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2 12:58:23 浏览

一、生命是什么

1、生命体能将复杂的高分子化学与线性信息存储结合在一起|Pixabay

2、经典的“临界”个例就是病毒。“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不进行代谢,在没有入侵细胞的情况下呈现惰性,所以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科学家)断定病毒不是生命。”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微生物学家PatrickForterre说。

3、既然寻找和制造新的生命并不需要一个通用的定义,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家可以停止思考生命的定义了?科罗拉多大学的哲学家CarolCleland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暂时是这样的。

4、生命的哲学定义: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5、►高特和格兰戴尔提出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简单来说,细胞膜是由两层紧密排列的磷脂分子构成的,磷脂分子的极性“头”朝外,和水分子亲密结合,非极性“尾”则隐藏在分子内部。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大程度地避免了电中性的尾巴和水分子的接触,在物理性质上很稳定。事实上,细胞膜的基本模型在1925年之后并没有巨大的改动。

6、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德尔布吕克曾于1935年提出过类似观点。此外,生物学家穆勒(HermannMuller)和霍尔丹(J.B.S.Haldane)也分别独立提出过染色体可能是其自我复制的模板,复制方式与已有晶层上长出新晶层的过程是一样的。

7、有些生物学家就此得出结论,病毒的存续严格依赖于另一个生命体,这就意味着病毒不是真正的生命体。但我们还要记住很重要的一点:几乎所有生命形态,包括我们人类,也都依赖于其他生命体。

8、因此,要说真正独立的生命体——堪称完全独立,能无牵无绊地自由生活的——恐怕就是那些乍一眼看起来相当原始的生命形式了。其中包括微型蓝藻,通常被称为蓝绿藻,它们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自己捕获氮;还有古细菌,它们能从海底火山的热液喷口获取所需的能量和化学原料。这太令人震惊了:这些相对简单的生物不仅比人类生存的时间长得多,还比我们更加自立。

9、我的第三个原则是,生命体是化学、物理和信息机器。它们构建自身的新陈代谢,并以此维持自身的存续、成长和繁殖。这些生命体通过管理信息来自我协调和调控,以让生命体作为有目的性的整体来运作。

10、部首口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8画

11、“如我们所知,生命建立在碳基聚合物的基础之上。”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JeffreyBada说。这些聚合物就是核酸(DNA的组分)、蛋白质和多糖,构成了现在丰富的生命。

12、基因组工程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多样化,由此进一步强化我们的生存前景。我们已经将自身物种的躯体特性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拓展。举例来说,我们不断尝试着改良我们的健康状况,延长我们的寿命,加强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诸如此类。我们还能够适应极高的人口密度和宇宙探索时的那种极低的人口密度。

13、现代物理学的起源,是从观察天体开始的。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开始观测天象,并试图理解宇宙的秩序。早期的理论是“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这一假说和一些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不符,比如,在黎明和傍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金星会倒着往回走,从东方升起又再回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天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修正了“地心说”,提出每个行星都在“本轮”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这套理论较好地描述了天体运行的轨道。这就是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对原有理论的修正。

14、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生物学从一门偏描述性的科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探索机制的科学。正是因为许多像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HuntMorgan)的果蝇实验之类的研究,科学家开始从基因传递的角度去理解遗传,把基因看作染色体上的大分子。

15、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赫尔曼·马勒(HermannMuller)就没这么犹豫了。他在1966年用简单的一句话将生物单纯定义为“具有进化能力的东西”。马勒正确地指出了思考“生命是什么”的关键,就在于确立达尔文的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伟大思想。进化论是一套机制——事实上也是我们所知的机制——能在不借助超自然的造物主的情况下,产生出多样的、有组织、有目的性的活的实体。

16、邮箱:50737500@qq.com

17、解决了能量问题之后,想象力丰富的立铭随即把一个个精彩的理性科学发现和其浪漫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构想出了生命诞生之初的“前生命”形式的几个可能版本(从0到0)。蛋白,DNA和RNA轮番登上舞台。他尝试从各个角度的可能性来探讨生命起源的可能途径。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欣赏到立铭作为科普作家的功力。生命诞生前的时刻对科学家来说都是神秘和晦涩的,立铭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把各种可能性转变为在读者面前的一幕幕精彩文字影像。

18、67岁第四次挑战,距离顶峰94米

19、生命应该运动吗?“那么冰冻的动物怎么算?”你也许会这么问。“那看上去可不是生机勃勃的样子。”许多复杂的生命体在经历冻融之后仍能存活(譬如人类的人工授精卵细胞以及摇蚊的幼虫)。理论上来说,用那种在原子力显微镜中使用的纳米镊子,我们也能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组装出一个冷冻生命体来。

