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今天,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5日),是汉族传统民俗节日--元霄节。它的今世,众人耳闻能详,版本多多。鲜有知其渊源流长,演变久远。故试着说说它的前缘过程。从中窥探华夏文明,依附在民间开灯祈福古风身上的三教(释道儒)合流痕迹。话说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7年-75年),倡佛。适蔡愔(西域取经第一人,比唐朝玄奘早近500年)从天竺求得佛经、携西域两洋和尚归东土,称:天竺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吉日良辰。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正月十五放灯,节期一天。习俗流传民间。东汉晚、三国两晋时,道教积极跟進,元霄节又称"上元"。南北朝时,萧梁的梁武帝(萧衍),是个愿做和尚的皇帝,笃信佛教,正月十五夜,大张灯火。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燃灯供佛",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起,元霄张灯已成法定习俗,节期三天。" 元霄"的称谓,早期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朝以后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曰:上元,唐未又称元霄,宋以后曰:灯夕,节期五天。元朝,异族无正月十五习俗,不重视元霄节。明代元霄节,过节时间特长,从初八点灯,到正月十七夜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清代,统治者虽是异族,与汉族积极同化,以固江山。表现在民俗上,元霄节活动增加了"百戏"内容,如:舞狮、舞龍、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节期缩短到四、五天。元霄节本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风俗。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期间出门赏灯、猜谜,便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传情达意的机会,衍生出众多的古代爱情故事。元霄节,可以说,又是古代汉域的"情人节"。看完了,这粗略的演变过程,元霄节的今世前缘,清楚了吗!发展如今,绝少不了汉族士大夫阶层(旧知识分子)的推波助澜!惟有忠厚淳扑百姓的心愿:祈福!太平!是真!历来如此!癸卯正月十五
2、蔡愔是谁白马寺的建造是为了纪念白马托经,其由来据传说十分有趣,是源自一个梦。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浑身闪烁金光的金人,从西方飞来,醒后汉明帝询问大臣,得知其梦境中的金人与西方的佛很像,就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等人前往西方,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驼经文,为纪念此事,汉明帝下令建造了白马寺。印度僧人摄摩腾与竺法兰的到来与白马寺的建造,被视作是中国佛教的正式开端,随后他们联合翻译了中国佛教的第一部典籍——《四十二章经》,标志着“佛法僧”三宝正式在汉地具足。
3、朱士行与蔡愔啥关系被美国偷走的一件隋代楷书,时隔百年后再度问世,这才是的书法!目前书法界存世早的的书法真迹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目前仅有一件留存于世,而在楷书领域,早的真迹来自于隋代,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也仅有一件而已。这件作品乃是在100年前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曾经几度辗转,后来流落到了美国,如今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这件作品就是莫高窟的《大般涅槃经》。有过一些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那时候仅仅是一些梵僧前来布道,并没有全面铺展开来,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在汉明帝“梦佛”之后,便开始派遣蔡愔等人前往天竺取经,在公元67年的时候,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才来到了中国,在洛阳的白马寺当中,翻译出来第一部佛经,这个时候才算是佛教真正意义上传入了中国。而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书法随着佛经的传入开始变成了一门显学,随着翻译家的增多,和译出的经文的增加,使得“抄经生”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多。这些“抄经生”来源极广,有的是民间的闲散文人,有的是寺院之中精修书法的僧人,还有一些从幼年就培养写字,专门供给的“写手”。为了流传下来这些被翻译的佛经,大量的手抄本开始流入一些高级文人士大夫的手中,这个时候在民间的普及还不甚广。到了隋代的时候,不仅在官方“抄经手”已经近乎于完备,民间抄经手的加入也加快了佛经向民间传承的步伐。而这件流传到美国的《大般涅槃经》从其款识以及书写体例上看,乃是隋代官方的抄经作品,代表隋代楷书的极高水平。唐代的楷书多继承于隋代,并且在用笔的细腻以及点画的变化层面,也颇有不及,从这件《大般涅槃经》书写状态以及用笔上我们不难看出其精湛的点画之功。很多人认为《灵飞经》乃是抄经书法当中高水平的代表,但是当真正走进了隋代小楷的书写意境当中,你就会发现这才是中国小楷的真正高级的所在。小楷是衡量一个书法人真正功底的书体丝毫做不得假,而在当代书法界,许多盛名之下的书法名家往往小楷不堪入目,在追求“丑怪”的路上越走越远而忽略了真正的书法基础。这件目前书法界仅存的隋代小楷《大般涅槃经》乃是每一个书法人真正值得临摹的小楷典范,抄录此经文,不仅能够让你积累功德,因为其字数之巨,点画之精,结字之端凝,是一件值得毕生正藏的小楷。我们经过多方找寻,将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这件隋代楷书《大般涅槃经》的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刻,还原出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以供大家学习临摹。欲购此隋代楷书《大般涅槃经》,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4、蔡愔读音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二者有什么区别?近年来,随着红螺寺求姻缘、灵隐寺买御守、法喜寺佳机位的走红,许多人在遇到烦心事有所求时会想到:我得找个寺庙拜拜。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诸如此类的佛教场所统称为“寺庙”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寺”和“庙”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代表两个不同的地方。如果生在古代,将两者混淆,进错庙门拜错神就会被街坊邻里嘲笑。到底何为寺?何为庙?