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樵山,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西樵山孕育了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黄飞鸿、黄君璧、冼玉清等一批时贤俊杰,是南粤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批人士的涌现,西樵山上的书院文化,可以说在其中居功至伟。?我们的第?站,来到的佛山西樵山的【三湖书院】,它位于南海西樵山白云洞景区内,因位居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1987年于距原址约200米处按原貌异地重建门匾为林则徐亲书“三湖书院〞。康有为年轻时曾在三湖书院求学读书,期间,他认识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并在其指引下接触到近代的维新思想。现书院内有康有为照片,及其学生梁启超因错过西樵山评花会而作的对联“春尽花魂尤态石 雨余山气欲吞湖〞?人之魂,文以化之;城之魂,文以铸之。佛山南海是醒狮的发源地,西樵更素有“龙狮源地、飞鸿故里”之美誉,有着悠久灿烂的龙狮武术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樵山脚,有一个【黄飞鸿狮艺武术馆】,这是从西樵走出的功夫醒狮文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场极其精彩的武术和舞狮表演,当然老师们还忍不住和武术师傅学了几招,还和舞狮师傅了解锣鼓的一些奥秘,如何和狮子互动,把功力,把舞狮的魂注入到每一下鼓声之中。。。?老师们都忍不住感叹: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练到师傅们一样的功力,可能10年都不一定行哦……@新浪广东 @探秘组 @乐游广东
2、冼玉清个人简历在岭南,有这样一位女性,在十几岁时,便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结婚,她说,“我立意救中国,全心全意投身于教育。如果有家庭,难免为家庭琐事分心,无法全力做教育,如果选择教育,就没法做个称职的贤妻良母。”她说到也做到了,终身未嫁,她就是「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冼玉清,189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富商家庭,后来在香港长大,家境殷实,父母宠爱,所以她从小就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虽然在香港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长大,冼玉清的性情却与这里不相宜,她更享受清静孤独的生活,于是在她23岁时,就考入了广州岭南大学,主修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校了。至于为什么选择岭南呢,原因是在读高中时,父母带着她来广州岭大游玩,当时这里的清静学术氛围,一下就抓住了她的心,这是她渴望已久的,一个远离繁华世尘,可以专心从事教育的地方,于是她决定后面的人生就在这里度过了。毕业后,冼玉清当了岭大的讲师,后来又当了教授,再后来,岭大并入了中南大学,人生的后面25年,她担任了文学系的教授,并兼任岭南博物馆的馆长。她心系教育,即使在战乱年间也不例外。1942年,岭南大学为躲避战乱,转战于湛江、桂林等深山教学,冼玉清是富贵人家出生,本可以回家,但是她没有,她一直在艰苦条件下,给学生上课,就像她说的“事业为丈夫,学校是家庭,学生为子女。”冼玉清也是历史研究爱好者,近乎痴迷于整理岭南历史,风物,典籍。此外,她对古典文学的造诣也颇深,又有「女诗人」的称呼,曾出版过《碧琅轩馆诗抄》、《流离百咏》等诗词集,很受同行赞誉。像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父亲陈三立,就经常称赞她的学术和诗词文章。1949年,陈寅恪领着全家人,到岭南大学任教,从性格再到为人处世,以及对学术的那份认真和痴迷,两人都极为相似,遂结为知己,相互支持,互相鼓励,二人的暮年之交,成了史上一段佳话。在岭南多年,冼玉清一直独身一人,她长相清丽,温婉朴雅,其实追求者不在少数,而且许多不乏是学识长相俱佳之人,可惜她无意于红尘感情,一心只独爱教育事业,那些追求过她的人,终究只能叹一句: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了。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病逝,终年70岁。她这一生,不受感情束缚,不被世俗所累,踽踽独行于世间,自得其乐,中国教育界能有她,实属一大幸运。#冼玉清简介#
