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主要事迹简介(诸葛亮事迹先后顺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11:53:50 浏览
1、诸葛亮事迹先后顺序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临死之前将军权交给了姜维。姜维在接手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继续坚持着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姜维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推行“以文治国”的政策,注重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他还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姜维的领导下,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加强了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家的长期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国家终葬送到了刘禅手里,姜伟含恨而死。他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总之,姜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接手诸葛亮的军权后,继续坚持着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诸葛亮主要事迹简介#

2、诸葛亮主要事迹作文

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临死前,他特意嘱咐杨仪:“我死后,若司马懿来犯,一定要推出我的木像。”果然,司马懿趁虚而入,看到木像后,吓得落荒而逃,边跑还边问,“我的头还在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但会道法,还懂天象。而司马懿只懂看天象,不会道法。一天夜里,司马懿观看天象,对旁人说:“将星失位,诸葛亮命不久矣!”而这边,诸葛亮也看了看天象,对姜维说:“将星要落,我的阳寿快尽了。”姜维心急如焚,想了一计:“丞相不防施法续命!”诸葛亮说:“续命的法术我倒是有,灵不灵就看天意了。”于是,诸葛亮立即采用“六丁六甲道法”和“祈禳法事”,开始布置:面向北斗七星执剑念咒;把49盏小灯、7盏大灯围住本命灯;接着,49位甲士,黑衣黑裤围绕在帐外。若本命灯7天不灭,诸葛亮便可增寿12年。可命不由己!就在诸葛亮做法的后一天,司马懿偏偏带兵来袭,他赶紧扑灭本命灯,扔剑长叹,“天意如此!”随后,诸葛亮躺在床上,安排后事。临终前,他特意嘱咐亲信杨仪:“我死后,口中给我含7粒米,脚下点明一盏灯。军中一切照常,切勿哭哀。……若司马懿来犯,不可轻举妄动,可推我木像。”果然,司马懿夜观天象,见一星,光芒有角,从东北方坠于蜀营内,他惊喜万分,“孔明死矣”。接着又派骑兵打探消息。确认诸葛亮死后,又赶忙派兵进攻。可冲锋到半路,蜀兵就推着诸葛亮的木像拥上前,吓得魏兵魂飞魄散,溃不成军。司马懿更是大惊失色,一口气狂奔50余里,边跑边问,“我的头还在否?”惊魂未定的他,赶忙跑回账中休息。此时,儿子司马昭匆匆来报,“诸葛亮死了,死于8月23日深夜,千真万确!”司马懿实在不敢相信,说道:“不能呀,我在陈仓道口,还看见诸葛亮了。”“我们上当了,那是诸葛亮的木像!”司马昭语音未落,其父就面部抽搐,倒在床上,翻来覆去。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呀,堂堂的司马懿,竟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曾经,诸葛亮送妇人的衣裳羞辱他,他都不觉得羞耻。可如今,一尊雕像,就能让他落荒而逃,若被后人知道,肯定嘲笑他“死诸葛惊走了生仲达!”他气不过,马上命令司马昭,去陈仓道口,取回诸葛亮的木像。@百灵觅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确实如神话般存在。他的“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火烧新野、空城计…”都被世人津津乐道。但是他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却远远不足司马懿。司马懿曾经说过,“诸葛亮谋划十分精密,可惜缺少些临阵变化的能力。”可诸葛亮一走,司马懿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他大喊一声,“天下奇才也!”他们虽然是百年不遇的天敌,但也是千载难逢的知音。否则,诸葛亮将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为何不杀他?否则,在面对诸葛亮施展的“空城计”中,司马懿为何不对他下手?。否则,在诸葛亮走后,他干嘛要命令部下“终身不伐蜀”的决定?从种种事迹来看,只能说,两位才子惜惜相惜。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彼此的好友,但能成为彼此心中的偶像,对于两人来说,一生已足矣!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百灵觅史 ,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3、诸葛亮著名事迹摘抄

