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书简介(石匮书张岱原文)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8:22:04 浏览
1、石匮书张岱原文

刑场上会子手一刀一刀割下袁崇焕的肉,一共割了3543刀。刽子手每割下一片肉围观的百姓都会拍手叫好,争相抢夺一边生吃一边痛骂袁崇焕通敌卖国,到后骨肉都被抢完只剩一个头。明朝才子张岱在《石匮书后集》里描写了袁崇焕受刑时惨不忍睹的情景: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手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是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曾深受崇祯信任,终却结局凄惨,被天下人辱骂人人恨,不得食其肉死前受尽折磨。天启皇帝在位期间,袁崇焕曾在宁远之战中斩获了努尔哈赤,后又打退了皇太极,也因此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力挽狂澜。崇祯继位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把北京辽东、山东军务权委托给他。崇祯元年7月14日皇帝朱由检召开军事会议,希望袁崇焕能提出振奋人心的目标。袁崇焕脑子一热承诺"五年复辽",在场的人都欣喜若狂,崇祯也满脸笑意。独独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面色沉重,下朝后问袁崇焕是否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袁崇焕微微一笑"聊慰上意!",原来他只是为了安慰崇祯。崇祯答应了袁崇焕提出的所有要求,一心盼着他早定平乱。然而袁崇焕不切实际的或许无疑是在为自己埋雷,崇祯对他希望越大,到时失望越大。除了不负责任的吹牛,袁崇焕还犯了一个大错。拿着崇祯赏赐的尚方宝剑,擅自杀害了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被杀为后金(清),军队大举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开了方便之门。崇祯知道毛文龙被杀后很生气,但因为正是需要袁崇焕的时候才勉强没有发脾气,袁崇祯再次对崇祯承诺: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崇祯二年(己巳年)十月下旬,皇太极率军避开袁崇焕在宁远锦州的防线,绕道而行直逼北京附近的遵化城,形势危急袁崇焕却再次出错。他得知敌军向京城进发时不仅没有在前方阻拦反而在后方跟踪,于是让京城附近的地盘接二连三失陷,战火被引到了京城这是皇帝住的地方,必须要万无一失。但显然此时袁崇焕已经慌了神,皇太极趁机派人散播谣言说袁崇焕早就被他收买,故意引诱满洲铁骑逼近北京。朝廷上下都对袁崇焕有了疑心。崇祯本就多疑好猜忌再加之袁崇焕的实际表现,和他的许诺完全是两回事让崇祯失望不已。崇祯大怒终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给袁崇焕定下的三条罪名是:杀毛文龙导致敌军进犯北京射伤满桂。袁崇焕入狱的几个月崇祯有所动摇,朝廷正是危难之际袁崇焕在军中又素有威望。崇祯想要重新起用袁崇焕,然而朝中一些人却煽风点火掀起了清算袁崇焕的浪潮,并牵涉到了内阁辅臣钱龙锡,终导致局面无法挽回。崇祯正在气头上不经查实相信了对袁崇焕的所有质控,下旨处死袁崇焕。袁崇焕死后被抄家,然而他的家根本没有余财,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明史·袁崇焕传》评价道: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又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杀毛文龙是错崇祯杀袁崇焕是错上加错亲者、痛仇者,快终让皇太极看了笑话,从此无人可用无疑是自刎长城。点击左下角和我一起来测试!

