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史铁生的评价
1、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却把人生活的通透明白,有些人身体残疾了,精神是健全的,而有些人身体是健全的,精神确实残缺的
2、比如,生物老师告诉我们,人体内的水分大概21天会完全更新一次,整个人体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死亡和新造。一年下来,全身98%的细胞都会更新。
3、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4、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5、史铁生对此也进行了一番论证,他说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灵魂不死也是不可能证伪的,当然也没有证实。但却有可能证实,你没有理由否认这个可能性。如果你站在可能世界的眼光来看。那么灵魂不死虽然没有证实,但是它还保留着证实的可能性,你可以走着瞧。
6、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磨擦。
7、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
8、当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他其实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既然“有生于无”,可见“无”是能够“生”的,无就是生。
9、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10、这是史铁生写在《我与地坛》中的文字,是饱尝苦难过后,重构而出的生之意义:向死而生。
11、来源:本文系邓晓芒教授在史铁生先生67岁冥寿纪念会上以题为《史铁生的哲学》的演讲分享,部分内容曾刊于《天涯》2018年2月
12、以物质祭的神,受贿物质;以心灵祭的神,受贿灵魂。而这样的信仰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为归根结底,这些信徒仅仅是在寻求自己好处:或现世的安稳,或来世的富贵,或永恒的天堂。
13、一个残疾人的不平凡心灵经历,在这过程中他参透了生死的哲学意义,而用一颗乐观平淡的心灵去面对一切……其中“母亲”和“地坛”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在当代文坛,他是境界高者之一他的文字,没有暴戾心,没有血腥气,没有铜臭味,没有焰火色读之使人心地无比澄明……
14、尤其是,爷爷在去世前三年的一场大病中,因机缘巧合,皈依了基督教,并且从此后性情大变。用奶奶的原话说是,从一只嗷呜嗷呜的狼,变成了一只咩咩叫的羊。所以奶奶一直相信,爷爷去世之后,进了天堂。
15、授奖辞上写着:“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6、20世纪70年代史铁生下乡插队(右三)照片
17、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了悟人生,豁达,也真诚的一个典型。
18、“以声响来对应四季,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9、写作救了史铁生和我,要不这辈子干什么去呢?当然也可以干点别的,比如画彩蛋,我画过,实在是不喜欢。
20、他并无对民族地域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
二、史铁生结过几次婚?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史铁生必定是个倜傥之人,其伟大的灵魂亦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这篇《秋天的怀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是一个懂得感恩,而且勇于改变自己的人,史铁生的母亲亦是个伟大的人。面对残酷的命运时,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对某些事情而言,初的史铁生或许不能够完全理解,然而,当母亲用生命对这个概念做出诠释时,他的心理便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困苦是困难的,而战胜困苦重新出发就是伟大的。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有残疾,但是他的灵魂站在了我们常人更高的高度上来审视这个世界,为世人如何对待自己人生中的磨难指明方向。
2、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3、白纸固然只是白纸,却也让老瞎子成功度过了充实的一生。而且,它还将,或者说正在,像当年一样给如今的小瞎子带来光明与希望。
4、但是后来我看到他在小说的新版序言里有这样的话,说“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他小说里面的福贵,后什么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都死了,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了,但他自己还活着,而且活得很自在,每天唱着小曲,跟他的老牛为伴。余华竟然认为这就活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有篇短文批评他。
5、简单说,史铁生和他的《我与地坛》影响了无数个人,我看过很多遍了,不止如此,我甚至专门去地坛公园两三次,我想寻找、体会、感受......史铁生也因为这部作品以及对生命的意义独特见解而成了当今受尊敬的作家……
6、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
7、写作是不自杀好的理由,你不自杀得有一个理由,你为什么不自杀,你成天只能拖累人家,还活什么活?但现在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要写作。否则的话,如果没有这个理由,他即使活着,也相当于死了,自由意志还是会让他选择自杀。
8、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9、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10、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
11、贯穿一种温情而宿命的感伤
12、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让史铁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地坛的种种景致,用心感受着四季变幻的不同。
13、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14、“有的人被身体的残疾囚禁,有的人被内心的欲望囚禁。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15、许多人都读过中学课文《我与地坛》,看过那个饱受命运折磨,抱怨世界不公,甚至对母亲大发脾气的少年史铁生。
16、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17、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烦恼困惑的人
18、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
19、读过这一段段细腻的文字,仿佛跟随史铁生一起走过四季,看透生活并热爱生活,字里行间的宁静与从容,带给人源源不断的精神之力。
20、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三、余华对史铁生的评价
