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线阅读(精选96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4-04-30 07:10:38 浏览

一、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当他生命中的一个女人倾述:我本来可能很爱你,但是你破坏了……

2、不安积累起来,成为汹涌的波涛。

3、第二个论断是: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4、总之,人们把叔本华看成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然而,对于人生,叔本华从来不悲观,相反,他一直是积极的。

5、但幸运的是庸俗的大众在孤独的卓越者的引领下,整个世界的文明却不知不觉地又向前进了,也许尽管是非直线的而是有可能曲曲折折的样子。

6、对某种东西的欲望、得到后的短暂满足感,无聊和下个欲望的追逐。

7、和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生活

8、每个人都是一面面向天堂,一面奔向地狱,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丢掉自己身上向下的部分而仅仅追求向上的部分。

9、欧文亚隆试图给出另一种解答。

10、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

11、尽管我们不愿意接受,也必须承认,因为这是惯性的作用。

12、而母亲的家庭比较起来非常普通,以敬畏的眼光看待叔本华家族。

1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14、佛陀的终极指向是《心经》中的关键词——“五蕴皆空”,并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凡人要想真正悟道,难于上青天。而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于尘世间的幸福如何获取,并且给出了普通人颇为可行的方法。

15、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16、叔本华把人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自己的,另一个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幸福的决定因素,占了99%的人自己,也就是说,你的性情、精神、性格、身体、那些完全属于你的人,无论你是否幸福。

17、行文至此,读者或许纳闷我为什么突然写这样一篇文章。起源于拼多多发起的一项大型正版图书补贴计划——第三季“多多读书月”。4月20日起,在拼多多搜索“多多读书月”,即可进入活动界面,抢购平价正版好书。

18、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19、我几乎每年都重读一遍这本书,常看常新,每次的领悟都不甚相同。当今情势,内外皆迷,重读此书,不胜唏嘘。古人诚不我欺也。

20、生命就是不断转动的意志之轮,

二、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线阅读

1、大家的诘问让菲利普隐隐不安。

2、叔本华哲学家,有句话说伟人都是孤独的。再看这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叔本华看来孤独和庸俗相反。承受孤独而成功,伟大,屈于庸俗而归于平凡。这仅代表个人观点

3、相反,我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

4、似乎到了90后和00后,朋友突然成了一种特殊品。

5、孤独的人,是否只能选择叔本华的思维方式,以哲学的理念恪守自我孤独?

6、《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7、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8、他常常一个人伸着腿,躺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他常常一个人抬头望天,静坐在苹果树下,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万有引力问题;他常常一个人手握灯光,端坐在实验室里,目不转睛地观测一个光的反射原理。

9、这个世上流行的不再是对朋友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

10、他开始发展自己的悲观主义哲学。

11、正如叔本华说的,"那些完全、真正的来自灵魂的安宁和平静,是这大自然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莫大的恩赐,然而它只有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拥有。"

12、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13、哪怕这种联系是虚假的,因此有些虚假的友谊是有存在的道理的。

14、大抵每个人的人生中不被需要、不被理解、孤独而又荒芜的时光,但是与“孤独”相比较,更可怕的是“庸俗”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我们与其在庸俗中迷失自我,不如在孤独中潜心修行。

15、有人说,我们只是平凡的劳动者,没有科学家的崇高理想,我们逃避孤独,只是为了朋友间互相取暖,安抚受伤的心灵。

16、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浮士德》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对这一命运他们有时会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随着年岁的增长,在这方面做到“让自己遵循理性”变得越来越容易和自然。当一个人到了60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17、他也谈人世间的名利,也并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谈论人生和名利的关系,名利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名利,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近,因为他不是在否定我们所肯定的东西,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东西。

18、有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周国平就是其中之一。说这些话的人,往往是人类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否认这个看法的人,他们既非孤独,也不承认自己的庸俗。他们是人群中抛头露面,风光无限或者有这样的追求的人。他们通过结交网络巩固和提升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坚持自己的追求。人们都无比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他的追求是世上无比崇高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诋毁,有些人还会贬低与自己的信念相对立的事物。叔本华迷恋于自己的孤独,而楼上的回答者迷恋与自己的追求的某种信念。两人多少有些相互诋毁。如果自己的信念是无坚不摧的,那就不需要任何反衬。我本人虽然孤独并且欣赏自己的孤独,但一般不会轻易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做出较负面的评价。这样才够清净。

19、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20、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三、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聚集在一起

1、记得上大学时,第一次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觉得叔本华的思路和佛教的思路很相似。又找来《叔本华传》,据说,叔本华的书房里,放着一尊佛像,以及康德的塑像。哲学史上,常常认为叔本华是第一个将东方思想融入欧洲现代思想的哲学家。

2、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3、当一个人到了60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4、本活动合作平台:文化之源

5、在这种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6、同样,布鲁诺也表示了这一意见:“在这世上,那些想过神圣生活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过:噢,那我就要到远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诗人萨迪说:“从此以后,我们告别了人群,选择了独处之路,因为安全属于独处的人。”他描述自己说:“我厌恶我的那些大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隐居,寻求与动物为伴。”一句话,所有普罗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人都表达了相同的见解。

