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
1、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果。
2、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3、类型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果
4、(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果。
5、附: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6、(3)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或: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7、①重点掌握前六种说明方法。
8、②能否表达情感;(隐含哪几种情感)
9、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10、(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1、(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
12、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13、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14、(4月25出版,定价10元,团购大优惠)
15、(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16、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
17、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果。
18、答题格式一般为: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特点)+分述性格特点型
19、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0、(2)从选材组材角度思考
21、一般为: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22、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答题公式:
23、(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4、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语文阅刊”关注就可以了。
25、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26、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27、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2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9、【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0、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1、情节本身:为后文埋下某个情节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照应前文某个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线索,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2、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33、情节安排方式的果
34、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动静结合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闹,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和静密切相关的,突出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
35、主题方面: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36、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7、(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8、②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9、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0、(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42、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43、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果
44、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45、(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6、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47、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48、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49、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0、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51、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52、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53、(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4、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55、(3)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质疑)
56、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57、②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58、分析句子哪个地方写了“动”,哪个地方写了静。
59、【动静结合的好处答题格式】⑥作比较(这句话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60、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6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62、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3、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64、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65、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66、提问方式: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7、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68、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69、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70、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71、(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72、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3、②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74、(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75、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76、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77、②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椰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78、小学数学,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会“梯次掉队”?
79、文章的标题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80、(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1、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82、(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83、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4、考点十二:开放性阅读试题
85、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
86、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8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8、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89、(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90、自然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山峦、草木,睡眠中的动物等,有的处于变动状态,如流水,轻风,喷发的火山等。
91、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
92、动静的结合是一个变化的的现象。只有变化才会有灵气,动则会产生运动变化,静则为收敛静止。追求运动变化,才会使我们的写出来的东西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希望静止稳定,会使我们的写作安逸,稳重。
93、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94、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95、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96、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97、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98、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99、“……”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100、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