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握竖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
2、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祥洞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
3、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段宴大爱学习的英姿。
4、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二、20.11.5 《金色花》 赏析1、赏析、《金色启汪花》——泰戈尔这首诗是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名篇,同时也入选在中学课文当中。
2、作者以孩子的口吻,想象自己化作一朵金色花,陪伴在母亲身旁。
3、通过“为了好玩”、“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等动作描写,“我”虽然已经化作一朵花,但行动却依然是孩童的样子。
4、语言自然风趣,充满童趣。
5、全诗以时间为线索。
6、早上母亲沐浴祷告,“我”为母亲带来淡淡的清香,悠远流长。
7、中午母亲在树下阅读,“我”与大树上的叶子共同构成树荫,为母亲带来遮挡炎炎烈日,带来阵阵清凉。
8、而到了黄昏时,“我”的形象又成为了母亲的孩子,缠着母亲要她读一首故事。
9、整首诗中,“我”与母亲三次嬉戏。
10、失踪一天,母亲问租凳起来却说“我不告诉你”。
11、细节中处处表达着“我”对母亲的依恋。
12、诗人用孩子的口吻,以孩子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13、原文鉴赏、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14、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15、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16、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悄型仔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17、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18、“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19、”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三、《泰戈尔诗选》—《金色花》全文解释1、假如我变为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4、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5、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的时候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6、“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7、”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8、点评、自开头起,泰戈尔就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小孩子活泼的想像力和小孩子那种好玩又会玩的天性。
9、“变成金色花”后的小孩子“只是为了好玩”,生动地描绘出了孩子顽皮、淘气、天真无邪的特点,而变成什么都要时刻在妈妈身边,体现出了小孩子对温柔妈妈的依恋与喜爱。
10、诗末的一句“不告诉你,妈妈”,更是稚气十足,娇憨可爱。
11、整首诗通篇用第一人称来写,字里行间又融入了许多细致真切的心理描写,读来十分亲切,小孩子调皮的笑脸好像就在眼前。
12、作者能对这样的情境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他对自然淳朴这种品质的向往与童真的喜爱,而这些都来源于他超乎常人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体味。
13、我从中感悟到、生活中我们需要拥有的不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享受美与乐趣的平和的心境。
14、。
四、泰戈尔的金色花的讲解?1、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2、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3、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第一段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4、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5、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6、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7、专注的神情,正是表达对妈妈的爱。
8、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9、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10、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这三段连用两个“当你”表现了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11、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
12、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
13、他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14、孩子调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现了出来。
15、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16、“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17、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18、“我不告诉你,妈妈。
19、”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0、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21、这句表现出孩子撒娇、调皮的神情。
22、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23、“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
24、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
25、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26、难点精讲《金色花》(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27、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28、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29、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0、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31、(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
3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33、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34、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35、(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36、补充、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圣诞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色碎花。
五、金色花泰戈尔朗诵(重音和停顿)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发送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2、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六、泰戈尔的>中,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1、原因、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2、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3、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5、原文节选、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6、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7、作品出处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色碎花,选自《新月集》。
8、本文选自《泰戈尔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版)郑振铎译。
9、作品简介《金色花》是一篇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头,点明了作者的幻想,由此展开想象写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与妈妈一天三次嬉戏的场面。
10、本文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及默默奉献的决心,篇幅虽然短小,但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
七、金色花的金色象征什么1、金色花整体把握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2、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3、爱是交流的。
4、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5、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6、问题研究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7、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8、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9、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10、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11、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
1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13、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14、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15、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16、纸船寄母亲整体感知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17、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
18、此去远涉重洋,相去,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
19、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
20、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21、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22、诗歌第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
23、“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24、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25、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
26、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7、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
28、”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
29、“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0、”点明题旨,感情达到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
31、这是全诗为精彩的一笔。
32、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33、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34、问题研究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
35、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
36、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是难受。
37、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38、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39、练习说明一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
40、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41、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样的对话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样的教。
42、二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4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44、”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45、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46、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7、本题就两首诗中比较含蓄的诗句要求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48、指导解题,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49、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50、“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51、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52、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53、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54、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练笔的要求,必须借助形象来抒情。
55、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这要注意揣摩两首诗中的想像。
56、泰戈尔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纸船飘洋过海送深情,都想像通过一种办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57、我们也可以想像另一种办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58、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59、可以先看“文学名著导读”,再找书来看。
60、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启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设计为、——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诗句可以讨论、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引导学生自读《纸船》,着重探究“泪”与“悲哀”母亲至爱女儿,女儿至爱母亲,容易理解,“泪”与“悲哀”则是难点,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
61、由此可以悟到,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放纸船在太平洋,“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62、教学设计识字与写字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63、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64、衍(yǎn)《金色花》朗读。
65、谈整体感受。
66、内容研讨。
67、(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再朗读。
68、《纸船》朗读。
69、谈整体感受。
70、内容研讨。
71、(1)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2)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朗诵比赛作业“研讨与练习”、选做。
72、有关资料作者介绍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73、生于地主家庭。
74、曾留学英国。
75、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
76、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
77、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
78、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79、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
