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人物王阳明简介
1、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2、虽然经历了生死,但是因为自己的职责在身,王阳明还是去了龙场,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3、但是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4、王阳明心学核心的有三个概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5、王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6、我们不说王阳明有所畏还是无所谓,有句老话说的好,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7、何必事事格物?不如关注内心。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是“知行合以致良知”,他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强大的内心,能够使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8、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9、(百道编按)和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阳明从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起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却不能不承认其事功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微而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统治出路,却不能不成人王学的积极因素。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千古一人王阳明》,在历史中梳理其血肉,以使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神内核。
10、曾孙: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11、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后来被贬,后来又平定江西、平定叛乱、立院讲学,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12、唐伯虎有一颗骄傲的心,他坚决不去干那个县衙小吏。唐伯虎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从此开始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13、历史上谁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14、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15、这才是他厉害、伟大的地方
16、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17、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年幼的他站在父亲书房说出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他读过的兵书,学过的道理成为了一柄尖刀守护着他珍惜的百姓和国家,他悟出的心学引导着千千万万人找到自己的道路,他的成就甚至超越了无数的帝王,他的光芒将会照耀世人,千秋万代,他是当之无愧的明清第一牛人。
18、王阳明在11岁时,与家人上京的途中大显作诗才华;12岁在课堂上开始立志做圣人;17岁在结婚当晚,与道士聊天忘了洞房之夜;28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19、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第二点:百死磨难。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20、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也曾感慨:“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毋庸置疑,他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他对后世的大贡献,是用自己跌宕人生顿悟出的,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就是这个阳明心学,影响了我国500年来的无数英豪,让孙中山和都一生敬仰;
二、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1、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玄孙:王业洵(王先进嗣子)、王业弘(王先达子)(2)(8)
3、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4、王重阳是金庸系列小说人物全真教开山师祖,曾一人单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进而获得保管九阴真经的权利。死后其师弟保管真经不力从此天下大乱。王阳明是历史人物。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据说此人是中华五千年的完人,纵观历史此人不贪财不好色不贪功不求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又心系百姓上阵杀敌建功立业而又不因不能领功而记恨小人真大人也,其书法文章也是相应专业的入流人物。有兴趣的自己百度下。
5、1924岁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阳明的心学后,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惊叹其文章的气魄,在原来的100基础上又加上5分。
6、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龙场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么意思呢?
7、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王阳明是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被我们目前教科书为忽略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心学”可以说是继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一个制高点。同时,王阳明还是一位军事家。
9、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3)
10、用我自创的一首诗来回答吧!
11、画面加解说,加入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历史人物类纪录片大多喜欢采用这种粗暴的格里尔逊模式来展示历史。解说词往往压倒画面,一个如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性,将历史配合画面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以这样的姿态向观众走来的人物,总是自带圣光,有着常人无法靠近的神圣性。让人敬仰,唯独失去了一份亲切感。
12、所以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人性!
13、在那个年代,人生都被设计好了:科举,入仕。唐伯虎对自己是颇有信心的,他天资聪颖,16岁考中府试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参加乡试,再获第一名,从此人称“唐解元”。
14、中江藤树虽然对王学左派的“良知”学说产生了兴趣,但是他并没有超班照抄,而是选择性地吸取了其中的精华,在这一点上,日本学者的做法确实值得推崇。
15、1489年,王阳明待着妻子回老家,路过广信时便去拜访理学家娄谅:“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道:“朱圣人书中自有答案。”
16、王阳明心学对中国影响很大,但他的“良知”更多是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思想的框架上,更多在一种道德,伦理范围内,对于不需要对外“格物”,所以在科技的探索就显得无力,这点他比不上朱熹。
17、但是,一枚硬币拥有两面,在把王阳明引到观众面前的同时,王阳明本人实质上也在这样的形式下被消解。
18、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他写的字有俊爽之气,而且还著有有《王文成公全书》。
19、《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20、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难中磨炼的一生,是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的一生。他的挚着追求,奋进向上,尽身尽责,是常人难已想象的,给他“超狂圣人”之称一点都不为过,名符其实!在此,值得还有特别要说的是:王阳明讲学开课,作的一首“开课之诗”,是一首拼命讲学而很有自信的诗句!值得欣赏:
三、王阳明经典的十句话
1、灵峭九万丈,参差生晓寒。
2、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3、于是我就有了很多感触,写了一两篇小文章。随着配合他们拍摄的深入,去到了贵州、阳明洞、阳明小洞天、何陋轩这些地方,感到很震撼,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不够,研究不够深入。再后来去了广西,发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王阳明的评价也很高,这点不容易。回来以后,我觉得江西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地方,作为江西人,对于王阳明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
4、(2)儒家、释家、道家,至明代由王阳明融为一体,成为心学。
5、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而且王阳明与湛若水交往甚密,进行了长时间的学术论辩与切磋,而影响王阳明。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6、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7、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南赣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8、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9、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10、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行”,就是去认真做一件事,学理论的这个探究“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行”了。在学理论中存在着“知行”,去实践存在着“知行”。
11、江西崇义:石门框(明代)
12、从此不断完善他的哲学思想——心学,弟子满天下,重要他不像其他书生脱离实际,王阳明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
13、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14、心即理,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15、而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能将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做到如此的,或许也只有王阳明一人!
