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作者简介(上下五千年作者是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08:45:12 浏览
1、上下五千年作者是谁

读书笔记 ——上下五千年第33天 2022年11月20日195 谨慎治国的“海龙王”唐朝灭亡以后,在我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它们就是梁、唐、晋、汉、周,历史上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起来称为五代。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和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这些朝代统治的年代都不长,合起来也不过五十四年。五代时,还有十个割据各地的国家。它们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在这十国中,只有一个在北方,它就是北汉,建国在现在的山西境内,其他九国都在南方和巴蜀地区。因为这十个国家跟五代并存,所以历史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统治的年代,长短不一,其中长的要数吴越了。早在唐朝末年,它就开始割据,直到五代结束后,它才被北宋灭亡。吴越的创建人是钱镠(liú)。他是杭州临安(在今浙江临安北)人,出身贫穷。他从小喜爱练武。他家附近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竖有一根大木头,钱镠就经常在大木头下打拳射箭。他还带领一些儿童,自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指挥这些儿童排队操练。这些儿童也都听从他的指挥,操练得认真,很像一支小军队。钱镠长大以后,做了盐贩子。那时候,正是唐朝晚年,战乱不断。唐僖宗时,浙西将领王郢起兵反抗朝廷。当地镇守的将领董昌招募军队前去镇压。钱镠武艺不差,就投奔到董昌部下,当了他的部将。他跟从董昌作战,很快就把这次叛乱平定了。钱镠很会打仗。不久,黄巢带领起义军南下,到达临安。钱镠带领少量士兵,埋伏在山谷中,用箭射死了起义军先头部队的主将,杀死了起义军几百人,打了一个胜仗。黄巢见先头部队受了挫折,没有多停留,就离开了临安。由于钱镠镇压王郢叛乱和黄巢起义不断立功,他也很快被提升为刺史、节度使。他和董昌分据浙西、浙东,成为当地两股大的割据势力。后来,董昌发动叛乱,自称皇帝。钱镠不服,出兵把董昌搞掉。这一来,他的功劳更大了,他也不断被加官晋爵。唐朝末年,他已被封为越王、吴王。到后梁时,梁太祖又封他为吴越王。这时,他已占据现在的浙江省全部和江苏省的一部分地区,就这样成了吴越国国王。钱镠封了王,得意。他在杭州修建了华丽的王府,每次出门,车马很多,跟从的人前呼后拥,气派大得不得了。他的父亲钱宽对这种排场,很是不满。钱宽仍住在老家,每次听到钱镠来到,总是设法躲开,不愿见他。有一次,钱镠不用车马,不带随从,步行前往老家,问父亲为什么要躲开不见。钱宽说:“我家世世代代靠捕鱼种田过活,从来没有出过像你这样的大贵人。如今你占领了那么大的地盘,三面都是敌人,我担心将来发生大祸,连累全家。”钱镠听了,答应一定记住父亲的话,保住自己的地盘。从此,他处处谨慎小心,力求自保。从后梁开始,中原接连换了几个王朝,吴越国总是向这些王朝称臣进贡。钱镠很怕周围的国家前来进攻,连夜里都不敢好好睡觉。他命人做了一个小圆木枕头,叫做“警枕”。他睡着以后,头只要稍许一动,就会从警枕上滚下来,人也跟着惊醒了。他又在卧房里放一个装有白粉的盘子,晚上想到什么,马上在粉盘上写下来,第二天再处理。他还命人通夜值班,一旦外面有人进来报告事情,立刻叫醒他,免得误事。钱镠不但自己谨慎小心,还要求部下也保持警惕。他的住宅周围,每天夜里都有士兵打更巡逻。一天夜里,打更的士兵坐在墙脚旁睡着了。钱镠看到了,就拿起几颗铜弹子,远远地向墙上打去。铜弹子打到墙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把睡着的士兵惊醒了。打更的士兵知道这铜弹子是钱镠打来的,以后再也不敢麻痹大意了。又有一天夜里,钱镠穿着便服,从北门进城。他走到城门口,不料城门早已关了。他在城外高喊开门,管门的小吏在城墙上说:“夜深了,不能开门!”钱镠说:“我是大王派到城外去办事的,如今急着赶回城内。”小吏说:“别说是大王派到城外去办事的,就是大王亲自前来,这城门也决不能开!”钱镠没有办法,只得绕道走到南门,方才进了城。第二天,他把看管北门的小吏召来,称赞他办事负责,赏了他一笔钱。钱镠就依靠他的谨慎小心,保住了他的国家。在他统治期间,吴越国也没有遭到重大的战乱。钱镠的统治稳固以后,他就设法发展农业生产。他征发民工,修建了钱塘江的堤岸和海塘,使附近的农田免受水灾。他还在苏州建立一支营田军,专门筑堤开河,灌溉农田。由于他注意兴修水利,浙江的老百姓都称钱镠为“海龙王”。当时,江浙一带,庄稼连年丰收,米价也比较便宜,每石只值五十文钱。对江浙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海龙王”是有一定贡献的。

