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叶圣陶生平代表作)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2 15:07:55 浏览
1、叶圣陶生平代表作

1922年,叶圣陶签约北大任教2年。哪料,刚上一个多月课,他就焦躁起来。不久便找人代课,不顾阻拦地跑回了家。叶圣陶出身于苏州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勤奋好学,颇有才名。十八岁时,在朋友婚礼上,他写了一幅立轴祝贺,被主人挂在新房内。宾客看到纷纷夸赞好字好词。这引起了一个女人的注意,她正在为侄女的婚姻大事着急,连忙打听, “这个青年婚配了吗?”当听说叶圣陶还是单身,她立刻找人到叶家说亲。叶家父母得知,对方是一名受过教育的新女性,而且不要彩礼,满心欢喜应下了亲事。但双方家里,并没有安排两人见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妥妥的包办婚姻啊。可是,四年后叶圣陶与妻子胡墨林,在婚礼上见面,待宾客散去,揭开盖头的那一刻,两人却一见钟情,倾心一世。婚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南通教书。书信成了他们传达思念的忠实使者。相同的职业,同样受过新式教育,叶圣陶发现,新婚妻子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十分认同。他们彼此吸引,先结婚后恋爱。他们几乎达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为了互诉相思,写信成了他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事情。往往是一封信还没到达,另一封就已经在路上,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在那个战争动荡年代,洗衣,买菜,做饭,倒马桶……一切都要两个教书匠亲力亲为。叶圣陶总是和胡墨林一起分担。1939年,日军轰炸乐山,叶圣陶家被大火烧得衣服被褥一件不剩。天气转凉,胡墨林笨拙地为家人,缝制御寒衣物。叶圣陶心疼妻子,就拿起针线:“来,我帮你一起做。”灯下,望着并不齐整的针脚,俩人不时会相视而笑。不擅女工有什么要紧?那一年,全家人穿着他们亲手缝制的衣物,感觉格外温暖。缺吃少穿的艰难日子,彼此的相濡以沫和爱的滋养,却成了艰难岁月中的一露甘甜。叶圣陶与胡墨林夫妻共同生活41年,两人从未吵过架。叶圣陶也十分恋家,他不愿意到外地工作,哪怕是,抹不过面子勉强接受邀请,也会很快辞职。那次,叶圣陶在北大不顾2年期的任教签约,刚上一个多月课,因想念在家待产的妻子,找人代课,自己却跑回了家。回到家,他赶忙送妻子到医院,全程陪伴在妻子身边,直到产下女儿。那个年代,生孩子是女人一道关,妻子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感受到了他真切的关怀和暖暖的爱意。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叶圣陶也是一位合格的好丈夫。同时他还是一位好父亲。他时常拿着老式相机围着妻儿转,家里因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瞬间。作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对子女的教育很有方法。长子叶至善中学时成绩不好,叶至陶要给他转学,妻子不乐意:“这所学校很多人,想考还考不进来,为什么要转学?”叶圣陶劝导她:“这所学校要求严格,而至善生性活泼太受约束,换作是你,心情压抑怎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转到一所私人学校后,叶至善的成绩果然提升了不少。生死是考验人性。妻子胡墨林患重病,叶圣陶寸步不离地守护,他握着妻子的手,常常回忆过往的点点美好。眼看她日渐憔悴,脸庞已经瘦得变了形,叶圣陶心在流泪,但他克制自己不表现出来。可妻子在生命的后时刻,依然放心不下丈夫,她苦口婆心地劝道:“我走之后,一定要再找一个女人来照顾你。”为安慰妻子,叶圣陶只得哽咽地点头应下。可是,往后余生,他却将她的照片悬挂于卧室31载,就如她还在一样。本是世事难料的开局,但在叶圣陶与胡墨林二人,用心经营下,却收获了婚姻好的模样。愿我们珍惜眼前人,你要的爱情就在一蔬一饭中。多一些真诚付出与责任,平淡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对此你如何看呢?