16、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突然有一天风雨之夜,和几十年前王阳明出生的情景一样,天空突然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17、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8、王阳明说:“你家有高堂老母,不在家孝敬老母,在这对么?”
19、大师王阳明:与年轻人的跨时空对话?
20、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四、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
1、王阳明:“你想他们么?”
2、悟出了自己的道,王阳明的内心得到了久违的平静,他开坛授课,把自己的道分享给大家,公元1509年,王阳明任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在刘瑾伏诛后,他一路升迁,从南京刑部主事做到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从此开启了他军事家的新篇章。
3、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4、王阳明拖着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身体,在前往贵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刘瑾派来的杀手。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终躲过一劫。
5、唐伯虎和王阳明同处一个时代。从历史地位上来说,如果说王阳明是划过长夜的耀眼彗星,那么,唐伯虎只能算是流连于花花草草之间的一只寒萤。但后人眉飞色舞谈论更多的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却少有人知道,天下还有一个王阳明。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6、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突然提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你其实就可以这么理解,他问的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7、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8、那位心学大师身上的历史尘埃,在我们一次次地触碰中抖落。大师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同我们坐而论道,交流成长心得,形象逐渐清晰却倍感亲切。
9、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
10、 某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玩,朋友指着岩石上的一朵花问:“你说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这花开花落,与我何关?”
11、本书作者方志远,1950年2月出生于江西吉安。是史学硕士、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多年来不仅笔耕不缀出版了多本研究明代风土人情的著作,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各大报纸上发表史学评论10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的《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等,多次被央视官网评选为受欢迎的“百家讲坛”主持人。
12、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13、A:大家看到我的书封面有山有水,有云朵月亮,还有一个明,日月明,因为我对明史比较熟悉,另外王阳明的名字也有“明”字。至于每篇的标题都是三个字,这一点纯属偶然。我去了很多地方,阳明洞,祭风台,观音桥,白鹿洞,正好全是三个字的。我就想把这些地名当做一个时间节点串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后来写到一半回头看的时候,发现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地名来标示。当然我避免出现名字重复,所以就这样用三个字做了一个串联。
14、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5、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6、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17、姚谦王小峰严明韩煦绿茶
18、王华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走火入魔,便想着给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让他去江西结婚。结果王阳明结婚前一天闲逛,碰到一个道士,聊着起劲把结婚的事给忘了,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南昌,民众惊呼:“真乃一异人也。”
19、李洁班宇王雪瑛阿乙汪朗
20、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五、王阳明心学40集完整版
1、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2、点上方(子夏禅)关注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3、王阳明的政学生涯跌宕起伏,在江西的许多地方都有做过地方官,而且还平定了叛乱和贼匪,他在江西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以及历史遗迹您是怎么把这些写到书里面去的?
4、贵州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在这里,没有粮食,王阳明只好自己动手种菜耕田,没有住所,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逐渐忘记了功名利禄和都城的繁华,他把心放沉,开始享受着可以潜心思考的时间,思考起自己之前没有思考出结果的圣贤之道。
5、王阳明在儒释道兜兜转转,不断研究。其实梦想也是,想做侠客,想做将军,想做诗人等等,不断在试错。没有前面各种的尝试,不可能有后来的心学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