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佩璋简介(聂佩璋结局怎么样)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2 10:35:53 浏览
1、聂佩璋结局怎么样

【揭秘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没良心炮’:共军中的“小原子弹”,朝鲜战场吓坏英军!】1948年国共双方在淮海平原展开殊死决战。我军投入了一种“新式武器”,让国民d部队遭受了重创。敌军遭到这种炮轰后被活活震得七孔流血而死,有时候连伤口都找不到,让国民d部队闻风丧胆,为此还把这种武器称为“没良心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说起这种武器,发明者是国民d军队出生的聂佩璋。1931年,日军攻占了东北,老蒋实行不抵抗政策,聂佩璋对此不以为然,后转投中共武装。聂佩璋读过军校,学的是工兵和炮兵专业,后在我军当中得到重要。1945年,被调到太岳亦分区,当时我军在攻打日伪军碉堡时一直未能获得突破,因为需要近距离投掷炸药去炸毁碉堡,我军为此损失惨重。具有炮兵专业的聂佩璋当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制炸药发射筒,在较远的距离实现对敌方炮楼碉堡的攻击。”1947年,聂佩璋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转战河南,部队一度因缺乏重武器,难以打下坚固工事。聂佩璋注意到国民d军丢弃在战场上的美国造废弃汽油桶。他想如果给油桶底部装上足够的推进火药,然后在上面放上足够的炸药包,利用火药瞬间燃烧产生的冲击力,既可以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又能同时将炸药包抛出去,并取名为“飞雷炮”。但这种炮有一个缺陷,强度不够,基本是一次性用品。但是因为堆积炸药多,投掷出去的爆炸威力大,如果集中使用,那威力可想而知。很快检验它威力的时刻到了,1947年9月,解放军对河南陕县发起了攻击,第一炮就是用的这个“飞雷炮”,只一炮就炸毁了城门主碉堡。事后,个别死里逃生的国民d军俘虏对此“新式武器”很是好奇,还对解放军抱怨到:“你们打就打,为什么用那么厉害的炮弹?巨大的爆炸声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要震碎了。”此后,我军又对“飞雷炮”进行改进,到1948年底时,再次派上了用场。此时“飞雷炮”还加装了瞄准装置、筒座、脚架,有的还加装了机械击发装置。当时国共双方在淮海平原展开了后的决战。“飞雷炮”在双堆集大显神威。12月6日,180余门“飞雷炮”交替发射。半小时内对着黄维兵团主阵地抛出了近1万公斤的炸药。当时黄维兵团被“飞雷炮”炸蒙圈了,他们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御,也被“飞雷炮”摧毁。除此之外,许多看似没有被弹片打伤的国民d士兵根本没有反抗能力。原来“飞雷炮”所投射的炸药包爆炸后产生强力冲击波,国民d士兵也许身体外表是完好的,但早已拿不动枪了。此战之后,国民d军队内部风传“共军手里有‘土飞机’和‘小原子弹’”。朝鲜战场再显神威,1951年,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陷入胶着。5月21日时,志愿军准备实行诱敌深入,于是全线开始后撤,可志愿军566团,被美军第9师、英军第28旅缠住。在这关键时刻,团长朱彪想到了老朋友“飞雷炮”,随即调来两门“飞雷炮”,随着两声巨响,紧追其后的英军第28旅半个小时没了动机,566团也趁此完成撤退。“飞雷炮”作为一种“临时武器”在度过了过渡期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功臣”,后在1959年军事博物馆收藏了当年在李围子战斗中使用过的一门“飞雷炮”。#聂佩璋简介#