2、叶圣陶简介及生平事迹

文章刚刚发出去两个小时,就被人一字不落地送给了度娘,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搬运我文章的,还都是几十万粉丝的咖,并且还有某某作协会员。真不知道,他的会员资格是如何弄来的!读叶圣陶先生的《倪焕之》时,尚对其文章中这段话不解:“自来所谓大家的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摹拟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些什么东西?”现在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大家”,竟然真是这样炼成的!主妇写作水平有限,知识储备量贫乏,写一篇文章,至少要一个多小时,往往绞尽脑汁,甚至还得查资料、翻书籍。一篇文章写下来,大脑昏昏沉沉,休息好一阵子才能缓过来。盗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觉得问心有愧吗?不过,有一个网友倒是还稍有“良知”,就是每次把我的文章搬到他那里之后,篇尾总要加上一句:“本资料由霞光主妇搜集整理,xx撰写。”主妇曾给此君提过建议,将“撰写”改为“搬运”合适,此君也只是消停了几天。加上这区区十几个字,整篇文章就成了他撰写的啦——这是不是属于“盗亦有道”?看了看他的主页,令我大吃一惊:此君在一个小时内,竟然连发十几篇文章,其产量之高,脸皮之厚,良心之黑,足以令大唐王朝的杜光庭甘拜下风,堪比当今抄袭界四大作家!此君应该是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就有了第一次,此后也就有第N次。盗来盗去,就习以为常,以偷为“生”了。主妇也曾在他所发文的平台多次举报,也在评论区直接炮轰,但不起任何作用。一个知名网号,居然偷来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几乎全靠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搬运,这跟偷取财物的贼有何区别?同样是玩码字的,你应该理解作者创作的艰辛,干嘛非得走这种所谓的捷径,干有失道德有失水准之事呢?这样的人,剽窃一个俺一个妇道人家的劳动成果,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是不是叫“吃软饭”?我的一篇文章,只是挣几块、几十块钱,可到了这些人手里,动辄几十万的阅读量,拿我的劳动产品挣大钱去了,不叫吃软饭么!对此,不知大家怎么看?欢迎提出您的观点!

3、叶圣陶老先生生平

现代作家叶圣陶要求自己,必须严肃认真地遵守承诺。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叶圣陶开始用业余时间创作,初主要撰写童话。随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叶圣陶陆续写出很多童话、小说、文学评论以及话剧剧本。1958年4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隆重推出《叶圣陶文集》,在6个月时间里,接连不断地出版八卷。在《叶圣陶文集》出版前夕,叶圣陶主动写信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他自愿不要任何报酬。根据叶圣陶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推出《叶圣陶文集》时,前面的两卷真的没有给他汇稿费,在出版第三卷的时候,还是按照当年的稿费标准,把第三卷的稿费3253.98元寄给他。收到稿费叶圣陶不仅没有喜形于色,反而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于是迅速把稿费退回,并再次写信给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申在出版《叶圣陶文集》时,他自愿不要任何报酬。叶圣陶同时在信中提到,千万不要将他退回稿费的事情传播出去,免得成为别人谈论的资料。收到叶圣陶退回的稿费,看见他在信件中的嘱咐,人民文学出版社尊重他的想法,准备出版第四至第八卷《叶圣陶文集》时,不再给他汇稿费。在给叶圣陶的信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写道:“既然你坚决不要报酬,我们就不能勉强你,只能向你赠送书籍。请你来信告诉我们,你想要哪些书籍,我们会尽快给你寄来。”收到叶圣陶的回信,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他的需要,很快给他寄出书籍。在《叶圣陶文集》出版前,叶圣陶慎重考虑的是,自己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报酬,可以对他们的发展贡献力量。把3253.98元稿费全部退回的时候,叶圣陶深思熟虑的是,做人与处世的原则,如果自己主动作出承诺,就要严肃认真地遵守,不能只是仅有口头上的诺言,没有实际上的履行。叶圣陶倍受读者尊敬,除了他的突出贡献之外,还与他的高尚人格密切相关。

