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叔同(李叔同简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6:03:10 浏览
1、李叔同简历

1942年,62岁的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圆寂,在临终前他叮嘱弟子将4个碗盛满水填在龛四脚。随后写下了“悲欣交加”四个字,安然离去。等到火化那天,所有人才明白“4碗水”的用意,跪下泣不成声!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书法家、教育家等,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出生于天津盐商富豪家族,是个有才有颜的富家公子哥。可惜在年幼时期就经历了丧父,当时前来吊唁的李鸿章在见到李叔同的时候,就忍不住惊叹道:“这个孩子以后可不得了!”果然李叔同自小就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小小年纪就能够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让无数文人赞叹不已。生于商贾之家,他却毫无经商兴趣,迷恋的是诗词、戏曲、篆刻。在母亲去世后,李叔同就前往日本学习,他学习西洋画和西洋音乐,组织话剧团体演出,在留学生中颇具影响力。李叔同被认为中国油画的先驱,他不仅早讲授西方油画知识,也是第一个开设人体模特写生课的人。对于文化和艺术李叔同讲究做就要做到。回国后的李叔同便担任了浙江第一师范的音乐兼美术老师。一手栽培的学生就有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等。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便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至今依然被世人传唱,用于表达离别之情。李叔同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的事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音乐、绘画、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造诣。然而就在这样鼎盛时期,李叔同选择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有学生觉得疑惑,于是便问道:“老师出家何为?”李叔同缓缓回答道:“无所为。”学生继续问道:“忍抛骨肉乎?”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1942年,李叔同在泉州晚晴寺圆寂,让人惊讶的是他在临终前执意要弟子将4个装满水的碗放在龛四脚。随后写下来“悲欣交集”四个大字,终结了他传奇的一生。弟子们都不懂师父要这4个碗的用意,直到在尸体被火化后才发现,原来是怕蚂蚁爬上自己的身体,在焚化的时候也伤害了它们的性命。身在弥留时刻,心依然关怀万物、映照入微。后人评价其:“阅尽繁华,湛然入寂,终内修得道,归于平淡。”朱光潜先生曾用一句话评价弘一法师:“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是弘一法师用一生彻悟的人生真谛,朴实、接地气的人生箴言。每每翻阅,深觉醍醐灌顶!比如:1、内心恬淡的人,即使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仍能悠然自得,没有一丝不适和不快的感觉。2、很多时候,那些义无反顾的执着,那些让你遍体鳞伤的坚持,终都将成为浮云。这个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3、你要明白,世界不会为谁而停留,一切也终将成为过去,放不下、舍不得,只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人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有人曾问弘一法师李叔同:“什么是活在当下?”他回答道:“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在《人生没有什么可放下》中,弘一法师会教你如何放下那些阻碍你人生幸福的欲望和执念,如何快速获得幸福自在的人生。世间上的道理,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把这本《人生没有什么可放下》放在枕边,每晚睡觉之前翻一翻,一定会让你大有裨益!现在活动特惠,只要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买到,真的很划算!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正版好书↓↓↓

