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荣简介(沈祖荣和沈宝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6:25:20 浏览
1、沈祖荣和沈宝环

清末社会变革大潮中,现代图书馆的设置被提上新政的日程。1904年,在张之洞和端方(大清官员中的开明派但不幸死于新军之手)的推动下,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在武昌成立。1910年,清学部拟定在京师及各省设立图书馆。次年(1911年),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建立四川省图书馆,拟于成都贡院至公堂及清白堂(今四川科技馆和天府广场一带)建馆。民国元年(1912)10月20日,四川图书馆成立,馆址位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之西。因植松八十株,别号“八十松馆”,著名学人林思进自请出任馆长。四川图书馆的创建,虽比国内早的湖北省图书馆晚了八年,但与河南、陕西、广东、吉林等省图书馆相比则差不多同期。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四川地方经济很难支持公共图书馆营运和服务。民国十六年(1927) ,四川图书馆终因“省款支绌”而移交成都市代管。次年,随成都市政公所改组为市政府,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则实为今日成都图书馆之前身。民国十八年(1929),四川省教育厅致函成都市政府,拟将四川图书馆收归省管,成都市政府复函未允。民国二十五年(1936),省图书馆筹备再建。后因抗战爆发,国内学者云集川内,民国二十八年(1939)省教育厅聘请蒋复璁、沈祖荣、顾颉刚等15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促成四川省立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4月10日在前清城守衙门重建开馆,馆长曹祖彬,此为第二次建馆。翌年,历史学家蒙文通出任馆长,任职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四川省立图书馆,更名为川西图书馆,次年又改称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川西行署撤销合省,图书馆划归四川省文化局领导,馆舍增加了成都骆公祠街(今和平街16号)藏书家严氏故居贲园及书库。同年12月,省府改川西人民图书馆为四川省图书馆,任命省府委员伍非百为馆长。1955年,四川省图书馆在城守街馆址基础上扩建书库和阅览空间。1949年至1965年,是四川省图书馆藏书、馆舍和人员发展较快的时期。之后,“文革”十年(1966—1976)中,图书馆没有获得任何发展,服务长期中断,馆藏因各种原因遭受损失。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至八十年代初期,位于成都市总府路的图书馆新馆阅览、书库及行政相继落成并迁入提供服务。此后十年间,四川省图书馆跻身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但由于藏书和读者数量的急剧增长,又面临空间逼仄、不敷使用的境地。此后,省图书馆开始了漫长的筹建新馆舍的探索,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业务和图书馆服务工作都受到一定的影响。2009年,在各方努力下,四川省图书馆新馆终于立项并开始建设,终于201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2、庐山沈祖荣别墅

中国名厨星光大道连载~N0:146。沈祖荣观看"中国名厨星光大道历代名厨排座次",为我们打开了一部历史画卷,既崇扬与瞩目到我们中华民族烹饪的祖先,又欣喜的认识了一批当下转型中国,为烹饪事业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烹饪豪杰和厨艺的勇士。既反映了中国烹饪历史的前世今生,又突出了当下与未来,中国烹饪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厨艺,已经出发的硕果累累,这也是我编辑"中国名厨星光大道历代名厨排座次"的初衷,2022年9月9日起每天连载一编,谢谢大家观看与支持!

3、沈祖荣江苏

1923年,一个女子走进美国国会向其呼吁,要求将庚子赔款中多支付的600多万美元退还中国,以作教育和文化专用。女子认为庚子赔款是一种勒索,而不是债务偿还,理应归还中国。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迫使战败的中国签下《辛丑条约》,抢走4亿5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偿金。规定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再加上一些额外的赔付,中国实际支付超过了10亿两白银。1904年底,清政府首先向美国交涉,要求退还多支付的赔款。到了1917年底,美国获得的赔偿之数,差不多到了应赔之数。但按条款,中国仍需赔款600余万美元。于是,女子及中美有识之士,再次向美国提出退还庚子赔款中多支付的部分。1924年,美国向中国退还了多支付的600余万美元。这名女子是谁?她又为何积极奔走,促成美国退款呢?女子是一位美国人,中文名字叫韦棣华,这一切要从她进入中国后说起。1861年,汉口开埠,武昌昙华林一带,先后有意大利、美国、英国、瑞士等地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医和办学。韦棣华的弟弟韦德生也来到武昌工作。1899年,韦棣华心系弟弟,遂辞职只身赴华探望。5月16日,韦棣华抵达武昌,看到弟弟安然无恙,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随后,韦棣华在弟弟的推荐下,成了思文学校(后来的文华书院/大学)的一名初级英语教师。进入学校不久,韦棣华发现大清学校几乎不设图书馆,文华也没校内图书室,她有了办图书室的想法。1902年,韦棣华在校内建起了一个图书室。图书室简陋,只是一座亭子,里面陈列的是她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等。1903年,图书室扩大到两大间,取名文华书院藏书室。此时,她发现全中国没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此时的韦棣华不知道,读书是富贵阶层的专利。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买上一本好书,要花2-3两银子,这些钱够一家人生活好几个月了。韦棣华认为读书是启迪民智的重要途径,是服务民众的社会事业,她又萌生了为中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想法,让所有人都能有书读,有书看。但此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韦棣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和工资,以及所带的图书作为启动资金。1906年,为了加强自己在图书馆方面的知识,同时筹集资金,韦棣华返回美国学习图书馆学。此外,她还四处演讲、拉赞助,终,筹集到1万美元及3000册图书。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并决心留在中国。她用捐款在文华书院附近买了块地皮,另请名师设计建筑图纸,开始建立图书馆。1909年5月,图书馆竣工。新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即民众公开图书馆。为了方便民众阅读,设立了开架阅览制,这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1914年,韦棣华又在武昌建立一个流动图书馆,广泛服务于武汉市的学生及市民,并向市民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意义。此后,韦棣华奔赴各大城市演讲,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在韦棣华的心中,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不是她的理想,她的目标是在中国办好图书馆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图书馆的作用。为此,韦棣华资助沈祖荣、胡庆生前往美国学习先进的图书馆学。1920年3月,在韦棣华的努力下,文华大学成立图书科。韦棣华亲自担任主任兼教授,学成归国的沈祖荣、胡庆生是教师。当时,图书馆科还是新生事物,办学伊始,困难重重。许多开设图书馆科的大学,因生源不足等问题,没开两年就不得不停办,而韦棣华坚持了下来。也正是这三位老师及6位学生,开启了现代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先例,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1920年,韦棣华、沈祖荣、胡庆生三人决定开始扩充文华公书林。为了筹集资金,她派沈祖荣到天津、北京等地募捐,同时派学生赴美演剧筹款,自己也是积极捐款,使得文华公书林得以扩建。1922年1月,公书林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后的公书林比原来大了三分之一,馆藏中、英文图书五万余册,报刊百余种。为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营,韦棣华想方设法筹集经费。此时,她想到一笔钱或许能为她所用,也就是文中开始所说的庚子赔款。1931年5月,韦棣华因病逝世。在弥留之际,她仍不忘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文华大学获准并入武汉大学。纵观韦棣华的一生,是与中国图书馆结缘的一生。她将图书馆理念带进中国,打开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大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个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美国女人建立的,更难以置信的是一个美国女人以一己之力,发展了中国图书馆事业。韦棣华在华的31年,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上,她付出的背后,体现了一份浓浓的国际友情。当我们坐在图书馆中时,我们应该感谢韦棣华女士,因为她,才有今日的图书馆,她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