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供总厂简介(包头钢铁集团动供总厂)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8:12:42 浏览
1、包头钢铁集团动供总厂

保护毛主席遗体有多重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说:如果我们不能好好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1976年9月9日,突然传来一个惨烈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经离开了我们。全国哀悼声此起彼落。但在这个沉重而艰巨的时刻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肩负着极其重要和艰巨的任务——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谷牧深感责任重大,并明白保护毛主席遗体不仅是d中央交给自己关键政治任务之一,也是对全d全国人民肩负着沉甸甸责任所需完成之事。因此他必须万无一失、没有丝毫差错。可是,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条件下,保护毛主席遗体万无一失并不容易。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韩伯平担任组长,负责短期和长期保护。当谷牧向韩伯平传达中央关于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决定和要求时,他感到异常沉重、忧虑与压力交织。但他的任务很明确:在人民大会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期间保护好毛主席遗体。解决方案是做一个特殊的玻璃棺来放置毛主席的遗体。这个玻璃棺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晶棺,而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棺椁——既能方便瞻仰遗容又能保护毛主席的遗体。可时间紧迫只有一天,并没有准备好制作材料。于是工作人员赶去碧云寺想找孙中山用过但没用掉的水晶棺来使用。然而这个提议被否决了因为它不能满足要求。面对困难韩伯平果断提出定制一个有机玻璃棺,并前往北京市有机玻璃厂传达了中央要求精神。尽管整个北京只有一个小工厂能生产有机玻璃板且长也只有1.6米(安措需要2.2米),该工厂还是表态表示愿意完成任务!为了迅速完成任务,在技术好干部职工支持下该工厂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将原本长度不足之处粘接起来形成单块2.2米长板并将其粘合在一起!终,工厂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造出了一个有机玻璃棺。这个棺材迅速送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做好准备。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为了保护毛主席的遗体不受腐烂影响,还需要进行隔氧和降温处理。要让玻璃棺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环境,并其完善性。隔氧相对简单,往棺内充入惰性气体即可使含氧量降到规定标准。但降温则困难。按照保存要求,棺内温度应该在6至7摄氏度之间。然而,在北京九月份时仍然比较高。更重要的是,每天都会有超过3万人前来参观并致敬毛主席。因此集中的人流必然导致室内温度上升。即便将空调开到大限度,室温仍在15摄氏度以上;而棺内温度达到13摄氏度左右,则无法良好地保护毛主席遗体。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谷牧亲自请来国内优秀的制冷专家共同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试验后成功地制定出一种半导体制冷降温设备:通过综合措施稳定将棺内温度控制在7-8摄氏度之间,并且夜晚能够进一步降低至6摄氏度。韩伯平率领着一支队伍日夜轮班守护玻璃棺旁边, 他们盯着仪表指针不眨眼地看监测是否异常. 只要发现任何异样立刻暂停参观并采取紧急技术措施防止出现不可逆转变化。从9月11日至18日长达8天时间里,技术人员轮流值班24小时贴身看管玻璃棺以其恒定状态直至所有悼念活动结束。1976年10月8日,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伟大领袖和导师主席纪念堂决定》,决定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将安放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大厅供广大群众永久瞻仰。这个长期保存遗体任务保密严格,并称为“769工程”。“769工程”的关键步骤是研制专用设备来保护遗体。谷牧领导成立了专门研发小组并任命韩伯平担任组长。该小组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建筑材料局、冶金部有色金属院、航空工业部621所和北京市玻璃总厂等科研单位负责人。中央明确要求,在1977年9月9日即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完工并对外开放允许广大群众参观。“769工程”是一项光荣也十分艰巨的任务。整个团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通过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终确定使用水晶棺(有机玻璃)进行遗体保存。然而这次不是暂时使用而是需要更高标准,医学专家提出三项技术要求:无菌、低温、高湿度以及合适光线条件来万无一失。没有先例可循使得此次任务异常困难。简言之,“769工程”耗费整整一年时间付出辛勤努力,并经过数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试验才成功地克服物理、化学、生物、冶金和机械加工等多重问题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凡系统性项目。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后,第一批瞻仰者来到了大厅。领头的是五位国家:、、、和。当他们走到水晶棺前,惊讶地发现毛主席虽然已经去世一周年,但他静静躺在那里,仿佛从未离去。致敬所有参与毛主席遗体保存工程的人们!#动供总厂简介#