2、李叔同简介资料

李叔同39岁那年在杭州出家,剃度三天后,妻子带着俩儿子在寺庙外面长跪不起,不停磕头。4个小时后,妻子头上鲜血直流,这只为了见李叔同一面。然而李叔同却让人带话:不见。妻子俞氏是李叔同母亲为他寻的媳妇,虽然贤惠善良,李叔同并不爱她。然而,李叔同决意出家,并不管她的祈求狠心不见,并非出于厌恶。后来在师傅的要求下,李叔同勉强同意出门见了她和孩子一面。见李叔同走出来,俞氏扑向前去,儿子们也在左右啼哭,看着大他两岁的妻子满头银发,额头磕破献血直流,李叔同却无动于衷,怎么也不肯跟他们回家。俞氏痛哭道:“你为什么一定要抛下我们离开家?”李叔同答:“因为爱。”俞氏追问:“何为爱?”李叔同沉吟了半晌答:“慈悲。”俞氏没有听懂,大哭道:“你对众生皆慈悲,却为何对我残忍?”李叔同鞠了一躬,转身离开。带着孩子从寺庙归家后,俞氏心如死灰,却不再像往日一般掉眼泪。她坐在梳妆镜前望着满面风霜的自己,追思自己和李叔同的种种,不由得泪如雨下。她出身于富商之家,从小被教导言行得体。两人婚后,她孝顺婆母,生儿育女,不曾行差走错,可李叔同对她却如冰块一般冷漠。后来,俞氏听说两人婚前,李叔同曾心仪一个叫杨翠喜的名伶,后来杨翠喜嫁人,俞氏以为李叔同会渐渐回心转意,没想到他又恋上了另一个妓人。俞氏不敢置喙,只能眼看着才华横溢的丈夫日夜在外流转。再后来,他又去了日本留学,俞氏不懂他的追求,在家打点家务照顾孩子,将该寄去学费的日子记得清清楚楚,却不料他很快另娶了个日本女人。关于此,俞氏不敢阻拦,可李叔同似乎也没考虑过她是否会阻拦,只在家书中对兄长寥寥提了一提,在那封家书中,他半句都没有提到俞氏。就算如此,俞氏依旧不敢埋怨他,只求他能在浮华的世界中记得他还有这么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然而,这点卑微的要求他都不曾顾忌,连出家这种骇人的大事,他都不曾给她提上一提。后来有人告诉,李叔同曾将此事告知他的第二个妻子,还寄去了一撮胡须和些许生活费。俞氏更是心有刀绞,难以释怀,每日如行尸走肉般,总觉得有人会嘲笑她是“和尚的妻子”,一日日消沉下去。这天,家中的仆人王妈妈劝慰她说:“他和你过不下去了,你还能和自己过不下去吗?”俞氏瞬间红了眼眶,可同时,心底也起了一个声音:“是啊,我可以和自己过。”她在心里搜索着自己此前想要做的事情,依稀记起了此前的一个愿望。年幼时,她特别羡慕那些心灵手巧的绣娘,却被家人告知刺绣是下人该做的事情,后来嫁到了李家,终日想着做个好妻子,那些愿望早已经遗落在角落里。如今,是时候重拾了。她几经打听,找到了一个刺绣学校,开始不管不顾地学刺绣。进了学校后,她才知道原来刺绣竟然有那么多的学问,在各种精妙的绣法中,俞氏爱京绣。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她忘记了悲伤,心里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不知道夜深人静时,她是否会想起李叔同那句“爱是慈悲”,是否明白了他话中深意,但此后,李叔同的二哥曾让她再次劝李叔同还俗时,俞氏竟说“随他去吧”。与此同时,李叔同正在钻研佛法,校注南山三大部,写下了多部著作。他一生曾受到很多牵绊,它们多来自于爱,因为回报母亲他不得不做出许多背离心意的选择,也曾为了家人不得不放下所有经商治家,母亲让他考科举,哥哥期望他承接家业。妻子对他充满期待,而他却在俗世里痛苦而不知何去何从。当他决定放下一切后,李叔同得到了平静。而离开了他的俞氏,又何尝没有重获自由呢?然而,李叔同对俞氏终究有所亏欠,在侄子去探望他时,他说:“出家前没有跟她商议,是我的不是。”在他说出此话后次年,俞氏黯然离世,不曾为他留下一句话。李叔同闻听妻子离世的消息,竟产生了想要回去看一看的冲动,后来,又因其他事耽误,又或者想彻底与家庭了断,他还是没有回去。爱可能不只是慈悲,但不能爱却硬绑在一起的人生,一定会带来伤害。

