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
1、评点学生描写的第二次比赛场面,笔者呈现了“原著”第二次比赛的描写:
2、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3、让孩子爱上阅读写作何时开始?有何方法?
4、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教你十招!
5、雪渐渐增多。转过身,万物被雪深埋,远方隐隐约约透漏出几点青绿。我蹲下身子,抓了一把雪,缓缓合手,想要体验一下雪的冷暖。但就在刹那间我感到一股松软但又坚实的力量,松开手,只见他们牢牢抱成一团,无畏的望着我。我感到一种惊动,同时又似乎明白了什么。
6、没有人知道春天从什么地方开始。春天不像赛跑者那样有一个起点。大概是在艾佛格来的多水的荒野,在奥岐绰比湖以南,春天形成了,蓬勃了,蔓延开来了;在向北伸展时,步伐越来越有力,色调越来越鲜明。在这里,在美国的南端,春天的来临并不突然,不像有些新英格兰山谷那样,刹那之间便开满了罂粟科和毛茛科植物的花。在这里,时令的递嬗是缓慢的,季节的钟摆摆得慢,摆动的弧形线也不那么长。
7、(案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就围绕“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展开。学生在“一茎灯草”多耗油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对比、交流中,进一步领悟了严监生吝啬的人物特点。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8、古人云:“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意为,不模仿借鉴,就不会有新的发展。语文教材篇篇经典,写作风格突出。教师要把阅读与习作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有习作意识,从“写”的角度解读文本,透过文字参透表达之道。以此为立足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吸收范例的相似因素与有用经验,打好发挥创造性写作的基础。
9、大致说来,文本解读教学有两种路数。一种是所谓“串讲法”:按照行文顺序,带领学生从头到尾一句句、一段段读下去,其间穿插若干提问;另一种是“提挈法”:从文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关键处,通过纲领性问题或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这二者不是截然割裂的:串讲法,细读全文后,通常还要提纲挈领地总结要义;提挈法,在提出纲领性问题之前,也还是要通读全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点”与“面”所占时间比例不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思维顺序不同。
10、欢迎订阅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
11、v按照一定顺序写了吗?
12、乙:当然。我还能通过想象,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把静物写动。你听:我走在森林深处,觉得身边的树木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地跟在自己身后。这样写能表现我极度害怕的心理。再如,“橘子树背着黄澄澄的蜜橘,累得弯了腰,气喘嘘嘘地呼叫:“熟了!熟了!”把静态的橘树写动了,赋予了人的感情、人的行为、人的语言,把丰收的景象、丰收的喜悦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13、组内互读,对标互评,推选一位美即景作者全班展示交流。
14、这么一个吝啬的人,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如此吝啬的严监生,他的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办丧事吗?严监生的哥哥犯事逃了,知县到严监生家里抓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15、秋天的树叶是美丽的,让大地变成了一张充满活力、绚丽多彩的图画。(指导老师包逢祺)
16、生1:严监生听到出“钱”字就怒气大发,将自己见钱眼开的情绪发泄到了可爱温顺的猫身上。师:这就是常见的“以大欺小”的写法。生2:作者表面写严监生一声不吭,实际上他内心是生气的。我从“踢出老远”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师:这是常见的“以静衬动”的写法。
17、聚焦“原著”中的空白处、衔接处,引导学生想象、朗读等,可以快速理解名著中的言语表达方式,深度把握人物特点,唤起对人物情感的共鸣,真正走进作者,走进课文。
18、……当狂风来临时,它努力地抵抗……
19、交流明确:这段描写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众鸟纷飞的情景,从静到动,从少到多,写鸟的大小、颜色、动作和叫声等多个方面写出了鸟儿们活动的热闹情景。
20、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1、一二年级目前打卡的是全彩注音版的《爱心马戏团》,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的一部短篇童话集。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关注儿童心灵成长,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阅读。
22、如果请你来写你的一种文具,并用上“静中寓动”的手法,你想选什么?可以怎样写?
