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的简介(围屋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9:05:27 浏览
1、围屋介绍

五一假期第一天的“长围”。长围位于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的长围村围屋(又称燎原长围),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与其他客家围不同,这是一座长方形结构的客家围屋。长围巧妙地把民居与围楼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围中有围,村中有村的结构,给了人们家的环境,还能防御外敌。虽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但得益于高超的防潮、防腐技术,长围村围屋围楼上用杉木做成的椽头、走廊、横木等保存完好,现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座设计合理、结构严谨、颇具地方特色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筑。始兴长围有着“长围”的美誉,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围屋的简介#

2、围屋起源

长湴村是广州著名的客家村,是白云区均禾街长红村一条自然村,面积达四平方公里,人口有三千多人。该村全部姓陈,是三百多年前从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居而来的客家人。永泰涌、红路涌、东平支濠、磨刀坑水库支流这四水流经长湴村,陈姓祖先认为这是四水归池的好地方,遂在此开基,将滩涂洼地开发成良田,目前在此已经繁衍十二代人。长湴村有广州市的民俗节日——仙师诞,有客家地方特色的客家围屋五座,有从这里走出来的吉隆坡华人铁厂之父陈秀莲,国家林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名人。长村的湴,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烂泥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蹚水过河、在烂泥中行走。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说明长湴与水有关。长湴村地势比较低,原先是一片沼泽地。称之为长湴,说明长湴村应该是一片呈长条形的低洼地。所以成为低洼地,原来这里是“四水归池”的风水宝地。四水,是指流经该村的永泰涌、红路涌、东平支濠、磨刀坑水库支流。因此长湴村水资源丰富。旧时,几乎年年都要发洪水。一直到解放后,1964年当地修建了四清堤围,将“四水”隔出,长湴村才减少了发洪水的次数。长湴村的祖先迁移到这里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三百多年来,陈氏一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既然是水灾频发之地,陈家何以一直在这里不肯搬迁?原因是祸也大水,福也大水。大水虽然给长湴村带来了水灾,但是“一场水灾一场肥”,大水也为当地带来了肥沃的淤泥。这在农耕时代,是难得的。旧时当地主要种植水稻为主。同时,由于是沙质地,因此,长湴出产的萝卜以个大味美闻名四方。300多年前从五华县迁移而来长湴村村民全都讲客家话。先祖是三百多年前从广东五华县迁移而来。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陈氏先祖陈秀甫的第十一代孙陈文烈、陈文盛带着侄儿陈正君从广东五华县万塘大河背村耀祖堂前来长湴村定居,一直繁衍到现在。现在村里建有太公祠作为纪念。仍保存有聚族而居的客家围屋“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这是客家人的传统。在中国,大多数的客家围屋都依山而建。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为了安全,有聚族而居的习惯。陈家从五华迁移到长湴村的时候,也将客家围屋的习俗带了过来,于是,在客家山区处处可见的客家围屋,在广州北部的平原地区,也可以见到。据介绍,当前在长湴村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客家围屋有联义堂、大远堂、崇德堂等5座,目前这些围屋之中还有人居住。围屋之外却都建成了钢筋水泥的大厦、高楼。长湴村保留得比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叫崇德堂,又名广安屋,乃民国时期陈家先辈从商的商号,村民皆取其敬称。崇德堂整体保持着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但是也吸收了广州地区的一些风格,一些偏门加入了西关大屋的趟栊门,这是传统客家围屋之中很少见到的。长湴陈氏大宗祠重光2014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廿十五),广州市白云区均和街道长红村隆重举行长湴陈氏大宗祠重光大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宗亲代表前来到贺,五华陈氏秀甫公系总会一行二十多人、四川成都陈秀甫公后裔代表应邀前来庆贺,香港著名武打影星陈惠敏专程回乡参加庆典。长湴陈氏开基祖陈文烈、文盛公携侄陈正君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从长乐县横流渡大河背耀祖堂(今五华县安流镇龙中村耀祖堂)迁居此地,于今宗族昌盛,人才辈出,全村有三千多人。清末期间,长湴陈家曾出现一门三举人盛世,名噪当时。近代,马来西亚华人铁厂之父、吉隆坡陈氏书院创始人、马来西亚第一届雪兰莪州议员陈秀莲,当今前国家林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陈耀邦,香港著名武打影星陈惠敏,均出自于此门。陈氏大宗祠位于广州白云区均禾街长湴村,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三年(1887)迁址重建,因文革破“四旧”,部分建筑被毁,2001年经重修,占地面积644平方米。2013年底整体拆除,在原址升地三尺,完全按原结构、风格复建,修旧如旧,保持原建筑风貌。历时年余,修复完工,长湴陈氏大宗祠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和陈氏大家族的

3、围屋的文化

林寨围屋广东省内现存的大多客家四方围屋村子里将几百年历史的客家人聚居地方很好的留存下来。虽然进去的路途遥远,山高路弯,但真正进到村子里,无不为先辈的智慧所叹服。虽然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战争的纷乱,围屋无论从外观,内部装饰,排水防涝……到现在依然能正常发挥作用,真正做到屹立不倒。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些百年围屋与新建的住房和谐共处,构成了独特风景线。这些围屋能让世人好好地欣赏前辈工匠的智慧,也让偏僻的乡村更快地实现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农村。

4、围屋的故事

客家民居:龙南围屋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境内。龙南市有大小围屋360余座。其中有代表性的围屋是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龙南关西围屋是赣南地区典型的客家民居,由关西新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等八座不同风格的客家围屋构成。其中关西新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散落在民间的故宫”。龙南围屋建造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各异,属客家民居;设计布局先简后繁;建筑规模先小后大。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江西龙南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小的围屋(里仁白围)。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5、围屋的所有内容

借江西安远李县长侵犯中央挂职女干部这件事儿的东风,给大家安利一下安远县的著名景点,大的方形客家围屋——东生围。东升围位于镇岗乡老围村境内,始建于清道光时期,占地面积30391平方米,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当地称“九井十八厅”。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的客家方形围屋之一。说起客家围屋,想必进入脑海的都是福建的承启楼,毕竟作为客家土楼的代表,被《大鱼海棠》搬进了荧幕,知名度大大提升,而方形围屋东生围也不遑多让。围屋土楼作为客家的物质遗产,其精神内核是团结,值得我们弘扬!那么,你会到安远去看东生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