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钓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09:23:42 浏览
1、

1907年7月15日,秋瑾身穿白布衫、黑纱裤,从容镇定地走向刑场。秋瑾无限深情地举目四望,向祖国的美丽河山,向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同胞,向可爱的家乡鞠躬告别……1879年秋瑾出生于厦门,从小聪明伶俐,讨人喜欢。在7岁时路过书房,被哥哥们的读书声吸引,一时间入了迷。教书先生看她求知欲强烈,便教他识字,几年时间,秋瑾便读完了好几部古书和许多古词。在以后的几年里又读了不少经书和史书。只要提起秋瑾,人们就都知道,这是一个聪明好学,喜爱填词作诗,还擅长骑马、打拳、击剑,文武双全的“名门闺秀”。在当时,妇女身上还套着许多封建枷锁,尤其是秋瑾这样的官宦人家,即使秋瑾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也并没有过多的自由。秋瑾性格豪爽,与封建思想的人格格不入,对这种封建束缚,秋瑾感到很不满意,经常向来往的姐妹诉苦,抱怨社会的不平等,妇女地位低下。她意识到,妇女只有读书,学本领,才能争取自由。她表示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妇女的灵魂,突破三纲五常的封建束缚,争取妇女及整个社会的解放。后来秋瑾又意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不推翻他们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就不会自由幸福。19岁那年,秋瑾依父母之命嫁给了大官僚财主的儿子王廷钧。结婚以后,她决定到日本去,以探索救国的真理。王廷钧是个趋炎附势的子弟,本来对秋瑾的言行就不满意,一听秋瑾要去日本,更是火冒三丈,坚决反对。他用卑劣的手段,窃取秋瑾的积蓄,以达到阻止秋瑾的目的,然而不仅没有起到阻止的作用,反倒坚定了秋瑾的决心。秋瑾变卖了佩戴的首饰,把孩子寄养到娘家。于1904年夏天,冲破封建的牢笼,踏上了留学日本的征途。秋瑾到达日本以后,她一边学习日语,一边准备考入正式学校;一边广泛结识爱国志士,一边进行革命活动。她和刘道一等组成了以反抗清廷为宗旨的“十人会”;和陈撷芬等人发起完全由妇女参加的“共爱会”;为提高留日学生的政治觉悟,她又创办了《白话报》,宣传推翻清朝政府,争取男女平等。经徐锡麟的介绍,加入了光复会。1905年8月,孙中山由欧洲到日本,组建同盟会。经黄兴介绍,秋瑾与孙中山见面。倾谈之下,她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大为折服,并立即加入同盟会,还被推选为同盟会浙江分会的会长。革命思想武装了秋瑾,也改造了秋瑾。从此以后,她在日本各地四处奔走,发表演说,宣传革命。1906年,在清政府的授意下,日本政府颁布了“取缔留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秋瑾对清政府的干涉感到十分愤怒,毅然决然地带着留学生回到了国内,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初期,她住在上海虹口路厚德里。在这里,她创办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在揭露社会的黑暗,陈述妇女的痛苦,争取妇女解放,宣传男女平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1907年春天,她离开上海回到故乡,主持大通学堂的校务,在校内特别增设了体育专科,借此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在革命d人的努力下,大通学堂的学生几乎都成了光复会会员,江浙一带的革命d人迅速发展到六七千人。总称为“光复军”。7月初,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秋瑾在浙江金华、绍兴等地同时起义,目的是要消灭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军队。计划确立以后,大家异常兴奋, 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气势,封建统治者惶恐万分,他们派出大批侦探到处搜捕革命d人。这一突然变化的情况,迫使徐锡麟单独于7月6日提前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军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徐锡麟不幸被俘。在安庆,他被反动派施以挖眼剖心的酷刑,后慷慨就义。7月9日,秋瑾得知徐锡麟壮烈牺牲的噩耗,她悲痛欲绝。安庆起义失败,敌人有所察觉,整个形势更加危急,革命d人王金发力劝秋瑾撤离到安全地带。秋瑾却毅然表示:“我决定留在这里和敌人决一死战。革命是要流血的,没有鲜血,挽救不了民族危亡。”,秋瑾将一部分学生疏散,使他们免于不幸,自己却留在了大通学堂。7月13日下午,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下令还击,一时学堂内枪声大作。秋瑾手持六轮手枪,英勇搏斗,当场击毙击伤清军数十人。经过近一小时的激战,清军冲进了大通学堂,秋瑾和其他六人不幸被捕。秋瑾领导的武装斗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清政府对此“谋反朝廷”的案件极为重视。他们准备连夜对秋瑾进行严酷审讯,当晚6时整,秋瑾被带到阴森凶险的法堂。敌人责令她跪下,她昂首挺胸地回答,“革命d人没有这个习惯!”尽管敌人千方百计地,对秋瑾进行威胁利诱、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誓不做革命的叛徒。面对钢铁铸就、威武不屈的英雄,敌人无计可施,只得伪造供词,捏造罪证,强按手印,草草定案。清政府害怕光复军前来劫狱,下令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将秋瑾处决。当敌人宣布将她就地处决时,秋瑾视死如归,昂首大笑,声震天宇。