2、上下五千年作者简介背景

汤率领的军队和夏朝的军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商汤取得了后的胜利。夏桀只好逃往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率兵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直到他死去。——《中华上下五千年:全四册》

3、上下五千年少儿版作者是谁

题目:上下五千年,婆媳之间的距离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家庭中常见的矛盾纷争恐怕就是婆媳之间的关系。上下五千年来,婆媳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距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时空背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女性集体处于劣势地位。女性无法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发展,只能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这种传统思想也影响到了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本来就很低下,再加上婆媳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争吵,甚至闹到家庭崩溃。到了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家庭中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长辈,却仍然秉承着封建思想,认为儿媳是自己的“佣人”,不能和自己的儿子抢风头。这种传统思想虽然已经不能代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但很多人在实际操作时依然无法摆脱。现代婆媳关系的转变近年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婆媳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少年轻的婆婆和儿媳会选择在家庭中扮演一个“伙伴”、“朋友”的角色,共同分担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再加上现在社会普及的心理学知识,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此外,一些婆婆在晚年意识到自己年轻时曾经遭到的“待遇”,也会尝试以对待女儿一样的方式来对待儿媳,改变传统想法,走亲近的路线。但也有一些婆媳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还是会有诸多问题出现。如何改良婆媳关系?其实,改良婆媳关系并不难。首先,缓和紧张气氛,不要在小事上计较,多用心多理解对方更有利于日后相处。其次,用正确的方式带好孙子/女、赞赏对方,尊重对方也是不可少的。后,也是重要的,双方都需要摆正态度,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打破尴尬,建立起互相信任的价值观。婆媳间的困境可以说是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索的问题,重建亲情关系是相当困难,需要谅解、抱怨、相互尊重,增加交流是解决方案之一。结语婆媳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婆媳关系的处理方法在逐渐完善,改变传统封建思想是重要的一部分。现今,将婆媳关系处理好,不但可以带来家庭的和谐,更可以影响到周遭更多的人,构建全面、丰富的人际关系,合力建造一个美满幸福的新时代家庭。