2、工兵连长聂佩璋

唐朝中期时局动荡,各地频繁爆发战争,百姓生活十分艰难,杜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长大。因此他的诗歌主要风格为现实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诗圣。他曾在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侧面提醒人们要努力争取和平,战争只会带来伤痛。自古以来战场就是残酷的地方,想要取得终胜利,往往需要诸多因素相结合,这其中武器弹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人们的印象中,上世纪中国军队的武器普遍较为落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甚至还在使用小米步枪,以此来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作战十分吃力。不过许多人都不知道,在1948年我军曾用180个汽油桶,对黄维十万人马进行轰炸,连俘虏都表示这是没良心炮。那么这种武器究竟是什么呢?1944年,部队中已经配备了许多迫击炮,但放到全军来看数量依然不足,很多部队根本分不到。在大型战役中这样的缺点便会暴露出来,想直接攻破敌人的碉堡,必须要有人用肉身开路,这也意味着需要牺牲大量的战士。时任工兵连长的聂佩璋对此十分心痛,他常常陷入自责中,自己为什么不能研究出一些好的武器,以此来减轻战友们的伤亡。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聂佩璋开始了自己的试验,迫击炮本身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他只能寻找类似的替代品。经过长时间思考,聂佩璋终于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他决定以汽油桶作为发射器,将炸药包投掷到敌人的阵地中。然而刚开始试验聂佩璋便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些汽油桶虽然能发射炸药,射程却只有一百米,而且事前的准备工作十分繁杂,每一个土筒都需要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更关键的是只能发射一枚炮弹,根本不具备实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聂佩璋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实验改进,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终完成研究,并且将其命名为飞雷炮。这种武器远可以发射三百米,而且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方圆二十米内的敌人都会直接丧失战斗力,可以迅速扭转战局。1947年,飞雷炮第一次上阵,立马给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这种武器受到野战军司令的重视,开始在军中普及。而飞雷炮真正展露锋芒的是淮海战役时期。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地区被包围,由于防御工事太过坚固,我军一时间无法突破防御圈,黄维也认为可以等到援军到来。然而就在此时我军设置了飞雷炮的阵地,一时间一百多门飞雷炮同时开火,大量的炸药投射到阵地上,黄维兵团根本无力抵挡,没过多久敌军就失去了抵抗意志,整个兵团都被我军歼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我军抓获的俘虏对飞雷炮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这种大炮比自己的迫击炮还要厉害,被炸死的士兵身上连伤口都没有,五脏六腑直接被震碎,许多俘虏都将其称之为没良心炮,此次战役后这个名气也流传开来,而后没良心炮也在逐渐改进,不仅投射弹药,还会抛射一些石头或者手榴弹,给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造成极大的麻烦,是解放战争中一种重要的武器。而后西北的马家军也学到了这门技术,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的武器装备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为了与解放军抗衡,他们竟然也在阵地上架设飞雷炮,希望借此弥补火力的劣势。这样的战术的确给我军造成了较大的困扰,第一次交战就损失了两千多名战士,我军改变策略,开始进攻一些小城市,终让兰州成为孤城,这才彻底瓦解了敌人的抵抗意志,成功击溃马家军。飞雷炮后的舞台便是朝鲜战场,彼时我军正在撤退,英国人则在后方穷追不舍,飞雷炮便发挥了自己的威力,成功阻止敌人追击,还让不少英国人心生疑惑,表示自己从未见过这种武器。当然飞雷炮本身也有诸多缺陷,在射程和稳定方面远不如其他现代化大炮,有时候甚至会发生自爆现象,这也让它在朝鲜战争后便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无论怎样,这种武器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应该被历史铭记。参考资料:《春望》