2、动供总厂是干什么的

1976年9月11日,毛主席逝世仅三天,一份秘密指令便直达北京玻璃总厂,代号“一号任务”。到底是啥任务,为何如此神秘?谜底又是什么?1976年9月9日,那个从韶山冲走出来的英俊少年,那个全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合上疲惫的双眼,永远离开了人世。巨星陨落,举国哀伤,家家户户传出哭诉:毛主席,您走了我们怎么办?毛主席,我们离不开您!此时的中南海202会议室,强忍悲痛的主持着特殊的会议:主席逝世,我们现在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抓紧讨论落实!第一个问题,领袖的丧礼如何安排?第二个问题,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第三个问题,是否邀请友好国家代表团来北京吊唁?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但就主席遗体如何处理,与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候补委员意见不一致。有的同志说:应遵从主席生前意愿,火葬并将骨灰撒在湖南韶山的大山。但更多的同志则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毛主席相当于全国人民的精神图腾,应该保留他老人家的遗体,供人民瞻仰。后,还是民意覆盖了主席心意。“一号任务”紧急下达:研制用于长期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工作必须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并正式开放前完成。说心里话,在此之前,国际上仅有三人用过水晶棺,一是苏联的列宁、斯大林,二是越南的胡志明,而且都是他国机密,别说亲眼看见,就连图片都没外传过,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先说水晶板材。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身材魁梧,所以水晶棺板材至少也得长2米宽1米。而高质量的天然水晶,根本没有这么大的,如果能碰到三四十公分大小的都是了。退一步说,就算凑够了料,但天然水晶质地本就不均匀,如果硬拼成一整块,接痕肯定明显。怎么办?用人造水晶。用极高温熔炼极高纯度的石英砂,制造足尺的水晶板材。多大的口气啊!你可知道,仅仅是这个想法,就足以吓跑世界上99.9%的国家。别说制造两米大的板材,就算用石英砂磨炼石英玻璃,也没几个国家能行,更何况这世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熔炼炉。别怕,让你们见识一下啥叫中国智慧。为了提高板材的纯净度,选择纯净的天然原料,熔炼做出纯净的水晶,然后由技术工人一点点焊接。这可不像焊个铁管那么容易,水晶的熔点高达2000度,想要焊接,必须不眨眼地抓住水晶融化的一瞬间。极热作业,焊接工人的防护服,即使专人随身随时浇水,还是呲呲冒烟。就在这种情况下,愣是把一块块20公分的小水晶,连成一块2*1米的巨大板材,制作出了纯度99.9999%的水晶,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敢尝试。水晶板制成了,但厚度超标55%,需要打薄。你想想,水晶得有多硬?除了金刚石就属它。硬度越高韧性越差,打磨时用力稍有不均就会断裂破碎,何况还是一个这么庞大的板材。别急,再让你看看什么叫“中国功夫”。古有“铁杵磨针”,现有“粗盘磨晶”。技术工人拿着一个直径一米、重量1000斤的粗磨盘,一点点用纯手工研磨。这可和铁杵磨针不一样,研磨时,必须研磨棒和水晶板材温度完全一致。水晶板材有个特点,研磨时温度高达100度,一但停下来,温度就会急剧下降,这时一旦出现一点冷气,水晶板材就会直接炸裂。好不容易把板材厚度磨达标了,表面光滑,四周整洁。结果一测试,不成。为啥?平整度不够,灯一安上,光线胡乱折射,棺椁内到处是阴影,千辛万苦制作出的水晶棺宣告失败。不应该呀,咱们是照着世界高标准做的呀?既然国际标准不行,那么我们就超越这个标准!说到做到,仅仅半个月,奇迹诞生:棺椁内的照明系统不但隐蔽性好,而且以氙灯为光源,安全性高;重要的是,采用冷光源及光纤传导技术,使毛主席看起来就像一个熟睡的慈祥老人。水晶纯度99.9999%,5块板材未用一滴粘合剂却严丝合缝,能御8级地震,这样的水晶棺,除我中国,谁还能再造一个?这就是中国制造!45年光阴巨变,“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大国神器屹立世界之巅,屡创奇迹。你说,水晶棺里的毛主席该有多么欣慰。作者:追逐幸福的狐狸编辑:青草#动供总厂简介#