23、状物,还要讲出具体事例。请你写一种喜欢的物品,通过具体事例讲出它的作用。
24、如果说文中写到的材料是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的话,那么串联起这些散乱珍珠的就是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25、【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爱的还是湖。
26、月亮从窗外探进来,把我看了又看。
27、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
28、策略立足教材,辐射原著,
29、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晦暗,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鲁迅《故乡》
30、写动物还要写出故事,写出感情。关于动物,你能说出一段故事吗?你对它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31、甲:你这人纳鞋不用锥子——真行!”今天我跟你学会了不少知识。我也会把静写动了,你听:风来了,柳树甩着大辫子在翩翩起舞。我还会把动写静了,你再听:绿绿的大叶上,停着一只蜻蜓,像一架飞机停在机场上。
32、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3、v从多个角度写动态变化了吗?
34、看着眼前的雪,我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她的怀中。雪渐渐停了。我闻到一种高洁的香气,回眸望见了怒放的腊梅。在这冰冻的天地里我找到了我的钥匙,找到了解决的法门。一席柔雪,盖灭蛮怒,一记祥冬,挥手告别消沉。柔雪冬奇,牵起生命之源。
35、师:在单元学习之前布置了观察任务,你观察了什么?你的题目可以是——
36、呀,清悠悠的月光呀,一直凉到了我的脚底。(摘自《青年文摘》)
37、刘学,河北省迁安市大崔庄镇大崔庄小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热爱阅读、渴望亲近语文,向着阳光,努力自生长。
38、十二月,走过太多风景。想记录下来,后却没有记录。因为,那个清朗的早晨,当我看到成串成串的果实沉甸甸地高挂在清崛的柿子树上,我便知道,我的指尖再也无法流淌轻盈的文字了,至少这个冬天是这样。因为,那样的景致震慑着我,陶醉着我,令我欲语还休。我只把它们藏在心底,嵌在记忆深处。某个时刻,我还会义无反顾地踏上那片土地,膜拜那些我深爱的生灵。原来,世间种种,爱得太深,是不能用语言阐释的。
39、学生的第二次摔跤创作:
40、以静衬动:以静态的景物来反衬动态的.
41、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认真观察,用眼睛、用耳朵,用心……除了观察台上接受“采访”的“明星”的外貌、神态、动作,还要听”小记者“们问了他什么,“明星”回答了什么,观察“明星”回答过后,小记者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42、夜深了,各种动物也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时也被称为板球,更添了几分宁静。这听起来像鬼叫猫头鹰,听人毛骨悚然。
43、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44、语文教学界对“诗眼教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诗眼教学”为篇名检索到的论文共15篇(1991~2016年)。其中的大多数论文,仅以作品举例的形式,说明诗眼在诗歌表现力方面的作用。这只是对既有诗学知识的“例说”,原创性不大,只能说“诗眼”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另有一些论文,从自己的教学课例出发,提出了诗眼教学的若干策略。例如王君在《诗歌教学案例四则》中,通过四个课例片段,展示了四种教学策略:以诗眼整合教学内容、以诗眼提挈教学难点、以诗眼凸显教学梯度、以诗眼拓展解读空间。[2]这些课例鲜活生动、匠心独运,给人诸多启发。
45、(原著)严监生一言不发,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
46、哦,湿月亮呀。湿月亮!
47、甲:你别吹,举个例子让我听听。
48、“对不起,请让一下!”
