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简介意思(赏识意思解释)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4:17:34 浏览
1、赏识意思解释

马周在唐代诗坛并不活跃,他的主要贡献在政治上。我认识马周是在广播剧《贞观长歌》中。起初马周投靠常何门下,上疏唐太宗十多件事都切中时弊,因此才被唐太宗慧眼发现,提拔为官,令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劝唐太宗以隋为鉴,省徭役,恤民力,如贞观初之节俭,慎选地方官吏,对诸王勿过优厚,勿令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为唐太宗所纳。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继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相比于出色的政治才能,马周的诗并不出名,今天欣赏一下马周留下的不多诗篇之一《淩朝浮江旅思》。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作品注释凌朝:早晨太清:一作“天晴”,天空没还浮: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羁:停留作品译文(清朗的)天空升起一轮朝阳,(碧绿的)春水载送着一叶孤舟。青山渺远,似乎没有树木;江水平淌,好像不动不流。两岸的春花开而复落,江中的水鸟载沉载浮。羁旅中远望千里,感伤无限,放声高歌排遣浩茫的愁绪。作者简介马周(601~648),字宾王,清河茌平(今属山东)人。少孤贫好学,精《诗》《书》,善《春秋》。但秉性落拓不羁。初入关,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中,因代常何上疏二十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数言事,无不嘉纳,累迁中书令。他认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直言劝诫唐太宗以隋为鉴,节俭治国,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太宗尝赐以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2、赏识怎样解释

年轻人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得到“识得千里马”的伯乐赏识,迅速得到提拔,在职场上过早进入重要岗位,是否一定意味着前途无量?“以古为鉴”,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事。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拿现在的标准看,贾谊算得上西汉初年的全能型“学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记载:“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在古代,学而优则仕,学业优异的人往往都要进入朝廷,为朝廷服务。贾谊21岁时,河南郡守吴公推荐他进入朝廷,汉文帝刘恒任命他为博士,进入了皇帝的智囊团,主要负责为皇帝释疑解惑出谋划策,贾谊自此正式踏入官场。贾谊起初只是个六百石的博士,但在博士的职位上,他的才华显露得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每次汉文帝提出一些问题,朝廷里的那些老儒生都没法回答,而贾谊却能对答如流,并且思路清晰,每个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爱其辞博”,意思是善于文辞而博识。不到一年,贾谊便被越格提拔为太中大夫。那时,贾生的意气风发是可想而知的。年轻人得到赏识,自然是一腔热血,想为开始勃兴的汉王朝贡献所有的才智。于是,他给汉文帝提出了第一个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这四件事,都是折腾全国的大事,仿若如今的改宪法、换国体、机构改革一般。虽然这次汉文帝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对他越发欣赏。贾谊对当时重商轻农的风气十分忧虑,他对汉文帝说:“百姓都不从事农业生产,老天如果不按时降雨,一旦发生旱灾,哪里有粮食去救济受灾的百姓呢?如果匈奴人再次在边境骚扰百姓,需要征调数百万将士,哪里来的军粮呢?旱灾和战争如果同时发生,国家财力根本无法应付,如果出现饥荒,天下就会激起民变,如果发展到这种地步,哪里还有办法制止呢?”贾谊的三个问题使当时的文帝大为重视。文帝颁布诏书,号令天下加强农业生产,并亲自下田耕作,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在文帝的示范带头下,全国上行下效,各级官员纷纷下地,西汉初期农业的地位不断升高。发展农业生产给汉王朝积累了丰厚的粮食储备,为稳固汉王朝前期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汉王朝在短时间内充实了国力,为汉王朝后期的南征北战打下扎实的基础。或许是因汉文帝爱才过度,拔擢过甚越格提拔后仅过了两年,汉文帝便想升贾谊为公卿。何为公卿?就是三公九卿,等于进入了汉王朝权力中心。要知道,这才是贾谊从政的第四个年头,当时他年龄不过二十四岁。不过是动了几下笔杆子,提拔如此之快,这让那些在战场上拿命换来权位,每一步沾满了血泪与汗水的老臣怎么想?于是,以周勃和灌婴为首的功臣们就诽谤贾谊说:“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意思是说,“这个小子年纪轻轻学识浅薄,就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史记》的记录,仅是这样一句大而空的诬告,就让汉文帝就此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这实际上是把他贬出了京城的权力中心。此后,贾谊就只能静静地呆在遥远的长沙国,再也没有回到过朝廷核心,终郁郁而终,只活了三十三岁。“以古鉴今”:职场是个名利场,好岗位谁都想要。年轻人一腔热血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不要锋芒毕露,“枪打出头鸟”的古话是有道理的。职场中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渴望被重用提拔,但重要岗位就那么多,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还没经过基层的磨练,还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被放到一个众矢之的的位置上,后面因此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3、赏识的意思简单点

