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英文(精选103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11-21 07:11:53 浏览

一、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

1、苏格拉底答复道:“难道你不认为我⼀辈⼦都是在申辩着吗?”

2、怀疑论与支持论的对立

3、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当西方世界对于古典文明的兴趣开始复苏时,柏拉图的哲学才又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许多早期从经院哲学脱离出来的现代科学家和艺术家促成了文艺复兴的进展,他们将柏拉图的哲学视为是艺术和科学进步的基础。到了19世纪,柏拉图的名声恢复了,至少跟亚里士多德的不相上下。

4、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教育、数学哲学

5、第二节思考伦理学的三个理由

6、依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一个国家是由许多不同的灵魂所构成的,自然而然的会从贵族政治转变为阶级政治、接着转变为寡头政治、然后是民主政治、后则会转变为专制政治。或许苏格拉底试着警告后人的是,一个国家会由许多无所节制的灵魂所统治,而那些具有智慧的灵魂应该试着劝告或节制那些热衷权力、金钱、名誉、和名声的人们。

7、苏格拉底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哲学研究。当时雅典是希腊文化的中心,古典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大多在这里展开。许多学者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在公民大会上展开辩论,对辩论术、语法和修辞学等都有研究,从而出现所谓的“诡辩派”。他们四处游历,广收门徒,培养有志于学习他们知识的人。苏格拉底青年时就师从于诡辩派学者,后来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成为当时雅典有名的哲学家之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拜他为师。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雅典专制主义执政者克里提阿斯都是他的学生。

8、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9、欧:当然放在不正义一栏。

10、据说苏格拉底⽤⼿抚摸着他的头,同时微笑地问道:“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被处死吗?⽽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11、在物质与精神的众多对立之中,基本的对立是物质是“多”的,而精神是“单一”的,因此物质终逃不开被分解,精神则是不可分的、永恒不变的。对此,苏格拉底指出:物质是可以感觉并看得见的,而精神则是无法感觉并且看不见的,只能通过人的思想去找寻它。

12、雅典一味发展文化不发展军事,带来的后果就是被斯巴达人踏平,雅典虽然也尝试着进行反抗,可是无奈之下,还是接受了来自斯巴达的征服者,从此之后的雅典,再也不可能恢复曾经的繁荣。

13、柏拉图的哲学观也牵涉到许多现实社会的问题,尤其是有关理想中的国家或政府。在这方面柏拉图早期与晚期的著作之间有一些不一致之处。柏拉图中期的著作《理想国》里包含了他大多数知名的政治原则,另外也包括了晚期的《法律篇》。然而,尤其全部的对话录都是由柏拉图撰写的,一般推测对话录中的许多论点其实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不过,有时候这种假设也不一定正确。

14、这本书中,苏格拉底和格⽼孔、尤苏戴莫斯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典范。

15、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做一点区分

16、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极力为苏格拉底的守法和虔敬进行辩护,认为苏格拉底被控告崇拜新神灵是因为他宣称有“神圣的指引”(divinesign),实际上,按照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所听到的“神圣指引”与当时的雅典官方所听到的声音没有不同,只是雅典人误解了。所以,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不是一位具有威胁的宗教革命家,对雅典根本不构成威胁,因为他没有做过不敬神的活动。如若这样,为什么苏格拉底还会以引进新的神明、不钦敬雅典诸神的罪名而被判死刑呢?显然,柏拉图《申辩》的记载更为真实。按照柏拉图的报道,苏格拉底不仅不相信希腊传统宗教中的诸神,认为神圣的存在不依赖于诸神,而且苏格拉底所听信的“神圣指引”根本不同于雅典传统宗教人士的神圣经验。

17、他的这种思想,也引导了后世的无数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18、第三节理论与观察间的关系

19、第四节西方哲学传统的局限性

20、他的学生曾去神殿向神求签来询问谁是全雅典聪明的人。神告诉他说无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这个学生回去把此事告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于自身的怀疑便开始在全城之中寻找一个比他更加聪明的人。他拜访了雅典的许多权贵,其中有当时掌权的众多政治家、闻名一方的著名诗人、负责实际建设工作、建出众多美轮美奂建筑的工艺家。但这些知名人士却全部让苏格拉底大为失望。