1、至于这一信息是否准确,不得而知,亦无从求证。
2、顾城|梁左|太宰治|穆旦|余英时
3、另一个是,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4、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
5、读大学的时候,在《珞珈青年报》做编辑,有一次要做一个关于文学院樊星老师的专访。为了混脸熟,有天晚上就和小伙伴一起去听他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借着送老师回家的名义和老师聊天,约访谈。
6、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7、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8、这个问题闷在心里困扰了我很久。只跟要好的朋友提过,还怕被以为是神经病。直到大学之后,才渐渐有了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辨析,并且给了自己一个答案:(不感兴趣的可跳过)
9、因为我们需要这一“精神实体”的存在来证明,曾做了某事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位。然而他们已经客观存在了物质上的不一致,所以就必须使“精神实体”出场,来其一致性。
10、和书中的瞎子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的,但我们要学会接纳生命中的不和缺憾,只要拉紧生命的琴弦,用力弹好每一根弦,生命中也会收获很多快乐和幸福。当我们感受到命运不公时,出去看看大好河山,就会发现自己还有时间和精力能够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当我们羡慕别人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时,想想出生在战火国家的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很幸运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当我们觉得生活落入低谷时,想想身边关心自己的亲友,就会觉得生活不是黯然无色。
11、甚至走的匆忙,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12、日丨课丨写丨作丨平丨台
13、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14、直到后来,在高中的课本上,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年轻人,竟然也很深入地思考过个问题。
15、经历过四季,就明白了人生
16、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要不要自杀的问题。自杀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除此以外你还能干什,你只能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我不活了。我活下来本来就是命运决定的,你给我这样的命运我不活了,我结束自己的命运。
17、所有商品售价做到跨平台低,否则补赔!
18、在1985年以前,史铁生是站在一个残疾人的角度,来讲述残疾人的爱恨情仇,来唤起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与爱护。因为自己的身体的创伤,他站在一群人的角度上为之奔走呼号,这是灵魂的升华。《没有太阳的角落》讲述了残疾人的爱情,《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讲述了残疾人作为父母的权利,《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怀念》都是讲述残疾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尤其是我们课本中的《秋天的怀念》更是作者正视残疾这个事实的开始:从面对美好就要破坏的怒不可遏到主动和妹妹看菊花,这也是作者心灵的升华。这种升华在1984年的作品《山顶上的传说》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经历了残疾后,从仇恨到平和的升华过程。“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这便是史铁生此时的领悟。
19、同样是在《灵魂之旅》这本书里,邓晓芒也对莫言及其《丰乳肥臀》进行了评价和探讨。在《丰乳肥臀》饱受批评的时候,是邓晓芒以一位哲学家的眼光,从中看到了“恋乳”的象征以及莫言对这个民族的洞察,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而莫言本人也对邓晓芒的评论深以为是。
20、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四、对史铁生的评价一句话
1、1998年,史铁生被诊断患了尿毒症,直至2010年去世,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2、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
3、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4、著名作家韩少功是史铁生的好友之他曾经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过高度评价,称“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后来史铁生戏称这句话已成为这篇散文的广告语,比散文传播得还广。
5、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6、海德格尔讲,人是先行到死,死亡使人的生活、生命有了意义。他用“死”的概念来激发人对“生”的欲望和活力,向死而生。我们可以看到,21岁的史铁生在自己“狂妄”的年龄却残疾了双脚,当他知道自己往后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时,他是如何抉择生死,又是如何深入生活的。
7、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8、《秋天的怀念》在讲述母爱伟大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在面对瘫痪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的心态的喜怒无常。如,史铁生在文中曾写道“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见,人畏惧的便是“曾经拥有”与“覆水难收”。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病魔时,史铁生的悲观与厌世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因此,失去理智的作者才会对他的母亲说出“我活着有什么劲”这种丧气话。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史铁生这些自残式的言行除了给母亲造就了极大的打击之外,并未使自身的痛苦有所减少。
9、但是史铁生更看重的是,这还不光是假设,更是希望。人类希望灵魂不死,这希望无关乎科学,而关乎人道。就是说一个作恶者更倾向于人没有灵魂,人没有灵魂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怕死后遭到报应,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10、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哲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