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生简介(李木生小说)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8:05:04 浏览
1、李木生小说

齐鲁晚报官方APP打开AI小壹齐鲁晚报智能报料小助手报料散文:舞动起散文的翅膀向高处飞翔文/于延法(接上文)李木生先生是一位有十五年戎马生涯的老兵。这样说来我们还是战友哩。只不过他是在西北边陲卫国戍边,我是在鸭绿江畔守护海天。并且他还是年长我十一岁的一位老大哥。当我见到从济宁风尘仆仆地开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赶来为我们授课的李木生先生,在会场里精神矍铄,与会员们热情互动的时候,我一点也没感觉到他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身板笔直,走路稳健,笑容可掬,谈吐风雅。开始讲课了,李木生先生没有坐到凳子上讲,而是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叙述起“我的写作体验”。我邻座的宋云亮老师见李木生先生站在讲台上讲课,便建议说:李老师,您坐下来给我们讲课就行,站着太辛苦了。台下的会员们便异口同声地说:“李老师您别站着为我们讲课,那样我们过意不去。”李木生先生这才坐下来,继续为我们讲课。李木生先生为我们讲授的是《我的写作体验》,他笑着说:“只能说是我的写作体验,不能说是经验。要不,那就太不谦虚了。”他从六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多年用心写作的体验。通过讲座的六个方面,李木生先生的诸多作品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李老师在“我与四川的不解之缘”里说道:“宜宾的韩舟银,这家伙文笔精湛又富灵性。有不少作家,总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别,但走着走着,还是走到了分水岭;有一些文字,总感觉没有耐心读,但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耐心。”于是,我在头条里翻出李木生老师的《冬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何止人家“文笔精湛又富灵性。”我读了一遍,没有过瘾,又接二连三地读了两遍。上学的时候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是写的夏天的荷,有“田田的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漂亮极了,让人流连忘返。有谁留意过冬天的荷?“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湖,真的死去了吗?”冰冷的湖面,干枯的荷叶,依然坚挺地傲然独立着的荷柄,不见蜻蜓,没有绿意,一片萧杀的景象。让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我都有些心灰意冷了。“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呛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我惊呆了。听到李木生先生大声地惊呼:“不要以为荷在冬日里零落。不是的,它是迎上前去的勇士,前仆后继时坚守阵地的勇士。”李木生先生是我们济宁人,他了解微山湖的脾性,知道微山湖具有野性味道的方言,以及豪爽热情的微山湖人的耿直善良,更知道微山湖的水深和水宽。肯定也采过夏日的荷花,摘过夏日的莲蓬,见到过立在荷上的蜻蜓欢快地戏水。采莲人辛酸的劳作,一定会经常地映入他的眼帘。当然他对鲜嫩脆白极富营养的湖藕更有着别样的深情。然而,他没有写夏荷。他说:写文要像打铁,一块铁放在炉子里煅烧,须经过千锤百炼打造出精品;写作要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你别写,别人写的方面你别写,或者换个角度再来写;写文要用心,要经过细心的观察,用独到的眼光,去了解周围的世界;大自然给了我们恩惠,一朵花,一株草,一只青蛙,都是大自然赐于我们的恩惠;我们要亲近自然,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为了写《冬荷》,李木生先生静静地站在冬日里的微山湖畔,小北湖边,顶着凛冽的寒风,细心地观察冬天湖水里的荷,是怎样的姿态,如何的形状,与夏天风中摇曳阿娜的荷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他发现荷“冬有夏的影子,夏有冬的苦涩。”于是,他展开想象,运用自己丰富的思维,把自己对冬荷的赞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我有些醉了。作者简介:于延法 笔名:鲁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人、中共d员; 济宁市、 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李木生简介#

2、李木生是谁

读完李木生先生的《孔子传》,以前认为《史记》中评在郑国受难的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是贬义,今读李先生书,再思孔子一生对“仁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追求,可知此语是对先哲的至上礼赞。孔子不属于某家某朝,他是中华乃至世界的旗帜烛火,照亮世间的悲与暗。