3、包钢动供总厂宣传横幅

神秘的“769”保护室(八)1976年12月9日,这个被定名为“一号样品棺”的光学玻璃水晶棺,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厅。同时还陈列了各地送来的二十几个样式各异的水晶棺模型,其中四川成都国营208厂送来的石英玻璃水晶棺也格外引人注目。下午,、、、、、谷牧等一起来到这里,审定水晶棺的样式。对北京研制的这个光学玻璃水晶棺,一致表示满意。但由于倾斜度不够合理,棺壁上出现遗体影像反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做得更好一些。北京玻璃总厂等单位的职工又一鼓作气,连续奋战,于1977年2月制做出第二个光学玻璃棺,解决了棺壁上有遗体影像反射的问题。此棺被定名为“二号实验棺”。同年7月,他们又根据实验的结果,制造了第三个光学玻璃棺,质量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被定为“三号正式备用棺”。但是,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光学玻璃棺的试制成功,终究只能是个“万无一失”的替代品,还不能代替用水晶制作的真正的水晶棺。就在光学玻璃棺正在试制的同时,真正用水晶制作的水晶棺也在加紧地进行着。据毛主席纪念堂的档案记载,谷牧、顾明同志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水晶棺,除用光学玻璃制造外,还拟用天然水晶为原料的石英玻璃来制造。石英玻璃比光学玻璃更为纯净透明,而且可以焊接,做出来的水晶棺无缝,但技术上难度较大,过去国内还没有制造过这样大和厚的石英玻璃。目前,北京605厂、上海新沪玻璃厂、成都208厂、锦州115厂,都进行了一些试验,摸索了一些经验,有的取得了一定进展。“鉴于石英玻璃水晶棺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适于做棺的一级天然水晶的资源不多,为了尽快把石英玻璃棺研制出来,我们拟从全国研制石英玻璃较有经验的单位,选调一些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北京605厂进行会战,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出高质量的石英玻璃水晶棺来。”1976年12月13日至15日,水晶棺组在北京召开了石英玻璃专业会议。北京玻璃总厂、北京605厂、上海新沪玻璃厂、成都208厂、锦州115厂、四川157厂、北京建材研究院等石英玻璃生产,研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汇集北京,共商水晶棺的研制问题。会议决定,组成以祁竣、何欧里、陶炳伦为组长的石英玻璃水晶棺会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水晶棺的质量攻关和制造协调工作;要集中全国的力量攻克大面积石英玻璃板的质量关,会战地点设在北京,各单位派人参加,然后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个点组织大块石英玻璃板的生产,后集中在北京玻璃总厂完成水晶棺的总体加工及组装;要统一组织调拨优质天然水晶原料,重点京、沪两个会战点的任务需要。据国家地质总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探明的天然水晶矿品位偏低,资源有限,是国家稀有的宝贵矿藏,而一级水晶产量仅占各种熔炼水晶的10%。为水晶棺质量,国家地质总局选定由全国质量好的江苏省东海县105矿承担提供。他们先后为水晶棺研制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会战开始前,北京的605厂,在研制大块石英玻璃板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1976年11月即已生产出第一块合格的大板,长1700毫米,宽500毫米,厚10.8毫米,并且生产出可供制作两套水晶棺使用的石英片。同行们一致认为这是我国石英工业的一次突破,为水晶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摘编自徐静、张志强主编《伟人安息的地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八)

