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其六(精选106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12-05 07:13:46 浏览

一、王昌龄的诗从军行

1、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2、王昌龄《从军行》经典边塞爱国唐诗

3、关山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4、táng dài :wáng chāng líng

5、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6、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7、翻译: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8、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9、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10、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11、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12、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从这句可以看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13、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14、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15、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16、B解析:(解题思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逆否命题为:“若返回家乡则攻破楼兰”,所以“攻破楼兰”是“返回家乡”的必要条件.

17、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8、铁血柔情:此诗主旋律是雄壮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铁石,毫无亲情、爱情可言。本诗从“杨叶楼中不寄书”(杨叶楼,应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楼)开始,转入柔情款款、音韵轻柔舒缓的另一个乐章,词语也清丽起来,像“杨叶楼”、“莲花剑”、“海外明月”、“天边落花”等,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渴望已久的家乡,想起那楼头窗前终日翘首凝望的红颜佳人。

19、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20、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二、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其六

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答映衬或衬托也可)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2、从军行,军行出龙庭,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5、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6、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7、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8、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9、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10、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1、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2、《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人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13、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描写了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14、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5、从军行共七首,每一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16、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17、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8、意象宏阔:唐代边塞诗多有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的特色,本诗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等句,都写得气势磅礴。

19、从军行节奏可以划分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从军行》年代:唐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三、王昌龄的诗从军行七首

1、(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2、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3、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4、从军行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使得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守边将士们经历着漫天的黄沙,虽然身经百战之后铠甲磨穿了,但是仍然斗志激扬,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5、在远古的时候,一天,上帝发觉人类的道德意识越来越糟,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十分生气于是决定用洪水把人类全部吞没。但到四面八方仔细查访,后了解到有一对叫诺亚的夫妇道德良好,结果上帝把生存的权利赐给了他俩。上帝令人通知诺亚夫妇,准备一只方形大木船,备足干粮和饮水,并挑选各种动物一起载到船上。洪水来时,世界上的生物都未能逃脱这场灾难,只有诺亚的方舟仍旧在水上漂流。过了很长时间,洪水渐渐消退,远处出现了高山、岛屿、陆地。诺亚夫妇很高兴,就将船上的一对鸽子放飞,给它们以自由。不久,鸽子飞回来了,并衔着一根翠绿色的橄榄枝,意味着大地恢复了生机,一切都归于和平。

6、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9、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0、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11、乐府诗,出自《全唐诗》,作者为李昂。全诗共272字,激越豪壮,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军中乐章,能从中感受到大唐盛时那贲张的血脉。

12、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13、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14、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15、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16、《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17、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颈联紧紧接颔联,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尾联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18、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9、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0、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是依照古诗(汉魏六朝的诗称作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即不讲求平仄、对仗、用韵和字数。与之相对的就是近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有很多,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另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虽用的是乐府旧题,但其实是近体诗,因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四、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其三

1、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2、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3、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4、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5、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6、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

8、《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为五言律诗,写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和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9、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10、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11、从军行的创作背景是在唐高宗年间,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的吐蕃人、突厥人。因此就有了描写边疆战士生活的从军行。

12、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3、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14、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15、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

16、《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不畏艰险,仍然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从军行·其四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7、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18、《从军行》(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19、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20、表达了作者和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守边战士们不畏艰苦,以及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五、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其一

1、《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4、基调昂扬:此诗作为盛唐的边塞诗,透出一股立功立业的高昂之气,虽然战事艰苦凶险――“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虽然思乡思亲情切――“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但是众将士抱着“匈奴未灭不言家”的决心和斗志,不把敌虏首脑打得投降(单于系颈)不罢休,这句“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说得相当豪迈,和李白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当年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

5、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6、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7、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抒写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全诗意境开阔,风格壮美.

8、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9、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10、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落日更萧条,北方动枯草。

11、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2、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13、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14、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15、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6、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17、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18、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 《闺怨》 等。

19、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20、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2、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3、《从军行》——卢思道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4、谁为吮痈者,此事令人薄。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

5、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6、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