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包拯简介(包拯真实下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0 15:11:36 浏览
1、包拯真实下场

[浮云]包拯六十大寿时,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恐要无后啊……”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一提起包拯,相信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刚正不阿的形象。事实也是如此,包拯一生为官清廉,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清廉的形象。但是包拯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尤其是在子嗣的问题上,包拯更是苦恼不已。包拯的一生中共有三个妻子,第一任姓李,与包拯在一起生活多年。虽然夫妻两人患难与共,但是李氏却在年轻时不幸患上重病,没能给包拯生下一男半女。在这之后,包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人独自生活。作为宋朝时期的高官,包拯的家庭问题自然是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在周围人的介绍下包拯结识了一位姓董的女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包拯对这位姓董的女士十分喜欢,于是在所有人的见证下,董夫人成为包拯的第二任妻子。在婚后不久,董夫人便怀上了包拯的孩子,一听说妻子怀孕了,包拯简直高兴坏了。他逢人便说“我马上就要当爹了”。十个月之后,董夫人为包拯生下一个男孩,看着眼前黑溜溜的孩子,包拯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不止一次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个孩子真像我,光是看皮肤就能看出来是我的孩子“。在包拯的精心照料下,孩子成长得十分健康,包拯为他取名为包繶。因为是包拯的孩子,所以包繶的出生引起很多人的重视。许多人都说“包繶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像包拯一样为我们当家作主的官员”。在平常,包拯也经常会教给包繶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办理案件的相关事宜。包拯也很聪明,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够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看着聪明的孩子,包拯也十分满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包繶也逐渐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包拯决定亲自为包繶挑选一名如意的妻子。在包拯毒辣的眼光下,终选中了一位姓崔的女子。崔氏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无论是从性格还是办事作风上来看都能够符合包拯的要求。于是在包拯的撮合之下,崔氏很快就和包繶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崔氏为包纨生下一名男婴,作为包拯的头大孙子,可以说包拯几乎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投注在孙子的身上。可是好景不长,包繶在年仅二十五岁的那一年便离开人世。在包稼去世之后包拯伤心不已,他对家人说“一定要好好照顾包繶的孩子,这可是我们包家的血脉”。俗话说“祸不单行”,在包繶去世不久之后,包拯的孙子也因为一场重病夺去了自己的生命。此时的包拯心灰意冷,自己已经是一位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已经基本上不具备生育能力。而家里的两个男性也相继去世,为此包拯每日愁眉苦脸。儿媳妇崔氏在得知包拯的心事之后,主动找到包拯说道“父亲,其实您还有一个孩子,不必为没有子嗣而伤心”。一听到崔氏的这一句话,包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包拯说“我何来的子嗣啊?”。崔氏回答道“您还记得二夫人身边的丫鬟孙氏吗?”。包拯当然知道,孙氏是二夫人身边的丫鬟,在二夫人去世之后便成为包拯的小妾。在包拯身边生活时,孙氏经常会和包拯因为一些生活上的琐事而发生争吵,无奈之下包拯只好将孙氏遣送回家。可是在损失离开包拯时,已经怀有身孕,这是包拯不知情的事情。而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却知道孙氏已经怀孕,因为担心孙氏在回去之后将孩子打掉。在孙氏离开之后,崔氏便偷偷地来到孙氏的家中,给了一笔钱之后,孙氏才将孩子生了下来。一听到自己还有个孩子,包拯高兴坏了。当即要求一定要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包拯为他取名为包绶。在晚年时期,包拯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到包绶的身上。而包绶也继承了包拯刚正不阿的好品质,在成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八品官员。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包绶却始终牢记着包拯对自己的教导“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可贪图利益”。包绶因为自己优良的作风,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甚至还受到过宋朝皇帝的接见。遗憾的是,包绶在很年轻的时候便离开人世。因为包氏一族为官清廉,甚至没有多余的钱财来将包绶的尸体回家乡,后只得将包绶的尸体埋在安徽合肥。