2、

前面去给别人家收拾屋子,翻到一本小画故事书,快损坏了,今天有空用手机一张张的拍照保存下来,顺便上传几张给大家欣赏一下。故事是改编的,但人物是真实的,我查看过资料。正文:一八七九年,秋瑾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里,因为是个女孩,从小未能上学。她经常跑到哥哥的书房去玩,私塾先生见她聪明好学,便偷偷教她识字。她父亲知道以后,很生气,把私塾先生叫来责问:“我是请你来教我儿子的,女孩子念书有什么用?”私塾先生一再解释,夸奖秋瑾聪明,自愿教她读书。父亲才处强同意。秋瑾见父亲瞧不起女孩子,还经常折磨她母亲,十分气愤。她想:难道女人就低人一等吗?于是,她暗下决心,发愤读书,要为女子争口气。果然,秋瑾的学习成绩,胜过她的哥哥,十一岁时,就能做诗了。秋家的亲戚朋友都夸奖她,她祖父也捋看胡子说:“阿瑾要是个男儿,定能中个举人、进士,光耀门第。”秋瑾性格刚强豪爽,十分钦佩古代的英雄、侠客,经常舞刀弄枪,学习武艺,决心长大后杀尽专门欺压女子和百姓的人。后来,她随父母到了湖南湘潭。父母把她许配给当地大财主的儿子王廷钧。秋瑾曾以绝食进行反抗,但胳膊扭不过大腿,终于被迫出嫁了。后来,王廷钧花钱买了个户部郎中的京官,去北京上任。秋瑾带着幼小的儿子,随王廷钧到了北京。当时,清政府已腐败不堪,帝国主义在我国横行无忌,祖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忍无可忍,便奋起反抗。秋瑾到北京不久,就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法、俄、德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整个北京城被洗劫一空。义和团和老百姓,与联军展开英勇搏斗,但很快被镇压下去了。王廷钧在兵荒马乱之中,带着秋瑾和孩子逃到秋瑾的故乡一渐江绍兴。路上,秋瑾看到的尽是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惨状,心中更加痛苦和愤懑。八国联军的炮火,南归故乡的见闻,使秋瑾认识到压迫妇女的固然是男人,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回京后,她每天读书看报,思考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果还想看后续,可以留言,我再上传,没有我就不上传了。还有就是记得点赞关注,再走不迟。#王廷钓简介#