3、聂佩璋出生年

抗美援朝,志愿军动用“没良心炮”,美军震死也不明白,哪来如此威猛火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优势,将566团逼入了绝境。但是志愿军动用了一款秘密武器——“没良心炮”,让美军惊疑不定,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新武器,以至于不敢踏出一步。不少美军直到“震死”也不明白,哪来如此凶猛的火器。什么是没良心炮?顾名思义,就是打起来没心没肺,连做人的良心都没有了,不讲道理,不讲规矩,甚至有点缺德。没良心炮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研制出来的“土武器”,是由聂佩璋发明的,他原本是国民d铁甲部队的连长,对装甲和工兵技术精通。抗战爆发后,聂佩璋与国民d道不同,他果断地脱离了国民d部队加入到了八路军。1947年,解放军火炮威力不够,弹药又不足,打不动胡宗南的伏地堡防御,占了上风的胡宗南得意起来。野战军司令员十分头大,没有重炮,面对胡宗南掩藏在地下的伏地堡,普通炮火无济于事,怎么办?这时,下属部队打来电话:工兵连连长聂佩璋有办法搞定伏地堡。“哦?怎么搞定的?快去瞧瞧。”马上来到聂佩璋的阵地。“250毫米的口径,能够塞进去7、8千克的炸药包,威力巨大”我叫它“飞雷炮”,聂佩璋向解释说。“你这炮,能用吗?”指着这个用汽油桶改进的,桶身上加固了铁箍的“飞雷炮”有些疑惑地问。“放心吧,首长,能用,回头就去展示给您看。”聂佩璋拍着胸脯。普通大炮超过200口径,都已经算是大口径重炮了,二战时德国曾有过600多毫米口径的卡尔臼炮,据说一炮能炸毁几十米厚的混凝土城墙。聂佩璋一番操作后,看明白了,原来,这炮还需要向下挖一个深1米多的土坑,将大炮放置到坑内固定住,但“飞雷炮”射程有限,基本上只有100米到300米的样子,战士们需要将它送到距离敌军所在阵地的两百米左右做埋伏工作,才能发挥它的巨大威力。接下来,聂佩璋让胡宗南见识了“飞雷炮”的厉害,9月陕州战役中,聂佩璋带着工兵连在前线部队的掩护下,架设好“飞雷炮”点燃引线,巨大的轰鸣声之后,陕州城门应声倒塌。后来,被俘虏的国民d士兵们抱怨地说着:“到底是什么厉害的炮弹吗?差点把五脏六腑都给震出来了,是谁发明的这种炮,真是没良心的炮。”“没良心炮”的称号由此而来。“没良心炮”第一次大展神威,得知后高兴地拍手叫好,让聂佩璋迅速地推广下去。淮海战役中,飞雷炮再次显露锋芒,在聂佩璋对其做了很多改进,像是口径上又增大了不少足足达到了400毫米,能够抛射的炸药包也达到20公斤,射程也提高到了200米有余。解放军在双堆集围歼国民d军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再次用上了“没良心炮”,更是把“没良心炮”应用得炉火纯青。在“没良心炮”的弹幕攻击下,黄维兵团前沿阵地的工事连带士兵一起被炸上了天,“没良心炮”所投射炸药包的爆炸冲击波实在太强烈,许多国民d士兵从外表看上去好好的,没有流血、受伤,但是其内脏已经被剧烈震荡,人已经弱势到拿不动枪的地步了。经过此次的淮海战役之后,飞雷炮的名声逐渐变大,甚至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所以当566团陷入了绝境时,飞雷炮再显神威。挖坑,埋桶,设置引线,装填炸药,不到半个小时,没良心炮就完成了,“放!”团长朱彪一声令下,早已经熟络的志愿军战士们发射了没良心炮。足足20多分钟,本来穷追不舍的美军在后方战壕里低头躲了20多分钟没敢露头,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的“土武器”而已。战后,美军军官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中国军队用了大口径的重炮。”实际上,“没良心炮”在火力足够威猛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缺点。典型的缺点如:打击精度差,安全性不高,射程短。如今我国的火炮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各种新型武器层出不穷,但没良心炮仍然不会褪色,它身上凝聚的是一种精神,而且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精神只会历久弥新。

