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习录
1、当读(chuán)时,意思是:
2、想必大家都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应该都依稀记得里面有个专横跋扈的宁王,这个王爷在电影中没造反,但在历史上,他真的造反了。
3、《传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上的花树问他:天下没有心理意识之外的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己开放自己凋谢,和我的心理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和你的心理意识都是一样虚无的;你来看到这花的时候,那这花的颜色就真实清晰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理意识之外。
4、发达国家也许并不知道,随着发达而来的那些物欲横流、变化与动荡、人心不古,都市渐成丛林等现象。如何才能握有一把“尚方宝剑”,既能做到明哲保身,又能活出一种无愧于先祖,无悔于后世的光明人生?他们不懂小到为人处世,中到立业齐家,大到平治天下的全方位智慧是比经济和科技发展更为要紧的大事。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王阳明的《传习录》这部著述中找到答案!
5、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极为重视《传习录》的版本。
6、常言道三十而立,而三十岁的王阳明仍然一脸迷茫、一头雾水、一事无成。不仅如此,他还得罪了朝廷有名的太监刘瑾,结果是不仅挨了大板,还发配到当时的烟瘴之地偏远山区贵州,一待便是三年!
7、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8、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9、●(听学·传习录)教化先行,风俗可美(39)
10、|娱有理|ID:baodian818
1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GTR6qV42QPb0WvyEsGUiQ提取码:cepi《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12、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13、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4、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15、●(听学·传习录)吾日三省吾身(13)
16、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7、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8、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19、毛主席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厉害的人物。”
20、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孙应奎撰)、传习录序(南大吉撰)、传习录序(徐爱撰)附南逢吉识语卷上:卷卷卷三卷下:卷卷卷卷四叙传习录后(蔡汝楠撰)卷首题:同邑門人孫應奎重刊,卷末题:門人蔡汝楠校
二、传习录
1、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2、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4、王阳明要做的就是引人“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召回“放”出去的心,让心回归本位。
5、外围打拼一生,不如核心奋斗一年。
6、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7、(释义)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
8、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9、阐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就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发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10、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发展高峰。对一个受传统理学教育多年的文人而言,能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完成一次如此彻底的思想突破,不得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人们开始从单一的理学体系中解放出来,并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来思考问题;明代的哲学思想,也从此多了一个参照系。自“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始终讲学不辍,弟子广布天下,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大学派。直到今天,在当代新儒家中仍具有着深刻的影响。
11、 该书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书结合并吸取近年来新收集整理的王阳明文稿、资料及研究成果,亦参考比对了其他版本的王阳明文集,并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
12、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3、(解读)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4、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15、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6、30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17、●(听学·传习录)心即理,致良知(4)
18、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9、23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0、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三、
1、《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着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2、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3、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4、在这个物质欲望过剩、精神价值稀缺的年代,人人常说身不由己,然而己不由心,身又焉能由己呢?
5、在历史上,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6、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7、阐析:有人问王阳明:“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
8、7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9、●(听学·传习录)减一分欲,明一分理(6)
1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读史开眼界|ID:dushikaiyanjie
12、纵观世界,国与国之间,经济与科技追来比去,似乎各有差距,人们只看到社会发达程度的差距,却没有看到这些差距的短暂性,以及社会发展的背后根基,终都是文化根源主宰着的差距。在每个国家都拼命的争取经济与科技发达的同时,只有少数国家的在思考何为“不能”?何为“不为”?
13、在这里,静观世界风云,读懂中国时局。
14、阐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初的混沌与原始状态,延伸意义就是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人的真、善、美。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15、阐析:人心是天渊。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
16、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17、25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18、D解析“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意之所在”“意在于”等信息说明王阳明突出“意”,即人的意识的作用,D项正确。
19、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20、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四、
1、●(听学·传习录)对症下药,从心开始(16)
2、自阳明心学问世起,500多年间,不仅风行华夏大地,而且还风靡整个东亚。到现在依然火遍大江南北,东西两岸。
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5、那么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个什么概念呢?
6、您的心灵伴侣,贴心.暖意.温馨。
7、明嘉靖三十年衡湘书院刊本83MB,黑白9MB
8、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心里感知到的一瞬间,心头的一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