4、包钢集团动供总厂是负责什么的

退休后没事回忆以前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一)(以下是本人亲身经历的事,里面发生的事多数都是听说,觉得那段历史挺有趣,烂在肚里到不如写出来,供大家消遣消遣。)70年代,据说时任省长陈雷曾说过:黑龙江即将释放一颗新星,这颗新星其实就是能把水变成汽油的这项发明。发明人是何许人也?他是哈尔滨公交公司的一名客运司机名叫王洪成。他这项重大发明就是能把普通的自来水能变成汽油,而且还有很高的辛烷值,可是这项发明从来没有面世过,据说他还蹲过大牢,但蹲两年又放出来了,放出来后一直无啥动作,直到遇上我院精英,才又活跃起来,闹到接近80年代中期才被以诈骗罪判刑。水变汽油出笼,引没引起黑龙江社会注意,我不知道,但是在我原单位确刮起一阵又一阵旋风,掀起一阵又一阵波澜,震撼着每位职工。我单位原名叫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位于大庆市龙凤区卧里屯。70年代末,国家在卧里屯拟建一座年产30万吨乙烯联合石油化工装置,省市政府临时从黑龙江省各地和某些化工设计院抽调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石油化工设计院,属于30万吨乙烯石油化工总厂下属单位,主要任务是为30万吨乙烯化工广服务,同时也承揽厂外一些设计项目。那么这样一个设计院,又在大庆咋与哈尔滨的王洪城联系上的呢?咋又演绎出许多故事呢?这就得先介绍两个关键人物。一个叫那武,满族后裔,和我一个组,70届大学生,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此人有180米的个,不胖不瘦,夏天喜欢穿浅米色裤子,雪白的衬衣,小头每天都梳得油光瓦亮,白净净的小方脸上一对永远微笑的眼睛,用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形容他并不为过。他很喜欢讲故事,尤其当着我们这些刚到设计院不久的青年人更愿讲他可能经历过的趣事,让人感觉他见识很广。他缺点就是人有点浮,做工作不细。我举两件小事可以作证其个性。第一件事:一次我们给排水组4-5个人去上海第九印染厂参观学习如何处理印染污水技术。那时苏州河发臭就有这厂“功劳”。在火车上那武就跟我们说:他来上海多次,自己不但能听懂上海话,也会说上海话。我们一到上海就想看看他的表现,可迟迟未见,终于在到上海的第二天,大家从宾馆出来,坐电梯下楼,在电梯里他主动跟上海人说话,可那上海男子怔怔的看了他一会,没说话,电梯一停,就走了,并且还回头看了他一眼。我几个人这个乐啊,原来他说的上海话上海人听不懂。第二件事:我俩一起在大庆石化炼油总厂化纤分厂一个废旧车间做化纤污水处理中段试验.这天我两值夜班,早上7:00下班。化纤厂位于龙凤区,我们的家都在卧里屯,相距10多公里远,那个年代,大庆乘公交车是不花钱的,只是公交车规定一小时一趟,有时一小时到了,车也不一定就来。下班后,我们到公交车站等车,那武对我说:卧里屯的司机他基本都认识,尤其是卧里屯省建筑五公司的司机只要见他招手的都会给他停车。既然他有这么大本事,我们还等公交车干啥,他带我来到路边等着截车。这天也怪,半天也没过一辆车,终于我看见远处开来一辆建筑五公司的翻斗车,那武也看见了,只见他向路中大跨一步频频挥手拦车,车到跟前司机瞧也没瞧他一眼直接开过去了,还好车辆在转弯时慢了下来,那武瞧准这个时机甩开大步追了上去,抓紧后箱板,一下就翻了上去,头也没回绝尘而去,把我晒在路边。好在没过几分钟公交车也来了。80年代初,改革开放雷声在天边已隆隆轰响,虽然人事制度还是僵化铁板一块,但人心已开始浮动,有些人利用僵化的人事制度做起了文章。那时房产还没有商品化,职工全凭企业自建房分给,可是上万名职工不可能一下就能做到人人一年内就有房,每年多建百十来套房子,分配时还得优先一线职工,所以每年分配给设计院的房子并不那么多,许多人分不到房子居家只好住在职工宿舍里。为了能尽早有房住或者获得其他利益,有些人利用宁可靠死你,也不放你走的人事制度,开始找领导麻烦,天天吵吵不给房就调走。那武就是其中一员,但他和这些吵吵要调走的有一点区别,他不是要房子,而是另有企图。他找到院长侃天南侃地北,侃设计院如何规划发展,院长见他能言善变,便提议他去经营科工作他乐而应允。