4、刘鼎与聂佩璋

1945年9月,太岳纵队进攻长子城,守敌固守不出。面对城坚炮利的敌人,一众名将出马,均束手无策。陈司令员找来一位工兵连长,想要听听工兵连长的意见,工兵连长只说:“抬5口棺材来,我有办法攻克长子城。”长子城是山西长治的外围据点,位于长冶城西面,距离长冶25公里。在抗战时期,日寇就曾侵占长子城,大肆修建工事,充当其在晋东南地区的重要据点。日寇投降后,长治连同长子城,均被阎锡山所部占据。作为长治城的西大门,阎锡山派遣了2000多人的部队,死守长子城。在日寇防御工事基础上,阎军又在长子城周围,开完了深宽各2丈的护城壕,将城墙加修到3丈多高,并加筑了许多明暗堡,构筑起强大的火力网来。1945年9月,为了配合重庆谈判,晋冀鲁豫野战军准备发起上d战役,惩戒一下骄狂的国民d顽军。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接到命令,率部攻打长子城,打开通往长治城的道路。战前,陈司令召集部将商讨攻城策略,大家都感觉很棘手。我军缺少攻坚重火力,面对长子城坚固的城墙,以及城池上配置的敌火力点,将军们均感觉有点束手无策。有同志说:“贸然发起进攻,就会落入敌人的火力网中,将会造成将士们不必要的伤亡。”陈司令眉头紧皱,听着部下的建议,陷入沉思中。一会儿,决死第1旅旅长李成芳说:“陈司令,我看想要攻城,还要问问一个人的意见。”陈司令问:“李成芳,你说的是谁?别卖关子了。”李成芳回答:“决死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陈司令听到这个名字,说:“我怎么没有想到他,快把他叫来,我问问他的意见。”聂佩璋曾担任过东北军铁甲部队大队长,熟悉装甲、工兵等技术。后来,聂佩璋主动参加了八路军,被调入太岳军区1分区,负责为部队研制地雷。1944年冬,聂佩璋调任工兵连连长,研制出“飞雷炮”(又称‘没良心炮’)、“火焰喷射器”、“天女散花”(集束手榴弹投掷)等武器。对于聂佩璋的大名,陈司令如雷贯耳,等到李成芳提及聂佩璋,陈司令才说“赶快请来”。聂佩璋接到命令后,快马加鞭赶到纵队司令部,见到了一众将军们。陈司令赶忙问:“佩璋同志,我们要攻打长子城,敌人城坚炮利,你看有什么办法攻城吗?”聂佩璋说:“首长,我要去城下看一看,才能提建议。”陈司令说:“派几位同志护送聂连长,去长子城下侦察侦察,一定要保护好聂连长的安全。”聂佩璋没有休息,在几位警卫的护送下,秘密去往了长子城下。几个时辰后,聂佩璋气喘吁吁跑了回来,说:“首长,让人抬5口棺材来,我就有办法攻克长子城。”陈司令一挥手,警卫同志外出寻找,半个时辰后,买来了5口新造好的棺材。在聂佩璋的指挥下,5口棺材装上了2000多斤炸药,工兵连在长子城北门位置开始挖掘坑道。坑道挖了4天4夜,终于抵达了北门城墙下,5口棺材被一一抬入坑道内,运送到城墙下面。9月18日晚19时许,陈司令一声令下,炸药被引爆,将敌人北门城墙炸开了一个大豁口。太岳纵队部队从缺口内,迅速突进入城,和敌人展开巷战。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我军全歼了长子城守敌,红旗在长子城头飘扬。取得大捷后,纵队司令通报表彰了聂佩璋,陈司令则夸赞:“长子城战斗中,聂佩璋立下了首功。”