3、

1907年,年仅31岁的秋瑾在绍兴被害,无人敢替她收尸。6岁的女儿王灿芝被送回老家,只有她嘴里喊着:我要去给妈妈报仇。并从小就学习武术,誓为母报仇。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近代革命家、文学家、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被满清政府残忍地杀害,年仅33岁。革命女侠的无辜丧生,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责难当权者,同时撰文为烈士呼冤,因之形成了“秋瑾文学”的热潮。有人开始整理秋瑾生前的遗墨,并将之公布于世。二十几年后,秋瑾的女儿王灿芝出版了《秋瑾女侠遗集》,把秋瑾在1907年农历六月初一写给徐小淑的残简定名为《致徐小淑绝命词》。1901年,王灿芝出生于湖南湘潭,她的母亲就是清未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她父亲王廷钧祖籍在今湖南双峰县,祖父王拨臣是清未重臣曾国藩的表兄弟,家中也算殷实,是当地的大富豪,另外王灿芝还有一个哥哥叫王沅德。因为王灿芝的奶奶重男轻女,所以亲手带大哥哥王沅德,而不喜欢王灿芝,所以王灿芝幼年不是跟着奶妈生活,就是跟着女仆生活。后来秋瑾前往日本留学,王灿芝被托付给朋友的继室,寄人篱下的灿芝苦不堪言,导致她面黄肌瘦,肮脏不堪,并逐渐得了慢性病。1907年7月秋瑾英勇就义,这一年王灿芝已经6岁,从大人那里听到这噩耗,悲痛至极。秋瑾遇害后,灿芝由谢家一位邓姓女仆带回王家。灿芝的父亲王廷钧虽然弃商从政,却难以混职于黑暗异常的官场,在京城两三年就辞官了。他的妻子秋瑾誓以推翻清廷为己任,被朝廷视为大逆不道,王廷钧因此惶恐不安,并由此致疾,1909年也去世了。在父亲去世后,灿芝的奶奶对她恶言恶语,将家庭不幸和对儿媳的怨恨全部迁怒到孙女身上,让她吃尽了苦头。童年的王灿芝效仿母亲,拜师学武,因此身体十分结实,这为她后来学习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慢慢长大的王灿芝日渐了解世情旧事,决心为替母报仇,她曾拜名师学练武术,内家拳法颇有功底。1920年,王灿芝为逃婚离开湘潭,到了上海。其后,她的胞兄王沅德到上海读大学,她也入读竞雄女学。在这一期间,她不断打听杀母仇人的下落,又寻访母亲的故友“南北大侠”杜心五、“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等武学高人,求请他们帮助和指点武艺,以手刃仇人、报仇雪恨。1928年春夏之间,王灿芝回到湘潭,从兄长那里争得数千元银洋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王灿芝进入纽约大学航空专科,学习飞机制造及航空学,成为个留学外国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的女性,个学习飞机制造的女性,被誉为“东方女飞将”。1930年5月,王灿芝学成归国,在国民政府军政部所属航空学校任教官。1931年春夏间,王灿芝终于查知杀害母亲的剑子手为原绍兴知府贵福,此人这时躲在东北。王灿芝欲北上寻仇,不料因“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了东三省,复仇行动未能实施。抗战胜利后,王灿芝复仇之志未泯,又欲北上辽东,但闻讯贵福已经死了。王灿芝为未能手刃仇人而不胜惆怅。1951年夏末,她向市长提出申请赴香港,批准申请,并报送,很快得到的同意准许。是年秋,王灿芝只身去了香港(丈夫在抗战胜利前已去世),的女儿王焱华则留在上海。两年后,她移居台湾。王灿芝孤身在台十几年,母女相见无期。1967年,王灿芝病逝,终年66岁。参考文献:《秋瑾女侠遗集》《竞雄女学承秋瑾之志》

4、

一张老照片,一段尘封的往事,你可曾听说过鉴湖女侠的故事?一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上,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是民国奇女,她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及“男女平权”理念的践行者,更是敢于和统治阶级斗争到底的女英雄!照片中锐气昂扬的女性,正是鉴湖女侠秋瑾。秋瑾生于一九七五年,她的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虽然成长在一个充满封建礼数的家庭里,但是秋瑾生性活泼,素来不喜欢像其他大小姐们一样藏在绣楼里。长大成人后的秋瑾,在父祖的压力下,与王廷钧成婚。相对来说,秋瑾是幸运的,王廷钧相对来说很是开明。秋瑾成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和谐。在过了几年的婚姻生活后,满怀壮志豪情的秋瑾感到了厌烦。胸怀万民的秋瑾大侠,又怎么会耽于享乐呢?为了拯救多磨多难的民族,秋瑾决定出国留学深造。彼时的秋瑾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纵然家庭阻力重重,也未改变她报效祖国的理想。下面的照片拍摄于秋瑾旅日求学时期,她手里拿着的可不是日本的特产竹扇,而且一柄短刃。从这点上也能看出,秋瑾女士区别于同时期女性的豪气。秋瑾回国后矢志不渝,始终把救亡图存当做人生信念。有据可查的是,秋瑾是浙江地区第一位加入同盟会的人,也是当地的主盟人。一九零七年,秋瑾被当地的反动官僚扣押,仅仅两天后,秋瑾就被处以极刑。她死后无人敢收尸,一双儿女沦为孤儿,东躲西藏好长时间,真是可悲!