20、病毒学家:探索生命边缘的灰色地带

二、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1、作为神经科学家的王立铭,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既有来自神经生物学专业主义的阐释,还透着哲学思辨的光芒。

2、生命科学跨越的尺度从纳米到宏大的地球生态系统,宏大繁复,包罗万象。想要从中提炼出生命的基本特质并书写出来有挑战性。不过幸好我们有贯穿生命科学的第一原则:进化论。立铭选择了生命的演化作为轴线,在其妙笔之下,一出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几十亿年的大冒险戏剧就此拉开序幕。他先从古代哲学家对生命本质对探讨谈起,之后科学家登上舞台,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提醒我们人类不断从多维度接近,理解并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过程。之后他把镜头迅速推进到的米勒-尤里实验,该实验令人惊奇地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古代地球环境里快速产生。该试验基本解决了生命产生的原材料来源问题,随之引申出当代科学三大重要问题之一:生命的起源问题。

3、你很熟悉的身体,其实是一个由人类细胞和非人类细胞的混合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我们自身有30万亿左右的细胞,但生活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体内的细菌、古细菌、真菌和单细胞真核生物等不同群落的细胞总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许多人还携带着比它们更大的动物,包括各种肠道蠕虫,生活在我们皮肤上并在我们的毛囊中产卵的八条腿的小螨虫。在这些与我们亲密无间的非人类同伴中,有很多都严重依赖我们的细胞和身体,但我们也依赖其中的一些。比如,内脏中的细菌会产生某些我们自身的细胞无法制造的氨基酸或维生素。

4、长久以来,生态学家一直很赞成这种深层关联、相互关联的生命观。这个观点早源于19世纪初的探险家、自然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思想,他认为所有生命都被一个互相连接的网络关联在一起。这种相互关联性是生命的核心,虽然这么说可能让人意外,但应该能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停下来,更深入地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世界里的其他生命体造成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5、我想不出比这更优雅的解决方案了:这些线性碳基聚合物的多种布局既能生成化学性质稳定的信息储存装置,又能产生高度多样化的化学活动。我发现,生命的化学的这一面既极其简单,又卓越非凡。生命体将复杂的高分子化学与线性信息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实在令人叹服,我推测,这个原理不仅是地球生命体的核心,也很可能是宇宙中任何地方的生命的核心构造。

6、进化本身虽然并非是从低级到高级,但复杂生命的产生却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生命进化漫长的历史中杰出的产物毫无疑问当属人类的大脑。至此,作为神经科学家的立铭用整个下半部进一步展示大脑的功能:感知、学习记忆、社交,并由此一直讨论到哲学上都极有难度的更抽象的概念:我,自由意志。从视觉的神经解码,到语言的生物基础,再到多重人格症以及人工智能,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出一个已经精彩且在未来会更加精彩的科学世界。

7、人类的整体智慧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尚且充满局限,更何况每个普通的个体,不必因为我们暂时的“浅薄”而胆怯。

8、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定义生命如此之难,让我们了解一下几个工作在区分生命与非生命前沿的领域——

9、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王立铭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所包裹的内核,于是,他对这本书的初设计,就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告诉读者,尺度迥异、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背后有着什么共同的生物学逻辑和思想。

10、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WhatIsLife?)中,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但同书名一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似乎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悖?”薛定谔当时给出的答案现在看来颇具预见性。他指出,生命的特征在于“密码本”,这个密码本不但可以指导细胞组织和遗传,还能让有机体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

11、|双螺旋结构的DNA|

12、命mìng(ㄇ一ㄥˋ)

13、这些发现立刻引发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解读。在一部分人看来,地球生命可能就来自这些从天而降的陨石,考虑到早期地球经历了密集的陨石雨轰击,来自天外的生命物质很可能足够多,因此构成了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

14、这一切都表明,生物体有一个分级的渐变光谱,从完全依赖他者的病毒,到更为自给自足的蓝藻、古细菌和其他众多植物。我坚持认为这些不同的形态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都是自我导向的有形实体,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进化,虽然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生物体。

15、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我们的生活、经济都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发展很快,未来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可能大幅度降低,并对医疗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合成生物学也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有些公司在尝试让细菌吃木头,产生酒精,然后再用酒精做能源。基因编辑技术也将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但这将引起更多的科学伦理争议。我们必须在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科学伦理的研究和讨论。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科学的普及,让公共政策讨论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比如,转基因农作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和化学、农药对人体的负作用孰重孰轻,这要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不能限于意气之争,或是迷信阴谋论。