5、飞雷炮聂佩璋

解放军使用“没良心炮”,国军到死都想不明白,哪来如此凶猛的武器?“没良心炮”也叫炸药抛射器,其雏形源自何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毫无疑问的,其发明者一般都认为是东北军出身的解放军工兵连长聂佩璋。全面内战爆发后,进攻晋南地区的胡宗南部每到一处,都要构筑“伏地堡”,这种工事除了射击孔以上部分外都位于地下,坚不可摧。众所周知,由于缺乏攻坚兵器,我军对付敌人的坚固工事往往都是让工兵抱着炸药进行爆破的,但采用此法,不仅效率低,而且难免会造成爆破队员的重大牺牲,所以解放军官兵都迫切希望能有一种代替人力送炸药的武器。面对胡宗南部构筑的“伏地堡”,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一个名为聂佩璋的工兵连长突发奇想。根据抛石坑抛射石头的原理,聂佩璋搞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先是挖了一个梯形的土坑,又在后壁下部挖了一个空间填装发射炸药,再安装雷管和导火索,后盖上木板,木板上放置炸药包,利用发射药将炸药包抛出。这就是开始的“没良心炮”。聂佩璋曾在东北讲武堂工兵科学习过,有着专业的工兵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这次实验很快取得成功,炸药包被抛到了三百多米外的地方落地爆炸。但由于抛射坑受地形限制,一个抛射坑只能发射一次炸药包,填装的时间太久了,而且炸药包的飞行高度和飞行方向都很难控制,这可是很致命的缺陷。为此,聂佩璋苦思冥想,思索许久方才想到了一个好方法——用汽油桶取代抛射坑。使用汽油桶,可以很方便地搬运、改变射向和射角等,比抛射坑灵活多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聂佩璋在汽油桶上加装了铁箍,成了“没良心炮”的抛射筒。这种抛射筒一次可以抛射八公斤左右的炸药包,远射程可以达到三百多米,杀伤半径大概有十几米。不久,“没良心炮”就投入到了战争中。淮海战役中,我军就投入了大量没良心炮。1948年12月2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彼时,周希汉接过陈赓的重任,率领中野四纵的四个旅参加第二阶段的战斗。战事打响后,中野四纵向沈庄、李围子方向进攻,但在进攻沈庄和李围子时,四纵不仅未能得手,反而损兵折将。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周希汉不会打仗,而是这两个地方确实难打,以李围子为例,这里本来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落,但在淮海战役打响后,这里与沈庄就成了直接掩护国民d第14军军部所在地杨围子的要地。为了不让解放军威胁杨围子,军长熊绶春派了手下精锐的两个团严守此地。李围子虽小,但经过国军多日修筑,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野战壁垒,有大量暗堡,地下工事发达,想要攻下李围子绝非易事。也就是在李围子之战,解放军动用了大量的没良心炮。“没良心炮”采用了重达八公斤的炸药包,威力巨大,不仅能开辟道路,打开突破口,还能炸塌地堡,爆炸中心十几米半径内的工事也会被强大的冲击波破坏。据参战的解放军老兵回忆,爆炸后杀伤范围内的敌军非死即伤,凡死者无不七窍流血、内脏震碎。这一场面对国军的心理产生了极大震撼,他们到死都没有想明白,这么凶猛的武器从何而来?因为杀伤力惊人,才取名“没良心炮”。在解放战争中,没良心炮确实为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不过没良心炮存在许多与生俱来的缺陷,所以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首先是射程不足,远只能抛射三百米,这样的射程只能对敌人前沿的火力点、障碍物构成威胁,无法打击敌人纵深目标。到了解放战争中,国军的防御体系早已不是单薄的一道,而是一层接着一层,有着很大纵深。如此一来,由于没良心炮射程有限,所以只能一层层啃,相对来说是比较费劲的。其次,射速慢,精度没有。由于抛射的炸药包体形大,飞行阻力大,而且当时的炸药包并不是采用机械化模具统一生产,全都是人工捆绑,其外形很难统一规范,这就使得抛射的炸药包在飞行过程中受空气阻力的影响难以确定,精度没有。而且没良心炮的操作比较复杂,三分钟才能抛射一个炸药包。后,太危险。由于制造工艺简单粗糙,没良心炮发生多次炸膛事故,而且炸药抛射筒的炸药包没有引信,全靠导火索爆炸,所以炸药包落地后不一定马上爆炸,往往会有延迟,如果我军步兵掌握不好时机,很有可能挨炸,解放战争中就多次出现误伤自己人的情况。这些致命缺点,使得没良心炮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很少看到其身影。

6、聂佩璋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敌军被一种不知名的武器给炸懵了。装备精良的他们,却根本没见过什么武器这么猛。许多敌军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却被冲击波给送走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有种武器叫“没良心炮”。飞雷是当年我军自创的一种武器,他还有一个更加闻名遐迩的名字——没良心炮。我军当年火炮很少,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官兵们创造了一种令人丧胆的武器——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药包发射器。这种武器威力惊人,桶有多粗,口径就有多大,冲击波所覆盖的面积更大。当年“没良心炮”所过之处,人仰马翻,敌军身上根本没有任何伤口,都是被冲击破给送走的。国军当年被这种武器吓得鬼哭狼嚎,弄清这种情况后,国军把这种东西干脆称作“没良心炮”。说起飞雷炮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负责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是有名的爆破能手,在他手中,诞生了许多技术人才。在战斗中,工兵经常要扛着炸药包,穿越枪林弹雨去炸碉堡,伤亡大。聂佩璋心里不停地盘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呢?”“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炸药送出去?”“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一位战士的话,让聂佩璋突然豁然开朗。于是,聂佩璋开始带着工兵进行“飞雷”的研制,他们不断上山下山,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实验,终于成功了。但这个时候的炮筒还是土筒,一般需要花两个小时挖坑,而且只能用一次,这样肯定达不到效果。于是聂佩璋又开始了深深地思索。聂佩璋从老乡家买来汽油筒和枣树板,丁丁当当地敲起来了。几天后,一个口径巨大的抛射桶制造出来了。经过实验,这种炮筒虽然简陋,但是威力巨大,足以满足炸碉堡的要求。因为抛射炸药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因为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就是这种“飞雷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侵略者打的丢盔卸甲,哭爹喊娘。一场战役下来,敌人身上没有任何伤口,却都被冲击波震死,他们怎么都想不到,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居然是这种简陋的土制炮。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先辈们用小米加步枪,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子孙后代带来了和平,带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几十年后,我们的武器发展不断日新月异,谁要是再敢欺负我们,迎接他们的就是雷霆之怒。