2、石匮书

1394年,朱元璋赐文武百官大宴,正当夜宴进行的欢快之时,颍国公傅友德却提着两个血淋淋的人头冲了进来,并扔到地上。众人一看,竟然是傅友德两个儿子的首级。朱元璋惊骇道:“你怎么忍心下得去手?”谁知傅友德从袖中掏出短刀,并且骂道:“朱元璋,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人头吗?我今天给你送来了!”说罢便当众自尽了!一代名将傅友德为何会这样呢?这还要追溯到30年前。元至正20年,傅友德从陈友谅阵营中偷偷溜出来,归降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傅友德很猛,但毕竟是投降过来的,就不太信任,于是便命他带领两千人马去守徐州了。傅友德心知被冷落,但他没有气馁,他对儿子傅让说道:“当今乱世,大丈夫不愁建功立业,我等现在跟随明主,何患无功!”这话被朱元璋的特务侦知,朱元璋这才知道傅友德是真心来投,而自己却将人家打发到徐州,真是有点浪费这个人才了。朱元璋想将傅友德调回南京,刘伯温却劝说道:“徐州亦是险要之地,若元朝朝廷来攻打我们,必定先攻徐州,让傅将军在此镇守,我们且看他有几分功力!”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意见。元将王保保侦知徐州城只有两千守军,便立即派部将李二率领数万人来攻。傅友德自知兵力悬殊,孤城难守,进退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众将士都劝他死守,并尽快向朱元璋告急,请求派军来援。只见傅友德一个人左右徘徊了两步,思索了片刻之后突然扬起头,看着诸将说道:“我傅友德打仗,从没有输过,此役与元军交战,也没有输的道理。尔等明日寅时,吃饱饭,喂好马,擦亮自己的兵器,等我号令,本帅带你们去建大功!”诸将士听了这话都面面相觑,他们不太明白这傅将军到底有什么奇谋妙计。纵使你有妙计,但咱只有两千人,能经得住折腾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将士们也只能枕戈待旦。到第二天早上一切准备就绪,傅友德又说道:“元将李二率数万人来攻,他知道我们人少,认为我军必定会坚守城池,不敢出战。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攻其不备。此战我有必胜的把握,他们虽然人多,但都是一些骄兵;我们虽然人少,但都是精锐(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尔等有没有信心?”众将士听了傅友德的话,也都变得很兴奋,大喊道:“灭了大元!灭了大元!”将士们看着傅友德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虽然战斗还没开始,但各个都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就这两千人马,冲出城门,战马衔枚裹蹄,将士轻装简从,急行军90里。等到天蒙蒙亮时,这两千人突然出现在元军面前。元军一个个吓得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便被打得溃散开来。傅友德更是身先士卒,单挑对方副将韩乙,将其斩于马下。打了胜仗回到徐州城后,傅友德寻思着,元军虽然战败,但实力还在,李二受此羞辱,也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肯定会再来攻城。于是傅友德准备再来一次“出其不意”,他大开城门,令将士们整军列队于城下,并做好战斗准备。没过多久,李二果然又杀了过来,但等待他的不是躲在城里的守军,而是一个个如狼似虎、等待了很久的明军。傅友德又一次率军掩杀过去,李二哪里会想到明军如此勇猛,只一鼓的时间就被打垮,李二本人也被生擒。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接到线报,知道了元军围攻徐州甚急的消息。朱元璋立即准备动员大军前去救援,刘伯温也帮着筹措粮草,可还没等他们准备好,傅友德战胜元军的消息就传回了南京。朱元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高兴地对刘伯温说道:“世传傅友德勇猛无匹,所战从无败绩,看来此言不虚啊。我今又得一柱石矣!”说罢便与刘伯温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朱元璋是真高兴,如今他手下猛将如云,夺得天下指日可待啊。没多久,朱元璋就将傅友德召回南京,并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省参政。到了大明王朝建立后,傅友德又率军拿下巴蜀,又领着蓝玉拿下了云南,又跟着冯胜拿下了甘肃,仍旧是全胜的战绩,朱元璋为了表彰他,封他为颍国公,是继开国六公爵之后第一个被封公的元勋。可是,这一切都在洪武25年变了!这一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皇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万分悲痛,只能重新考虑帝国的接班人,他选定了皇太孙朱允炆。可朱允炆只是个16岁的少年,如何能镇得住这些骄兵悍将…朱元璋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这些开国元勋都处理掉。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朱元璋几乎是每月杀一个功臣的节奏,先是蓝玉,再是冯胜,再是王弼,再是…傅友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看着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被“无罪赐死”,他也慌了,总感觉朱元璋下一步要杀自己。就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朱元璋还总是给傅友德找事儿,据明末文人张岱在《石匮书》中记载,洪武27年,朱元璋赐宴群臣,傅友德却在这样盛大的国宴上闷闷不乐,皇上赐的蔬菜也不吃完。于是朱元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痛斥傅友德大不敬,并让他回家将两个儿子带来请罪!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而明末另一位文人王世贞则评价道,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国公之甚者…#石匮书简介#