3、李木生判决

1943年8月,新四军13团伏击200多名日军,然而敌人进入伏击圈,人数竟然变成了800多人,而且各种重武器都有。团长发现情报有误,是打还是撤退,留给团长思考的时间不多了。紧急时刻,团长咬紧牙关下令:“打”!1943年8月,新四军2师5旅13团在团长饶守坤的带领下,正在安徽天长县汊涧一带整训。突然侦察兵前来报告:“团长,收到消息,明天一伙200余名的日军,要前往四合墩附近的村庄抢夺乡亲们的粮食。”饶守坤听后气愤极了,乡亲们辛苦劳作大半年的庄稼,自己还没有舍得吃,鬼子又来抢粮了。饶守坤下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决定来一场伏击战,给嚣张跋扈的鬼子狠狠地教训一顿。饶守坤回到团部,马上召集副团长陈宗胜、参谋长李木生以及连以上干部进行紧急会议,对这次战斗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饶守坤决定派出2营的侦察排,去到日军的前沿,侦察敌人的行军情况。饶守坤则是带领1营3营在敌人抢粮的必经之路桂子山一带设伏,来一个守株待兔。经过一夜的准备,战士们已经在公路两旁挖好工事,设置好伏击阵地。拂晓,据侦察兵汇报,敌人已经出现,但情报有误,敌人并不是情报上的200人,而是至少来了有800人,而且还有多挺重机枪,同时拉来了2门步兵炮。这就让饶守坤为难了,此次伏击日军,只根据敌人200余人来制定作战部署,所带2个营的兵力面对敌人的200日军,还是十拿九稳可以吃下。但面对敌人800多人,而且日军还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想要拿下确实是难过登天。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留给饶守坤的时间不多了,是打是撤退全凭着饶守坤的智慧。饶守坤咬紧牙关,就算我军兵力武器不占优势,还是命令众战士这一仗必须打。饶守坤并不是盲目和日军打,他考虑到如果我军撤退,日军就会直接抢光附近村庄的粮食,乡亲们又只好饿肚子度过下半年。饶守坤心痛老百姓,所以这一仗必须打。还有一个重要考虑,2营就在附近村庄驻扎,如果战斗打响,2营就会火速赶来增援。敌人很快进入伏击圈,饶守坤果断下达命令:“战士们打,给我狠狠地打,把抢粮的鬼子全部消灭掉!”瞬间13团2个营的火力,全部射向了正在进入伏击圈的日军。日军被打措手不及,前排的敌人还没有做出反应,瞬间倒下了一大片。后面的日军顿时乱了阵形,日军指挥官迅速组织还击,日军军事素质确实是强,一眨眼功夫,日军就架起了炮火,对着13团的阵地开始了疯狂的轰炸。但都被13团的战士躲在掩体里,躲过了敌人疯狂的炮击。13团在饶守坤的指挥下,战士们多次成功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日军眼见强攻不行,竟然丧心病狂地打出了毒气弹。很多战士毫无防备,一下子就被毒烟毒倒在地上,战士们连呼吸都困难,更别说与敌人战斗了。饶守坤不顾自己的安危刚想喊用水浸湿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但发现附近并没有水,于是带头撒尿淋湿毛巾捂住了口鼻,其余战士也跟着学团长,撒尿淋湿毛巾捂住了口鼻。虽然毒气弹危机解决了,但敌人也趁机发起了冲锋,很多战士还没有恢复力。13团此时的子弹也基本上已经打光,饶守坤大喝着:“战士们上刺刀,和鬼子拼了。”有力气的战士毫不犹豫地抽出大刀,为了保护没有力气的战士,如猛虎下山一样扑向了日军。双方展开了白刃战,但是敌人太多了,有力气的战士们虽然英勇,但双拳难敌四手。正是危急关头,2营的战士赶到,从日军的后方迅速杀出了一条血路。日军前后被夹击,依然依靠强大的火力,和13团展开了拉锯战。旅长成钧派出的特务营火速前来增援,一来到马上加入了战斗,日军三面被包抄,已经阵脚大乱。饶守坤见状,下令吹响了冲锋号。四面八方的战士冲入了日军的阵地,随即展开了白刃战。日军被冲杀伤亡惨重,连忙使用步兵炮打开了一条血路,向着一处村子里面逃跑。双方一直激战12个小时,我军和日军都是滴水未进。日军依靠村子为阵地,使用强大的火力作防御,使我军的进攻寸步难行。饶守坤眼见天色已黑,再进攻也是讨不到什么便宜,于是下令战士们生火煮饭,日军也是趁着天黑逃回了据点。此战,共击毙日伪军400多人,其中日军占了8成,而我军也有150多名将士英勇牺牲。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场激战,13团打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此战,不但保护了当地乡亲们辛苦种下的粮食,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不敢轻易进村抢粮,而且还壮大了新四军的士气和声望,同时增强了我军民战胜日寇的信心。

4、李木生个人资料

人长得有特点就是好,不用怎么努力莫名其妙就火了,这个叫李木生的27岁小伙,凭着个子小,长了一张娃娃脸迅速博得网友的关注,短短几天迅速吸粉上万,直播间人气也是达到了几千,从此正式开启了网红模式,是不是很羡慕啊

5、李木生现状

很多朋友问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练书法的?我练书法,早启蒙是小学三年级,我们的语文老师黄成勋先生,是我们那一带知名的书法家,他每周五下午给我们上一个小时的书法课,教我们练描红。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你们是我的学生,毕业了,如果连个春联都不会写,人家会笑话我。”从那以后,中学阶段,考学任务重,中断了很多年。后来,上大学以后,中文系有书法课,这对于书法理论知识和鉴赏受益匪浅。但是,要说真正大量投入时间,是2000年左右,省作协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省作协组织作家采风团赴孟子故里邹城市采风(图1与省作协副主席毕四海,图2与省作协副主席苗长水,图3与作家李木生、杨文学、王耕夫),我们参观孟庙、孟林、孟府,邹城一中等,所到之处,人家都准备了笔墨纸砚,请我们留墨宝。结果,我们10个人,没有一个人敢写,现场十分尴尬。我虽然也一直练书法,但是还停留在练习阶段,这样现场写,不敢动笔,又加有几位主席在,也轮不到我出场。回济南的路上,毕四海副主席说,这次我们出丑了,我们几个年龄大了,练不成了,先圣年轻,下功夫把书法练好,再出去不能给作协丢人。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把每天凌晨4个小时的写作日课,改为书法日课,白天也投入几个小时练书法,一天也没有中断过,20年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