凿壁偷光的匡衡从家境贫穷到遇见贵人赏识,他凭借诗经开挂式的从郎中,到御史大夫,再到丞相,但他的结局下场凄惨臭名昭著,甚至被贬为庶人。凿壁偷光的典故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之后成了⼀个很有学问的⼈。匡衡读遍万卷书,其中以诗经为熟悉。后来儒学之士曾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诗经》造诣深,能使人恍然大悟,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的理解之深透。匡衡的这个开挂神器直到遇到汉元帝才锋芒绽放,大放光彩。有一次,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按照以往惯例,凡是有特异的自然灾害,背锅的肯定是皇帝,百姓会说这是因为天子的“不作为”,才导致“天神动怒”。汉元帝也不例外,但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匡衡与其他人不一样,他力挽狂澜,为汉元帝解围。他引用《诗经》里的典故,大笔一挥,文章如天成,内容大意就是说近的地震和日食与汉元帝无关。汉元帝这一看,立马感觉遇上知音,加上他崇尚儒家,此时有个人出来替自己说话了,这可把他感动天感动地,皇帝就将匡衡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有了皇帝的赏识青睐,匡衡凭借着一部《诗经》走上了人生巅峰在一步步往上走, 做到了丞相。但是正所谓权力越大,越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匡衡也不例外,他看不得别人受宠。所以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壮语的陈汤当时就被他盯上了。陈汤,乃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骁勇善战,在前线奋勇抗敌破击匈奴。匡衡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不允许再有任何人的功名能盖过他,于是匡衡使坏心眼,打算向皇上恶人告状。于是他向皇上上奏,用许多无中生有的罪名,大肆编造陈汤将军在前线的所谓“不忠之实”,假传圣旨,大逆不道,所谓人言可畏,汉元帝也是竟信以为真。陈汤将军回朝后,皇帝不仅没有设宴迎接,更是将其拒之门外,就这样这位忠良之将被设计限于他匡衡之下。汉元帝驾崩后,成帝即位,匡衡觉察到成帝对石显不满,不惜出卖石显,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文臣向新上任的皇帝告状,细数石显过去的恶行恶状。这让其他人臣不齿,但是毕竟是皇帝红人,匡衡次次化险为夷。直到匡衡的坑爹儿子匡昌出现,匡衡逐渐出现失宠,惹得天子大怒。话说匡昌是个不学无术之徒,整天在大街上游手好闲、花天酒地。在匡衡登上宰相之位后,其匡昌更是变得目中无人,嚣张跋扈。有一日,匡昌街头吃酒,酒醉上头,竟与别人起了争执,一开始双方耍嘴皮子,但匡昌心中越想越气:我堂堂当朝宰相之子,你竟然这般欺辱我?几句争吵过后,匡昌竟随手抄起家伙一下子砸死了对方。儿子入狱后,匡衡打点了各关卡,遇到公正不阿的官员就利用丞相之位呵斥之、允诺之。满以为事情会进行很顺利,但是匡昌竟然妄想其弟弟劫狱。这此等无脑操作直接打乱了匡衡的全盘计划,搞得人尽皆知,惹得民愤阵阵,之前那些被他打点过的官员此时也都立刻跳出来揭发举报他。这是汉成帝不爽之一。汉成帝更不爽的的是土地的事情。汉元帝在位时,封匡衡为安乐侯的,曾赐给他310000亩地,但贪心的匡衡却钻了各种空子,多侵占了40000多亩。终,匡衡的人生巅峰就此崩塌,沦为庶人。@微笑的刀特李回顾匡衡一生,前期的他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匡衡官位的升高,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被蒙蔽了双眼,开始走上了贪污腐败的道路,终落得凄惨、臭名昭著的下场。当一个人拥有再多的权力,也不要迷失自己的本心,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这正是以史为鉴的意义所在。