7、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8、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9、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有很多都是建立在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

10、在叔本华生活的年代,黑格尔作为哲学界的大腕,成为了哲学界的主流,大家都认可黑格尔,至于叔本华,谁知道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11、甚至温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独特、神秘的语言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意思:

12、他也可以将痛苦和执着真正的放下了,因为他找到了进入人群的真正意义。

13、独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独处不分聪明与笨绌,老、中、青年都有。独处不是狐独,是喜欢在人群中,有自由空间,做自已喜欢的事,远离喧嚣,静极而思,寂有所想。我不是聪明人,一个八十多岁老人,有人陪伴,但喜欢独处。一个人狂街,一个人旅逰,一个人看书,看头条,看电视,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浇花弄草、养魚。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见解,没必要合群。独处是智慧的沉淀,成熟的标志。会独处的人,才有超越的工作能力,遇事不依赖,有事自己扛,无事静思过。我虽年高,但心理年轻,不服老。八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衣娤,五十岁的时尚,四十岁的追求,三十岁的理想。独处,也是人生超越式的最高级领悟吧!

14、母亲最终下了逐客令,让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两人生前再也不再相见。

15、“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叔本华写道。他处在远离众人的高山,宁可忍受孤独和寒冷,去避免他人带给他的刺伤。叔本华的选择,和他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欧文亚隆写过心理治疗小说《叔本华的治疗》,包含有叔本华的心理传记。

16、在他看来,群居生活意味着不得不牺牲独特个性,放弃自身存在的丰富价值。一个人的思想越丰富,他为群居付出的牺牲越大。

17、当菲利普屡次用叔本华为自己思想辩护,欧文亚龙的小说代言人朱利斯追问:你自己的感受呢?

18、在文章中,叔本华所写的,其实论证孤独的意义。他把高贵和孤独联系起来,而把群居与庸俗归为一类。

19、叔本华脾气火爆,他曾因受不了一个女裁缝制造的噪音而把她推下楼梯,导致她成为残疾,叔本华为此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

20、伯利恒是俗界,埃及则是孤独之处。

四、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什么意思

1、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真正的朋友该有的样子。

2、由此可见,大书店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卖叔本华的著作,所以只能流落民间。

3、"一晚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想通了,不值一提。谢谢你的陪伴。"

4、简而言之,普罗大众大体代表着庸俗,而卓越者大抵代表着孤独。

5、但当然,亚当并没有父亲和母亲!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独处对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码,当人来到这一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体当中的一员。

6、在那一刹那,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份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那么他一定是你真正的朋友。

7、此言(判断一个具体的行为是否道德,就要将其普遍化)差已!(判断一个具体的行为是否道德,就要将其普遍化)是(从众心理)的产物。自古圣贤多寂寞,唯有酒者留其名。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状态。圣贤之寂寞源于不(从众)。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8、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这一句话,“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9、他对性欲有强烈的感受,却因为和女性交往受挫,对女人有一辈子的厌恶。

10、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

11、叔本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观,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12、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13、但欧文亚隆用小说里的代言人朱利斯质疑,因为担心痛苦选择回避疏离,是否是生命真正圆满的解决之道。

14、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的伟大成就,大都是在他一个人,与孤独为伍的时候实现的。

15、这类优异、突出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只存在于人性中的最丑陋、最低级,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后一类人拉帮结伙组成了群体,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这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试问,与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么喜悦和乐趣呢?

16、你一旦离开人群,孤独便会回来,压抑、难过随影而至,并没有真正地摆脱孤独。

17、母亲在叔本华出生后,很快就厌倦人母的乏味角色,开始渴望自己热情的人生命运。父亲顽固而冷酷地限制她,却因为焦虑和绝望走向死亡。父亲死后,母亲逃脱了婚姻的囚笼,开始了自由的沙龙生活。

18、叔本华说的:"一个人不可能跟除他本人以外的任何人保持完美的和谐,甚至包括他的朋友和他最亲密的伴侣。"

19、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这样写道。

20、要么就鹤立鸡群,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五、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原文

1、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时也大都结束了。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

2、但比较奇怪的却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东西,却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给弄出来了,就把整个智慧的框架给奠定了,往后余生,都是在查缺补漏。

3、“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外在环境或外部事件,对两个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在无限相似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还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不合群是表面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5、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瑕”。印度的一句谚语说:“没有不带茎柄的莲花”。所以,独处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不过,这些不便和麻烦与跟众人在一起时的坏处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6、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7、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8、《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9、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10、越是高级的人,越是“不规矩”(深度好文!)

11、但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12、这种观点和东方佛教有相似之处。这也使得叔本华在晚年更加认同佛教。

13、面对这样的人,如果我们的格局没有达到一个包容万物的境界,最好的办法就是正视自己的内心。

14、孤独里成就伟大的,还有德国哲学家康德,丹麦儿童故事作家安徒生,荷兰的画家梵高,以及我崇拜的德国伟大哲学家叔本华,他们的一生是孤独的,但又是充实的,伟大的。

15、长期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微笑,久而久之,我们会给自己带上隔绝内心与外界的面具。

16、对朋友的痛苦、不幸,你会抱有一种强烈的、客观的、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和不计回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