5、

1907年,秋瑾英勇就义,她死后,一个男人因她悬梁自尽,一个男人两年后追随她而去,还有一个男人因她不得善终。秋瑾的父亲秋寿南,很重视对她的教育,从小就培养她读书,秋瑾喜欢文史,擅长诗词,还会骑马击剑。19岁时,秋瑾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她被当地极有势力又富有的王殿丞看中,王殿丞上门为儿子王廷钧提亲,秋寿南同意了。1894年,秋瑾嫁给了王廷钧。接受过教育的秋瑾,不同于其他闺阁小姐,她嫉恶如仇,追求民主和个性独立,对封建社会的礼教和制度十分反感。结婚后的她,生活优渥,婆家也给了她充分的自由,她甚至敢于架着马车去听戏,开创了当时女人进戏院的先河。但是,她的丈夫王廷钧,却是一个纨绔子弟,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二人在思想上和性格上有很大差距。秋瑾不愿意像金丝雀一样,只做阔太太,她觉得,封建思想和礼教,让她窒息,她渴望走出户外,呼吸更自由的空气。1900年,王廷钧在北京花钱买了户部主事的官职,秋瑾跟随他赴任。此时,正值八国联军侵略北京,京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秋瑾目睹此景,悲愤交加,她对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深恶痛绝。1904年,她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典当所有嫁妆,准备东渡日本留学,这年中秋节,她感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在日本留学期间,她结识了鲁迅、黄兴、宋教仁等仁人志士,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创办《白话报》,还参加了洪门天地会。1906年,秋瑾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时任绍兴府知府的贵福,为表示支持秋瑾,还亲笔题词“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并与师生合影留念。1907年,徐锡麟武装起义失败后,他的弟徐伟供出了秋瑾。大家都劝她逃走,但是,秋瑾拒绝了,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已经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她希望她的牺牲,可以唤醒更多人反清。此时的贵福,竟然亲自带兵抓捕秋瑾,并对她严刑拷打,秋瑾坚决不招供,还唾骂贵福虚伪。于是,恼羞成怒的贵福,在没有获得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电请浙江巡抚张增杨处死秋瑾。张增杨是张之洞的侄子,是个酒囊饭袋,他俩沆瀣一气,决定处死秋瑾,并让时任山阴县县令张钟岳执行。良心未泯的李钟岳,很早就已经仰慕秋瑾的才学,他常用秋瑾的诗句,勉励自己的孩子。秋瑾在行刑前,向张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写一封遗书,枭首但不能示众,不要脱衣服。她希望有尊严地死去。李钟岳深知,这些要求是违背清朝的法律的,但是,出于对秋瑾的敬佩,他还是同意了。凌晨三点,秋瑾在贵福心腹的监视和催促下,被押赴至绍兴轩亭口刑场,英勇就义了。动刑之前,李钟岳在大堂上对她说:“我深知你的冤屈,但是我位卑言轻,没有能力保全你性命,让你死,并不是我本意,希望你能体谅。”说完,他当场落泪,身边的人也都心生恻隐。秋瑾死后三天,李钟岳就因“庇护女罪犯”,被慈禧太后革职。被革职的张钟岳,一直为自己杀死了秋瑾,而感到万分愧疚。这种愧疚折磨着他,让他十分痛苦,在秋瑾就义三个月后,李钟岳乘家人不备,悬梁自尽了,年仅53岁。按照清朝律法,处死犯人是需要皇帝批复的,可是贵福和张增杨,没有皇帝的批复就处死了秋瑾。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慨,举国掀起反清高潮。贵福被千夫所指,在官场上也备受排挤,他自知民怨太大,无奈只能辞去官职,改名赵景祺,隐居了五年。后来,贵福投奔了张作霖,1936年,因为和当地日本驻军关系不合,被日军暗杀,不得善终。秋瑾参与反清革命后,为了不连累家人,毅然与王廷钧离婚,断绝了和家人的关系。在秋瑾赴日期间,王廷钧也曾心生悔意,无奈他性格懦弱,格局太小,除了暗自为秋瑾担心,什么都不敢做,甚至在秋瑾被害后,他都不敢为秋瑾收尸。为此,王廷钧内心愧悔万分,他后悔自己不珍惜夫妻情意,悔恨自己的堕落和懦弱。他终日沉浸在悲痛和愧疚之中,无心打理生意,借酒浇愁,一蹶不振,身体也越来越糟糕。1909年,秋瑾离开两年后,她的丈夫王廷钧也随之而去了,年仅31岁。秋瑾牺牲后4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随之,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于被推翻了。与秋瑾相比,这三个男人,无疑都是渺小的。张钟岳是有良心,有道德的,因此,他才会以死的方式谢罪,后人没有批判他,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悲壮的义举。秋瑾的丈夫王廷钧,还是爱秋瑾的,但是,他的懦弱和纨绔子弟习气,为秋瑾所厌恶,他也无法理解秋瑾革命情怀,后来,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愧疚后悔,追随妻子而去,证明他道德尚存,良心犹在。而贵福,是不折不扣的历史罪人,终会遗臭万年,被后人唾骂。