4、赏识什么意思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知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多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吗?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意思是男人愿意为了赏识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了喜欢自己的人打扮。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豫让,他的爷爷毕阳是一个大侠客,所以豫让从小就很讲忠义。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把控整个晋国,分别是智、范、中行、韩、赵、魏。豫让先后在范氏、中行氏那里做臣子,但均得不到重用,后豫让投奔了智伯,智伯慧眼识英才,很重用豫让。可是好景不长,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伯,赵氏的赵襄子痛恨智伯,杀了智伯之后还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做酒器。豫让逃入深山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他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接下来豫让挥刀自宫,成为宦官潜伏宫中洗刷厕所,以便在赵襄子如厕之时刺杀他。结果豫让被赵襄子察觉,当场被捕,赵襄子也不是昏君,虽然豫让刺杀他,但是他却觉得豫让是个义士。因为智伯满门抄斩,没有后人了,这个时候还给智伯报仇的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一定是有气节的贤士才会如此,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放了。可是,豫让不放弃报仇,他再次改头换面,全身涂漆,剃光眉毛和胡须,打扮成乞丐,彻底毁了自己的形象,然后继续找机会刺杀赵襄子,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豫让觉得伪装的还不够好,外貌虽然变了但是声音没变,于是豫让把烧红了的碳吃了下去,把嗓子给毁了,这样就彻底没人认识他了,刺杀赵襄子就更方便了。有人对豫让说,你这么摧残自己杀不了赵襄子,你不如先假装效忠赵襄子,以你的能力和忠义必然得到赵襄子的重用,到那时刺杀赵襄子不就易如反掌了吗?可是豫让却说,我不能这么做,这样做不就是为了老朋友杀死新朋友,为了旧君主杀死新君主嘛!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我之所以要刺杀赵襄子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报仇顺不顺利是另一码事儿,做事儿必须得讲究。结果豫让再次刺杀再次失败,赵襄子仍然不愿意杀他,豫让也明白了赵襄子的确是一个贤明的人,于是他向赵襄子提出能不能得到赵襄子的衣服,自己用剑刺几下,也算是给智伯报仇,完成自己的夙愿了!赵襄子被感动了,当即脱下袍服给豫让,豫让拔出佩剑一跃而起,把赵襄子的袍服一顿猛刺,史称豫让三击!然后嚎啕大哭说:“天啊,我终于为智伯报仇了!”说罢,挥剑自刎,三晋的忠义志士听说以后,都流泪惋惜不已。古人经常说士,士是什么?这就是士啊!君以士待我,我以命报之。这就是忠义啊!漆身吞火,只求报仇,生死不能挡,富贵不能强。豫让之名,千古流传也!

