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波简介(马少波书法价格)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1 14:53:55 浏览
1、马少波书法价格

杜近芳的婚礼隆重,梅兰芳先生是证婚人。她爱人是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高徒。这样一对郎才女貌的婚事,当然不能一般。我帮她请人布置礼堂,大幕上悬挂着一龙一凤,拥抱着大金双喜字。还请了京剧院和我院朋友们分别负责签名、发喜糖、招待来宾。那天到场的人坐满了礼堂,除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外,司仪是李少春。嘉宾有马少波、袁世海、林巧稚、梅葆玥等以及京剧院同仁和我院的医护人员,我还记得那天是大雪纷飞,可前来祝贺的人仍是络绎不绝,真是盛况空前。(摘自李遥岑《好友杜近芳》一文,刊于2000年出版的《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每日读书打卡# #戏曲#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杜近芳#

2、马少波电影完整版

烟台博物馆藏抗日战争时期马少波委任状马少波(1918—2009年11月 )山东掖县人,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毕业。1933年起从事文艺创作。1937年参加抗日战争,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化协会会长(委任状摄于烟台博物馆)1949年以后曾任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京剧院副院长等职。50年代起就从事戏曲改革和编、演现代戏的实验。所写剧作有《闯王进京》、《木兰从军》、《明镜记》、《关羽之死》等。还曾创作或与人合作改编了京剧现代戏《白云鄂博》、《白毛女》等。他创作的京剧《正气歌》获1981年度北京市剧目创作一等奖,还编写京剧现代戏《宝剑归鞘》,由上海京剧院二团演出。1981年出版了《马少波剧作选》。戏曲理论著作有《戏曲改革论集》、《戏曲改革散论》、《花雨集》、《看戏散记》等。散文集有《东行两月》、《在南极边缘》等。1956年曾随同梅兰芳去日本访问演出。还多次担任出国演出的领导工作。主编《中国京剧史》,任北京市文化局顾问、戏曲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获瑞典戏剧家协会授予的功勋奖章。(见《京剧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他主编的三卷四册《中国京剧史》获“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残存的著作、手稿及收藏品万余件无偿捐赠国家,由烟台博物馆保管,已建立了马少波文学艺术著作陈列室1998年落成开馆。

3、马少波个人资料简介

【转发】马少波与李少春 ————节选自一篇传记1961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与李慧中结婚。前来祝贺者二百多人,热闹非凡。但到4月,中宣部委派的调查组进驻中国京剧院,调查剧院执行d的“双百”方针等问题,马少波成了“挨整”对象,立刻门庭冷落。5月的一天午夜,马少波正要安歇,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梅兰芳。梅兰芳说明来意,说周扬刚刚召见了他,要批马少波。梅兰芳表态,我说马少波这个人是有领导才干的。至于年轻气盛,在领导作风上会有缺点有错误,可以帮助。是不是不……周扬没能接受。梅兰芳带回一包“简报”放下了,让马少波看,转天早晨叫他的司机老满取走。与马少波和李慧中看了一夜。揭发者多多,包括不少参加婚礼的。但没有李少春。少春不是那种人。不要说是马少波引荐他率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参加革命,单看中国京剧院建院以来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搞了多少,1958年以后三年总会到三百出!那叫“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那叫“好戏连台”。《白毛女》、《赤壁之战》、《西厢记》、《桃花扇》……《杨门女将》上了银幕,《闹天宫》、《三岔口》、《野猪林》、《白蛇传》去了多少国家?作为国家剧院,搞出了剧院风格,做到文化部要求的“京剧改革”示范性的剧院。这是“外行”做得来的吗?“富连成”值得尊重,但也不是只有“富连成”才叫“内行”。梅兰芳院长不抓行政,这是“上边”定的,行政由副院长马少波抓,“抓”中他又常常介入创作。他有这个才气。怎么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了?我看他很“知人善任”。想当年,“老爷子(李桂春)”做中国戏校的教授,每月拿六百元的工薪,有人反映“不干事,工薪这么高!”马少波用他那山东话堂堂正正地回答:“他培养李少春有功!”不是连总理都问萧(长华)老“你们究竟能用多长时间培养出像李少春这样一个人才”吗?“功”在“老爷子”,马少波就看重这个。是“九个指头”“一个指头”的问题,还是“一个指头”“九个指头”的问题?“一个指头”出了毛病,就剁一只手哇?