3、冼玉清教授蔡元培与澳门(五):与“诗歌为抗战工具”的廖平之廖平子,又苹庵,原名仕肩,广东顺德人。早年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日渐倾向革命。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日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1930年,被聘为国民d中央d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1932年,因与该会主持人关系不和而返粤在家乡归隐,暇时专心绘画,深得宋元名家画意。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淹留》半月刊。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澳门受战事波及,廖平子遂返回广东。其间,曾与周之贞等冒险进入顺德敌占区,尽力组织抢救难童约400余人脱离沦陷区。翌年,携家眷迁至广东战时省会韶关,自办发行抗战诗史半月刊《予心》,期刊的文辞写作及装订发行等事务均由他自己独力操办。是时他生活十分清贫,自谓是“以吞口水养命”,仅靠友人认购《予心》诗刊的馈赠补贴家用,但仍婉辞当局的救济,并欲以历年创作的诗画作义卖捐滑翔机一架支持抗战。1942年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1939年,廖平子在澳门期间的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毫无退缩之意,自办一种半月刊的诗画杂志,以宣传抗日。杂志取名《淹留》,是借屈原《离骚》中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他在《淹留·发起辞》中说:《淹留》者何?志无成也,读书无成,抗战亦无成也。然则将若之何?吾将以一笔墨为原料,以诗歌为工作(具),身上百千万亿毛孔,一一放出无限光芒。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于是,国魂指日以复,国难指日以苏,个人人格亦永不会损失,以存天地正气。”他说:“文人之有诗歌,文人之结晶也。然诗歌云者,岂特吟风弄月,欣奇赏胜,往复酬酢而已。必将察祸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国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剑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笔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捍卫,抑亦文人之耻也”。《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风》,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后来在《〈予心〉自序》说:“草《淹留》四十期,《天风》十四期,皆以诗歌为抗战工具。枪放下,笔可操也。”表示他虽不能再率领敢死队进行抗日,但运用笔杆子,也是可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 《淹留》与《天风》的出版,在世界报刊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是整份杂志没有一个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写本,从编辑、手写到装订、发行邮寄,均出一人之手。(顺德人物:廖平子h廖平子-顺德近现代人物专题)。冼玉清教授曾经称革命先辈廖苹庵,卓劳偏人,性负孤介,贫老无依,澳门出生的李镜尧迎居仲元中学,事以帅礼,死殡于湘军场,安其妻子(冼玉清:纪烈士梁镜尧事》及《梁镜尧烈士挽诗》——坪石先师文丛,40)。蔡元培赞赏廖平子以诗抗日的斗志。1939年二月十五日,黄尊生写信给蔡元培,介绍廖平子:”廖平子,字苹庵,顺德人。早岁赞助兴中会、同盟会事业有功。辛亥后不仕。日寇南侵,召乡团,凭御之,援绝,乃赴澳门,创诗学半月刊,名曰《淹留》,所有著作、编辑、缮写、装订、发行等事,皆一手经理,每期出三十册,云云。并以本月十六日所发行之第一期见赠,征求题咏”。三月十五日,得黄尊生函,言前函及国币十元已收到,并转廖苹庵,并属为苹庵书“自怡室”横额。三月二十日,蔡元培为《淹留》题诗:“题《淹留》三绝”用则能行舍则藏,藏于诗国安详。热肠岂许常韬晦,黑暗宵中掣电光。彭泽襟怀似卧龙,却于平淡见豪雄。定庵巨眼超侪辈,引取名篇移赠公。劳力劳心等级平,事无钜细一般成。惊人轶事差相似,只有青年爱迪生。为支持廖苹庵办刊,蔡元培于三月二十五日 致黄尊生函,附去国币十元,托转致廖苹庵,作为《淹留》二十期之预约费。