49、《夏夜的梦》冰波著(大连出版社版)
50、作者先静态描写荷叶碧绿的颜色、柔柔的情态、逐渐增多的数量和它们像电视接收器一般张望着天空的形状。然后对荷花进行动态的刻画,如,“一朵花儿忽然笑出声来,笑得摇着脑袋,好像谁挠了她的胳肢窝。定睛看了,只见一只小鸭从荷叶下游出,又游走了。”还有那在黄色的花蕊间来往穿梭、传递信息的蜂飞蝶舞,更是灵动。这是一篇盛赞夏日荷花的美文。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运用动静结合绘景状物的方法,把人们常见的荷花描写得特别赏心悦目。
51、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52、单点对接,提升言语品质
53、选段话先用对比的方法写紫薇跟别的花不同。别的花在春天里都早已开放了,它却没有开花的迹象——它在积蓄着巨大的力量。然后写它在那么一天,力量爆发出来。先写花开得异常繁茂:“不是一朵一朵地开,而是一树一树地开。”再写花开得无比鲜艳:“哗啦哗啦,紫的,白的,红的,蓝的……颜料桶被打翻了,一径泼洒下来。”接下来写花开的动人姿态:“每瓣花,都镶了蕾丝一般的,打着好看的褶子。瓣瓣亲密地挤在一起,朵朵亲密地挤在一起,于是你看到的,永远是大团大团的艳。”作者大胆联想,从三方面写了出了紫薇花生命力的蓬勃,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54、(案例)《草船借箭》是原著《三国演义》的一个精彩片段,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言语,梳理、提炼出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让智慧的周瑜自叹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掀起了读《三国演义》的热潮,并在班级读书会上讨论“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一个神机妙算、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形象在孩子们脑海中更深刻了。如此的“阅读任务驱动”,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丰满了孩子心中的诸葛亮形象,也提升了利用信息组块进行阅读的能力,更树立起了从局部走向整体的阅读意识。
55、我们的脚步惊动了虎妈妈,它立即警觉地抬起头,立起上半截身体,耳朵像两只小雷达一样,转动着搜索声音的来源,眼睛很凶地瞪起来,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还把虎宝宝更紧地向自己的身体下边拢了拢。
56、【以静衬动的例子的片段】铺展思维:扣住一句展开,赏读全诗
57、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58、确定对象,补充题目
59、杰克是一位邮递员,他无意中把一封信的封口弄破了,他想:这下该怎么办?……他大吃一惊,原来信封上的收信人是“亲爱的上帝”。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想看看信的内容……“小偷偷了我的钱包……亲爱的上帝,你能借给我一些钱吗?……”
60、世界上有许多美好事物,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美好事物只是某一方面美好。比如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孔雀一开屏,后面就不太好看了。你看出水的荷,再看它水中倒影,就知道荷的前面与后面、正面与背面都是一样的美,荷的局部美,整体也美。荷的身上没有一处瑕疵。
6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2、请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同学们的课间活动。
63、比较法,是把看似简单的字眼,与它并非诗眼的时候相比较。例如“池塘生春草”的“生”字,不足以称为诗眼,而“绿荫生昼静”的“生”却可以,为什么?从中引入诗眼(句之眼)的特殊果:突破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把诗人细腻的心理感受灌注其中。[3]
64、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目的是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茂密的树林中歇斯底里地嘶叫,树林反而显得更加寂静;鸟儿在空旷的山谷间啼鸣,山谷反而显得愈发幽静.诗人将“噪”与“静”、“鸣”与“幽”进行对比,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夏日山林中的蝉噪与鸟 鸣,也写出了山林的幽深与寂静.