4、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大全集的作者

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2022-09-28007-商汤讨伐夏桀公元前16世纪,统治中原400多年的夏王朝走到了尽头。夏朝后一个国君是夏桀,暴君,生活腐败。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叫商,有个头领叫汤,汤向夏桀推荐了一个能人,叫伊尹,但是没有受到国君的重用,伊尹回来还是回到了汤身边。夏桀手下有个忠臣叫关龙逄,多次劝说夏桀无果,有一次关当着忠臣的面进言,夏桀一怒之下把他杀了。商汤知道后,立即派人赶到京城哭祭关,夏桀震怒,下令抓商汤关到牢里。后来商汤被释放。商汤看到夏桀越来越昏庸,决心推翻夏王朝,他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并且陆续灭了几个部落,成为了当时强大的部落。商汤和伊尹商议,先试探一下夏桀,于是暂停进贡,夏桀大发雷霆,于是商汤赶忙道歉并恢复进贡。待到九夷中其他部落的首领也纷纷叛离夏朝的时候,伊尹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发兵讨伐夏桀,夏桀大败后逃往南方的南巢(安徽巢湖)。自此夏亡,建立商朝。008 盘庚迁都到殷商汤建都在亳(河南商丘),商朝的奴隶主统治时代总共维持了五百多年,更替了31个君王。伊尹辅佐商汤之后,又辅佐过4朝君王,期间由于治国有方,国力大大增强。伊尹死后,从第六朝君王开始沉溺于享乐,不理政事,国势日益衰败下去。由于商朝传位是先兄弟后儿子的,所以为了摆脱王位争夺者的威胁,常常迁都,先后从亳迁到隞(河南荥阳)、相(河南内黄)、邢(山东定陶)、奄(山东曲阜)。到了第20代君王盘庚时,奄都已经繁华。可是这里地势低洼,常遭水灾。盘庚决定迁都到北蒙(河南安阳西),当时遭到了很多上层贵族的反对。盘庚果断地宣布:迁都的事已经请巫师卜算过了,是大吉大利的事。谁再反对,将受到严惩。迁都终于成功。盘庚迁都成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在位18年,商王朝得到了振兴,此后,商朝又经历了8代,11个王,再也没有迁都。由于商都大邑商边上有一块商王的田猎区名叫殷,所以有人将商都称作殷都。殷墟是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从1928年开始,先后挖掘出了刻有文字的龟片和兽骨十多万片。这种文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从这时候开始。考古过程还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包括生活器皿,祭祀用品和兵器,制作都很精良。在殷墟的墓地中还发现了奴隶殉葬的遗骨,多的一处即达到数千具。009 奴隶为相盘庚之后,商朝又传了3个王,第三个便是武丁,他性格内向,他的父亲小乙不喜欢他,干脆把他赶到乡下,武丁利用在乡下的时间,虚心好学,掌握了不少知识。小乙死后,武丁继位,他三年没有说话,把国政交给几个大臣。有一天他做梦得到了一个贤才,便画了那个人的像,让大臣们去找,大家找了很久,终于在北海(山西平陆)找到一个名为说(yue)的奴隶,符合武丁的画像,带回朝中,武丁经过考察,认为说是他需要的人才,任命为左相,说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5、中华上下五千年正版作者

《中华上下五千年》元朝时期“汉法治国”的元仁宗【知识链接】元代三大农书元朝统一以后,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还出现了三部在农业方面的著名书籍——《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摘要》。其中,《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早的由国家组织编写的农书。这本书中针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做了详细的记述,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同样,王祯编写的《农书》也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的农书。书中绘有308幅农器图,是目前现存早、全的农具图谱。因此,这本书又被称为中国早的图文并茂的农书。而维吾尔农学家鲁明善编写的《农桑衣食摘要》则是一部以月份为顺序,记述全年各个时节农业活动的农学巨著。

6、上下五千年作者简介50字

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第32天 2022年11月19日185 白居易写《琵琶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唐朝已进入中晚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祖母和母亲都有些文化。白居易很早就识字了,五六岁时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已懂得声韵。后来,他的父亲调到徐州一带,全家也随着迁居符离(今安徽淮北)。这时,淮西节度使烈兴兵叛乱。为避战乱,白居易被送到比较安定的浙江。但借居的亲友家比较穷困,这使他对人民的困苦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十五六岁时,白居易带着诗稿,去京都长安拜见诗界前辈顾况。顾况很高傲,但读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大为赞赏。白居易的诗名便在长安传开了。他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两年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唐宪宗即位后,因器重白居易的诗名,提拔他当翰林学士,后又任谏议大夫。在这时期,白居易写了不少讽谕权贵、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这些诗使他得罪了一批有权势的人。公元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裴度。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按朝廷规矩,这个职务只管给太子讲道德修养之类的道理,不得干预朝政。可白居易不管这些,愤而上书,要求捉拿凶手。这给那些心中怀恨的权贵们找到了口实,鼓动唐宪宗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又来了,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公元822年,白居易被授予杭州刺史一职,公元825年,又调任苏州刺史。公元842年,他担任了刑部尚书。他虽又被朝廷重新启用,但碰到的穆宗、敬宗、武宗都是年幼的君主。晚唐时期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白居易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仍无法实现,他的意志逐渐消沉。晚年,他笃信佛教,常常一连几个月不吃荤腥。他和香山寺的和尚如满等来往很密切,不仅结成香火社,还出钱整修了香山寺,他自己也自号为“香山居士”。公元846年(唐武宗六年),白居易在一场重病后去世,终年七十五岁。白居易一生创作了二千八百多首诗,八百多篇散文。流传广的是以《长恨歌》。那时在乡校、佛寺、行旅中,僧侣、妇女都有人歌咏他的诗作。《长恨歌》是一首长达一百二十句、八百多字的叙事长诗,是他和友人游览了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作者运用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艺术化地再现了当时的故事和人物,因而深受欢迎,广为传唱。与《长恨歌》同样著名的,是他被贬江州时写的《琵琶行》。这是一首长达六百多字的长篇叙事诗,记叙了作者在浔阳江送客时,听到一位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歌女弹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经历,从而感慨自己被贬江州的遭遇。诗中既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极具表现力的诗句,描画乐曲声,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沉委婉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慨。这两首长诗,不仅有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而且还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历代的好评,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誉为善写叙事诗的巨匠。但白居易自己为看重的,是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中的《轻肥》一首,题目取自《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概指权贵们的奢侈生活。诗中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宴时的骄横和不可一世,而当时“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乐府是古代一种诗歌体裁,原本指乐府官署采集的民间乐歌,或乐府中的乐官们创作的乐歌。初唐时,诗人们大多按乐府的旧题进行创作,这类作品在李白、杜甫时得到了发展,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而白居易则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发展了这种写作方法,并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交错运用。白居易十分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尤其看重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但仍认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不过十有三四,所以他的《新乐府》五十首,大多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很有现实意义。其中较出名的有《杜陵叟》《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主要作者。文学史上将他们并称为“元白”,他们两人也有着很深的友谊。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写到了自己的身世抱负和文学观,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为时”“为事”都是为现实的意思。在这样明确的主张和这样优异的创作实践中,新乐府运动在古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而白居易也被公认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7、上下五千年的作者简介