二、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英文

1、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2、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

3、苏格拉底生前“述而不作”。他的生平和学说,主要来自门人弟子的记载。下面摘录两个故事:

4、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是真正通过自己学习,获取许多知识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深刻研究了荷马史诗,并且学习了父亲的雕刻手艺,在30岁的时候,他成为一个不收任何报酬的教师。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种种作为感到十分满意,他自封为神赐予整个雅典的礼物,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与人讨论问题,他一辈子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外生活的,在街上遇到人就探讨各种问题,他的涉猎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在政治哲学上要学习,甚至是寻常人的生活技能上,他都不乏学习的兴趣。

5、第二节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论的两种回应

6、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实际的关系完全颠倒了。知识的逻辑体系、概念体系成为真实的世界,感觉的世界则并不可靠。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成了苏格拉底的“理念”。

7、出处:周南:《千山万水—的启示》,北大出版社出版,2020年6月。

8、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9、创“苏格拉底法”。

10、苏格拉底有个朋友,叫阿帕拉多拉斯,他⾮常热爱苏格拉底,他说道:“苏格拉底,我⾮常难过,看着他们这样如此不公地判你死刑。”

11、III. 《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会饮篇》、《斐多篇》

12、这意味着什么呢?社会正义关心的是在一个政治社群中,谁应该得到什么的问题。诺齐克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每个人的财产持有(propertyholdings),都符合初占有和转让的正义原则,那么整个社会便是公正的。如果政府根据某些模式化(pattern)或非历史性的正义原则,例如平等原则或需要原则,透过征税将我的财产强行转移给别人,那便严重侵犯了我的权利,剥夺了我的自由。私有产权应得到保障,因为它构成了人身权不可分的一部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有权完全拥有自己,当然包括可以自由支配正当得来的财产,并通过我的聪明才智赚取更多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不违反上述两条原则,那么后出现的财富不均,也是无可置疑的。

13、柏拉图的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话录)曾经被以好几种不同方式出版过;因此对于柏拉图著作的命名和引用也有数种不同的方式。有独立条目的柏拉图对话录介绍可以在Category:柏拉图对话录找到。

14、年轻时候的苏格拉底就十分热爱学习,他对于知识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苏格拉底曾经向当时有名的学者普罗泰格拉求学,后来又在女智者狄俄蒂玛手下学习,在这之后他说自己有了“灵迹”的跟随。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严格,他坚信,不断磨练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只穿着一件寻常的单衣,而且也不怎么穿鞋子,在饮食方面没有丝毫的讲究,只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就可以。

15、许多其他被认为是柏拉图自己意见的对话内容都是以苏格拉底为角色表达的,但并没有夹带苏格拉底对于人类和政治美德的理想。在那些柏拉图所崇佩并喜爱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被描绘为具有独特的人格,他身旁也都有朋友及敌人的角色出现。而在其他柏拉图并不欣赏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只是作为一个没有独特性格的发言人罢了。这些对话有的包含了他个人的独特智慧,但有的则没有。许多被认为是柏拉图自己撰写的形而上学对话,不但缺乏阅读的人情味,而且的抽象,只有专家才能理解其涵义。

16、后在括号里的三篇对话录则是未被施莱马赫翻译的部分,虽然其他未列出的十篇对话录(包括《伊安篇》等)也有被翻译,但都被施莱马赫视为是伪作。后,施莱马赫主张《申辩篇》或者包括了《克力同篇》是苏格拉底的真实对话、而由柏拉图记载的。

17、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相对于古代那种以“神的尺度”看待万物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个命题也存在歧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人是自身的尺度”。

18、苏格拉底以死证明了公正。

19、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20、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三、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及评价

1、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就虔诚地定义了教师的意义。

2、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3、但柏拉图不满与寡头们的暴力镇压手段,对寡头们企图假借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