4、马少波明镜记

梅兰芳第一次见到,是在1919年。当时,还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学生,一名业余话剧演员,一次到北京演出,梅兰芳曾去看过。1949年7月2日至19日,梅兰芳怀着刚刚迎来解放的喜悦,乘火车从上海来到古都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见到了毛主席和。对梅兰芳说:“三十年前,南开校庆,我们排演了话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请我们来京演出。”梅兰芳说:“我想起来了,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过之后,好像我们还开了座谈会。”笑着说:“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是同行。”会议期间,梅兰芳演出了《霸王别姬》,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去看了。梅兰芳感到特别高兴,激动地说:“这个戏,我演了1000多场都没有今天这样淋漓酣畅。”全国文代会将闭幕时,希望梅兰芳到北平工作,并嘱咐有关方面做出适当安排。梅兰芳表示同意考虑。当年9月,根据的提议,梅兰芳作为戏剧界四位代表之一,应邀出席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常委,参加了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式,再次邀请他来北京。1950年7月6日,批准周扬的书面报告,任命梅兰芳为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后更名戏曲研究院)院长,梅兰芳全家由上海迁来北京定居。1951年5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正式成立,应梅兰芳所请,亲笔题词祝贺:“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这使梅兰芳很受鼓舞。1953年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召开,梅兰芳当选全国文联副主席,同年10月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梅兰芳当选副主席,出席会议并讲话。在支持下,1955年1月6日,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梅兰芳出任院长,聘请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金仲仁、鲍吉祥、马德成、谭小培、张德俊、姜妙香、郝寿臣等老艺术家为名誉教授。王瑶卿在京剧界素有“通天教主”之美誉,他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业师,王瑶卿按照他们各自的艺术素质、特长,加以引导、点拨,促使他们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还派人去香港,把俞振飞、张君秋等名演员请回来。这些老先生觉得能为新中国培养戏剧人才,心里很高兴,都兢兢业业,尽心尽力。语重心长地对梅兰芳说,中国京剧院是国家剧院,在全国要起示范作用。全国人民都盼望能见到梅先生的艺术。目前,你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成立梅兰芳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满足全国人民欣赏要求,并为青年演员作示范;二是整理舞台艺术的经验,著书立说。1959年3月16日,梅兰芳入d前夕,让马少波转告梅兰芳:1957年程砚秋同志入d,我做了他的介绍人,今年梅同志入d时,如果他有此要求,我也愿意做他的介绍人。梅兰芳说:总理关心我,我很感动。总理做程砚秋的入d介绍人,我也感到光荣。但是我想文艺界像我们这样的人很多,如果大家入d都由中央领导同志做介绍人,那就负担太重了。我是一个普通演员,好找了解我的同志做我的入d介绍人。当然,了解我的是您(马少波)和张庚(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同志,您二位是院内d的负责人,可以经常帮助我,做我的入d介绍人,合适不过了。赞许说:“梅兰芳同志思想境界很高,真是一个好同志。”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庆,梅兰芳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出新戏,剧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表演和唱腔艺术也有很大创新。看了这出戏,并到舞台上与演员、乐队一起合影。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说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梅兰芳回答:“您这个意见,提得太好啦。以后就改为‘西夏王’。”1961年7月30日,梅兰芳因心脏急性冠状动脉梗死突发,住进北京阜外医院抢救。当时正在北戴河开会,闻讯后特意赶到北京去医院探望。坐在梅兰芳的病床边,握着他的手说:“由于开会所以来迟了。听说你得了心脏急病,住院调节,特地赶来看你。”梅兰芳感动地说:“这大热天,惊动您,我心里很不安。”给梅兰芳切脉,说:“我懂一点中医知识,你的脉象是弱了一点,要听大夫的话,好好卧床静养,好在你会绘画,出院后可以消遣。”梅兰芳还记挂着8月初去新疆参加一条铁路通车典礼和演出的事,向提出希望同意他病好之后去为兄弟民族演出。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国内国外都可以去嘛!但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养病,一定要躺在床上,祝你早日恢复健康。”遗憾的是,三天之后,梅兰芳的心脏病又突然发作,于8月8日清晨5时不幸去世。开追悼会时,送了花圈,寄托对这位一代艺术大师的哀思。#马少波简介#