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第36天 2022年11月23日206 寇准坚决抗辽十一世纪初,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人心惶惶,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这时,一位大臣竭力主张抵抗,并竭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大臣就是宰相寇准。寇准从小聪明好学。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合适?”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毕士安就说:“寇准一心为国,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了五次。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来,想退回内宫。寇准说:“陛下一进去,群臣不得见,大事就完了。陛下不能入内。”宋真宗只得留下来,陆续召见一些大臣,商议对策。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另一个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这两个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劝宋真宗迁都,躲避敌人的锋芒。宋真宗问寇准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又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寇准知道这是王钦若和陈尧叟出的鬼点子,就假装不知道,大声说:“谁给陛下提出迁都的主意,罪该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陛下御驾亲征,定能打败敌人。要是迁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决定亲征。这年十一月,北宋军队从东京出发,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守卫澶州的宋军听说皇上亲征,士气高涨,打退了辽军的进攻,还打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兰。萧达兰一死,辽军的锐气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不料就在这时候,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主和派又提出迁都金陵。宋真宗胆小怕事,又想后退了。寇准劝告他说:“陛下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如果这时候撤军后退,百姓失望,军心涣散,势必瓦解,敌人乘机杀来,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寇准又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道去劝说宋真宗,宋真宗这才勉强同意前进。宋真宗只得下令进军,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城。他在北城门楼上,召见众将。远近将士望见宋真宗的御盖、龙旗,齐声高呼“万岁”,宋军的士气高极了。宋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寇准。这时候,几千名辽军骑兵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出击。宋军奋勇冲杀,一下子消灭了一大半敌人。宋军得胜以后,宋真宗命寇准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宫去了。他回到行宫,还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准在干什么。只见寇准正跟官员在饮酒,有说有笑,根本不把辽军当一回事。宋真宗这才放下心来,高兴地说:“寇准这样从容不迫,我还担心什么呢?”宋真宗本来就没有决心抗辽,早在出征前,就派一个叫曹利用的官员,跟辽国谈判。辽军因为不断受到挫折,处境越不利,就同意跟宋朝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就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这时,辽国派使者跟曹利用一道来澶州,请求议和。为了议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绢。他对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曹利用动身去辽营订立和约,寇准把他召去,说:“虽然皇上答应百万银绢,可是,你答应的数目不得超过三十万。如超过这数目,我就杀你的头!”曹利用不敢违抗寇准的命令,到了辽营,终于按照三十万这个数字谈定下来了。曹利用回来后,还没有来得及向宋真宗汇报,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宋真宗大惊,说:“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没有多久,宋真宗就知道了确切数字,不由得喜出望外,不住口地称赞曹利用能干。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不用说,北宋百姓的负担又加重了。不过,这还是由于寇准坚持抗辽,北宋才没有遭受更大的失败。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就是澶州)之盟”。#上下五千年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