4、苏格拉底对他们说:“这块麦地里,到处都是麦穗,很难比较哪一株大,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准确判断。因此,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要不失时机地摘下它。追求大的是对的,但把眼前的大株麦穗拿在手中,这才实在。”

5、“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古希腊人心存疑问时,会前往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传达神谕的地方提问。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那里提问:“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呢?”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然而,苏格拉底却常说自己一无所知,要“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解释说:“承认自己无知,是智慧的起点。该回答并非认为我聪明,而是提醒大家去寻找比我更聪明的人。”他指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无知是我们的所有——“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我从无知开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6、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学生们来到一块成熟的麦田边,眼前麦浪滚滚,金光闪闪。苏格拉底对他们说:“现在大家穿过麦田,每个人都摘一株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学生们很兴奋地往前走,有的左看右看,东挑西拣;有的摘了一株,但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以为前面会遇到更大的;也有的眼花缭乱,总觉得还没有找到大的麦穗,于是继续往前找。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声音:“你们已经到麦田尽头了。”不少学生两手空空,如梦初醒,回头望了望麦田,无数麦穗随风摇摆,似乎在为他们摇头惋惜。

7、无论是生前还是死亡之后,都有许多人追寻着苏格拉底的步伐,同时也有一大批人在反对他的思想,这也能说明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

8、与人聊天时,他首先告诉对方他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问题,向对方请教。例如他总是提醒别人,以前的知识都是别人说教的观念,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反省这些观念。这种反问的方法使苏格拉底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聊天,会使人变得迷惘、困惑,随之产生的就是不安和愤怒。不安和愤怒是由于自身从有知变成了无知。苏格拉底回应则是:“我也一样的无知和困惑啊!”如果不是看到了自身的无知,又怎会去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呢?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开始了自我的检讨与反省,那么也就离幸福和真理更近了。

9、同时在这个新神的思想中,他仍然不忘记时刻警醒人们的论点,那就是,人类一定要明白自己多么无知,所以在新神思想中他时刻强调人们注意,虽然你有理性,你有智慧,但是你这一点小小的智慧是无法与神灵相媲美的。

10、这一方法的起点是对一切观点的怀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未经仔细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拥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头脑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可能来自某种或流行观点,也可能只是偶然进入了我们的观念,必须通过问答将它们澄清。问答往往从看似显而易见的方面开始,终迫使谈话人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认为确信的、简单的观点中自相矛盾之处往往暴露无遗。

11、第四节圣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论证

12、欧:这一行为也必须放到正义一栏中。

13、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古希腊三贤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美誉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他的生平事迹。

14、苏格拉底“德性与知识同一”这个前提规定回答了“德性是否可教”的前提,但苏格拉底并非简单的作出回答,而是把它与其哲学基本思想进一步联系到一起。

15、第四节功利主义与对快乐和痛苦的计算

16、所以你看,即使苏格拉底是一个流氓,他也是一个神圣的流氓。

17、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学者初并没有接触柏拉图著作的管道,也很少懂得原著的希腊文。柏拉图的原始著作在西方文明遗失了上千年,直到它们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前一世纪被人从城里带出为止。中世纪学者透过拉丁文的翻译版本研读柏拉图的著作,当时那些拉丁文译本还是译自阿拉伯学者从希腊文翻译至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二手翻译。阿拉伯学者不只翻译古希腊的著作,同时也撰写了许多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原著的评论和解释(如阿维森纳、亚维侯),这时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开始超过了柏拉图。

18、II. 《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19、说干就干,于是他就引入了一个新神,这一个神是道德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是所有理性的象征,他把这一个神明称之为宇宙理性的神,这一个神也是苏格拉底一辈子的追求,他明白自己身为有限生命的人类,永远无法引领世人达到“理性”这一步,于是,他便把这样美好的愿望,寄托到了这一个由本人亲手创造出来的神明身上。

