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全文翻译(精选112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4-02-02 09:39:55 浏览

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1、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4、匹夫不可夺志:既是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8、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9、颜渊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和行动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称赞你为仁人了。

10、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2、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13、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14、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15、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16、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自己。)

17、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9、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指吃饭。)

20、(1)答案:因孔子说“人而不仁”则不能用礼乐,可见“仁”是根本,礼乐是外在表现,有了仁德,礼乐才有意义。反之没有仁德,即使行礼奉乐,其中也无法体现仁德,无法起到教化作用,也就没有实质意义。

二、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全文翻译

1、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2)答案:“文”“质”配合均匀适当正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即肯定“质”,也肯定“文”,更要求“文质彬彬”的调和均衡。

5、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出自《论语七则》原文选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7、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8、彬彬:物相杂而适均,此处指文质配合均匀适当的样子。

9、试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10、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学习,希望能像他一样,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一样的过错。"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

14、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6、焉(yān):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7、要选择好的老师,跟随他学习.要终生学习,不可懈怠.要讲信用.要学会举一反

18、(解析)事:古义,实践;今义,事情

19、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20、试译:孔子说:“射礼的要旨不在于中靶,动用劳役也要各尽所能,这是古代的规矩。”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二年级君子食无求饱

1、好(hào):喜欢,爱好。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解析)小子:古义,学生;今义,男孩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5、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温故而知新(故、新:都是形容词做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8、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9、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10、论语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如果开篇前为“子日”“子谓”“孔子谓”笔字,则直接取谈话内容中前两个字,如果开篇固定词组或人物名称为一个字,则取前三个字。

11、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4、(2)答案: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直理,以求道,行道为己任,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辞。

1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16、夫:那。(小子何莫学夫《诗》?)

17、(2)答案:本章要求践行仁德就要按照礼规定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使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

18、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0、(1)答案:本章提到“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践行礼的要求就能实行仁德。所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具体内容要由礼来规定,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四、论语十二章高中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2、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4、(1)提问:这一句中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行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中?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文翻译注释赏析

6、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8、天下归仁焉: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归,称赞,称许。为仁由己:为,做(符合仁的行为)。

9、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10、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1、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小弟以为这所乐之道有二:

13、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4、《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5、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16、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17、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9、①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人。

20、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五、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6、经济:孔子提倡理性的义利观,推崇“重义轻利”的思想,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孔子并非认为君子不能追求利,而是认为君子取利应建立在”义“的原则上。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8、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

9、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10、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更接近第一种,故多数说法中将其翻译为“真理”。

11、(解析)平地:古义,填平土地;今义,平坦的地面

12、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1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阐述了读书求学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1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5、“逝者如斯夫,…”讲要珍惜时间。

16、B.君子喻于义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7、(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1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9、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0、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1、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2、怎么学才能算得上是好学,孔子用颜回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3、解释: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4、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5、B.“于”,介词,在/介词,从。

6、(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7、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1)提问:这一章表达了孔子思想中的什么道理?

10、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12、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