5、小学赏识教育的简介

东汉末期,刘氏皇族无力控制形势,天下豪杰并起各显身手争夺江山。有才能者亦希望得到明主的赏识为平定天下出谋划策,借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荆州庞家乃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位列当地的六大家族之一。其中庞德公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名士,虽隐居于乡间以耕作为生未曾入过州府,但其名声传扬四海远近皆知。曾有割据一方的霸主登门拜访延请出山,均被拒绝。他说,“鸿鹄巢高林,鼋鼍穴深渊”,人各有志罢了。终其一生,都未曾做过一官半职。不过,庞德公多与附近的名士相交,亦曾与后来名扬天下的诸葛亮来往频繁,“卧龙”这一在后世广为人知的评语正是出自他的口中。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少时并不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就连父亲也未曾想过他会在将来有一天谋定天下。然而,庞德公却始终认为这个侄子一定会成才。十八岁之前,庞统处于知识的积累阶段。他博览群书,关注天下大势,终于厚积薄发锻成为了一块良才美玉。此时,只有庞德公赏识他。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自家侄子,庞德公介绍他去见司马徽。两人的见面颇有些戏剧性,庞统到司马家之时,司马徽正在桑树上劳作。他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庞家子孙并不在意,所以一边聊天一边继续干活。但是,很快他就收起了那份不上心。两人从天文聊到地里、从古代谈到当下,自诩博学多才的司马徽也不得不感叹这位小友的才识,在他的眼中庞统当得上“南州士之冠冕”,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一直在数上。在接连两位以善于识人的名士的大力推荐,庞统声名渐起,因此被刘表启用成为南郡的一名官吏。在任期间,正是天下形势风起云涌之时,曹操取代袁绍迅速崛起并于建安十三年直取荆州。这十年间,庞统并没有大作为,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是他注重培养人才然而所推荐的人有差不多一半的比例都名不副实。对此,庞统的回答是通过宣扬正义和善良而改良风气,夸大些也无妨。建安十四年,周瑜拿下南郡继续任用庞统,然而不久之后他就不幸暴毙而亡,送他的灵柩回江东的正是庞统。此次送丧,庞统会见了众多东吴名人,却也让他下定决心改换门庭。回到家乡,就去拜见了刘备,彼时诸葛亮已经效力于刘皇叔的麾下数次在他面前称赞“凤雏”之才。刘、庞的这次相会既没有深入探讨天下大势也没有相谈甚欢之意,刘备留下了庞统却没有重用。失望不已的庞统干脆摆烂不好好处理政事,结果很快被罢官了。没想到,小小一个县令的免职同时惊动了诸葛亮和鲁肃,两人纷纷表达对庞统才华的高度赞扬。刘备再度与庞统对谈,他才发现自己竟然差一点错过了这位奇才。由此,庞统一跃成为蜀汉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备受器重。此时,刘备面临着东吴和曹魏的双重压力,如何破局成为摆在他们面前重要的事情。蜀、魏、吴三个大的势力同时瞄上了益州,刘备挡下了孙权,曹操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关键时刻,庞统提出了与有意投奔蜀的官员里应外合拿下益州的策略。刘备向来以仁善为人所称道,他认为接机推翻刘璋是贪小利的失信行为。庞统劝道:时期,形势,当随即应变使用之计。刘备以为然,遂领兵一万余人前往益州,庞统随行。与刘璋相会之后,庞统建议把他扣下,被刘备否则了。因为此时,他们初来乍到寸功未建、寸恩未施,百姓官吏恐怕不会认可。在刘璋的协助下,刘备的兵力快速发展,但却并没有完成他们所约定的进攻张鲁。恰在此时,益州别驾暗中联系刘备的事情暴露,二刘关系破裂,刘备陷入了危险之中。危急关头,又是庞统献上三计,终刘备采纳了其中一策,果然一路顺畅攻无不克直扑涪城。在犒劳士兵的大会上,得意的刘备喝多了酒后吐真言:“真痛快呀。”庞统想起了刘备往常的仁厚形象,不禁劝解:“以攻伐为乐,不是仁者的所作所为。”没想到,刘备竟然大怒指责庞统言语不当让他退席。庞统已然看清了刘备仁善的外表下另有一副面孔,所以席间就一直给魏延暗示,可惜这个心思粗狂的人没能理解他的意思,庞统只好自己离开了。刘备酒醒之后立刻把庞统请回来了,主动找台阶下,平息了这场风波。建安十九年,庞统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身亡,年仅36岁。参考资料[1]陈寿.三国志[M].西晋#赏识简介意思#