4、冼玉清是革命英雄吗2014年初,我到广州中山图书馆查冼玉清著作,古桂高先生忽来电话,约下午见面。跟随他到大德路某号访古志英先生。他们是同宗,古志英为古桂高的长辈。古桂高赠他古氏宗谱。古志英为《广州日报》原总经理,手抄了四大名著,共200多本,拟刊印,故这天也约了76岁的杨根水(原广东省话剧团的美术人员,擅长刻石),为之作印。古志英赠胡荣锦《广州报人》,上有介绍他的事迹。又说容志行到他家饮16瓶啤酒的旧事。其时,我已写完《容志行传》,虽然这个细节有趣,但我决定不加入了。
5、冼玉清蔡元培与澳门(五):支持与“诗歌为抗战工具”的广东诗人廖平子文:飞廖平子,又苹庵,原名仕肩,广东顺德人。早年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日渐倾向革命。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日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1930年,被聘为国民d中央d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1932年,因与该会主持人关系不和而返粤在家乡归隐,暇时专心绘画,深得宋元名家画意。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淹留》半月刊。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澳门受战事波及,廖平子遂返回广东。其间,曾与周之贞等冒险进入顺德敌占区,尽力组织抢救难童约400余人脱离沦陷区。翌年,携家眷迁至广东战时省会韶关,自办发行抗战诗史半月刊《予心》,期刊的文辞写作及装订发行等事务均由他自己独力操办。是时他生活十分清贫,自谓是“以吞口水养命”,仅靠友人认购《予心》诗刊的馈赠补贴家用,但仍婉辞当局的救济,并欲以历年创作的诗画作义卖捐滑翔机一架支持抗战。1942年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1939年,廖平子在澳门期间的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毫无退缩之意,自办一种半月刊的诗画杂志,以宣传抗日。杂志取名《淹留》,是借屈原《离骚》中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他在《淹留·发起辞》中说:《淹留》者何?志无成也,读书无成,抗战亦无成也。然则将若之何?吾将以一笔墨为原料,以诗歌为工作(具),身上百千万亿毛孔,一一放出无限光芒。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于是,国魂指日以复,国难指日以苏,个人人格亦永不会损失,以存天地正气。”他说:“文人之有诗歌,文人之结晶也。然诗歌云者,岂特吟风弄月,欣奇赏胜,往复酬酢而已。必将察祸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国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剑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笔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捍卫,抑亦文人之耻也”。《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风》,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后来在《〈予心〉自序》说:“草《淹留》四十期,《天风》十四期,皆以诗歌为抗战工具。枪放下,笔可操也。”表示他虽不能再率领敢死队进行抗日,但运用笔杆子,也是可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 《淹留》与《天风》的出版,在世界报刊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是整份杂志没有一个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写本,从编辑、手写到装订、发行邮寄,均出一人之手。(顺德人物:廖平子-顺德近现代人物专题)。冼玉清教授曾经称革命先辈廖苹庵,卓劳偏人,性负孤介,贫老无依,澳门出生的李镜尧迎居仲元中学,事以帅礼,死殡于湘军场,安其妻子(冼玉清:纪烈士梁镜尧事》及《梁镜尧烈士挽诗》——坪石先师文丛,40)。蔡元培赞赏廖平子以诗抗日的斗志。1939年二月十五日,黄尊生写信给蔡元培,介绍廖平子:”廖平子,字苹庵,顺德人。早岁赞助兴中会、同盟会事业有功。辛亥后不仕。日寇南侵,召乡团,凭御之,援绝,乃赴澳门,创诗学半月刊,名曰《淹留》,所有著作、编辑、缮写、装订、发行等事,皆一手经理,每期出三十册,云云。并以本月十六日所发行之第一期见赠,征求题咏”。三月十五日,得黄尊生函,言前函及国币十元已收到,并转廖苹庵,并属为苹庵书“自怡室”横额。三月二十日,蔡元培为《淹留》题诗:“题《淹留》三绝”用则能行舍则藏,藏于诗国安详。热肠岂许常韬晦,黑暗宵中掣电光。彭泽襟怀似卧龙,却于平淡见豪雄。定庵巨眼超侪辈,引取名篇移赠公。劳力劳心等级平,事无钜细一般成。惊人轶事差相似,只有青年爱迪生。为支持廖苹庵办刊,蔡元培于三月二十五日 致黄尊生函,附去“国币”十元,托转致廖苹庵,作为《淹留》二十期之预约费。