65、乙:这简单。我先给你说说怎样把动的写静吧。你听:葫芦飞船在层峦叠嶂间穿行,在明媚的阳光间飞舞,向着大海,向着希望奋飞而去。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一座接一座山峰、一道连一道山谷、一片又一片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
66、关于这个“静”字,我们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并不一样。一般人对这个静字,总是认为你坐着不动、不想,就是静。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动,即使我们表面不动,内在的气血也在动。我们睡着了,我们十二经脉的气血仍在运行,血管里的血液也在运行。即使在梦里,我们的头也一定会自动地动一动,所以我们睡觉时也在动,且不说做梦也是动。因此,在生命界,动是的,所谓静只是动中之静。一个人要想练静,也只能是在动中求静。
67、以此教师通过分享和开放性对话,让学生来确定此类型文章的谋篇布局:生疑——探究——升疑——升华。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框架,从而达成阅读和习作深度融合。
68、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69、生:我从“卧”里仿佛看到榕树像一个人,安然地躺在水面上。生:我也从“卧”里感觉到树是一位老者,舒适地在水面上观望。生:我发现了榕树如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师:无论“卧”还是“斜躺”,都写出了大榕树的茂盛。但“卧”让树鲜活起来,让人觉得榕树安详如老人,自在如仙人,优雅如美人,比“斜躺”更传神动人,更有生命力,更富有人格,语言更凝练。难怪文章后这样感慨——“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70、植入“原著”,对比阅读,学生纷纷发现,嘎子是在得不到枪的情况下选择“爬树”来决定夺“枪”还是“拿鞭”的,那种“富有心计”又“有点犹豫”的心理状态跃然纸上,同时,这样描写,也为下文与胖墩摔跤取胜埋下了伏笔,深层次地凸显了嘎子的聪明、机灵。
71、太极的动是由意念产生的,犹如太极阴阳鱼一般,不动时阴阳平衡互为静止,意念一动阴阳鱼互为动作,这就是太极的阴阳。
72、第“篇之眼”与“句之眼”有不同功能。句之眼多为一字,是诗人着力锤炼之字,常称“响”字,无一定之位。篇之眼可以是一句,篇眼句为全篇传神之句,也无定位,有以譬喻得传、以富于哲理见长、描景如画为善、叙写深刻为好等不同类型;篇之眼也可以是一个字。
73、整篇之眼,往往有提挈全篇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句中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整篇之眼,也常常落在诗题上,如《望岳》《春望》《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诗中的“望”字。这启示我们:古诗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区别关注“篇之眼”与“句之眼”。还以《咏怀古迹》为例,如果“环珮空归夜月魂”可以视为“篇之眼”,那么“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无疑是这句诗的“句之眼”。据此,诗歌鉴赏中,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74、南国十二月,可以找得到浓密的鲜绿,几乎所有日子都可以看到晴空。我喜欢绿和晴,它们让我消融那些悲壮无奈的叹息。我在绿和晴里,怀念,感激,浅笑……激情与颓废、迷茫与憧憬,不时拂过心湖,又瞬间消失不见。孤独着孤独。在新鲜的文字里以温暖、以伤痛渲染着这一季。
75、十二月的许多个静夜,让贴近灵魂的东西陪伴自己,在细细流淌着的古老又轻灵的音乐中,透明的感动铺展开来,那些优美的天籁之声,如轻柔的月光笼罩大地,又似温暖的手指轻抚面颊,心空顿然澄澈辽阔。偶尔,坐在倦倦的阳光下,晾晒一些尘封的心情,泪珠莫名滑下,成就了世间美的水。从来不拒绝泪水,因为它纯净又有内涵,许多时候,语言并不能表达一滴眼泪蕴含的内容。所以,我不隐匿我的脆弱与多情。
76、我和夏一起来到荷塘边,后来,夏走了,我还在那里,期望着自己站成一棵柳,坐成一块石头,天天好与荷为伴。(摘自《散文》)
77、作品皆有独具匠心之处,或是言语表达,或是篇章布局,或是构思立意,这便是文本的大价值。挖掘文本经典之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与片段训练,能形成“读写一体”的有训练。如林海音的《窃读记》中的独白式心理描写实在典型,与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想”“思考”之类的提示性心理描写不同,它更显自然流畅,从“急切找书”到“祈祷下雨”,作者把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快乐与惧怕的复杂滋味写得淋漓尽致。同时,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样,《学会看病》也有独白式心理描写,与《窃读记》相比,描写更富层次感。作者连续写了几种心理状态:后悔心软——自责担心——勇气回升。前者通过人物活动穿插心理活动,后者连续描写,块状饱满撑起文章半壁江山。
78、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说明孩子不会写细节。
79、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