2、包拯父亲历史简介

传奇式清官——合肥人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它由进士及第登上仕途,做过多任地方官,还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种重要职务。因为他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清要职衔,所以又被人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在包拯官途生涯中,令人称道的是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任庐州知州时,一些亲戚不服从官府约束,有个堂舅更是公然犯法。包拯却毫不徇私,依法处置,使那些亲戚从此再也不敢仗势胡为。他对来自亲朋故旧的请托,一概加以拒绝,从不徇私枉法。他在朝中做官,以立朝纲,不为权贵而著名。他一再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说他是“法制刓弊”,是“清朝之污秽,白昼之魑魅”,并说宋仁宗重用张尧佐,“有私昵后宫之过”,有个贵人侵占河道数步作亭榭,包拯也予以弹劾。因为他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所以在他权知开封府时令行禁止,那些平日为非作歹的贵族和宦官都有所收敛。而老百姓则因为他刚正无私,作歌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只有包拯不能用贿赂和请托打通关节。包拯立身处世的种种作为,虽然未能改变北宋的腐朽政治,也不能改变当时劳动人民备受压榨的悲惨命运。但是,他要求改革积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是他不畏强暴,尽力除暴安良,敢于为民请命,却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在腐朽成风的北宋官场中,他那种廉洁无私的作风,更是受到人民的赞扬。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包拯的一些事迹编成戏曲小说加以流传,包拯也成了后代人民讲的一个传奇式的清官。

3、包拯简介和历史简介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祝贺,但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怕是很难再有儿子了。”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包拯一生有两任夫人一个小妾。原配夫人李氏,结婚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第二任夫人董氏,在包拯34岁那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给她娶了个媳妇,叫崔氏,俩人生了个大胖小子,可把包拯给乐坏了。可惜,包繶在2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紧接着,他和崔氏生的儿子也夭折了,包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转眼就是包拯的60大寿了,在古代,60大寿可是隆重的,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同僚过来庆贺,宴席上想着自己还没有一个后人,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已!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惊喜来得如此突然,对于这个突然降临的孩子,包拯也傻眼了,这哪儿出来的儿子,怎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包拯有个小妾孙氏,是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按照惯例,做了包拯的小妾。虽然是小妾,但是她脾气还不好,经常和包拯闹别扭,再加上包拯在失去长子后想着自己年事已高,很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孩子了,便将孙氏打发回了家让她去改嫁。到了娘家,孙氏却发现怀孕了。这孙氏也是个犟脾气,死活不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听说了,赶紧跑到孙氏娘家,好吃好喝的伺候,让她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自己接走了,就是为了能给包家留一条血脉。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老来得子,包拯欣喜若狂,在场宾客见此情形,纷纷向包拯贺喜,称包家不仅后继有人,还有个好儿媳。包拯看着儿媳和怀中的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对于这个孩子包拯十分的珍重,取名包绶。但是包拯他一生十分痛恨权贵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所以对于包绶的官场,自然也是没有过多干涉。包绶虽然出生了,但是此时的包拯年事已高,在包绶五岁的那年,包拯便离世了。对于这个清官的离开,宋仁宗是十分的伤心,他亲自来吊唁包拯,看到这个五岁的孩子打扮贫寒,看到包拯家徒四壁的情形,十分的感慨。于是便赏赐了包家许多财务,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一职。为包绶的未来成长也是做了很多工作。葬礼结束后,包绶便跟着亲人回到了合肥,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在他八岁的那年赶上宋朝的盛典祭祀,又被官升一级成了八品官员。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刚正不阿的包拯,他的孩子包绶也遗传了父亲的优点,虽然从小便是八品官员,但他深知这是父亲包拯的余荫,所以一生都在向父亲看齐。并且以父亲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发愤图强,从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包拯的影子。随着包绶的成年,嫂子崔氏开始为他着手亲事,包绶的第一位妻子,嫁过来没多久便病逝了,后来,崔氏又帮他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从小便是八品官员,再加上包绶严于律己,勤奋刻苦,他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先是晋升为国子监丞,后来又是宣德郎、通直郎,汝州通判等,他继承了他父亲为民服务,殚精竭虑的优点。不管身处何处,总是能够造福一方百姓,为百姓着想,所以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只要在他离开的时候,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送行,送给他的东西,一个马车都装不下。就在包绶的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崇宁四年,宋徽宗任命包绶为潭州通判,在包绶去上任的途中,不幸感染了疾病离世了。当地的百姓不认识他,为了确认他的身份,便打开了他的包裹,除了一些简单的衣服和任命的文书外,便只剩下区区四十六文钱了。包绶过世时,儿女均未成人,一家老小只有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济度日,甚至无法将包绶的遗骸从黄州运回合肥,直到16年后,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业,经济稍有少转,才把父亲包绶的棺骨从湖北运回,葬入合肥大兴集的包氏大茔之中。包绶和文氏的合葬墓紧邻在包公墓的左下侧,棺木直接埋入土里,与平民葬式没有两样,随葬品大都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如果没有墓志铭,谁知在此长眠的是包公的次子?1973年4月,合肥大兴集包绶墓出土的几件文物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方带有碎锭残墨的石砚,石砚长17厘米、宽10.8厘米、高2厘米,长方形的砚台水池却是椭圆形的,造型十分精美,底部还斜刻着瓦形图案,于高雅之中显出几分古朴,因为这方砚台,证实了当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时的“不持一砚归”却有其事。五岁做官,八岁晋级,后来迎娶了宰相的女儿的人,他的一生却过得如此清贫,实在是令人动容。虽然包绶物质上很匮乏,但是他的精神却很充实,他找到了自己人生意义,那便是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真正的无愧于自己是包拯的孩子。#历史冷知识#