6、冼玉清历史事迹新学与旧学之挣,马列主义与资产阶级相争,在抢夺文化话语权的地位阵地上,又加以你死我活式的阶级斗争,必然是一片哀鸿遍野、腥风血雨。陈寅恪一生所坚持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今天也未能实现,便足以看见数十年前那一代坚持学术自由的知分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如刘节、梁方仲等,无论对他们批斗是多么厉害,有着宁死不从的古代士大夫的节气,那更是对中国古代道统人伦文化衰败之际的一种独自坚守。道出是不仅是对陈寅恪才华的埋没,也是对同时代知识文化的弃之如蔽履。让读者了解到诸如陈的助理冼玉清、黄萱的陪伴坚守,也看到了如吴晗汪笺等想做时代弄潮儿,却被浪潮所淹没。陈门子弟好友多数都“曲学阿世”,到头来更被社会所抛弃,唯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荣万世而攘光。对于过去历史的痛思,对于现状的败落,对于未来的探索,掩卷泣啼,宁不悲恸!#冼玉清简介#
7、冼玉清图片她是岭南一代才女,为当好老师终身不嫁,16岁就立志“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死后捐款200万广东南海西樵是她的祖籍地,有她2.46米的汉白玉像,韶关大村是她在抗战时期坚守教学的地方,也立有她的雕像,在大村岭南大学旧址的纪念柱上,她的遗照,她那特有的秀静清刚的风采,格外醒目令人肃然起敬。她就是著名的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冼玉清。1985年,冼玉清出生澳门富裕家庭,13岁入私塾,师从名儒读书,长达六年,深受其师爱国情怀高尚情操熏陶,16岁立志教育救国,做名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她毕业于岭南大学,获文学学位毕业,留校任职教授,并担任学校文博馆馆长,钟情学校清静恬淡的修学环境,居住碧琅玕馆,以校为家,教书为业,尽职尽责,不离不弃。1942年7月,她闻讯岭南大学在粤北韶关大村复校,遂不顾家人亲友的劝阻,峰火逆行,毅然决然离开安全的澳门,转道广西,历经千难万险,长途跋涉辗转多地行李尽失,终于9月抵达新校址,重登教坛,授课讲学。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学校建于荒山之上,由著名学者司徒卫精心设计,师生因陋就简,利用杉木板,杉树皮,竹竿,经过两个月的改造建设,建成怀士堂,格兰堂等,还有图书馆,宿舍,实验室,浴室等,一如广州校舍,初具规模。师生们还在山坡上,樟树林特意开辟出体育锻炼场所,有蓝球场,排球场,跑道和单双杠等。他们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并定期进行文艺表演,放映电影,宣传抗日救国。岭南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师们,就是居住在简朴的民宅,讲学授课于烽火乡野,虽然在战乱搬迁中教学实验设备损失殆尽,但是他们克服重困难,传授科学技术,延续教育火种。他们被后人统一尊称为坪石先生,冼玉清就是其中杰出的女性代表。茅棚草屋作教室,油灯照明写讲义,生活物资奇缺无比,毒蛇鼠虫穿堂入户,岀身为富家女的冼玉清却无怨无悔,忠于职守,更是富有爱心,对有困难的师生常常慷慨相助,她待学生如子女,亲切和善,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教育严谨,使学生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她知识渊博,见解独特,深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冼子或冼姑。抗战胜利后,冼玉清随校迁回广州康乐村,直到1955年退休,她在岭南大学兢兢业业执教三十多年,为国家培养教育出大量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冼星海、梁羽生,都享誉海内外。冼玉清特别注重岭南地方文化研究整理,笔耕不辍,多有专著,对编纂广东文献,贡献巨大居功至伟。她工诗善画,以诗记史,在随校颠沛流离途中,写下巜流离百咏》等诗篇,记述了岭南大学在粤北艰苦办学,薪火相传,国运与文脉相承的历史。她像一朵美丽的水仙花,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惊艳了时光,惊艳了历史。“未识罗绮,不谙世故,徒欲不负所学,为社会尽绵力。”冼玉清一生,16岁就发出了即便在今天,也足够惊艳世人的志向:“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终生不嫁。在她看来,要当好妻子,就不能做好老师,要做好老师,难免疏忽家庭。两者不能全,干脆决定终生不婚。人皆以为这是十六七岁的少女在开玩笑,却不想这正是冼玉清一生的轨迹。有志不在年高,终生不改其志。冼玉清一生不仅潜心教育,还专研书法绘画,而其著作文章亦不下300万字。才力影响,为岭南千年女杰之一。出身富商之家的她也从不肆意挥霍,平日克勤克俭,临死之际还把个人财产200万港元捐给了社会。