80、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81、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82、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83、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84、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85、(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86、原名谢婉莹。
87、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88、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
89、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
90、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91、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
92、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
93、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
94、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
95、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
96、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
97、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
98、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99、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知名的女作家之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100、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
101、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02、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
103、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104、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
105、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
106、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
107、《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
108、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
109、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110、1922年,发表《往事》。
111、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112、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
113、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
114、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115、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
116、(李存光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金色花》的两重解读(刘真福)《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
117、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18、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119、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120、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
121、“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122、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123、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124、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125、“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
126、“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
127、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
128、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
129、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130、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
131、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
132、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
133、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134、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
135、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
136、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
137、“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
138、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139、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
140、画面的中心仍是“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141、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
142、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143、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
144、(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
145、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
146、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
147、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
148、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
149、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
150、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
151、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高尚、纯洁的爱。
152、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153、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
154、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
155、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
156、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
157、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
158、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
159、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
160、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
161、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
162、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163、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
164、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尽管我们不是借此宣传宗教),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165、(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9期)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范伯群、曾华鹏)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
166、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
167、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
168、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
169、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170、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
171、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
172、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
173、”冰心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去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
174、但是,对这位女作家说来,她为这次游学所支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
175、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
176、这个融乐和美的家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姊弟之间,当面都作出“自然”的强颜欢笑,个个都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无数的忍泪吞声……”只在偶然间听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对话、“我姊姊走了,我们家里,如同丢了一颗明珠一般。
177、”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又借话别为名,与友人在外挨延时间,因为入门就感凄切,姊弟之间不敢默坐厮守,有时竟环着大莲花缸奔跑,彼此泼水为戏,以这种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狂欢,掩蔽内心的痛苦。
178、总之,离别使这个家庭一切反常。
179、“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
180、”但临到离别时,竟反常地装作无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
181、我说、‘走了。
182、’向空中发言似的,这语声又似是从空中来,入耳使我惊慑,我不看着任一个人,便掀开帘子出去。
183、”“只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别,既不缠绵,又不悲壮,白担了这许多日子的心了。
184、”冰心就是在久久过着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境况下离别了家庭。
185、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车南下。
186、直到火车慢慢开行,在车上翻阅《国语文学史》时,看见书页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小小”,是她小的弟弟冰季的笔迹,这才揭破了那一层薄纸,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187、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188、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189、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190、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
191、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蓝极绿极,凝成一片。
192、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
193、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
194、——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195、”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
196、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
197、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
198、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
199、她在《惆怅》中写道、梦里的母亲来安慰病中的我,絮絮地温人的爱语——几次醒来,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200、海风压衾,明灯依然,我的心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201、《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
202、’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
203、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
204、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
205、第二天热便退尽。
206、”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
207、《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
208、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209、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10、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
211、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
212、”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
213、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
214、”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
215、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
216、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
217、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
218、”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219、(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纸船——寄母亲》赏析(潘颂德)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
220、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
221、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
222、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223、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
224、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
225、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
226、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
227、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28、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
229、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230、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31、”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
232、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233、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234、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
235、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236、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
237、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
238、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
239、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240、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241、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
242、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243、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