3、石匮书的匮怎么读

少年时,便知张岱。其时,偶读张岱之《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章量词运用如鬼斧神工,寥寥两百字凝成一幅绝世水墨,差点让我跪下。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差不多这个时节,读到一位知名女作家的句子,“若生明清,只嫁张岱”。此语颇有些石破天惊,将我的少年记忆瞬时激活。这位作家是我比较欣赏的散文高手,而对中国历史,我更怀有一份钱穆所教谕的“温情与敬意”,于是将张岱著作几乎悉数搜来。虽然比不得老庄、李杜、韩苏这些中国文化的珠穆朗玛,但张岱是一座文化高峰。张岱生活于明清交替之际,出身绍兴仕宦世家,自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明亡后逃离绍兴,披发入山著书以终。他很会玩,“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他更会写,留下《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兼有《石匮书》、《石匮书后集》等史书。著述之丰,用力之勤,令人惊叹。张岱的散文,题材多为晚明社会的文化风俗或其生平所历。他是个敏锐的发现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市井诗人,写文化风俗呈现的是一幅晚明的《清明上河图》;他擅于写景,将江浙山水赋予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他长于写人,简单几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文雅致、简约、凝练、生动、讲究,别人用一二百字才能说完的事,到了张岱笔下,只需数十字辄尽情状;文章雕琢很深,却看不到丝毫痕迹。如此功力,揆诸明清,寥寥数人而已。而我感兴趣的,还是他不断描写的杭州西湖。张岱写西湖,凡76篇,其中《陶庵梦忆》4篇,《西湖梦寻》72篇。我少年时钟爱的《湖心亭看雪》,即出自《陶庵梦忆》。《梦忆》有一篇写西湖香市,“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香市的热闹场面在三个简洁的排比句下跃然纸上。《梦忆》中的另一篇《西湖七月半》,则以诙谐的笔调描写了当时百姓生活情状及七月半的盛况,让人叹为观止:“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西湖梦寻》写的当然都是西湖。全书对西湖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次第展现。尤为重要的是,《梦寻》每一篇章之后还选录了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72篇中,篇篇堪称经典,且妙语不绝。随便摘一段《飞来峰》便可管中窥豹:“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为什么张岱在文章中对西湖着墨多?为什么在“瓶粟屡罄,不能举火”的困顿中还能有如此曼妙的文字?在我看来,这既因为张岱幼年生活过数年后又多次畅游过的西湖极一时之盛,也因为明亡之后,作为明朝遗民的张岱梦已破碎,只好也只能靠“梦忆”“梦寻”来寻求精神支撑了。另一方面,这也是他要从一个侧面向人们传递其披发入山的家国情怀,以表明心迹。他在《西湖梦寻》的自序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他所念念不忘的西湖,是明代的西湖,是“梦中犹在故居”、充满了亡国之痛的西湖。读完张岱的次年夏季,因观看上海世博会,我经杭抵沪,再游西湖。面对湖光塔影、弱柳夭桃,不知怎么,我老是想起张岱,想起他的浮华与落寞。其实何止张岱,西湖这一片锦山绣水,它承载过多少人的欢乐与悲愁啊。思绪飘向柳永。柳永一阕《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尽杭州的美丽与富庶,传说金主阅此词后,慕江南胜景,遂起渡江之思。几十年后,张炎写下《高阳台·西湖春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一声亡国恨,却是宋词长曲中后的歌吟了。是不是美丽就定会遭人嫉妒,繁华就一定不能持久?一路想着张岱的跌宕人生,还有杭州的前尘往事(其实还有开封、扬州……),走进西湖深处,纵良辰美景,我却有些意兴阑珊了。张岱的句子再次涌来,“繁华靡丽,过眼皆空”?那或许只是历史的苍凉吧。#石匮书简介#

4、石匮书匮怎么读

话说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凌迟。凌迟行刑方法,各朝并无定则,有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甚至有3600刀、4200刀之说。明武宗正德年间太监刘瑾被宦官张永告为谋反,结果凌迟三日,被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明末郑曼,被人诬以杖母不孝,凌迟处死,被剐三千六百刀。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以通敌卖国之罪被剐3700多刀处死。据张岱《石匮书》记载,刽子手每割下一块肉,就有百姓争相付钱买下,当场生吃下肚。人肉剔完,再开膛拖出五脏,肠肚都截成寸段而售。百姓买后就着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割到心肺之间时,当时的袁崇焕还在惨叫不绝。其实,明清两代,死刑除斩、绞外,都是将将凌迟作为“非正刑”继续使用的。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沈家本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迫使清廷下谕宣布将凌迟等重刑逐出清律条文,死罪至斩决为止。至此,中国的凌迟之刑退出历史舞台。