16、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2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4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2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17、问题是,从氨基酸到更复杂的蛋白质、RNA、DNA的过程就不那么自然而然了。是什么驱动力让它们从混乱的状态中产生秩序,好将大厦的材料组装起来,保持稳定的结构?答案是能量。

18、科学家们为了探索生命的本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Pixabay

19、你认为病毒算生命体吗?|Pixabay

20、当然,很多人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薛定谔在1944年出版的极富先见之明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阐述了他对遗传和信息的看法。他提出了“生命密码”的构想,现在,我们都知道那就是写在DNA中的信息。但在书的结尾,他暗示了一种近似活力论的结论:要真正解释生命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尚未被发现的物理法则。

三、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1、撰文|王立铭(浙江大学教授)

2、现在,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大的特点是:生命科学和物理、化学、工程不再是简单的交叉,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发展,共同驱动。

3、薛定谔在本书中提出的另一个革命性观点是“负熵”。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是一定会发生的,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终归于热寂。那么,生命为什么能够做到从无序到有序,并能够生生不息?薛定谔认为,生命体是处于一个开放状态下,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能量,这种“新陈代谢”使得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产生的熵。普利高津后来提出了“耗散结构”,试图解释无序如何能达到有序,但他的理论并不。这一机制到底是怎么作用的,我们尚未完全理解。

4、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思考,很简单啊,人是生命而石头不是。

5、作者又从普遍的能量使用方法中,推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ATP及其合成酶。在王立铭的叙述中,关于它们的科学研究留下了不少科学家悲伤和无奈的故事,但到了结尾也有反转的惊喜。

6、“信息分子的错误复制可能是生命发生和演化的起源,这也因此造成了非生物化学向生物化学的转变,”Bada说。复制,特别是错误复制导致了具有不同能力的“后代”的产生,这些分子后代开始为了生存而互相竞争。

7、好科普难写,中文世界的原创科普可以达到英文科普著作高度的更少。我个人认为,立铭的作品是中文科普世界里凤毛麟角的存在。这部书的架构和逻辑在英文科普著作里也少见,可见立铭对此做过仔细推敲琢磨。好的科普书重要的作用不是科普知识点,因为知识早晚变得陈旧,重要的是普及科学的思维和判断方式。这一点读者应能从立铭讲故事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总是努力地给读者展现精彩科学发现背后的内在逻辑,从推理到实验验证,丝丝入扣。

8、诠释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

9、如果说,《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和《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科学主题写作,那么这一本的跨界和开放性则要远远超越前者,作品的输出方式也不仅仅重在科学史的叙述,而且是带有个人意志的、风格化的思想阐释。

10、生命的生物学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11、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在检测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数百种化学物质之后,英国科学家内斯特·欧福顿(ErnestOverton)发现,并不是把细胞丢在什么溶液里它都会像变戏法一样长大缩小的。各种各样的盐溶液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换成脂类分子溶液(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胆固醇),这种戏法就不灵了。那么根据上面的逻辑继续推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猜测脂类分子也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这样在脂肪和水的环境里,细胞膜就像筛子一样,完全起不到“分离之墙”的作用,当然也就谈不上能控制细胞的大小了。在此观察的基础上,欧福顿天才地设想,这层薄薄的细胞膜可能是脂类分子构成的,特别是胆固醇和磷脂这两种脂类分子。

12、五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动物;

13、这个设想一举解决了关于“分离之墙”的两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油水不相容”,这是因为水分子带有强烈的极性,它的氧原子上带有强烈的负电荷,氢原子上则带有正电荷,因此水分子之间能够通过正负电荷的吸引形成稳定的结构。与之相反,大多数脂类分子的电荷分布很均匀,一旦放入水中,不仅不能和水分子形成电荷吸引,反而还会破坏水分子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像把玻璃弹珠扔进一堆方方正正的乐高玩具一样不合时宜。因此脂肪分子不溶于水,而且在水中还会自发聚集成团,尽可能减少表面积,减少暴露在水分子面前的机会。这样一来,由脂类分子构成的膜当然就不会在水中分崩离析,而且天然地形成致密的结构,包裹住细胞内的生命物质。

14、生命科学和物理学有什么共通之处?既然生命体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就逃不掉基本的物理定律。蜻蜓的翅膀和波音747的翅膀同样符合流体力学原理。菠萝、向日葵和松果都有螺旋圈,而这种螺旋圈都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规律,暗合黄金分割的美学原理。细胞里的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是一种遍布于整个细胞内部的膜状网,连接并围绕着细胞核。科学家发现,内质网的结构很像是为了多停车辆而建造的螺旋型多层停车场。按照微分几何的描述,这种结构能使能耗小化,而且还更稳定。