4、包拯的侄子包世荣简介

谢咏简介~合肥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提起合肥,我们都知道它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合肥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历史,名人辈出,比如周瑜、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冯玉祥、卫立煌、孙立人、王亚樵等等,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那么,您知道“合肥”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在古代,“肥”的意思可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归异出同曰肥”,意思就是说,如果两条河是在同一个地方流出去的,就叫做肥;在合肥这个地方,有两条河,东淝河与南淝河,一条向东,一条向南,这两条河的源头是一样的,于是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合肥”。合肥这个名字,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把淮南王国改为九江郡,下辖合肥,这个时候的合肥还只是一个县;到了隋朝,合肥是庐州府的所在地,因此合肥也被叫做庐州、庐阳,一直延续到清朝;至于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则要到1952年了。那么,合肥为什么不继续叫庐州呢?听起来不是更好吗?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重名,当时,四川有一个酒城就叫“泸州”,虽然字不同,但读音却是完全一样,让人很难分辨,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就把庐州废弃了,只叫合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合肥辖区内,光是带“州”的县城就有四个,分别是宿州、亳(bó)州、滁州、池州,甚至宣城在过去也叫宣州。既然都有这么多的州了,如果省会再叫庐州,岂不是更难分辨了?于是就改叫合肥。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合肥已经是一座重要的城市,被称为“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不光有多的历史遗迹,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十大科研城市之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谓历史与现代并重。合肥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有A级景区157家,其中4A级以上的景区23家,比如三河古镇、徽园、逍遥津、周瑜墓、包公祠、李鸿章故居、龙泉古寺、明教寺、甘露寺、桴槎山、圆通山等等,实在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合肥逛一逛,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5、讲解包拯历史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您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了!”[太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包拯是有名的清正廉洁的好官,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好官,在自己一把年纪时,却膝下无子,屡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包拯这一生有过两任妻子,原配妻子李氏,两人无论是家世还是性格都很是相配,但奈何这李氏年纪轻轻就身子骨不好,嫁给包拯后,与包拯还没过上两年好日子就撒手人寰了,甚至因为身子骨弱,连个孩子也没有。但彼时的包拯还正是壮年,这年纪轻轻就成了鳏夫,周边人也不忍心,怎么着也不能没有孩子,在古人眼里,如果男子膝下无子,那是会受谴责的,那是不孝的。所以,自从这李氏去世后,周边人就开始张罗着给包拯相亲,原本包拯是拒绝的,但时间一久,想着自己一把年纪连个孩子也没有,冷清不说,也没脸面对自己的父母,所以也就答应了。在周边人一波又一波的介绍下,包拯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董氏,这董氏人不仅漂亮而且还很有涵养,不愧是是名门贵女,这两人一见面包拯就喜欢上了。没多久,包拯与董氏就在两家人的商量下成婚了,但这董氏好歹是个大家小姐,所以就带了个陪侍丫头孙氏,在古代,这小姐的陪侍丫头是可以给老爷做妾的,但包拯却不吃这一套,所以孙氏日常就伺候在董氏身边。后来,这董氏有了身孕,生下了儿子包繶,这包繶一出生就备受宠爱,一来,包拯属于老来得子,再加上威名在外,这不论是朝堂上还是朝堂下都很受重视,这身为他的儿子包繶自然也沾不少光。甚至这包繶到了适婚年龄时,这配给他的妻子都是名门望族,两人见面时,包繶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崔氏,崔氏是当时宰相的外孙女,两人也算是相配,所以包繶与崔氏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成婚了。成婚后的两人生活幸福,这崔氏很快就有了身孕,这可将包拯和董氏高兴坏了,等孩子出生时,包拯更是给孙子起名为包文辅,可见对这孩子是抱了很大的期望的。但不幸的是,包拯还没享受这天伦之乐,就迎来了噩耗,包繶在成亲后身子骨也就越发脆弱了,常常卧榻不起,亏得娶了崔氏这个好贤妻用心照顾,可是,即便常年吃药,包繶还是在成婚后的第二年病逝了。这一噩耗无疑给包拯带来了沉重的一击,夫妻俩虽说伤心难过,但好在还有孙儿包文辅,所以这伤心也因此消减了一些,在这之后,包拯是异常宠爱这个孙儿,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的道理,他都是亲自教授,好像是将对儿子的亏欠全部寄托在这个孙儿身上了。但世事无常,原本以为日子会平安度过,却没想到这包文辅在五岁那年意外而死,这个噩耗,无疑给这个本就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董氏和儿媳也因此一病不起,两个妇人在这之后整日以泪洗面。这包拯自然难过不已,谁也想不到他一把年纪了还要屡遭打击,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男人了,包拯只能勉强维持,在这期间,董氏再次提出了心中所想,她想让包拯纳妾,不能活这一辈子连个孩子也没有,而她心中也很是自责。包拯无奈之下,只能顺从董氏的意思,将她的陪侍丫头孙氏纳了,这一来至少不用担心妾灭妻,可万万令人没想到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孙氏平日里装的一副乖巧的样子,说话干什么都是温声细语,可自从做了妾后,性子就变了。孙氏起初是不满吃穿用度,再者就是各种争东西,脾气是越发大了,过分的是,包拯一向廉洁,但孙氏却大着胆子将府里的东西偷摸着往家里运。这一点触及到了包拯的底线,愤怒之下,包拯再也忍受不了孙氏的跋扈就将其轰出去了,谁料,这孙氏离府之后却有了身孕,崔氏无意间得知后,当即就派人去找了孙氏。原本这孙氏是要将孩子打掉的,但终在崔氏的威逼利诱下选择将孩子生下来,毕竟对于她这个爱财的,只要有孩子在手,这一辈子也就不用愁吃愁喝了。而崔氏因为不知道公公婆婆对此事的态度,于是一直对其隐瞒着,这孩子的开销也都是她一直在贴补,直到包拯六十大寿这天,崔氏眼看着包拯状态不对,听到公公回答旁边人自己失落的原因是自己断子绝孙了才知道包拯的心事。对此,崔氏决定将此事说出来,可这包拯一听自己还有个两岁的儿子就迷惑了。等崔氏将事情原委道出后,包拯看到孩子的一瞬间就笑了,这孩子根本不用滴血验亲,这长的和自己是真像,于是包拯给孩子取名为包绶。这包绶在包拯的悉心教导下,也成为了一个为民为国的好官,一生公正廉洁。