3、李叔同说佛

公元1898年,李叔同被迫离开了深爱的艺妓杨翠喜。可李叔同前脚刚走,就有人找上了杨翠喜,威逼利诱,让她出卖色相,诱惑一个政客。而师傅因为惹不起天津地盘上的地头蛇,只能屈服了。但师傅有养育之恩,杨翠喜不能不从。杨翠喜,本姓陈,直隶北通州人,杨翠喜是她的艺名,清末明初出了名的名妓,轰动一时的杨翠喜案的女主角。杨翠喜幼年时家境贫寒,因此年纪轻轻就被父亲卖给了天津乐师杨茂亭当了义女,从师学艺,并改名杨翠喜。幸运的是,杨翠喜自幼有着天生的好嗓音,长得更是花容月貌,长大成人后更是出落得出水芙蓉般,一双小脚惹人怜,是善于唱一心靡靡之音。杨翠喜起初在天津的天仙园里一登台,美目流盼,嗓音清脆婉转,整个天津城里的老少爷们都为之痴迷癫狂。杨翠喜每天晚上都会登台唱戏,为师傅杨茂亭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师傅并不并不满足于此。看了别人赚得更多,便打发杨翠喜去学一些当年认为是有伤风化的剧目,如《拾玉镯》、《青云下书》以及《卖胭脂》等等。只不过,此时才15岁左右且正值青春期的杨翠喜并不怎么开心,她高兴的便是夜夜为她捧场的李家少爷李叔同。少爷李叔同,出身当时的豪门望族,年仅17岁,但已经是博学多才,能诗能画,而且还破懂音律。因此,李叔同经常会为解许多关于戏曲背后的历史,还会为她指导一下唱腔和身段。自古少年多风流,杨翠喜又是一代名妓,两人一来二去就堕入了爱河,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深义重,两人耳鬓厮磨。只可惜造化弄人,就在李叔同去上海期间,杨翠喜已经被卖入了王府。李叔同肝肠寸断,却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娶了妻。多年以后,还是忘不了初恋杨翠喜,后离开了红尘,遁入了空门。可失去李叔同的杨翠喜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成为了其他人谋求权财的工具人。公元1906年,慈禧太后派载振与徐世昌前往东三省视察,返回时要在天津呆一段时间。接待朝廷钦差大臣,是一件大事,况且载振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风头正盛,袁世凯立志要格外尽心。于是,袁世凯选择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段芝贵以道员兼天津巡警总办的身份,负责此次接待。段芝贵接到命令之后,乐得屁颠屁颠,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攀龙附凤,趁机抓住这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在声色犬马之地混了多年的段芝贵,深知这个载振是个出了名的纨绔子弟。于是,为了投其所好,段芝贵设下了美人计,而美人正是杨翠喜。不仅如此,事前段芝贵再三叮嘱加威胁杨翠喜一定要拿出看家本领,制服载振。载振一到天津,袁世凯就在总督衙门为其接风洗尘。在接待宴会上,杨翠喜唱了一出《花田八错》,着一身戏服,巧笑盼兮,一出场就是一个眼神杀,载振一建杨翠喜有着如此倾国倾城之貌,当即如痴如醉。不过,作为老谋深算的政客,段芝贵深知清朝规定王室子孙是不能和伶、妓有染的,他可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正因如此,段芝贵并没有当即将杨翠喜送给载振,而是等载振回京之后,花重金买下了杨翠喜,悄无声息地送到了京城。在这之前,段芝贵又用倒口袋的方式让与杨翠喜关系密切的富商赎买杨翠喜,并给杨翠喜购置了不少衣服,精心调教之后才把杨翠喜秘密送到了京城,献给了载振。不得不说,杨翠喜一出马果然非同凡响,一去就让载振沉沦,只因她有着一双小脚。毕满人妇女不缠足,汉人女子缠足对清朝的皇室王公贵胄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的。不久之后,段芝贵就被连升三级,由道员而被赏布政使头衔,暑黑龙江巡抚,为重要的是,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结成了政治联盟。然而,袁世凯的崛起,引起了朝廷的忧惧,只因他的手下段芝贵的升迁,导致整个东北都成了他的天下。于是,那些个朝廷大臣都想拉袁世凯下马。为此,他们不惜花重金买通了袁世凯的下人,这才弄清楚原来要袁世凯的崛起完全是由于他的手下段芝贵把名妓杨翠喜送给了载振。由此,近带有名的"丁末大惨案"正式拉开了序幕。载振被告发之前,奕劻为了明哲保身就请求慈禧太后撤了载振的职。而载振纵使再贪恋美色,也不敢再恣意妄为,所以准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出手。此时,正好有一个天津巨富王益孙觊觎杨翠喜。于是,载振转手就将杨翠喜送给了王益孙。等到朝廷派人追查的时候,杨翠喜已经是王益孙的小妾了。因此,那些弹劾载振的人都被革职查办,就连段芝贵和袁世凯也被勒令回家修养去了,倒是便宜了王益孙,终于抱得美人归!只是,杨翠喜在王家的日子并不好过。直到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段芝贵被加官进爵之后,20多岁的少妇杨翠喜果断投靠了段芝贵,博得了所有人都喜欢。不仅如此,杨翠喜还和袁世凯的小妾成为了好朋友,自由出入袁世凯的寝宫新华宫,靠着唱戏为袁世凯歌功颂德,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只可惜好景不长,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在绝望中死去,而段芝贵也背叛了袁世凯投靠新主,狠心抛弃了杨翠喜。几番被抛弃了的杨翠喜,早已看惯了世态炎凉,终竟不知所踪。

