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简介(巴金简介个人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05:14:31 浏览
1、巴金简介个人资料

说真话。巴金《随想录》读完之后,萦绕于耳的一句话。巜我在岛屿读书》是头条与江苏卫视合办的一档读书节目,我每期都看,作家们介绍的好的书我也收藏了,等有空的时候就阅读。巴金的巜随想录》就是节目中作家推荐的书。读完这本书,影响我大的就是巴金在书中说的一句话,作家写作要说真话。讲讲我在头条上的经历,在头条上发布微头条要有推荐量的,有推荐量才有阅读量,发现一规律,凡是记的是真实的事情,推荐量就会高,所以在头条里混,也要求真实。有时精心细凿的不抵真实流露的,真实才是硬道理。 #我在岛屿读书#

2、巴金简介代表作品

公休几日加周末,把这册小书读了下。巴金还是挺有才的,文笔很细腻,我觉得巴老有写侦探小说的天赋,他的这几篇文章,开篇后主人公总是带些神秘感,如编者所说,“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这几篇文章都写于抗战胜利前,也许对中华命运的担忧,文章或多或少总是带些悲怆的气息,但主人公仍个性鲜明,努力争取。小书购于复旦旧书店,巴金1980年签赠周晔。据店主介绍,这本书是在周晔家收的。周晔,复旦的教授。复旦旧书店易址重开时作为展品不售,过了几个月店主松了口。窗外下着小雨,躲在屋内翻一翻在我看来像文物一般的小书,纸张泛黄空气霉香大师亲笔,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3、作家巴金的简介

这是1956年届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开始后的第一个节目便是介绍嘉宾。首先由主持人介绍了大名鼎鼎的作家老舍先生(图一),其次介绍的是巴金(图二中间坐者)和周立波(图三右)。三位大作家都微笑着起身和观众打了招呼,虽然他们没有说话,但能看出他们含蓄而谦逊、和蔼可亲的雅士风度。其次由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先生介绍了名震中外的科学家钱学森(图四)、数学家华罗庚(图五右)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图六)等。他们衣着朴素,神态自若,给人无比的亲近之感。当时的春晚虽然简单朴实,但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科学和文化的尊重。这也难怪我们国家后来有了让帝国主义望而生畏的原子弹、氢弹等,也难怪我们文化界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四世同堂》《家》《暴风骤雨》的等旷世佳作。

4、巴金简介拼音版

1981年,92岁的杨步伟去世,赵元任痛哭流涕:“她走了,我以后再也没有‘家’可回了......”第二年,赵元任就随妻子而去。生于南京望族,杨步伟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祖父是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杨仁山,曾经出使英国,他开明,不仅反对缠足,还允许杨步伟和家中男孩一起上学。不幸的是,从小,她就被指腹为婚,对方是姑母的孩子,她的表弟。22岁的她就当上了崇实女子学校的校长,后来自费留学日本,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医学,学医所成回国创办一家医院,是一位女强人。赵元任我国蜚声中外的语言大师,他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精通33种方言,10多国语言,就连周总理都想跟他学习语言,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全能型的教学者,他教过的学科多达 8 门,涉及的领域有物理学、数学、哲学、语言学、音乐史等,跨度极大。从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教书。如此青年才俊,朋友们纷纷为他介绍对象。赵元任慧眼识金,一眼认定大他3岁的杨步伟。解除婚约后不久,赵元任就和杨步伟结为了夫妻。两人的婚礼很简单,在公园照了一张相,然后把结婚通知书寄给亲朋好友,正式公告两人的合法夫妻关系。结婚通知书上写着他们不收礼物,如果一定要送礼,就送书信,诗歌,乐谱就可。饭后,赵元任拿出一张自制的结婚证书,让他俩签了字,就算证婚了,为了合法,还贴上了四毛钱的印花税。本来连这点手续他们也不想做,但有朋友劝他们,为了防着不懂事的年轻人学着瞎闹,好还要走一走简单的程序。1921年,赵元任以北大教授的身份赴美进修,北大许诺每月给他200美元的生活费。不料,各派军阀打得昏天黑地,说好的200美元便没了着落。赵元任急得发疯,妻子杨步伟果断地说:“不要再等,赶紧自救!”随后,杨步伟在家里开始了自救计划——首先,她跑到商店,研究时下流行的手提包样式。然后,她当掉了3件狐皮服装,换到了启动资金50美元。紧接着,她以月付的形式买了一台缝纫机,每月只付3美元。后,她又买了一大堆装饰品,再把自己的一部分衣裙剪裁了,仿照商店里的手提包样式,做成许多漂亮的手提包。杨步伟手艺不错,她将手提包推销给房东太太,一下子就得到了250美元。然后,房东太太又带着闺蜜过来,于是又卖了270美元。看着妻子这么拼,赵元任也放下架子,立马跑去妇女俱乐部演讲,每次能拿200美元。于是,经过两人的一番努力,他们度过了人生中窘迫的一段时光。还有一次,胡适去他们家做客时,问杨步伟:“你们家谁做主?”杨步伟笑道:“我们家小事我做主,大事元任做主,不过家中也没什么大事!”赵元任听后,会心一笑。杨步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是跟我横来,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有妻如此,朋友皆笑话赵元任是妻管严,赵元任丝毫不气,坦言:“与其说怕,不如说爱,爱的越多,怕的越多。”与她相同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笔名实际上也是为了纪念朋友而取的,巴金在自己101年的生涯中,只爱了他的妻子萧珊一个人,妻子死后,他还把妻子的骨灰盒放在自己的寝室整整33年。1982年,杨步伟病逝,赵元任悲痛之中给友人写信说:“今后再也不能说回‘家’了。”一年后,他与随杨步伟而去。#打卡挑战局# #八卦手册# #说TA#