5、何为石匮书

宋朝时期,有一天,西华寺一个长老突然对他的徒弟们说道:“我命不久矣,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公案,今天也该了结了。”此话一出,他的徒弟们慌了,赶忙问怎么回事。然而,这个长老却淡然一笑道:“到了中午,你们自然就知道了!”这个长老叫文通慧,他所说的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公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和多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桩命案有关。此前,文通慧并不是西华寺的长老,而是在河南开封的白云寺做一个普通的僧人,专门负责盥洗室的一切工作。有一天,正当文通慧打算去盥洗室工作时,突然,他发现盥洗室内竟然有一个卖鱼人正在水盆中洗鱼。文通慧见此情景,气不打一处来:“竟然敢在我的地盘洗鱼,不让你吃点苦头你是不知道我有多厉害是吧!”于是,文通慧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上前去,将那个卖鱼的人打了一下。然而,让文通慧没有想到的是,他只不过是随便将卖鱼人揍了一下,结果却一不小心将他打死了。没办法,白云寺是待不下去了,所以他打算跑路。就这样,他迅速从白云寺逃了出来,然后兜兜转转来到了西华寺。从此以后,他隐姓埋名,兢兢业业,没过多久,竟然当上了西华寺的长老。然而,有一天,正在大家专心修习时,他却把大家召集起来,然后对大家说道:“我命不久矣,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公案,今天终于要做个了结了!”他的徒弟们听到师傅说出这句话后,吓呆了,赶忙问文通慧是怎么回事,但是,此时的文通慧却卖了个关子,他淡然一笑道:“到了中午,你们自然就知道了。”文通慧的众徒弟见套不住师傅的话来,也就没在说什么。这天中午,有一个将帅率领大批人马来到了西华寺。就在这个将军停歇的瞬间,突然,从他的军中跑出来一个小兵,只见小兵拿着一把弓箭,冲进西华寺,然后又闯进了法堂,瞪大双眼,愤怒的盯着文通慧,说要杀了他。就在大家胆颤心惊的时候,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文通慧不但没有丝毫惧怕,反而开怀大笑的对小兵说道:“我在这里已经等你好久了。”然而此时,小兵却又突然纳闷了,他一改刚才愤怒的表情,转换口气说道:“奇怪,我从未见过你,但今天看到你以后,却怒不可遏,想要杀了你,这是怎么回事呢?”文通慧一听,就把二十年前自己失手打死他的事情说了一遍,小兵一听,算是明白了,但他此刻却没有刺杀文通慧,而是说了一个偈颂: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就在大家思索这个偈颂的意思时,有人却突然发现,小兵已经死去了。文通慧见此情形,悲从中来,于是也拿起笔写了一首偈颂:三十三年飘荡,做了几番模样。谁知今日相逢,却是在前变障。写完之后,文通慧长老也坐化了。可能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吧。文通慧长老因为不小心杀了卖鱼人,虽然他怀着愧疚之心逃亡多年,活了下来,但终还是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而小兵,则在文通慧长老告知其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选择了原谅文通慧长老,而他自己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至于文通慧长老,看到小兵溘然长逝,始终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愧疚,终也坐化了,所有这一切,只能说上天注定,命运早就安排好了它的结局。这是记录在明代著名作家张岱《夜航船》中的一个故事,张岱是谁呢?这么说吧,他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著名学者章怡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岱的内心真的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说张岱灵魂有趣,从他的作品就能看的出,他的一生写过诸如《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嬛文集》《石匮书》《夜航船》等著作,试想一下,能写出这么多作品的人,知识储备肯定差不到哪儿去,懂得多了,灵魂自然就有趣了。就拿这本《夜航船》来说吧,在这本书中,张岱分门别类的为我们整理出了20多个大的门类,4000多个小故事,其中包括人物考古、兵刑宝玩、礼乐文学、政事九流等等,门类之多,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夜航船》就是明代的一部百科全书。这4000多个故事,都讲的是什么呢,从天文地理,到文化历史,从美食佳肴,到坊间密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这本书中,几乎都涉及到了。在这本书中,即有幽默搞笑,又有严肃正经。可以想象一下,了解书中的这些小故事后,和别人聊天时,还愁找不到话题吗。王小波曾经说过:“人这辈子要和有意思的人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灵魂,足以让你在困难的时候开心起来。”而张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这本《夜航船》,也是他的灵魂之作。读这本书,就仿佛和一位有趣的灵魂对话聊天。去参加饭局,苦于没有谈资。和异性聊天,尴尬的不知道聊什么。长途旅行中,想和同座的人聊聊天,却发现找不到话题。那么,不妨读读这本《夜航船》,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或者“看一看”了解一下哦。