15、经历了40多亿年的时间,演化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早已灰飞烟灭,“但今天每一种地球生命的体内都蕴藏着来自古老祖先的遗传信息,都记录着过去几十亿年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历史,以及对生物特征的修饰和筛选”。在王立铭看来,把其中的要点解析出来,就能找到他想阐释的地球生命现象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

16、发布在2018年8月29日的《自然》书籍与艺术版块上

17、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软木标本里一个个蜂巢状的微小结构并于1665年提出“细胞”的概念,到1972年辛格(SeymourSinger)和尼克尔森(GarthNicolson)提出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细胞膜物质解释“流动镶嵌模型”,足足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18、引证:巴金《秋》四:“眼前是光明的,是自由的空气,是充满丰富生命的草木。”

19、书写了“老人与山”的传奇

20、但是,从更广的尺度上看,用某几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定义生命似乎不妥。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生命可能都需要DNA或是RNA,但是谁说得准在地球之外会不会有某些生命是不基于DNA或RNA的呢?

四、生命是什么颜色

1、人工生命的研究可能终会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甚至制造出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的生命。这类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定义。但是目前的研究者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Bedau说:“如何定义所有的生命形式暂时还不是让研究者操心的课题。他们可能会在喝啤酒的时候聊聊这个问题,但并不会把探究这个问题当作他们的工作。”

2、生命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信徒以为生命是上帝的作品。文学家以为生命是情感的载体。化学家认为生命是一系列化学反应,早期的生物学家并不追问生命的本质,他们关心的是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如今,分子生物学家会把生命的基石理解为一系列基因和蛋白组。

3、为此,薛定谔援引了另一位前量子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MaxDelbrück)的实验,德尔布吕克通过高能辐射诱导基因突变,估算出基因的大小约为原子的1000倍。薛定谔认为这种尺寸过小,无法使其在统计波动的影响下继续保持这种“规律活动”(持久的遗传)。

4、根据欧福顿的理论,这层膜是脂类分子,因此可以用有机溶剂轻松提纯。然后,高特和格兰戴尔把从红细胞提取的这些物质平铺到一杯水上,小心翼翼地拉成了一层膜。这个过程有点像把吃饭剩下的油倒进开水里,菜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油光光的薄膜。然后他们发现,拉出这层膜的面积,排除掉实验误差,差不多正好是计算出的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换句话说,细胞膜应该不是一层,而是由两层分子构成的。

5、再现复杂性这个概念直接解决了当初挑战过生命定义的七个大反例。

6、这是个大问题。我在学校得到的答案是生物必考题MRSGREN清单之类的东西——生物体会表现出如下特征:运动(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应激反应(sensitivity)、生长(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吸收营养(nutrition)。

7、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

8、正如萨根所说:“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熟知的事物来定义,但根本的事实也许是超出我们意识范围的。”

9、“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建立。”他解释道。

10、为登顶珠峰,他26岁第一次挑战

11、生命体从开始孕育诞生以来,就潜藏着不完整与不的种种危险,残缺是自有生命以来就伴随着自然界的,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当生命还孕育在母体之内时,就已经受到遗传、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潜在着残缺的危险性。当人出生之后,这些因素因为失去了母体的保护而变得更加直接和,残疾的危险性就更大了。因此,生命的美从来就是残缺的。

12、今天我们都知道,DNA里藏着生命的密码|Pixabay

13、引证:曹禺《雷雨》第二幕:“蘩漪: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

14、>>>>从物理学理解生命

15、物理学家薛定谔曾深入探索过分子生物学问题。

16、这时高特和格兰戴尔又想起了欧福顿理论中一个总是被人忽略的小细节。欧福顿预测,细胞膜的物质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而这两种脂类分子都有一个异乎寻常的特性:分子骨架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电中性的,因此天然排斥水分子。但是两种分子的顶端却恰好都有一个带有电荷的“头”,因此是可以和水分子亲密结合的。也就是说,这两种分子兼具了油和水的性质,头像水,尾巴像油。这样一来,这个双层膜的现象就很好解释了。两层膜对称排列,都是头朝外,尾巴朝内,那么分子骨架上电中性的部分被完全隐藏在了内部,而分子头部带电荷的部分又可以用来结合水分子,一举两得。这样的结构,甚至比单纯用脂肪分子堆积一个实心小球还要稳定!