5、关于巴金的简介20字

1952年,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作家,身着军装,乘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巴金想不到,此次深入朝鲜战场,竟使他完成了传世名著!到了朝鲜后,为了多吸收生活养料,巴金同年轻人,一同翻山越岭在炮火硝烟中奔走。然后再将路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认真记下来。一次,巴金同创作组几位作家去战地采访,当时是晚上,为防止暴露,他们将汽车灯熄灭,然后一路摸黑爬行。不久,对面来了一辆车,因来不及避让,他们的车翻进了沟里。巴金他们,忍着疼痛爬上山沟,又一路跋涉,才赶到了战地。还有一次,他得知部队首长要去一五九高地视察,遂决定一起去。路上,小雨打湿眼镜,看不清路的巴金摔进了沟里,但他忍痛站起来继续前行,到高地时已成了“泥人”。连长赶紧拿出火盆让他烤衣服。多次战地采访经历,使巴金同许多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深厚友谊。在朝鲜,巴金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我们会见彭司令员》等作品。积累素材的日子里,让巴金印象深刻的是志愿军某团六连,他在这里生活了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任务,由于连长,指导员都受了伤,便由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坚守阵地。一天,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了六连阵地,志愿军战士们随即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打到后,只剩下了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2个人。危急时刻,赵先友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向我开炮!”团长看到2位战士退向防空洞后,遂命令炮兵向六连阵地开炮!阵地是夺回来了,可赵先友和刘顺武却牺牲了。战斗结束后,巴金到六连采访,团长张振川向他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以及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感动万分。在朝鲜呆了半年后,巴金回国了。谁知刚到家,朝鲜停战的消息传来,他决定再次前往。这时,他的长篇小说,已在脑海中基本形成。此次,巴金在朝鲜生活了5个月。期间,他走遍了朝鲜北部各个地区。1961年,经过8年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他构思已久的,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作品《团圆》。小说一经刊出,就在文学界引发轰动,茅盾、等作家更是对《团圆》赞不绝口。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在读了《团圆》后,立即令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为电影。长影厂领导接到任务后,将此重任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被《团圆》里面的故事打动了。可改编电影,需要下大功夫。武兆堤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毛烽。这毛烽14岁就参军,主要还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觉得毛烽的经历,足够胜任这一工作。于是,他给毛烽打电话,毛烽听了他的来意后说:“编电影我没经验,而且我连巴金的小说都没看过,怎么改编呢?”谁知武兆堤却说道:“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明天我去北京给你送小说!”次日,武兆堤真的赶到了北京。在旅馆里,毛烽把《团圆》看了一遍后,被故事情节所打动,他决定和武兆堤一起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武兆堤见老同学终于答应,很是高兴,他马上找到夏衍,请求他为毛烽请假。毛烽当时是傅钟将军的秘书,在得知此事后,爽快地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就这样,武兆堤和毛烽来到北戴河,开始了改编《团圆》工作。经过反复商议,他们决定将人物情感作为剧本的灵魂。其中,改动大的是王成。王成在小说中着墨并不多,但经过武兆堤和毛烽对人物再创造后,加上那一句“向我开炮”,“王成”的英雄形象立马丰满了起来。20多天后,由小说《团圆》改编的剧本《英雄儿女》完稿了。武兆堤立即赶回长春,将其交给了长影副厂长胡苏。胡苏看完后,连声叫好。之后,剧本又转到文化部,得到夏衍指示:“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后来,剧本被送到巴金手中,他看后同意将其搬上银幕。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后,瞬间引发热烈讨论,大家被王成的英雄气概,以及王芳与王文清,王复标两位老人深情打动了。连同电影主题曲都传遍全国。1965年,巴金和妻子萧珊去看了影片后,说:《英雄儿女》改得不错,王成的一部分加得好。王芳的形象也很美!”《英雄儿女》当时可谓是火爆全国,连周总理都抽空去观看了。不久,刘白羽接到总理电话:“作家一定要到火热斗争中去,巴金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此后30多年,《英雄儿女》热度不减,后来,关于“王芳”和“王成”的人物原型也不断被挖掘讨论。对此,巴金说:“没有生活原型,这是小说,人物和情节都是创作出来的。”1994年,上海作家协会邀请《英雄儿女》中“王成”“王芳”的扮演者刘世龙和刘尚娴,为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之后,二人去华东医院探望巴金。当刘世龙和刘尚娴捧着鲜花和新年贺卡,来到医院时,卧病在床的巴金,听说自己笔下的“英雄儿女”来看他,高兴极了。小说《团圆》的成功改编,是巴金一生为高光的时刻!那些曾在朝鲜战地,冒着枪林弹雨的日子,也成为他一生为难忘的经历!#关于巴金的简介#