8、冼玉清诗词一片冰心在玉壶——陈寅恪看重的女性---岭南女儿冼玉清冼玉清是岭南大学教授,文献学家、诗人、画家,人称:数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1895年,冼玉清出生于澳门的富有之家,幼年在香港度过。她13岁入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在省港澳享有声誉的陈荣衮,陈和康有为是同科举人。他典型的儒家思想和教育救国的理念、道德观和人生观给了冼玉清终生影响。冼玉清后来到香港圣士提女校习英文,1918年转至岭南大学附中,1920年考入岭南大学,1924年毕业后留校任中文系教授。1927年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终生服务于岭南大学。二十年代,冼玉清在北平进修期间,结识学界名流陈垣、马衡等人,他们曾力邀她到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讲学,但是她决心服务桑梓,毅然回到岭南。那时候,岭南大学对冼玉清是重视的,分配给她一栋独立的小楼做居室,陈三立亲自为她的书斋题名为“碧琅玕馆”,陈寅恪为她题对联:春风桃李红争放,仙馆琅玕碧换新。父子两代都和冼玉清结下深厚的友谊。冼玉清终生未曾婚嫁,青年时代她就立下誓言:“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决心终生献身教育事业。1938年岭南大学被疏散,冼玉清回到澳门的家。当岭南大学迁至新址的消息一出,她立即告别安逸的生活,冲破重重关锁,奔赴设立在桂林的新校。解放后,冼玉清继续在岭南大学执教。1950年,陈寅恪一家来到广州,就职于中山大学,给形只影单的冼玉清带来很大的慰藉。两家人来往密切,这是知音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认知。1952年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并,让两家人的来往更为便捷。1955年,冼玉清被人诬陷为到香港送情报,遭到审查。原来青年冼玉清决定终生不嫁后,父母怜惜她日后会孤苦伶仃,就给她留下一笔不菲的遗产,放在香港,所以她会定期赴港领取利息。后来事情虽然搞清楚了,但对她的打击很大。也就在这一年,中山大学进行整编,冼玉清被迫退休。这对一个视讲台为生命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让冼玉清很长时间都难以接受。她离开讲台,是心有不甘的,1956年她回香港时,曾有两所大学高新聘她任教,但她拒绝了。因为她心系岭南。1963年冼玉清患乳腺肿瘤,她申请去香港探亲治病,得到批准。冼玉清在香港有很高的声誉,到港后,她一边看病,一边给广东有关方面写信,要捐出自己积蓄的10万港币给祖国。1964年,自感时日不多的冼玉清立下遗嘱,将遗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自己的亲人,一部分留给国家。她是这么分配的:50万捐给国家,1万8千元分给亲属。在岭南大学数十年,她以“吝啬”出名,一贯生活简朴,节俭有度。1964年10月冼玉清回到广州,不到一个月时间,办完了捐款事宜。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逝世,享年70岁。遗憾的是广东统战部竟不知冼玉清捐赠的事,直到1974年此事才从香港传回广东,那时冼玉清已去世9年。捐赠的股票市值已经近140多万港币。可是遗嘱执行人称股票早已经售出,只剩下33万多元。广东省实际收回的就是这个数,加上她在世时捐的10万元,共计43万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冼玉清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冼玉清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甚丰,如《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鉴藏家考》《广东文献丛谈》等等。可惜她无儿无女无继承者,辛勤创下的文化财富竟逐渐被岁月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