4、李叔同语录

对于悟性极高、心性斐然的李叔同来说,凡事认真执着的俗世历练才是他后来空门超然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红尘俗世的洗礼,修为只能是纸上谈兵。——《李叔同:名如何 爱如何 生命该如何》作者:马文戈

5、简介李叔同的传奇一生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在弘一法师的心中到底是怎样的评价?父亲:我的父亲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为官不久就辞官返乡,开始经商,在晚年的时候他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母亲:我的母亲是父亲的小妾,生我的时候我的母亲只有20岁,而我的父亲已经68岁了。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看着母亲一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的度日,我的内心感到很难受。初恋情人:在我16岁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开始对过去刻苦学习是为了报国济世的思想不那么热衷了,却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戏曲,在此期间,我结识过一个叫杨翠喜的人,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回家,只可惜后来她被官家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做了妾。对于这位初恋情人,李叔同着墨不多,却悄悄为她写下了一首菩萨蛮: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哥哥:那是我哥哥已经是天津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师了,但是有一点我很不喜欢,就是他为人比较势利,攀权附贵,嫌贫爱富。我曾经把我的看法向他说起,他不接受。没办法,我只有从行动上表示我的不满,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对人我却不冷不热。知己许幻园:上海城南有一个组织叫城南文社,每月都有文学比试,我投了三次稿,有幸的是每次都获得第1名,从而与文社的主事,许幻园先生成为朋友。李叔同直接描写许幻园的文字不多,但是在许幻园家道中落,大雪天失踪之后,为他写下来那首用情至深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慧明法师:慧明法师穿的衣服毫不考究,看起来很不像大寺院法师的样子,但他待人是很平等的。慧明法师的腿是有毛病的,出来入去的时候总是坐轿子居多,有一次他从外面坐轿回灵隐寺,下了教后,旁人看到惠民法师是没有穿裤子的,他们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到法师为什么不穿裤子呢?他说他在外面碰到了马溜子(出家流氓),因为向他要裤子,所以他连忙把裤子脱给他了。1923年夏天的时候我到杭州听他说法,他已苍老了不少,头发已斑白,牙齿也大半脱落,我当时拜他的时候,不由泪落不止。听说以后没有经过几年功夫,慧明法师就圆寂了。我真的特别喜欢李叔同书中的这些文字,朴实,宁静,如实道来,不遮不掩,不卑不亢。李叔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半世繁华半生清冷。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做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举动——出家修行。从此世上少了一个诸多名誉加身的贵公子,却多了一个穿着破衣吃着糟糠的弘一法师。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许下宏愿要普渡众生出苦海,终成一代大家,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在这本不算厚的小书《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中,你能看到李叔同的一生。他的父母兄长和初恋情人,他的四处漂泊不定,以及他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他读过的书,写过的信,留下的动人心魄的诗词;更为珍贵的是,他修行25年所有的心得和体会。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正如梁实秋说:他的文字,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6、李叔同死因