5、马少波公司简介

想起宗言学马的言少朋(上)言少朋(1915-1984),原名义方,蒙古族人,祖籍北京。其父言菊朋为前四大须生之一(余丶言丶高丶马)。其父言菊朋(1890—1942)蒙古正蓝旗人,玛拉特氏,名延寿,字锡其,号仰山。后取其名延寿中的延字谐音,以言为汉姓,名锡,后更名菊朋。其父为清末举人,高祖松筠,清朝嘉道间名臣,曾官武英殿大学士。言菊朋是四大须中文化层次高的一位。他也是前四大须生中一位由票友而半路下海的京剧艺人。言菊朋是私淑谭鑫培,他没拜过师,按相声说法是“海青”,学谭的艺术是通过王长林丶钱金福丶陈彦衡以师礼之而得。在四十岁(1930年)以前完全始终遵循谭派,规规矩矩。四十岁以后由于嗓子塌中了,才另寻溪径创出独具一格的言腔。他懂研声韵音律,古典文学底子深,自俱儒雅清逸之气;他嗓窄有立言宽音不是,但遇高时能很高,逢低处又很苍劲,跌宕有致;按字音制腔,不倒不飘,所以格外地委婉动听。言菊朋一生也曾大红大紫,盛时名气压过余叔岩。言菊朋发妻早亡,有一女言伯明(言慧英)。言菊朋续娶高逸安(高洁),二位分分合合几十年。婚后育有三子二女,长女言伯明(言慧英),医务工作者,嫁汉口票友老生游乐三;次女言慧珠,工青衣花衫,梅兰芳弟子,先后嫁电影演员丶京剧老生和京昆演员白云、薛浩伟和俞振飞,与薛浩伟育一子。三女言慧兰,评剧演员,嫁旦角陈永玲,育二子净行演员陈霖蒼丶话剧演员陈逸恒丶京剧老旦陈幼玲。二子夭折。三子言小朋,原工武生,后转行为电影演员,妻电影名星王晓棠,育一子夭亡。言少朋是言菊朋的长子,“父学谭,子学马”,当时菊坛无人不晓。他没有进过科班,也没有经过正规化的训练,艺术天赋高,他自幼受家庭熏陶,边读书边随父学艺,并得韩珠子指导。1935年正式登台。言少朋自幼对京剧耳濡目染,兴趣甚浓,不过对乃父以腔就字,句妍韵正,郁律苍凉的唱法极其反感;其扮相嗓音和身段却酷似马连良,对马连良衣饰都丽、清遒飘逸的作风倍加倾倒,心追口摹,而且笔录札记。美中不足是他的嗓子窄,他自知要走谭派路子难有成就,因而就致力于做表身段,向马派去发展,由于他身段飘逸,台风江河,具备了学马的先决条件,未几即引起马连良的重视,言菊朋当年以老谭派领袖自居,声誉盛时在余叔岩和马连良之上。虽扮相差些,武工稍欠根底,但手眼身法步,无一不佳,尤以口齿之清澈,咬字之准确,余马及其他名家是甘居下风的。言菊朋有一个特点是唱戏从不倒字,人送外号“五方元音”。言菊朋曾批评马连良“满嘴贫腔俗调的倒字”,极为不齿。言菊朋看不起马连良,但是儿子言少朋却很喜欢马连良,不仅喜欢,他还是学马连良;不仅学,还学得很像;不仅“像”,更是被别人称为“马连良的背影儿”连吐痰都学马连良。还对朋友说他爸爸的戏没看头,令他作父亲的很尴尬。曾有人说言菊朋还曾说过“学谁不行,偏偏学倒字儿多的马大舌头!”“你叫言少朋不叫马少良”这样的话。可大儿子言少朋却放着家学渊源他不学,反而去学他看不上的马连良。同时,言少朋对马入迷的程度,不在当年言菊朋迷谭鑫培之下。言菊朋无论如何管教,也改不了他这位令郎的志向。早言少朋学马是偷着学,马连良很喜欢他,但是碍着言菊朋的面子,也不好收他为徒。马富禄曾问言少朋唱戏象不象他?连良亦不禁哑然一笑说“少朋一举一动以及小过节处无不肖余,不枉数年苦工追求各戏。”后来言菊朋看他儿子是学马学定了,实在没法子克绍箕裘了,也就索性成全他,找人向马连良说项拜师,马连良欣然接受,1939年正式收言少朋为徒。可言菊朋失之东偶收之桑榆,和马连良称兄道弟了,辈份找回来了。言少朋进了马门后,马连良第一句话就对他说“我愿意收你为徒,但你决不可忘掉你们言门本派的东西。”数十年来少朋牢记师训,他虽树起马派旗帜,专演马派戏,成了马派优秀的传人,但是始终没有忘记言派艺术的继承。现在学言腔都会《杨门女将》採药老人的那段毕英琦唱红的那段唱,实际上这段唱毕英是学自言少朋。当年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杨门女将》原来戏中“探谷”一场并没有采药老人这个角色,马少波提议加上并让毕英琦演,由言少朋教他用言派来唱的,这才留下这一段“听说是杨元帅”的千古绝唱。#马少波简介#