6、赏识词语意思

欧阳修很赏识王安石的才华,他写信对王安石说:“王安石,你接过我‘诗文革新’的大旗,推进文学革新的大事业吧。”王安石回复:“我想做的事情是弘扬孟子的圣贤之道,做利国利民的实事,对于您的文学改革,没什么兴趣。”欧阳修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当时的情况是,只要谁的文章能够得到欧阳修的赞扬,那立马就会扬名天下。因此,欧阳修的家经常是被挤得水泄不通,包括大文豪苏东坡在内的名人,都对欧阳修毕恭毕敬。可是为什么这个王安石偏偏对欧阳修不买账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早期的王安石并不是一个文学家,他是一个一心想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员。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体察民情,因地制宜,将那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宰相文彦博破格提拔王安石到中央任职,王安石不同意,欧阳修出面劝说。王安石陈述了自己家里的实际困难:哥哥嫂嫂去世,需要赡养父母和祖父母,还要养育孩子,实在是走不开。欧阳修也是贫苦家庭出身,他很同情王安石,所以答应他继续去地方任职。在欧阳修的帮助下,王安石再次外派,这次是到江苏常州做知常州,也就是做常州的市长。上任后,王安石第一件事情是向欧阳修报平安,并且感谢他的知遇之恩。而欧阳修对这个晚辈是真是爱惜地不得了,看到王安石的信,他立马赠了一首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大概意思就是你的文学水平太高了,宋朝没有人和你相比,你能接过我“诗文革新”的大旗,推进文学改革的伟大事业吗?一般人要是被欧阳修这样称赞,那肯定得乐疯了,可是王安石却很淡定地回赠了一首诗: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这首诗态度依旧诚恳,可是口气却很大。王安石表示自己的志向是成为圣贤,想干些利国利民的实事,对于文学改革,没什么兴趣。从后来王安石主持变法这件事情来看,王安石确实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实干家,虽然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但是他在意的还是为民办事。王安石的主张,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干家王安石真是一位伟大的人!【资料来源】:《王安石传》、《欧阳修传》

7、赏识的意思是欣赏吗

“我和180个男性发生过性关系,但我没有贪污受贿!”曾和180名男性发生性关系,私吞大量赃款,还将180名男性的有关信息记录的事无巨细,被捕后竟还拒不承认,不断重复自己没错、没有贪污受贿!贪污受贿的金钱,更是多到令人难以想象,更离谱的是,在她任职期间,竟然与180多名男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还丧心病狂地写下了一本桃色日记,上面清楚地记载了那些男子的基本特征以及私密事件!她叫潘玉梅,出生在江苏南京,她的家庭是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有着良好的作风与风貌,同时对他们的女儿关爱有加,平时干什么都顺着她的意思走,可以说得上是溺爱了。因为出生在军人家庭,潘玉梅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她还小的时候,她就希望自己长大了能够成为一名军人,对祖国做出贡献,她的父母对她的这种想法大加赞赏。由于自身十分努力,而且渴望成为一名军人的愿望很强烈,很快,她高中毕业了,立马就去参军。在部队里,她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深感不易的同时倍加努力,不久就受到了上级的赏识。在后来发展d员的过程中,她成功被推荐了上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d员。那时,作为一名共产d员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很多职位都要求必须是共产d员。再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小官,因为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得到了提拔,在她刚30岁出头的时候,就成为了民政局的副局长。随后的日子里,更是不断地在提升。直到2000年,两瓶茅台酒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那天,她正和往常一样,和别人叫工作上的事,没想到那人突然拿出来两瓶好酒,潘玉梅心里咯噔一下,但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单纯的官员,懂得为老百姓着想,每天拿着自己的固定工资度日,日子并不算富裕,所以,当她看到那个精美的礼盒里还装了厚厚一沓钱的时候,她有点按捺不住自己了。终,她没有敌得过自己内心的贪念,收下了“茅台酒”,贪污受贿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了,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给她送礼,她都来者不拒,全都收下了。然后利用职务之便,给那些人一些好处,就这样,她度过了七年的时光。在这七年中,她可不止是贪污受贿这么简单,还有的人竟然给她送人!许多貌美的年轻男子都没有逃离过她的魔爪。甚至为了一己之欲,她还给这些人写了详细的日记,如果有人“表现”的好,她就会记下这个人,以便下次再找他享受。这种疯狂的行为被揭发后,大家都觉得即变态又不可思议。那个给潘玉梅送茅台酒的人,并不只是送了那一次礼,那次成功贿赂潘玉梅之后,她发现潘玉梅并不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于是就经常借着各种由头给她送钱。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很快引起了他人的注意,反腐反贪的工作人员查到了他的头上,他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这才牵扯出了潘玉梅。于是,相关工作人员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潘玉梅,可是潘玉梅却拒不承认。然而,反腐反贪工作本就难做,他们绝不会放弃,和潘玉梅打了十几天心理战后,潘玉梅中午败下阵来。潘玉梅承认了自己的受贿行为,以及那些赃款的藏匿地点——自己的父母家。于是,他们立即行动,前去潘玉梅的父母家,竟然找到了几百万的现金!在搜查的时候,还找到了潘玉梅的那本桃色日记,在场的所有人在看到里面的内容后,都感到很羞耻,没想到潘玉梅不仅爱财,而且这么好色!查清楚潘玉梅的行径后,她被判处了无期徒刑,这也是她罪有应得的!无论官职大小,首先应该做到为政清廉,像潘玉梅的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学习的,就算只是贪污受贿一次,那也是人生的一大污点!而且一旦贪污受贿的大门打开,就很难再回头,等到自己后悔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8、注重赏识什么意思