6、石匮书为何叫石匮书

张岱的《石匮书》中可窥端倪:“(阳明)致良知之说行,而人犹訾天下无学术矣;平宸濠、平思田之功成,而人犹訾天下无事功矣。馋口诪张,易白为黑,阳明先生犹不免,而况其他乎!”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是此意。张履祥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d争、流贼和王阳明的《传习录》。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 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 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 故导致士林无耻, 以至于社稷丘墟。”

7、石匮书为什么叫石匮书

公元1394年,朱元璋宴请群臣,颍国公傅友德什么也没吃,便说道:“把你儿子召来吧!”傅友德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再回来时手里却提着颗人头。朱元璋大惊:“身为人父怎能如此残忍!”傅友德抽刀怒斥:“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么!我都给你!”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帝王。作为明朝的开国功勋,傅友德可以说是朱元璋的鼎力帮手,就连朱元璋自己都说:“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这位老臣戎马一生,纵横沙场,对朱元璋忠心不二,他可能也未曾料想过,有朝一日,大明乾坤已定后,他会留个血溅朝堂的下场。朱元璋在创立大明王朝时,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基、李文忠、李善长、蓝玉、汤和、冯胜、傅友德、朱亮祖、华元龙、胡美、廖永忠、朱文正等。这些人能善终的很少,基本上后都在朱元璋手下落得了个株连三族的下场,其中死的冤的还要数傅友德。当初傅友德在朱元璋的手中,那可是一名猛将,在著名的鄱阳湖决战中,他遇到了自己的老东家陈友谅。此战是他向朱元璋表示忠诚和能力的好时机,所以他表现得尤其神勇,在激战之中,身上多处受伤,但却依旧像个没事人似的,越发英勇作战。在后来的攻打武昌这场硬仗中,傅友德尽显英雄本色,带领数百人就强行攻城,他的勇气激励了全体将士英勇向前,成功拿下了武昌。后来,在攻打张士诚和跟着徐达北征元朝的过程中,都依旧将这种神勇的状态给保持了下去。在后来的平蜀战役中,他更是力压了廖永忠和汤和,成为表现好的一个,在平定云贵战役中,他更是前前后后只花了百余天而已。拥有这样一位猛将,朱元璋心里都乐开了花,在明朝没建立之前,朱元璋对傅友德怎么看怎么都喜欢。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见到傅友德看着就烦,可能每天朱元璋都在想着怎么找借口除掉这帮老臣。朱元璋自己亲封了34位开国功臣,后来死在他手里的就有33位,兔死狗烹真的是让朱元璋玩明白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其中傅友德更是因为和朱元璋讨要田地,被朱元璋在心中打上了贪婪的标签。汉初名臣萧何,为了自保选择了自污,于是他向刘邦讨要田地封赏,让刘邦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之心。秦国老将军王翦,为了让秦王放心,出征之前也是讨要田地和数百名美女,以放松秦王对他的警惕之心。到了傅友德这里,开国功臣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傅友德心中自然也是害怕的,他可能是想要效仿先人,用自污之法来保命。但是没想到的是,朱元璋本就是贫苦出身,对于百姓朱元璋心中装满了同情,他想方设法的改良百姓的生活环境。朱元璋痛恨的就是贪官,和抢占百姓土地的恶霸,因为土地是百姓的生存根本,没有了土地百姓为了生存就要卖儿卖女,后代都要为奴为婢。朱元璋从那个时代过来,他就是因为天灾家中吃不上饭,被父母送走的,又当了多年的游方和尚,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于是傅友德的讨地自污之法没有起作用,反而加快了傅友德的死亡,本来朱元璋看傅友德就不顺眼,现在傅友德又来跟百姓抢地,于是杀掉傅友德的计划被朱元璋提上了日程。一次朱元璋宴请群臣的时候,就对傅友德发难了,朱元璋让傅友德将两个儿子带来,并且是提头来见的那种。傅友德接到命令之后竟然真的杀了两个儿子,将两个儿子的人头提到了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见状心中大惊,并指责傅友德的残忍。此时的傅友德早就知道了朱元璋要杀掉自己的心思,于是也不再反抗了,便在朱元璋面前自刎了。《石匮书》有记载:“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可见傅友德死后,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他的家人,而是和其他功臣一样被朱元璋将族人流放。参考资料:《颍川侯傅友德战功赫赫却死因不明》 知网《傅友德、冯胜之死因再探》 知网