80、事物静止不动,称为静态;事物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称为动态。课文《鸟的天堂》先描写了大榕树的大与茂盛,抓住榕树枝、叶、干、根的形态来表现,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是写鸟的天堂静态的美。然后着重写了鸟——鸟声、鸟影、鸟欢,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是写鸟的天堂动态的美。课文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卷,赞美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写文章时加强事物的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可以通过两相对比,使文章更生动具体,景色富有变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81、(1)下水文,为选材指路
82、开头先描写出租车司机的胖、懒、邋遢等,给人不好的印象,这就是抑;再描写司机用自身的事例,如孝顺父母、尊重妻子等,对“我”进行善言规劝、教导,司机是一个好人,这就是扬。文章描写人物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这位中年司机心地善良、孝顺明理的鲜明个性,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83、(1)习作内容:本次习作题目是“即景”,可以是喷薄的朝阳,也可以是林中的百鸟争鸣;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自然景观,重点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84、这个夏天,我们即将分别。或许以后我会解出那道困扰了自己很久的数学题,会买到比丢了的那支更好的水笔……
85、(3)动静结合,构成整体
86、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孟浩然《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
87、同时,如果站在课程知识构建的高度看,“诗眼教学法”就不仅仅是“妙手偶得”的教学技巧,而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教学理路;就不会只是随机而零散地“偶一用之”,而是可以选择更多合适的诗作,构建“诗眼”单元,发挥多篇教学的合力,让学生建立起“抓诗眼、品诗眼”的古诗鉴赏意识。
88、一眨眼功夫,那碧绿的叶便被谁放大了,又被复制了面,铺满了水塘。像江南梅雨季节的学校门口,放学了,一下子布满雨伞,有一两个个头高一些的,从雨伞下探出俏丽的脸来,出现美丽的形,恰似婷婷荷叶边破水而出的花骨朵。
89、(关键词)诗眼古典诗论古诗教学
90、学生纷纷抓住“卧”这个词,谈及大榕树的茂盛、生命力强。笔者因势利导,呈现(原句),抛出问题:“一个‘卧’字,足见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编者要改动这个词?”在一番比较“斜躺”与“卧”的区别后,学生谈到:
91、很多教师重视拓展教学,但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有的能引入“原著”,却“唯引入而引入”,以自由读读的形式走过场,缺少有引导,没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也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范式的积累”,丧失了“对接”“原著”的初衷。有的“知晓”介入“原著”的价值,但设计随意,“对接”方法不佳,缺少前后统筹,整体考虑,使学生困于“原著”的材料堆砌而不知所以然,丧失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契机。
92、甲:好久不见,听说你近专心练习写作,掌握了什么写作技巧。
93、顺着山路向南山的方向走,一路上,蔚蓝色的天空中浮游着朵朵白云,有的像小绵羊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像两只小狗在打架,有的像小猫在睡觉……空中飞着米粒般大小的小飞虫,仔细地看山路的两边,鹅黄色的草芽已经从土里露出了小脑袋,好像在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偶尔还有几棵嫩绿的野菜映入眼帘。
94、语言的品悟从字词开始,教师要善于抓住“原著”中被改编的字词,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进行同一语境不同果的比较,感悟言语的。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95、如果需要挂号邮寄,请另加挂号费每期3元,并请务必在汇款附言中说明。
96、你平时是否用过“点面结合”的方法?请举个例子。
97、在十二月零点的钟敲响之时,我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看你。你用温柔的眼神回望,戴浅色贝雷帽,脸颊绯红,是十二月的旗,是的,是的,也许还围一条粉色围巾。你和天蓝色羽绒服,安安静静地站在雪里。
98、为什么,今夜的月儿格外清,为什么,此时的月儿特别亮?是因为下了一场爽朗的雨吗,把月亮洗得白白又净净?
99、神态描写往往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结合,能够反映人物心理。当你告诉妈妈考试考得棒,妈妈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
100、荷叶一展开,就忙着调整方向。我还没弄清它们的总指挥是谁,就见荷叶的方向已经调整好了:有的对准印度洋二号卫星的方向,有的对着太平洋三号卫星的方向,还有的,我不知道那个天空上是什么星,反正她们已经与天上的老家取得联系,信号很快传递起来,于是她们的脸上欢喜起来。你看那一朵朵盛开的花就是天地之间信息交流的产物。或者说那荷花就是她们接收到的仙界外婆送来的礼物。佛有慧眼,一下子就看清了,所以我们见到佛呀菩萨呀都坐在莲花宝座上,面目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