【领导讲的话永远是对的,但是不一定要听他的!】领导是什么?我们应该明白,领导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更代表着单位和组织,以及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干得好、发展好以及走得远,大多数情况下,要看你跟领导的关系。领导赏识,那啥都有了;倘若领导不赏识,那再有才华和能力也没用。对于下属来说,领导讲的话必须是对的,而且永远是对的。为什么?因为在领导看来,下属质疑自己的决策,不相信自己的话,那就是否定自己的和领导力。一个否定自己领导,不相信不支持自己的下属,能赏识重用他吗?显然不能!不给他穿小鞋,不收拾他,不连贬他三级,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实中,你敢说领导讲得不对?领导马上让你“歇菜”,根本不可能给你任何机会和余地。要知道,领导之所以会赏识重用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多么能干,或多么有才华有能力,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延伸领导的权力边界和影响力。所以,任何一个领导对下属的素质要求,都是先忠诚再能力,而这个忠诚就是永远坚信领导是对的,毫不动摇地支持领导。纵观职场,那些混得不好的人,大多都是因为怀疑或否定领导,以致于领导直接忽视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把他们放在了“冷板凳”上。但是,领导不是神,讲的话不可能全是对的。如果领导讲的话确实不对,那该怎么办呢?领导讲的是对的,那听就行了,领导怎么说,咱就怎么干。倘若领导讲得不对,还不折不扣地执行,那就是死脑筋,那就是不知灵活变通。我们讲“领导讲的话都是对的”,主要是指要在思想上态度上尊重领导,时时刻刻维护领导的权力、面子和尊严,并不是指不管实际的对错,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明知道是错的,还一五一十地执行和落实,一旦出了问题,领导肯定会反过来批评你不知变通,死脑筋。事实上,只有在领导讲得对的时候,才怎么说就怎么干。当领导讲得不对的时候,思想和态度层面一定要坚决支持和拥护领导,而实际行动上则要多打打马虎眼,耍一耍太极,多运用一些“推、拖、拉”的手段,并不一定非要全按照领导说的执行。中国人的灵活,其实就灵活在这里。不管你讲的对不对,我都说你是对的,但只有你确实讲的对的时候,我才按你的意思执行。这启示我们,在职场上,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认死理,也不能死脑筋,只有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不变,才能真正看透职场、读懂领导,赢得发展和进步的机会。事实上,如果你能真正读懂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那你肯定会中国的人情世故有特别的认识,在处理与领导关系的时候,也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要知道,作为题目的这句话(领导讲的话永远是对的,但是不一定要听他的),并不是我总结的,而是国学大师曾国藩老师深刻凝练的。#赏识简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