6、

1907年,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牺牲后,他的丈夫王廷钧一病不起,第二年追随秋瑾而去,留下一双年幼儿女,长大皆成才。清朝末年,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人家,从太爷爷到父亲三代都是清朝官员,父亲在秋瑾小的时候就把她送进书院读书 。秋瑾从小就聪明伶俐,志向高远,会写诗填词。秋瑾十多岁的时候,便和表哥一起习武,随着武功的不断精进,秋瑾发誓要和秦良玉一样做女中豪杰。有一次,秋瑾听说有一个土豪要强抢民女当小老婆,秋瑾主动要求当伴娘,在婚礼上拔剑把民女救走。18岁的秋瑾奉父母之命嫁给比她小两岁的王廷钧,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子,他的父亲是湖南湘潭的首富。王廷钧科考多次落第,家里给他出钱买官。秋瑾跟着丈夫到北京上任,丈夫身在官场,经常和同僚们相约去逛戏院,吃花酒,这让秋瑾气愤。有一年中秋佳节,王廷钧把秋瑾留在家里,跟着朋友们去看戏了,秋瑾恼怒之下,穿着丈夫的衣服,也到了戏院。女子进戏院在当时可是闻所未闻,秋瑾这一去,让平时在她面前软弱的王廷钧忍不住暴怒,对她大打出手。有一天,秋瑾告诉王廷钧:“我要到日本留学。”王廷钧一听就炸了:“快闭嘴,这不是我想听的。”秋瑾坚定的对王廷钧说:“我意已决 ,盘缠我出,出国的门路你帮我搞定。”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女人出国留学,可王廷钧不敢不听秋瑾的话,只能去帮她找门路。王廷钧通过关系找到一位名叫服部繁子的日本女人,她的丈夫在一所学校任教,王廷钧请求服部繁子把秋瑾带到日本。秋瑾把嫁妆变卖掉,跟着服部繁子到了日本。秋瑾到达日本后,很快结交了鲁迅和黄兴等一批进步人士,他们 成立青年组织,经常暗自召开会议,商量救国主张,在这个组织里,才华出众的秋瑾担任军师。秋瑾回国后,立刻着手筹划建立公立学校,同时联系一些同志准备起义。期间,为了筹集经费,她找公公借了1000金,然后换上男装不辞而别。秋瑾为了不连累夫家,登报表示与王家脱离一切关系。1907年,秋瑾创立的《中国女报》成立。此时,与秋瑾约定同时起义的徐锡麟被捕,秋瑾得知徐锡麟牺牲的消息后,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坚持留在学堂,并写下一首《绝命词》。几天后,秋瑾被清兵逮捕入狱。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县轩厅口从容就义。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得知秋瑾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哭到咯血,一病不起,追随秋瑾而去。秋瑾牺牲后,她的好友吴芝瑛把她的尸首从轩厅口偷出来,遵照秋瑾的心愿把她埋在杭州西冷。秋瑾与王廷钧的一双儿女有志向,儿子王沅德长大后靠经商成为湖南首富,抗战时期,他经常资助各界爱国人士,对我d更是慷慨相助,解放后给祖国上交了全部田产。女儿王灿芝做为我国第一位女航空教官,为给我国培养飞行人员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王沅德和王灿芝兄妹俩坚称自己的父母之间是有爱的,只是母亲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兄妹俩虽然在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但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假若秋瑾地下有知,也会欣慰吧。参考资料:《秋瑾年谱》《竞雄女侠传:秋瑾》