6、马少波事件

孟小冬与梅 兰芳决裂时说: “我不要你的钱。我 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来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她再嫁的那个男人,论名声、论地位,确实也不在梅兰芳之下,他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头目杜月笙。1925年,孟小冬演艺,门帘一打出来就是府杭丝的行头,水钻的裙衩,光彩闪耀。而台下的这个捧场的已是上海滩大公馆、青红帮、百乐门、苏州河、上海风云无不与他有丝丝关联的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骨子里的邪气、霸气,横扫了上海滩几十年;而对于孟小冬,是待她长久温和的一个男人。在她与梅兰芳曲终缘尽、悲愤离婚时,后一纸离婚的契约,是他从旁佐证;他还提醒她,你要仔细思量。他是这样细腻绵延的温情男子。1935年,她跟从余叔岩学艺,老派的梨园规矩众多,所谓的尊师重道是,余家上下都必须打点。所以,余家女儿出嫁时,她送出满堂的红木家具。事实上,她已久不演出,所花费的,无不是他无声的支持。这些细细碎碎的关爱和呵护,高情商的孟小冬并不是没有感觉。杜月笙号称“天下第一戏迷”,家中的四房姨太太都是唱戏出身。孟小冬还是上海大世界红角儿的时候,杜月笙就看上了她,只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梅兰芳。1937年,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杜月笙特意请孟小冬剪彩,而醉翁之意,当然不在剪彩上。后经孟小冬的师妹,也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撮合,两人走在了一起。相传杜月笙曾向孟小冬表白:“自打第一次见到你以后,我就一直思念你,还发过誓,这一辈子要是不把你拉进我的怀抱,我就不是人。”爱美女,流氓大亨还是对孟小冬很纯洁和痴情的孟小冬被打动了。除了感动于杜月笙的情意之外,她想找一个和梅兰芳完全不一样的男人,一个强大、可以保护她的男人。当时,上海滩强大的男人,就是杜月笙了。他是她一生的知己,20年了,他对她情深意重,他始终润物无声地爱慕着她,怜惜她的甘苦,让多年漂泊江湖的孟小冬感念于心。于是,她要酬答他的知寒知暖。入住杜公馆后,她对一切都淡而化之。她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和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只反过来,细细呵护陪伴着这个别人眼里霸道,对她却柔情万千的男子。自上海到香港,从繁华到衰败,几十年风霜雪雨,素衣侍疾,孟小冬在他身边不离不弃,他是不是大亨与她无关。两人都是看尽人间春秋冷暖之人,深知为可贵的是何物何情。在对着、看着、慕着的时光里,你怜我,我怜你,真正地忘情于彼此。杜家的客厅里,常常传出她与戏界旧友的咿咿呀呀。在旧时的杜公馆里于这靡靡之音中,她倾泻散尽后的柔情。1951年,杜月笙病逝香港。曾经的上海滩大亨,一身散财无数,遗产却只有10万美元,孟小冬分得1万。各房太太分选一样杜月笙遗物留作纪念,孟小冬选了一条杜月笙日常用的金钥匙链。1956年,梅兰芳率团到日本演出,在香港过境时,他曾探望过寡居的孟小冬。这次是由马少波陪他去的,再无后话。梅兰芳自然不知道,孟小冬的房间里只摆两个人的照片,一个是恩师余师岩,另一个则是他梅兰芳。点评(孟小冬以男人的个性,反衬了梅兰芳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