6、包拯简介

真实的包拯不是审案的,更不是神探。而是管经济的,是财政官员,也是检察(台谏)官员。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带偏了,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包拯。应该说,现在的包拯已经是一个传奇了,更是根植于民间,成为正义的化身。三口铜铡无所不能。上管君,下管臣,代管三宫六院。皇帝的女婿,国丈的儿子。宰相的儿子。没有不铡的。但实际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实际上体现了人民群众一种朴素的感情。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那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28岁高中进士。但此时由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家蹉跎了近十年时间。出来做官都快四十岁了。可以说,包拯起步很晚。从大理寺丞。知县,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河北路转运使,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高做到了升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的 说法。公元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本官,正三品)。 谥号“孝肃”。总体来说,包拯出身还可以,属于官宦之家,没有被父母遗弃。更不是被嫂嫂养大。实际上包拯知开封府的时间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政绩并不明显。包拯大功绩是财政和经济工作,包拯曾任三司户部副使,后任三司使,都是管财政和经济的工作。 第二是谏官,也就是监察工作,知谏院和御史中丞的职位,弹劾百官和监督反腐工作。而后世给包拯认定的神探。并不符合事实,正史记载的仅有“牛舌案”。后来的认定是后世强加的。历史人物演变为传说和文学形象总有一些痕迹可循,包拯断案的实践对后世包公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由此,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评价,不仅仅符合演义评书中的包公形象,也是后世强加的。而包拯大的成绩就是出使契丹。公元1045年八月,包拯出使辽朝。据史料记载:当时辽国的当家人萧太后会见包拯,但包拯并未进行参拜,便问包拯:“包拯你见到哀家为何不跪不拜。包拯回复:“如今我为宋国使臣,宋辽两国来兄弟之帮宋国为兄辽国为弟,天下岂有兄跪第之礼?”将萧太后怼得无话可说。包拯一生当中担任重要的两个职务一个三司使,这是一个主管财政的工作,大概是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的主管官。直白地说就是主管全国的税收、开支的、包拯曾经把前两任三司使弹劾下台,但他被宋仁宗任命为三司使,但这一任命遭到了欧阳修 强烈反对,这一下给包拯吓得够呛,包拯就当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包拯担任重要的第二个重要职务是枢密副使,枢密院是两宋主管军事的高指挥机构。宋代时候为了抑制武人而一直由文官出任。包拯能做到枢密副使,足见宋仁宗对他的信任。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的时候留下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历史包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