7、

1907年浙江山阴县令自作主张,应允女罪犯临终遗言,被革职,百日后县令上吊自杀。1907年7月13日,浙江山阴县令李钟岳接到一个斩杀女罪犯的任务,在公堂上,李钟岳痛心疾首,甚至泪流满面,还擅作主张,答应女犯的临终要求:莫斩首,勿脱衣……两天后,清政府判李钟岳包庇罪,革去县令职位。之后,李钟岳生活在愧疚之中,百余日后,李钟岳悬梁自杀。这位女犯是谁?为何一位清朝县令为她负疚而死呢?这位女犯名叫秋瑾,籍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1875年出生在福建,父家祖辈世代为官,母亲是名门望族之后,家境优渥,名门闺秀。秋瑾从小聪明伶俐,跟着哥哥们在私塾学习,11岁能作诗填词,15岁学会骑马击剑,文武双全。19岁时,在父母的包办下,秋瑾嫁给了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纨绔子弟,两人的志趣和想法完全不同,婚后感情一直不好。1903年,王廷钧到北京做官,秋瑾一起随同来到北京。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秋瑾整日待在家里不出门,后来,秋瑾认识了吴芝瑛,她发现吴芝瑛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两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受到吴芝瑛的影响,秋瑾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想法,决定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中。于是,秋瑾提出想去日本留学,丈夫王廷钧听后,坚决不同意。为了阻止秋瑾去日本,王廷钧甚至偷走秋瑾的大部分财物,但这些并没有打消秋瑾出国的念头,她心意已决,她将剩下的财物变卖后,1904年的夏天,她毅然踏上了赴日留学之路。从此,秋瑾与王廷钧的夫妻关系彻底破裂,不久后,王廷钧很快又娶了新欢。而秋瑾丝毫没有了枷锁和束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到日本之后,她做了认真地思考,目标坚定,一切为了解除贫苦大众痛苦,救国救民。秋瑾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广交爱国志士。她很快结识了刘道一等人,秘密组成一个反抗清王朝的“十人会”;还与陈撷芬等人发起了全部由妇女参加的“共爱会”;为了提高留日学生的政治觉悟,她创办了《白话报》,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男女平等思想。秋瑾在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还资助其他革命伙伴,后导致她自己生活拮据,只好回国筹措学费。1905年初,秋瑾回到上海,会见了蔡元培,在徐锡麟的介绍下,加入了光复会,之后又经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后被推选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秋瑾积极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她四处奔波演讲,宣传革命,还介绍很多青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06年,清政府为了阻止留日学生在日本从事反清革命,向日本政府颁发了“取缔留学生规则”,秋瑾和大批留学生被迫回国。回国后,秋瑾并没有停止革命的步伐,继续宣传革命,她创办了《中国女报》,这是中国妇女的第一份报纸,阐述妇女的痛苦,争取妇女解放,宣传男女平等,在当时起到很大启蒙作用。与此同时,秋瑾还积极准备开展武装起义。1907年,秋瑾回到家乡绍兴,培养革命事业干部。她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指导学生培训,此外还想办法购买各种枪支弹药,发展并壮大革命力量。秋瑾聚集所有革命力量,总称“光复军”,徐锡麟任首领,秋瑾任协领。很快,他们计划7月初分别在安徽安庆和浙江等地进行起义,秋瑾激动地说:“报仇雪恨的日子就要到了!”正当所有人为起义兴奋之时,情况突变,清政府有了察觉,派人大批捕捉共产d人,徐锡麟不幸被捕,被敌人执行酷刑,慷慨就义。秋瑾闻讯后,悲痛万分,大喊:“革命未成死不休!”有人劝秋瑾尽快撤退转移,但秋瑾毅然决定自己留下与敌人一绝死战。当天下午,敌人包围了秋瑾,与敌人英勇搏斗六小时后,不幸被捕。敌人对秋瑾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后敌人对她无计可施,判决斩首。1907年7月15日,秋瑾牺牲在了浙江轩亭口,李钟岳虽为清王朝效力,但他良心未泯,佩服秋瑾这样的女英雄,没想到自己斩杀了英雄,后负疚自杀。

8、

秋瑾和丈夫王廷钧都是出身于名门,在湘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王廷钧家里为他在京城谋取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职,两人就来到京城生活。刚到这里,秋瑾很不适应,从小娇生惯养的她习惯了被人照顾,根本不会做家务,因此家里一直乱糟糟的。可是丈夫对她却很宽容,从来不责备她。真正让丈夫对她生气的是因为秋瑾接触了新思想,要求女子独立,还穿着男装出门。后来听说秋瑾要出去起义,丈夫想尽办法阻拦,甚至不惜使用家暴。秋瑾没有屈服,毅然踏上了起义的归途。当秋瑾被杀害以后,丈夫感觉五雷轰顶,两年以后因为抑郁去世。过去那些革命家人,他们舍弃了家庭,家人们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付出生命。#王廷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