17、但是,NASA的定义只是希望用简洁的描述去定义生命的众多尝试之一。事实上,如今的科学界提出了超过100种的生命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关注生命的一小部分关键属性,比如繁殖和代谢。然而,对与什么才是定义“活着”的重要的因素,不同科学家持有不同的意见。化学家认为生命应该被归结为几个特定的分子,然而物理学家则更偏向讨论热力学问题。

18、物理学家有一句玩笑,说在物理学家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物理学的问题。薛定谔觉得,物理学一定能对理解生命的本质有帮助。

19、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这也是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

20、生命就是时间,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有时间,当我们死去,只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时间了。

五、生命是什么薛定谔在线阅读

1、性命(xìngmìng)

2、薛定谔进而又提出,这种基因编码分子(薛定谔等人对基因编码分子是较大的蛋白质的观点持怀疑态度)的构型存在多种可能的形式,能够编码大量信息,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提供细胞的“密码本”。虽然每个原子的位置都很重要,但模式却不会重复——薛定谔因此将分子形容为一种非周期性(不规则)固体。

3、1933年,薛定谔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膺诺贝尔奖,不过这并不是插手生物学的通行证,薛定谔此前除了对视觉生理学有过涉猎之外,并未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可以说,薛定谔的这种天真既是这本书的力量来源,也是这本书的缺陷所在。

4、而王立铭始终相信,无论生物技术的未来是更令人欢欣鼓舞还是恐惧忧心,我们都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并准备好用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型“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更好地应对未知的将来。

5、生命是范冲淹《岳阳楼记》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政治抱负;生命是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具备需营养、能呼吸、能排废物、能生长发育、能繁殖、有遗传和变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特点的物体,就是有生命的。生命就是分秒都在更新自身的物质,粗分为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以日月年轮转,当自身更新停止,个体生命终结。人生是暂短的,为为人民为自己,每个人都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狭思愚想)

6、有了材料,也有了组装的方法,可大厦的构建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即便建成了,经历多少意外、破坏仍能亘古不衰的理由又是什么?那便是自我复制。

7、从生命的起源,到人类对自由意志的追寻,作者的文本写作一气呵成。这也是王立铭作品中突出的特点,坚持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封闭式的逻辑链条。

8、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辉煌的业绩,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与美的无穷魅力。飞出地球的壮举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表明人类具有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

9、乔治·丘奇:美国学者、现代生物学领域重要的意见之一。他是遗传学与分子工程学的双料专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双料教授,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学术研究与科技创业的双料成功者;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要两个行政助理才能管理得过来、到分并塞得满满的日程表。

10、生命是一颗种子破土而生,生命是一个嫩芽沐浴春风,生命是广阔中的无穷无尽,生命是微细里的无尽无终,生命是我们每天早晨瞭望中的朝阳升起,生命是我们每天双脚走过的万点尘踪!生命是春天里生机盎然的田野,生命是夏季里艳阳高照下的炙热峥嵘,生命亦是秋天里瓜熟蒂落的收获,生命更是冬天里沉睡酣然静待花开的从容!

11、对此,薛定谔提出可以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分子中的原子通常以多种方式稳定排列,且每种构型都有对应的能量,这也是薛定谔对不同等位基因的设想。不过,其间的“量子跃迁”通常受到高能垒的抑制。

12、生命形态是有边界的有形实体|Pixabay

13、包括镜像人类在内的镜像生命,可能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事物。即使有些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古怪概念。

14、如果不找到其他的生命形式,我们就无法确定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生命必需条件是否通用。制造人工生命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生命形态,但是至少在短期来看,任何在电脑中被凭空捏造出的生命都可能会受到我们现有的对于生命系统的偏见影响。

15、今日倾力奉献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汤超教授在财新智库举办的第二期“金融圈读书会”上对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精彩解读,让我们一同走进薛定谔的科学王国,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结合的视角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

16、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1944年的短篇著作《生命是什么?》启发了包括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在内的一大批物理学家,使他们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领域。薛定谔将生命的概念构筑在所谓的“非周期性实体”(aperiodicsolid)的基础上,同时也将DNA解读为蕴含遗传信息密码的有序生物多聚体。

17、平台顾问|薛飞(天蚕)

18、生命体当然是要降低自身的熵值,但这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因为自身稳态被破坏,比如衰老;有时因为无法完全抵抗外界的高熵压力。熵变主要应该是面向代谢及调节代谢的过程: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

19、宇宙漫长历史中神奇的事件之一莫过于生命的诞生。在前进化论时代,大多数人类甚至认为地球上生命的多彩纷呈是神迹存在的好证明。正如物理学家对理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充满了无穷的向往和想象,生物学家对于理解生命诞生这一从无到有的重要时刻也抱有同样的情感。

20、在某种程度上,人工生命包括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中将两种及以上的已存在的生命形态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有机体,但是它也可以更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