三国传奇军师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奇幻色彩。无论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还是借东风、摆七星灯、观星象等略带奇门色彩的神奇本领,都在给这位传奇军事家罩上神秘薄纱的同时,还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无数研究者,想要揭开薄纱,一探薄纱下的虚实。然而,诸葛亮除了军事才能和奇门秘术之外,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那张一开一合便可令人信服的嘴。在隆中茅屋,诸葛亮面对三次来探访的刘备,一开口就是令对方震惊无比的“三分天下”说,仿佛当今天下局势尽在其手掌握,彻底征服了求贤若渴的刘备,也为自己日后在刘备军中的地位,奠定基础。在东吴,因曹操携百万大军压境,令东吴上下人心惶惶,主降之风日盛时,诸葛亮只身随东吴名臣鲁肃过江,以一人之力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的一幕,堪称经典。那时东吴在以张昭为首的一众谋士,想以“管仲、乐毅、苏秦、张仪”为例、以刘备与曹操的拥兵数量、实力差距、背景等方面的悬殊对比,来暗挫诸葛亮的锐气,却被他引经据典,理性分析给一一驳回,反倒令得东吴这一众谋士哑口无言,心服口服。无论是面对君主,还是面对智者,诸葛亮都可从容应对,问答自如,这般好的口才,令人羡慕不已。但,如若你读过《鬼谷子》,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诸葛亮面对刘备时说的话,亦或者是面对东吴众谋士所说的话,都暗合鬼谷子早年间所传的“说话之道”。面对像刘备这样的“贵者”,鬼谷子说:“与贵者言,依于势。”大意就是,游说高贵的人,要靠言辞中有气势,这或许正是诸葛亮上来便大谈天下局势,既能说明白,又能切中要点,震慑刘备的同时,句句都说进对方心坎里的原因。面对东吴谋士这样的“智者”,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大意是,游说有智慧的人,要靠博学多见的言辞,是以诸葛亮无论在面对“管仲、乐毅、苏秦、张仪”这样的古人事例,还是面对曹操这样的今人事例,都可以切中要点,据理力争,以自己的博学多识,去化解对方言辞中的不善。所以说,相比“神化”后的诸葛亮,更具神秘色彩,又距今数千年之久的鬼谷子,似乎更胜一筹。而这般有大能的先贤所留下的《鬼谷子》一书,也着实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深究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大道。相信如果你真能读懂这本书,或许真的可以帮助你用古人的智慧,去解答现在遇到的许多难题,不仅限于说话技巧,也不仅止于人生哲学。#知识辞海计划#

4、诸葛亮三国事迹概括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意见领袖。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之一,被后人称为“卧龙”。以下是诸葛亮的一些事迹:1. 《出师表》:他使用了一封公开信向当时的蜀汉皇帝刘备表达自己的思想,号召民众共同抗击外敌。2. 武侯祠:是诸葛亮的纪念馆,因其卓越的文化和历史贡献而成为四川文化的重要象征。3. 发明木牛流马:是一种用于输送重物的工具,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使用,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4. 益州平定:在刘备的襄阳之战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蜀汉的丞相,他成功地平定了益州地区的异族,稳定了国内局势。5. 赤壁之战: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取了荆州并帮助大陆防御,终协助吴国在赤壁之战全歼曹操的大军。总之,诸葛亮的事迹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而且对后代人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他以他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5、三国演义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何终未能实现统一?很多人认为源于孙权背盟,关羽身陨,终导致“隆中对”破产,然而毛主席却认为,从隆中对开始,诸葛亮就错了……在毛主席小时候,就对《三国演义》很是着迷,甚至坚信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真的,为此还和历史老师和校长进行过争论。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人物中,毛主席评价高的就是曹操,不但把他写到了自己的诗里,甚至还亲自为他“翻案”。但,喜欢曹操并不意味着毛主席就对诸葛亮有偏见,主席甚至对他极为推崇。事实上,毛主席早在上学时就将《出师表》背的滚瓜烂熟,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更是推崇之至。他还曾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在毛主席生前,经常跟干部或者群众讲诸葛亮的故事,比如1930年,主席在一次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就特别拿定军山的事情举例:“黄忠本来年老体迈,很难战胜年轻力壮的夏侯渊,但诸葛亮一用‘激将法’,激起了黄忠的勇气,立下了必斩夏侯渊的军令状。当然,我们的战士都是有高度的阶级觉悟的,用不着使用‘激将法’,我们要学的是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的工作。”当主席步入老年后,越发重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经常拿诸葛亮的事迹来作为年轻人能当大任的例子,他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才只有27岁,那时候曹操已经53岁了。终是诸葛亮等年轻人打败了老年人。不过,虽然主席对诸葛亮很推崇,但他同样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一个的人,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诸葛亮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位了不得的军事家,尤其是他隐居卧龙岗时,就能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并提前预判了将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刘备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时提供的方针,向西、南方向发展,成功创下了一份基业,并且呈现蒸蒸日上之势。可惜,终因为荆州之失,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及后面的部分成为了泡影。不过,哪怕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后来仍然组织了多次北伐,虽未实现克复中原的战略目标,但也是天命使然,非亮之罪。对于“隆中对”,后人的评价一直都很高,觉得诸葛亮终北伐失利和他太过谨慎、不喜用奇兵使然,认为如果诸葛亮采取魏延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说不定汉室可兴。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隆中对”是正确的,比如苏洵在他所著的《项籍论》中,就提出“隆中对”是一战略失误。苏洵认为,以西蜀盆地的地理形势,哪怕只是用来自守都不容易。想要作为出击中原的前进基地,那更是异想天开,这里有着太多不便了。毛主席对苏洵的这一观点十分认可。甚至专门做了批注:“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主席认为,“隆中对”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诸葛亮明知道益州、荆州之间相隔千里,互相救援很麻烦,仍然选择了分兵,削弱了本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后来关羽、刘备、诸葛亮三个人各领一部分兵力作战,彼此之间联系更为薄弱,战力也因此受损,如此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出现后来的惨败呢?毛主席一直信奉的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人。很明显,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他是不太可能认可的。参考资料:胡尚元《眼中的三国人物》胡尚元《妙评三国:诸葛亮“隆中对”有战略失误》李学林 苏蔓《论对诸葛亮的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