6、巴金的家简介

【趣学公基】中国文学“三部曲”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中,文学常识是一个常考的内容,中公教育在本文给大家介绍中国文学常识中的“三部曲”。一、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1. 《春蚕》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2.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 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3.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良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二、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 《幻灭》描写女大学生章静感情脆弱喜欢幻想,对读书和爱情都感到幻灭。20世纪20年代,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她来到革命中心武汉。她觉得到处是混乱和丑恶,换了次工作,结果都徒然增加了悲哀。她结识了强连长并与他结了婚,然而蜜月之中强连长接到命令要上前线,章静又重新陷入幻灭的苦之中。2. 《动摇》描写中国国民d县d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变化时,被异性弄得魂不守舍。他在工作中动摇、犹豫、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特派员李克冒险去说服被欺骗的群众。革命失败后,他把武装力量带到南乡去继续战斗。3. 《追求》描写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等一群青年,在革命高潮时有过积极的作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正确的道路,结果各自的追求都以失败而告终。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7、巴金的原名简介

【这个活动值得全国做!语文课文作者手迹展[赞]】长沙图书馆展览展出了新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梁启超、茅盾、丰子恺、泰戈尔、托尔斯泰等44位课文作者的亲笔信、题词等各种形式的手迹图片,还特别展出了梁启超、郭沫若、巴金、冰心、沈从文、叶圣陶、雨果、安徒生、马克·吐温9位著名作家9幅真迹原件。这些名人手迹,选自丛书《哦,他们是这样的》,由作者陈渡风花费20余年收藏所得。这套面向小学生的语文延伸读本,共4册,像是一座奇妙的语文博物馆。有兴趣引入这个展的媒体、图书馆或宣传部,可以找我介绍,联系邀约作家陈渡风。[玫瑰]详见:湘籍作家花20余年收藏语文课文作者手迹,还出了套书-掌上长沙

8、关于巴金的简介写作背景

成都三河场锦门之前因朋友的推荐,今天来到了成都三河场锦门。远远的就看到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张照片,下面是它的简单的介绍: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现在所谓的锦门,是根据德国摄影师拍于1887年的照片复建的。前身是成都北大门牌坊,这里是进入天府蜀都的第一门。也是历史上金牛古蜀道的原点,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象征着成都的城市之门,也象征着出入此门前程似锦。如此美好的寓意,我也来此走走。穿过北大门牌坊,映入眼帘的是无数棵桑树,正前面一颗桑树下有一个介绍的牌子上面写着:关于桑树的介绍,及几千年来求子、求雨求福的传说。随着路的方向往前走,左边有一个草坪,但是并不大,前面有几家茶铺,喝茶的人也不太多。这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安逸,清静。右边一大片都是一些仿古建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法式教堂风格建筑。墙上的介绍:这里名叫领报修院,原建筑位于彭州市白鹿镇,是一所成都市教区培养天主教传教士的神哲学院。接下来就是,朱自清的公馆(因抗战携全家来到成都修建的公馆。)巴金故居(李家院子):是巴金出生之地,少年和青年时代也在此度过。还重现了谢无量公馆、李颉人公馆、杨遇春公馆.......看过这些仿清建筑,感觉更像看一张张无关紧要的照片,所谓的建筑,在世人看来根本就是一堵墙而已,而且又进不去,再加上这些建筑都不属于这里的,甚至看过后就遗忘了。但是,谁甘心白走一朝?当然,心有不甘的。打造的这么好的地方,就是不堪一击?随意走向另一条路,发现一个箭头指向四川丝绸博物馆。一无所获的我,决定走下阶梯,去博物馆看看。进入博物馆先看到的就是嫘祖像,里面的一个厅向我们展示了丝绸的起源,及蚕的一生,如何抽丝剥茧的。在这里终于有了新发现:其一是甲骨文中的“蜀”字,是一条有大眼、蠕动如蚕的肉虫子:上部是他眼睛突出的头,下部是盘曲的身子,这种虫子是指所有的蛾、蝶类的幼虫,即野蚕。也就是说,“蜀”字的本义就是这种“野蚕”。其二是,后来,在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蚕形饰,蚕纹图样。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说明远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先祖就已经开始关注养蚕,并且对这种小小的动物产生了巫术崇拜。其三是,人们不仅用蚕丝做服饰、工艺品,古人还将蚕纹刻在器皿上或兵器上或玉器上。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蚕的崇拜生生不息。对于三河场锦门,大的看点就是了解蚕文化。你也试着在桑树林下许愿,再慢慢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