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籍(精选6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4-05-14 07:13:53 浏览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到了民国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民国文人中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民国时期的文人们的发展情况及其作品中受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学发展状态以及我国文学整体发展动态和脉络,这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3、沙汀:《淘金记》(1943)

4、《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5、1吴梦窗词笺释 宋·吴文英,杨铁夫笺释 广东人民1992年

6、《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7、《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8、蔷薇园 ﹝波斯﹞萨迪 人民文学1980年

9、·作者的声音是所有(主人公)这些思想、这些声音的独特综合

10、·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P4

1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12、杨希帅,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清华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在《当代文坛》《新文学评论》《粤海风》《文艺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专业论文随笔若干。

13、康拉德《黑暗之心》,智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刘冰雁报告文学选 刘冰雁 四川人民1980年

1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第一章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语篇,巴赫金在这里和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想进行着争辩,对话。众声喧哗’的、充满了享乐欲望的文化,即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carnival)式文化。”巴赫金关于“多声道”或者“众声喧哗”的理论,考掘和辨析我们听起来有些嘈杂的声音,来倾听和领悟

16、《明诗选》 袁行霈选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17、《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18、鲁迅:《呐喊》(1923)、《彷徨》(1926)

19、1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张草纫 笺注 上海古籍1999年

20、黄庭坚选集 宋·黄庭坚,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1991年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籍

1、·作者进行长期大量的修改增补,于1963年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标为第二版,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2、《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1980年

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中国社科2008年

5、受戒 汪曾祺 漓江1987年

6、1看不见的城市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林2006年

7、对文学的形式创新需要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从文本出发,将自己的视野和感兴趣的东西和文本结合。巴赫金在对陀氏复调的分析中是灌注了自己的思想的。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对陀氏的小说的形式分析来流露出自己的态度。巴赫金抓到了陀氏小说中思想的表现形式——对话。

8、《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9、《宋词三百首》,朱孝臧选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1983(2000)

11、中国目录学史 姚名达 上海古籍2002年

12、艰难时世 ﹝英﹞狄更斯 上海译文1998年

13、西游记 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1955年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 人民文学1983年

16、·此书第一版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构思于1919年,1929年中在列宁格勒问世。

17、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

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桐城派文选 漆绪邦、王凯符等 选注 安徽人民1984年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读书笔记

1、《地下室手记》两级回旋中的绝境。

2、研究陀氏的文献的特点

3、阿城:《棋王》(1984)

4、巴赫金认为,生活本身是一种对白性现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如对白一般。他说“两个声音才是生活的基础,生存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0南唐二主词校订 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 人民文学1957年

6、鲁迅论创作 上海文艺1983年

7、小说里的思想为各个人物所独有,一切人物、思想意识等都在结构处在平等的地位,作者不把任何过多的重要思想留给自己,而是在整部小说里和小说人物“平等地”进行对话。作者的声音只是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音。主人公的声音不受作者声音的统治,而是同作者声音展开争论。在作品中,作者并不比主人公知道得更多,他的意识和视野并不大于主人公的意识和视野。

8、狄更斯:《双城记》,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9、艾芜:《南行记》(1935)

10、首先,这里有一个主人公当面回答另一个主人公隐蔽于内心的、不出声的尾白的对白。

11、野性的呼唤 ﹝美﹞杰克·伦敦 上海译文2003年

12、弥尔顿:《失乐园》 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3、时代背景我认为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而且就陀氏的作品里表现的而言,不仅仅是阶级冲突,最主要的是俄罗斯民族和整个世界——主要是西方——的冲突。这个西方不仅仅是指西方的资本主义阶级或制度,更重要的是启蒙精神和资产阶级发展与革命,要知道如果没有启蒙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也就不会崛起。

14、结构艺术上的紧张多变性和多元对位性(复调性,对话性)

15、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6、吉姆老爷 ﹝英﹞康拉德 上海译文2008年

17、《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9、1995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孟繁华、程光炜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