20、“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四、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以及苏格拉底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许多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都参杂了人为成分。在每次讨论和争辩开始前,柏拉图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对话经常是以某个没有参与初对话过程的人所记载的,也经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听整个对话过程。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柏拉图的其中两篇对话录(知名的《申辩篇》以及不知名的《美涅克塞努篇》)则只是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演讲文。对话的人为成分在判断对话录的解释方式上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线索。

2、苏格拉底 · 柏拉图

3、到了早期对话录的后期,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对话录中会开始公开一些他问题的答案、或者提出正面的原则,这些通常被视为是柏拉图试图提出的自己的观点。这些原则中第一个出现的,宣称美德是一种智慧,同时没有人是自愿堕入邪恶的,这也有可能是苏格拉底自己的观点。中期的对话录特殊之处,在于提出了知识是来自于理解那些从未改变的“形式”,同时对话也试着研究那种形式。而灵魂的不朽,和有关正义、美、真理的特定原则也在这段时期开始出现。《会饮篇》和《理想国》被视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录的重要部分。

4、但是,因为苏格拉底主要把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进而否定一切自然哲学的可靠性,因而其辩证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5、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是精神的实体,但同时又是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在其学说中,以“理念论”和“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

6、自施莱尔马赫批判了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之后,苏格拉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初,很多希腊哲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如罗般(L.Robin)④、泰勒(A.E.Taylor)、伯奈特(JohnBurnet)、迈尔(H.Maier)等,先后撰写了相关论文或专著。伯奈特和泰勒的立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主流看法:色诺芬有关苏格拉底的记述对重构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几乎没有用处,柏拉图的对话更符合历史上的真实的苏格拉底形象。尽管对柏拉图的对话所呈现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不是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存在不同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柏拉图的对话是研究历史上的真实苏格拉底思想的有价值的资料来源。

7、苏格拉底喜欢使用反问、辩证、归纳等方法来与学生讨论问题。他面对的是真理的“无知”态度,以让自己更好地去寻求真正的智慧。

8、接下来几篇则被视为过渡期或转型期的对话录:

9、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特点

10、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PaulWolff)193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57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71年以来,他一直执教于马萨诸塞州大学。授课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沃尔夫编、著有21部著作,内容涉及康德哲学、社会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休谟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等。其著作被翻译成超过12种语言,销售量超过75万册。

11、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不断追寻真理,终却得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释怀的结果——除了他本人。也许我们还需了解一下他追寻真理的真谛。

12、这时,哲学以新的形式又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知识体系上,不过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替代了科学的、分析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不赞同用“分析的”方式来解答哲学问题,因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形而上学”。于是在哲学学说内部,“辩证的”与“形而上学”进一步对立。

13、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那些真正的形式是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14、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15、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6、“知”“行”合一的哲学

17、⽣活得好的⼈,是那些努⼒活得好的⼈;幸福的⼈,是那些那些意识到⾃⼰在越过越好的⼈。

18、苏格拉底的哲学座右铭“自知”又可理解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对其世界理念的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之一是用人的理念。因此,理念是认识,即对理性的认识,“自我”就成为了一个知识体系,是认识自我的理性本质。

19、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论与当时的雅典民主制度有很大的冲突,他虽然在法庭上做出了有力的申辩,但还是被判了死刑。在当时他是不被理解的,当雅典的民主制度衰落之后,他们才为苏格拉底昭雪。他的哲学思想也流传了下来,对后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学者们很早便在研究为何苏格拉底从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古希腊文明在进入苏格拉底的黄金时期之前便已经有数百年成熟的读写技术历史了,数十名其他诗人、哲学家、科学家、和诡辩家都留下大量著作和文件残稿,但苏格拉底则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因此许多人还怀疑苏格拉底是个半文盲。在《斐多篇》里,苏格拉底暗示他的哲学思想是来自于一名大声朗诵一本书的人,他说那个人告诉他书本的作者是阿那克萨哥拉(斐多篇 97c)。而在《申辩篇》里当柏拉图替自己辩护时,他则批评阿那克萨哥拉所主张的太阳是一颗石头、地球是一个圆柱体的理论根本毫无价值(《申辩篇》 26d,e)。苏格拉底坚持这些不敬神的言论并不是他所提出的。