7、聂佩璋到底有多强大

1946年,攻打晋南时,第四纵队的士兵对和宗南的“胡碉堡”不满。这个“碉堡”是半地下堡垒,只有射孔以上的部分裸露在地,裸露的部分是钢筋混凝土,坚硬如铁王。步枪不能击中,手榴弹不能爆炸。没有重型火炮的好处,它们会挡住进攻的道路,给我们的部队造成重大伤亡。四个旅的 4 名工程师开会讨论如何摧毁这个“沟渠”。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工程师死后在里面装满炸药。这时,40岁的第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说:“过去扔炸药……”。没有迫击炮,更不用说火炮了。门不多。我说的后一句话是“老兵”,说起来很容易。工兵连的连长来自东北军铁甲兵团。 1938年东北军解散后,他加入红军,但到1946年他还只是一个小连长。不过,他可不是一般的连长,在待遇上,没有老师能比得上他。除了侍卫,还有一个特别的新郎,有两个特批的鸡蛋和一杯酒。他们是四大垂直领域为数不多的高端人才之一。看到大家的鄙视,他激动的说道:鞭炮落到地上。如果再次炸毁,这种大小的孔或多或少会准确。那就把炸药包当鞭炮扔了……”大家兴奋不已,立即开始试验,他先挖了地,挖了一个梯形的土坑,在后墙底部挖了一个火药空间,装上雷管和引信,然后盖上木板,炸药将炸药包放在木板上,利用火药爆炸的爆炸能量将炸药包扔出去。这个实验没有奏效。不仅危险,炸药也危险。很多人质疑,但“老兵”这时候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为了成功,他耐心地继续改进工艺,可能是因为没有弹道,他把汽油桶斜着埋在土里,把炸药包在汽油桶里……圆形,舍不得那点爆发力也没关系。终于,他真的想通了。一个汽油桶可以发射6-8公斤的炸药,大射程300多米,杀伤半径约10米。从一个角度来看,还是工兵连长参与其中。时间是 1947 年 9 月 17 日。在与汕州东门的战斗中,看到士兵一个个倒下,工兵连长终于有些不安了。他拍了拍自己的大腿。你需要一个头吗?没必要。工兵连连长立即带领一连工兵挖了一个坑,把桶装汽油埋起来,装上炸药包,压制敌人的火力。炸药包被抛向空中,产生了强大的爆炸声。杀伤范围内,多名国军卫士惊魂未定,反应迟钝。他们死后身上没有任何伤口,但有七处伤口。孔口在流血,全身刺痛。这是什么黑色武器?这场战斗之后,该武器由工兵连的指挥官继续改进,他有1-2个排配备至少3-6桶汽油来操作该武器。这种武器在淮海战役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军方被当地这种炸药方式制造的“大炮”吓坏了。一个装满 8 公斤装药的炸药包可以在 20 米半径范围内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巨大的冲击波,无法掩饰,撕裂着人们的心灵。武装部队退伍军人的经历被称为“不合情理的炮火”。但随着我军引进喀秋莎,“无良大炮”迅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实事求是地说,“鲁莽的枪”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们也很危险,爆破和延迟引爆的问题突出,到头来都不能很好地容忍。战场测试标准武器。这是我军在重火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的急救产品。现在我军不再需要“没有良心”加农炮”彻底打消了对远程火力的恐惧。

