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杜甫《武侯庙》♯#武侯庙简介#
2、武侯庙内容简介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塘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杜工部集》#武侯庙简介#
3、武侯庙排行榜1980年出版的《古隆中》,应该属于简介的书籍,在书本的后附录了说是跟隆中有关的诗词。第一首《武侯庙诗》 唐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描述的是夔州诸葛庙,跟“古隆中”不相干。第二首《诣先主武侯庙》 唐 岑参 (南阳人,估计是特意挑的)但是这首诗是岑参居成都(先主庙和武侯庙)时所作,跟襄阳“古隆中”没有关系。第三首《隆中山诗》唐 胡曾 这个更为荒唐,原诗名为《咏史诗 南阳》。1980年都已经被襄人篡改了名称,系篡改诗名。第四首《咏诸葛宅诗》 宋 王安石 根据诗的内容,查到原诗的名字叫《诸葛武侯》,而且诗文中有一句是:幅巾起南阳,系篡改诗名。第五首《隆中山诗》宋 曾巩 经过查询,原诗名是《孔明》,并没有和“古隆中”相关联,牵强附会,篡改诗名。前五首诗,问题都大,难道襄樊连有利于自己的诗文都没有?还需要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吗?
4、武侯庙内部图片武侯庙杜甫 〔唐代〕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译文武侯庙中的壁画已经脱落,整座山空旷寂静,只有草木徒长。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只是他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了啊。注释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7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武侯庙》与《八阵图》均为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所作。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题解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5、武侯庙讲解诸葛亮在第七次北伐失败后,病逝在五丈原。由于诸葛亮对蜀汉的巨大功劳和贡献,蜀汉朝廷针对为其立庙一事进行朝议,后主刘禅一拖再拖,终迫于压力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才下诏为诸葛亮立庙,并规定祭拜诸葛亮的活动只能在武侯庙进行,民间私祭活动一律取消。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父事丞相”、“忠心耿耿”,而是充满了怨恨和猜忌,这种情况在刘备死后就慢慢形成了。诸葛亮独揽蜀汉大权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即皇帝位,但却是个傀儡皇帝。诸葛亮借着刘备托孤之意,在办完刘备丧事后,总揽了蜀国的全部军政大权。其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并不是让诸葛亮单独执政,而是说诸葛亮、李严同为辅政大臣,同时又对刘永(刘备次子)说: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但诸葛亮却未遵照刘备遗诏,独揽蜀汉政权,造成这样的局面是诸葛亮怀疑刘禅的能力,对刘禅不放心不信任,“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同时也是从忠于汉室和蜀汉政权稳定建设的大局出发。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让自己心腹之人蒋琬、费帏、姜维继续掌控着蜀汉大权,按照诸葛亮制定的大政处理政事。刘禅的怨恨而刘禅在即位之时,已年满17岁,在三国时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处理政事的能力,更何况三国时期,诸侯年少英雄已成常态,孙策15岁随父上阵杀敌,20岁攻占江东六郡,孙权在继承父兄基业也只有18岁。曹操的儿子更是在年少之时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建立功业。即便到了二十多岁,在诸葛亮出师北伐之际,刘禅年富力强,正值青春有为之际。按汉制,诸葛亮应该还政,但却不愿意放权,甚至于都没想过让刘禅亲政。北伐前夕,诸葛亮上书千古流传的《前出师表》,一是临行时向刘禅进谏,二是表明了进军的目的和决心。而看似进谏,实际上是对朝廷之事的安排,对刘禅定下了规矩和要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政务、军事、执法及宫中事务管理等方面安排的既全面又具体,即针对又实用,但这对于刘禅来说,无疑是画地为牢,显得要求过严,难以做到。虽然目的是促使刘禅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北伐的顺利进军。但是却透露出对刘禅的不放心,仍把已经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处处耳提面命,教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这又怎能不引起刘禅的反感和不满呢?虽然诸葛亮受“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陈寿三国志)。但刘禅毕竟是一国之君,在处于和汉献帝一样的局面,肯定会心有不满,也会对诸葛亮心生怨恨。
6、武侯庙坐落于哪汉代张衡写《南都赋》,李白写的《南都行》,杜甫写的《武侯庙》尤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刘禹锡的《陋室铭》……在襄吹眼里,这都是啥?信口开河,胡搅蛮缠是蛮子的厚颜无耻?
7、武侯庙的背景资料《武侯庙》明代·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8、武侯庙古诗原创书法作品——写字也是一种生活唐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请师友们指教![作揖][作揖][作揖][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