五、苏格拉底的生平介绍

1、40岁时,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入五百人会议(贵族会议被剥夺权力后,雅典城邦实行了直接民主制度,公民大会对一切重大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同时设置了五百人会议,管理港口、军事设备和其他公共财物,并为议会准备日程。五百人会议每年抽签轮换人选。这种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

2、诺齐克强调这是低度基本的合作原则。他完全肯定在人类的伦理生活中,还有其他更高的道德追求,例如对个人内在价值的肯定,对他人无私的关怀与爱,以至成圣成贤等。但他强调,在这些高层次的价值问题上,政府必须保持中立,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去到这里,诺齐克告诉我们,充分实践这种尊重伦理的,正是《无政府》中所论证的功能上小的国家(minimalstate)。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协调我们的合作;只有守夜人式的政府,才可以既保障我们互惠的合作,又不干预我们的个人自主。时隔二十七年,在他后一本书的后部分,诺齐克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要为他第一本书的政治理想进行后的辩护。

3、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如此便可以确定他的哲学家身份。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之一。曾被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极力推崇,苏格拉底的历史重要性可想而知。

4、学院的名字与学院的地址有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5、苏格拉底天资聪颖,而且特别好学,不久就学会了雕刻。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幸好有一位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们,使未成年的苏格拉底在雕刻之余有了学习的机会。

6、第三节威廉•佩利:设计论论证

7、第二节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抨击

8、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为他平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黑格尔则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9、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10、今天我们将继续跟大家分享——希腊负盛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11、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苏格拉底曾参加了三次战役,并在波提狄亚一役中救了他的弟子——著名将领西亚比得的生命。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斯巴达扶植下,以克里提阿斯为首的三十个大贵族在雅典实行专制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十暴君统治”。从政治上来看,苏格拉底是当时雅典农业贵族思想的代表者,他拥护专制制度,坚决反对民主。因此他支持他的学生克里提阿斯的统治。“三十暴君统治”时期,施行恐怖政策,迫害民主派;当权八个月后被雅典民主派推翻,克里提阿斯本人战死。

12、就当时希腊思想环境来说,“无人故意为恶”并不是完全背理,而苏格拉底所谓的“恶”,在语言学上来讲是“欺骗”,也就是说可理解为“无人故意欺骗自己”。这里所说的“趋善避恶”与经验功利主义理解并不相违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及至古希腊人的立论基础。

13、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表明了实践的主体与知识之间有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无法克服的矛盾,人的德如要成为真正的知识,仍需面临与万物始基一样的问题。知识只是经验与科学的。历史的辩证讽刺在于:苏格拉底认为只要把哲学带回人间,就可得知真理,但事实却是人的伦理、首先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要探寻其“本源”,结果也与自然哲学一样了。

14、第三节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15、生产的(劳工)—一般的劳动者、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这些工作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16、但是,苏格拉底把巴门德斯所提出的“一”演变为精神性的“单一”,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演变为精神层面的“单一”。既然物质世界中的万物,无论什么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分解,那么这种不可分的“单一”只能从精神世界中去寻找。“原则”上的不同并非指其程度不同,而是指其遵守着的准则的不同。

17、随后,记者来到这家名为蓝保能源的公司了解情况,该公司负责宣传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初竖好这座雕像后他们才发现这个问题,目前公司正在安排重新雕刻雕像的底座。

18、三篇文字均选自《哲学的盛宴》一书,转自“哲学园”,感谢老蝉的录入和编辑工作。罗伯特·艾伦为英国人,哲学园误作美国人,这里更正过来。

19、-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20、苏:这些行为都不能放到正义一栏吗?

1、苏格拉底是一个至死都要追求真理的神圣之人,在历史的地位上,西方的苏格拉底几乎可以与东方的孔子平行,同时,哲学家以及历史学家们,把苏格拉底生活的这个时代称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可见苏格拉底之伟大。苏格拉底真正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2、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3、第一节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