定是你亡妻转生,却没忘前生之事,这事天命,你们夫妻二人就再续前缘吧。”郑濂慌忙拒绝说:“微臣已经虚活六十岁,重孙子都有了,这个女孩才八岁,娶到家来恐怕名声不好。”康熙说:“谁让你现在娶了,等女孩十三岁时再办婚事,有什么不合适的。”五年之后,郑濂与女孩奉旨成婚,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就向从前一样。这个故事从野史得来,四顾可信度不高。然而郑濂实有其人,是顺治年间举人,到康熙朝官居工部郎中,是个中下级官员。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不排除真有此事,切莫轻易视为迷信。
7、郑濂有几个儿子(历史小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不听老婆话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帝,谓“明太祖”。有一次,他把浦江人郑濂召到京城金陵。这郑濂是个普通人,因为他自祖上开始到他这辈,十世同居,子孙不分家。这是挺不容易的,郑濂便因此而远近闻名了。明太祖问他:“你家里现在有多少口人呀?”郑濂答道:“有一千多口。”明太祖感慨地说:“一千多口人不分家,在一起住、一起吃,是世上所罕见的,你这真是天下第一家呀!”随后,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去了。他们的谈话被马皇后在隔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朱元璋虽说当了上皇帝,可是对这位原配夫人还是惧怕三分的。回到后室,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陛下可得小心郑濂这个人呀!”朱元璋不明白她的意思,马皇后说:“当初陛下靠自己一个人打天下,得了江山;他这一家子一千多口人,要是夺咱们的天下,还不容易吗?”马皇后的“提醒”让朱元璋大吃一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悔把郑濂放走。他马上又一次召见郑濂。郑濂琢磨着皇帝这样急迫地召见他,不会是好事,猜想是不是听了什么人的话要加害于他。朱元璋见他不动声色,先摸底的问:“你一个人能号令全族,有什么妙法吗?”郑濂答道:“没有什么妙法,若说有,也只是一条,那就是不听老婆的话。”朱元璋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放郑濂走了。#郑濂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