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6-11 10:26:32 浏览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

1、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2010—2012年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题分析及总结(续前)

3、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4、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5、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6、各种都有:忧国忧民;反映离乱;渴望建功立业;仕途失意;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愤懑闺中怀人;讴歌河山等

7、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8、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9、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形象;

10、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

1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14、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15、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6、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8、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9、【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20、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等;

21、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23、(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24、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25、(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26、例4:“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内人》)

27、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8、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9、体会三:诗歌的N、S、Q是有联系的,答S、Q的时候要描述N来分析。诗歌的内容是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30、例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32、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33、(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34、(答案)(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不是实写),而是出于想象(虚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35、【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作用】“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6、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37、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3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39、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40、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1、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4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3、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4、(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45、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47、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48、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9、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0、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注)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阑目送飞鸿。

5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52、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53、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54、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55、(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56、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57、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58、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59、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60、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白居易)

61、惆怅、孤独落寞、相思成劫、怅然若失

62、归纳总结清晰规范的答题思路并运用。

6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6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5、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66、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果。

67、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68、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69、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7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1、他的很多诗都是表达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怀,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者形象.不过要具体看是哪一首诗了.

72、(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

73、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74、对比、反问、用典、借景抒情

75、渲染、烘托、夸张、借景抒情

76、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77、“仿佛梦魂归帝所,闻无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78、(答案)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阑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79、渲染、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实写虚、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80、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8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82、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83、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84、(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85、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8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87、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8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9、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90、(析)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91、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92、(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93、解析:此题考查Q。现在喜欢考一首诗里有多种情感,需要逐句逐联分析出多种情感,然后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是说他住在旅舍,心里面忆起了咸京,有对“国都”的思念;颔联回想过去充满生机和趣味的景象来反衬如今;颈联说写诗出现了诗魔,说明他心中不平静,还说“愁阵”,说明他心中有愁;尾联说擦拭官帽免得被尘埃污染,表明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还说“待眼明”,说明他期待君王“眼明”,希望重新得到重用。综合起来,他的情感有四:

94、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

95、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96、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97、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98、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99、(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100、(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