8、石匮书原文

◎巴桐|潇洒之意味深长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一个美少年举着酒杯,白眼望向天空,一副傲世独立、桀骜不驯的样子,多拽!“潇洒”与西方文化中的“浪漫”相埒,但两者在内涵上有实质性的区别。潇洒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态度。潇洒是个人行为,兀自起舞,自得其乐,可以不涉及他人。浪漫则更偏重一种感受,一种生活情怀。浪漫基本上是与人互动的,情人之间情意绵绵、海誓山盟,知己之间肝胆相照、执手天涯。相比之下,潇洒的状态更“没心没肺”,更接近于放得下、看得开。东晋时期名士王子猷一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把那种率性而为、潇洒自适发挥得淋漓尽致。大雪之夜,王子猷冲风斗雪乘船赶了百里水路,去见一位姓戴的朋友。船行一宿,天亮时分,终于到了朋友家门口,他突然对船家说:“不见了,回去吧。”立即调转船头,又逆水行舟赶百里路回家了。你说够不够折腾?问他为什么?他说兴尽了。来时凭一股心劲,现在那股劲下去了,就没有必要见了。“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唐诗宋词里,潇洒意境时不时扑面而来。潇洒的,莫不是诗仙李白?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李白令力士脱靴、贵妃研墨,醉书退蛮夷的典故。他那段“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轶事尤为传神,一次,玄宗在湖池游宴时召李白写诗,而李白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任凭皇帝老儿怎么叫唤就是不肯上船。这一刻,李白的“狂”可谓登峰造极,那也是潇洒得无可比拟。“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也堪称潇洒的典范。林语堂赞苏东坡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他历经坎坷,常常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然后,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他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次差点被砍头。谁想,他一踏出牢门,就把这牢狱之灾抛到脑后,在《出狱次前韵二首》中写道:“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在被贬谪、被流放之地,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取了“东坡居士”的别号,每到一地就发明美食,“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茶”“东坡玉糁”“真一酒”是我们至今仍在复刻的佳肴。再说明朝,会“折腾”的人大概是奇才张岱。鲜衣怒马、烹饪品茶、诗书画印、梨园鼓吹,没有他不爱的。为了吃,他总结出一套“三不”规则——非时鲜不吃,非特产不吃,非精致烹调不吃。为了吃到上等的乳酪,他特意养一头牛,每晚取牛乳,加上茶一起用小火慢煮成奶酪。他还好戏曲,有一天出门玩,突然戏瘾上来,便带了几个伶人直奔金山寺,没有观众,没有布景,都不要紧,他自娱自乐,咿咿呀呀唱了一宿《韩世忠退金人》,被吵醒的僧侣们感叹:“不知是人,是怪,是鬼?”但玩世不恭只是他的外在,这位“两朝文人”耗时近10年完成了共220卷的明代不朽史书《石匮书》,晚年又完成了清朝百科全书《夜航船》。159字《湖心亭看雪》堪称小品文巅峰,如今依然是“学生必考古文”之一。有如此皇皇巨著、有如此潇洒人生,无愧矣。清代才子金圣叹也是潇洒到死方休的人。顺治年间,他因“抗粮哭庙”的事被朝廷抓去砍头,在刑场做了三件惊世骇俗的事。一是悄悄告诉儿子一个秘方:“记住,花生米与豆腐干一起吃有火腿的味道。”并叮嘱其保密;二是给儿子题了一副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莲”与“怜”同音,“梨”与“离”同音。这副生死诀别对一语双关,十分巧妙。惊人的故事是,临砍头前他开了一个玩笑,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脑袋落地,两边耳朵里果然有两粒纸团,上面写着“痛快”二字。至此,我们便懂了,中国文人素来以潇洒为傲,重潇洒而轻浪漫,因为潇洒中还蕴含“风骨”的意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古代文人浪漫的事例不多,而潇洒的故事俯拾皆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