弘一法师去世前,在寺庙里把弟子叫到身边,说:等会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在四个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弟子不理解,后才深知他的厉害之处。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后世有人说,也只有他这种“一世三生”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李叔同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72岁了,在他4岁那年父亲就过世了。当时,李家家大业大,可母亲身为一个小妾,又死了丈夫,便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年幼的李叔同身上。李叔同自幼聪慧,年纪轻轻就在文坛有了声名,母亲盼着他能通过科举,考得功名,赢来一个别样的人生。但读过书的李叔同明白,当时的大清已经没落,纵使通过科举取得了功名,也无法一展抱负,反而要陷入腐朽的官场之中。相比科考,李叔同更喜欢研究新式的学问,但他为人孝顺,无法忤逆母亲,只能硬着头皮参加科考。18岁那年,参加科考的他写了一篇文章,主张废除八股文,从而拯救国家。可想而知,他很快落榜了,另考了几次,都因为言辞不合事宜落榜。母亲无奈,只能妥协,为他娶了一门亲。但所娶之人也非李叔同所爱。所以,年轻时的李叔同同大多数一样,生活里充满了无奈与挣扎,时刻在寻求一个出口。母亲去世后,李叔同如愿进入南洋公学念书,后又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新式文化。西方戏剧、文学、音乐、图画都有涉猎,天资过人的他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回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教出的学生有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美学界奠基人之一吴孟非……连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他的一幅字为荣。周总理曾说过:“写戏剧史不要忘了弘一法师也就是李叔同,他是早将西方戏剧引入中国的人。”他会诗词书画、能篆刻,会演戏剧,还开创了中国的话剧,写的词《送别》感动了无数人。这样的天纵英才,却始终活得不开心不快乐。当时社会动荡,李叔同有报国之心,却收效甚微。家道中落,他助家中将生意艰难起复之后,家中疼爱他的次兄却总盼着他能回家继承家中生意。旁人看来,他干什么成什么,事事顺意,可他无论干什么都难解心中的疑惑,孤独的人难自处,37岁那年,精神困顿的李叔同患上了精神焦虑症。他失眠痛苦,患上多种疾病,几欲放弃生命。无意间遇见好友夏丐尊写的一篇关于佛学的文章,得知一种叫做“断食”的疗法,决定尝试一下。在一个高僧的指导下,他经过轻断食、断食、渐渐复食三个阶段共20天的断食后,竟奇迹般地治好了自己的精神衰弱症,从此,他开始研究佛学,并决意出家修行佛教里严苛的律宗。一天只吃两餐,过午不食,戒掉凡俗事,成了弘一法师。彼时,他有爱人有幼子,有学生有盛名,然而他还是放下了一切。丰子恺曾说,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物质生活,第二层精神生活,第三层灵魂生活,或许这样的苦修能让弘一法师寻觅到自己想要的灵魂生活。在不断参悟中,他很乐观,曾说:“世界是个回音谷,你大声喊,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浪一浪。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悲悯苍生,一次与学生丰子恺乘船渡江,见到船上笼子里放了两箱鸭子。船夫说这种鸭肉可以为久病不治之人提供补养。见樊笼里,伸长了脖子等待的老鸭,心中难过,便掏钱买下了它们,并将它们带回去饲养。还嘱咐丰子恺为老鸭画像,警示世人。有的人不杀生是一时之悲悯,可弘一法师已经在参悟中将“广度众生”写入了灵魂,1920年时,他在《无常经序》里提到处理亡者遗体的方法,曾这么说:“见着闻者,欢喜受持。共悟无常,同生极乐。”1942年,弘一法师患上了重病,他细思一生,觉得心已挂碍,便拒绝医药,开始交待自己的后事。在他自写的三纸遗嘱里,他曾这样嘱咐:“等会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在四个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他遗嘱上曾有过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竟是“以免蚂蚁嗅味走上,损害生命。”时隔多年,他对“广度众生”的理解依旧没有变。弘一法师一生的许多选择都令人难以理解,然而却留下了许多启迪世人的人生感悟,这也许世人难以企及的灵魂生活的广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