5、包钢动供总厂综合部电话

这些老银元属于后铸币,非假币!后铸币是借用古钱的词汇,是指当朝使用前朝年号铸币,在近代机制银元中后铸币是大量存在的,有的藏友把后铸币理解为假币是不对的,机制银元后铸币不是对前朝银元的简单再版,往往通过修模增加暗记,与原版形成明显区别,常见的后铸币有以下几种:一、民国三年三角元1949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为稳定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和满足全国解放区货币流通的需要,选调曾在关内解放区制造过银币的周鉴祥到沈阳造币厂主管制造银圆工作,再版生产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币。工人从模具库找出存放35年之久的原模,对原模和新的二原模加以修饰,“改正一字”和“改修肩章”,“圆”字为“三角圆”。标准银币的规格:直径39±0.05毫米;边厚2.55±0.05毫米;丝齿170个;重量26.55克。1950年为支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流通,继续生产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币,直至10月15日,朝鲜战争爆发工厂疏散为止。1951年2月,成都造币厂进行筹备工作,沈阳造币厂为成都造币厂修饰二原模生产三角圆,1951年4月正式生产,1954年以后停铸。由此形成了三角元的两大版别,沈阳版与成都版。三角元除了文献记载的修圆、修肩章外,在字体及嘉禾的样式上也不同于厂版,嘉禾凸出,“壹圆”二字粗大,“壹”字上有△、□、M暗记,图案略显模糊,原铸光明显低于厂版,成都版与沈阳版的嘉禾也有明显不同,根据以上特征,三角元可以区分十余种子版别。二、民国九年海南版海南版也称琼制版,国民d政府在1949年7月恢复银本位制,重新发行与二十三年帆船形制完全相同的银元,1949年11月6日,国民d政府在解放军即将解放广东前夕,被迫将广东省第一造币厂迁往海南岛海口市,利用回收的银元等改铸含银量较低只有八成的“袁头九年”、“小头”、 “二十三年帆船”银元。袁像九年属于国民d政府在1927年就明令废止的前朝币制,因而海南版九年同样属于后铸币。海南版九年具有精发版特征,但字体与图案均粗大,币面模糊甚至内齿不清,多数有衣领透打,并未发现不同的暗记,可能是形势紧迫没有修模。三、北洋34与江南甲辰在龙洋品种中数量多的差不多就是北洋34和江南甲辰了,而且版别众多,让人很难理解,其实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该年10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次年即改元宣统,按常理北洋34的数量不会是多的,原因就在于宣统朝与民国前期的大量后铸。宣统朝后铸尚未发现相关文献记载,民国前期后铸已有文献为证,民国三年(1914年)八月财政部饬令南京等地造币分厂,指示在国币新模未颁前,各厂改用北洋造钢模制造银元。钢模则向天津造币总厂领取。以下是网上藏友发帖内容的归纳,原帖并未提供文献证据,是否准确藏友以后慢慢考证,内容仅供参考(此观点以北洋34小字版、江南甲辰TH版为原版)。1909-1911年5月,宣统朝试铸“宣统年造大清银币”期间,后铸了34年大字普通版,是34年的普通常见的版式,这个版很漂亮,龙鳞的深峻,34字体比较大,龙头饱满,大龙角下边的小龙角头部,比较的细,明显的不一样,龙珠右边的,云朵纹理不同,龙眼,以两个小圆点生动的刻画出了龙睛,以及龙尾,龙脚处的云朵差异。1912年—1914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部呈文临时大总统,核请仍然依旧币式样照常生产。除民国元年南京造币厂铸造的开国纪念币(下五星小头)1000万元,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长尾大字版和江南甲辰(CH)仍是主要铸行流通的银币。1914年2月-1914年12月,北洋政府财政部发文,新币铸行前,仍以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为主,但版别改为短尾龙版,并停止了江南甲辰的铸造。后铸币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使用前朝年号而正式发行流通的银元,与银元再版是不同的,比如三年大头在1914年至1919年之间的再版,但不属于后铸币范畴。另外,回流版船洋并非后铸币,1949年国内局势动荡,物价飞涨,民众对纸币毫无信心,政府被迫于七月初正式公告恢复银本位制,并重新制造及发行于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银元。中央银行奉命向美国财政部造币厂订购银币三千万枚。1999年春台北中央信托局公开标售银币,首批是六千枚,系当年撤退到台湾留存之物。后又陆续拍卖数批,大量23年船洋回流到大陆,被称为回流币,很多人误以为是台湾利用旧模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