怎样区分才能避免贻笑大方呢?其实很简单。一、寺:从办公机构到佛门圣地说起什么是寺?有人说是和尚住的地方;有人说是拜佛的地方。今天看来,这两种理解都是对的。但是寺在早的时候与佛教和尚没有半点关系。古籍《说文解字》中对“寺”一字的定义是这样的:“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祥吏切。”可见,“寺”是朝廷管制下的官署,是政府官员早的办公场所。“寺”的起源可追溯到秦。秦一统六国设“三公九卿”。新招的公务员当然得有个工作场所,这时作为九卿的办公地——“九寺”应运而生。隋唐时期,仍有以“寺”命名的政府机构。比如大理寺,是国家高审判。我们熟知的唐朝名相狄仁杰就曾在大理寺当过寺丞。“寺”与佛教之间的渊源起于何时?这里就不得不提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他父亲刘秀一样,汉明帝十分笃信鬼神之说。有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正在睡觉,梦见身披金光,头顶白环的神仙从西边飞来。次日,皇帝就问大臣:“此乃何方神圣?”大臣告诉他:“此乃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就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前往天竺求佛。大约两年后,蔡、秦两人还真带着两名印度高僧用白马运着佛经、佛像返回了都城洛阳。汉明帝喜出望外,将两名高僧安置在当时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鸿胪寺。贵客寄人篱下始终不妥,汉明帝随即下旨在洛阳城外建造了我国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取“鸿胪寺”中“寺”一字,以驮经的白马为名,将其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落成以后,弘扬佛法的佛教场所便纷纷以“寺”来命名。代。而佛教在中原大地的盛行使得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寺”在普罗大众心中也慢慢演变成了“僧院”的泛称。不难发现,“寺”的演变不仅折射出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也是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国扎根中国的历史见证。二、庙:祭神拜祖之地讲完了寺,再来说一下庙。“庙”一字早是以“廟”字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祭法》记载:“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这里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庙里是可以看到祖先牌位的,也就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我国古代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有着“敬天法祖”的礼法制度,对祭祀之事尤为重视。加之封建皇朝统治下的社会等级森严、礼法分明,作为祭祀场所的庙自然也有等级之分。皇家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尊称太庙。有官职的官员供奉祖先的地方则为“家庙”。一些有功之臣在获得皇帝的准许后,其灵位也可以进入太庙享受皇家香火。就像在电视剧《知否》中,大娘子经常会炫耀“我爹爹配享太庙”。古代官宦世家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到了民间,因不能冲撞天子威严,所以将“家庙”改为“家祠”。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同姓氏的家祠。比如,岭南地区十分有名的陈家祠。自汉代开始,受儒家思想和鬼魂之说的持续影响,官方和民间开始为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德高望重的贤哲修碑立庙。拜祭“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祭奠“武圣”关羽的关帝庙由此诞生。其后,一些老百姓也逐渐开始为当地帮助过百姓的奇人能士修庙,将他们视为一方神明进香朝拜。时至今日,仍有出海捕鱼的人会去妈祖庙祈求风调雨顺,想要生儿育女的人前往娘娘庙祈求早日梦熊有兆。还有一些庙是用来供奉神仙的。比如供奉山神的山神庙,土地公公居住的土地庙,还有城隍庙、河神庙、海神庙等等。此外,庙还有“朝廷”的意思。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里的庙堂指的就是朝廷。按照以上的说法,我们会发现“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祭神拜祖之地,其含义会因社会的变化而得到不断地丰富。三、寺庙有别,祭拜需分明了解了“寺”、“庙”的背景,那两者又有何区别呢?从供奉对象来看,寺里供奉着佛祖、菩萨等佛教神灵,而庙则是供奉祖先、英雄和鬼神的地方。从功能方面而言,寺里常年会居住着弘扬佛法的高僧住持,研习佛法的和尚信众。但庙里除了看守的庙祝,一般不会有人常年居住。从规模上来比较,寺因皇家推崇其建筑都会遵循制度达到相应的规模,殿内的佛像也会按照佛教体系严格供奉。反观庙里,则多以家族为单位,又或者专人专属供奉,所以建筑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从文化传承来说,“寺”是本土机构转变为弘扬西方佛教文化的宗教场所,而“庙”自始至终都是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民族信仰之地。#蔡愔的简介#
5、蔡愔是不是取经第一人来到洛阳,怎么可以不去白马寺,虽然它离洛阳城区其实还挺远,但毕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甚至还出现在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上,所以白马寺绝不是那种“来都来了”的将就,而是踏破铁鞋都想去找来看一看的去处。史书记载,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经2000多年。传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这才有了后面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邀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弘法布教。再后面,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这就是初的白马寺。说实话,第一眼的白马寺其实有些失望,毕竟是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但其实现在所见的寺院,大多为明清时期重建,和东汉的白马寺并没有太多传承关系,而且建筑规格并不高,一众悬山顶建筑,连歇山顶都没有几座。甚至连门口的白马也和“白马驮经“没啥关系,它们是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才由白马寺的住持搬迁至此。但是认认真真的逛下来之后,其实白马寺还是值得一看。白马寺本院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院落。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