8、聂佩璋是哪里人

1949年,淮海战役正急,前线物资紧张。陈赓竟让后勤部门专门为一名工兵”“烟酒,还为他专门配备了马夫和警卫员。这工兵什么来头,竟能驱使陈赓大将”犯错误“?其实,是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的本事。淮海战役初期,从徐州到蚌埠,由海州至商丘,老蒋麾下南北对进、东西呼应的4个兵团,都被解放军重兵阻滞,唯独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浩浩荡荡进入淮海战区,一路上左突右冲,似乎无人敢撄其锋。确实,全美式机械化的黄维兵团乃敌军首屈一指的精锐之师,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老蒋手中的一张王牌,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拿出来用的。其手下参谋人员发现,徐蚌战场上同时出现刘邓的”中野“和陈粟”华野“两大野战军番号,顿生疑窦,曾向黄维发出警示:刘、陈向来各自为战,今联袂出现在徐蚌地区,必有所图。然而,刚愎的黄维没有听进去。孰不知,骄狂的黄维正中了刘邓的诱敌之计,12万大军被中野8个主力纵队和华野的3个主力纵队围困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里。然而即使身陷重围,黄维依然胸有成竹。他命令部下依托双堆集地区的地形地貌,在运兵的大卡车上堆满了黄土,用来当做防御工事。他知道,刘邓率领的晋察鲁豫野战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一路崇岭深谷,部队减员过半,为了保持高速机动,几乎将所有的大口径火炮毁的毁、埋的埋,弹药也不足。因为,黄维给部下打气说:”没有大炮,谈何攻坚?“些际,也在算帐:”黄维这12万兵马,被围在20里长、15里宽的地段上,平均每500米,就有400多个敌人官兵,任何一炮下去,都要伤筋动骨!“想到此处,不禁用四川方言讽刺道:”黄维这次是十五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地挤在一起喽!“不过,黄维的得意,也正是刘邓的担心。中野四纵司令员陈赓知道,战争是钢铁与钢铁之间的对话,没有大炮极难攻坚。但陈赓也是个思维缜密、肯动脑筋的人。很快,他就想到了手下一位名叫聂佩璋的工兵连长。陈赓找到聂佩璋的时候,他正指挥手下的工兵弟兄们向着敌人阵地方向挖掘交通壕,进行着”攻击性筑城“。依照设想,这种战壕一直要挖到距敌人50米左右,步兵在战壕中可以用手榴弹投到敌人阵地上去,同时还可把战壕作为冲击出发阵地。此时,工兵在敌人眼皮底下实施作业,很容易受到敌人的火力杀伤,加之时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土工作业进度异常缓慢。聂佩璋是个能人。他曾在东北军铁甲部队当过大队长,精通装甲、也精通破甲,尤其擅长工兵技术中的爆破。能人通常都有点小嗜好,聂佩璋也不例外。他的爱就是喝酒和抽烟,据说离开了烟酒就没办法动脑子。这在平时也没什么,但当时战场环境恶劣,战士们温饱都成问题,烟酒自然也成了奢侈品。但是,陈赓却作主后勤部门专门为聂佩璋”“烟酒,还专门给他配备了连级干部才有的马夫和警卫员。目的只有一个:在短时间内,根据战场能找到的东西,研制出如何攻坚的武器!满足了嗜好的聂佩璋也没有辜负首长的期望,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发明了遗泽后世的”超级大炮“。他让人在战场上搜集了一些黄维部队遗弃的空汽油桶,又从老乡家里买来了质地细密结实的枣树木板,制成了口径约300毫米、长约900毫米的”抛射筒“。只要在桶里装上一定剂量的火药,就可以推送一个重约6至8公斤的炸药包。火药引燃后,能把炸药包抛射到300米以外。炸药包落地就爆炸,落点半径5米内的一切生命体或工整都难以保全。因为抛射炸药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又因为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飞雷炮”出现在淮海战场之后,黄维兵团吃尽了苦头。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只要挨上解放军一个重型炸药包,就会成为一片废墟。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开始,在长达三个多星期的进攻战中,”飞雷炮“向双堆集内抛射东西的花样越来越多。不仅有炸药包,还有地雷、石块、集束手榴弹等,威力越来越大。包围圈里的敌军坦克、装甲车、野战工整,无不在打击之下 。尤其是抛射出的集束手榴弹,被解放军战士们戏称为”天女散花“,专门用来对付蒋军步兵的密集阵型。淮海战役共歼灭蒋军55万5千余人,是中外战史上歼敌多、规模大的一次战役。其中,打得惨烈的当属围歼黄维兵团。死伤的战士比围歼杜聿明、邱清泉、李祢的30万人还多。此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被俘虏。而其中,被敌人尊称的”没良心炮“,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武器是很重要,但是真正能够左右战局的,永远都是人。正是因为将军的运筹帷幄,以及陈赓大将的灵活机动,才能在身处劣势时转危为安,一举拿下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