4、叶圣陶先生的生平

1916年,留学归来的胡铮子一眼相中叶圣陶,决定将侄女胡墨林许配给他。新婚夜,叶圣陶送走宾客,忐忑掀起盖头,没想到,这一瞧,竟是一眼万年。叶圣陶我国“优秀语言艺术家”,他写过很多童话故事,文字温暖有趣,是中国版的“安徒生”。他不仅文字生动有趣,就连他的姻缘,也如童话般美好。那一年他19岁,去参加好友婚礼。婚宴上,热闹非凡,情之所至,他挥毫一首《贺新郎》,送给新人做贺礼。新郎欣喜,命人将贺词,悬挂于厅堂。好词、好句、好文笔,这才华横溢的青年,一眼被留学归来的胡铮子相中。她转头,悄声问身边好友王伯祥:“这是谁家孩子,有如此才华?”刚巧,王伯祥与叶家颇为熟识,便将叶圣陶家世,如竹筒倒豆子般一一道来,胡铮子频频点头。原来,叶圣陶曾受新式教育,虽家境不丰,但才华却无人能及。当下,胡铮子拿定主意,托好友王伯祥,为侄女胡墨林当回红娘。胡墨林,是胡铮子自小带在膝下,当做亲生女儿教养的侄女。哥嫂去得早,侄女的婚姻大事,她时刻记挂在心上。她相信,凭借自己留学多年,阅人无数的眼光,叶家这小伙子必不会错。叶家听闻,胡墨林与儿子才貌相当,家世人品皆为上选,自是满口答应。因一次偶然机会,原本不相识的两人竟缘定今生,不得不感叹缘分的奇妙!有的人,兜兜转转相看多人,不见得成就一世姻缘;有的人,繁花一笑,一次相遇便是一生。自此,两人亲事就此议定。两人虽都受过新式教育,但一个“佛系”待娶,一个“佛系”待嫁,竟出奇的默契。4年间,两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叶圣陶在上海一家小学任教,胡墨林从北京女子学院毕业后,随着姑姑来到苏州,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距离近了,两人却谁也没有迈出,见面的那一步。可以说,是典型的盲婚哑嫁。然而,上天垂怜,两人的相遇,恰是刚刚好。叶圣陶虽不急于见面,但对这桩婚事颇为用心,亲自选定成亲吉日,就在胡墨林生日的第2天。他寓意美好的期待: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妻子在“生命”之后,由他奉上“爱情”。“文人的浪漫”如蜜糖,胡墨林了解叶圣陶的心意后,红霞悄然爬上了秀美的脸庞。新婚夜,叶圣陶忐忑掀起盖头那一刻,胡莫林含羞带怯看向新郎官。一个是粉面桃花,一个是儒雅俊秀,两人眼神交汇之处,便是一眼万年。自此,他是她的夫,她是他的妻,两人定下生死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不弃。起初,两人因工作关系,不得不两地分居。新婚燕尔,就饱尝别离之苦,在那个书信很慢,车马很慢的年代,两人鸿雁传书,满载着满满的思念。先婚后爱,结婚后两人才在思念中,品味到恋爱滋味。也正是在鸿雁传书中,两人思想碰撞出火花,见识到彼此思想的深度,惊艳与彼此的文采。两人,都受过新知识的洗礼,同样从事教育事业,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经过多方努力,两人终于来到一个城市,供职于一家学校。他们所居住的小屋,经常笑语晏晏,幸福溢满小院。婚后没多久,两人就接二连三,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两子一女,甚是圆满。当女儿即将诞生时,叶圣陶恰被北大聘走,妻子分娩临近,他寝食难安。女人生孩子,如闯鬼门关。他放心不下,央求好友为其代课,执意请假回到妻子身边。千金容易得,难得有情郎。胡莫林是幸运的,在那个年代,能够得到夫婿如此爱重,真的难得。不仅如此,女儿出生后,他还为女儿起了小名“小墨”,以此表达对妻子深深的眷恋。胡墨林,对丈夫亦是爱重,每每都会亲自为他量体裁衣。好友朱自清,就曾羡慕的对人说:“他的家实在太好了,衣服都是太太做,他像小孩子一样天真,一刻也离不开家。”家庭的幸福,离不开两人的相濡以沫。孩子出生后,叶圣陶专门买了相机,为妻子和儿女们,记录生活点滴。晚饭后,胡墨林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陪着丈夫改稿子。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风风雨雨中,两人携手闯过了战乱,携着三个孩子,来到了和平年代。相知相守整整41载,两人相互扶持,给予温暖。当霜染白发,两人执手相望时,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的模样。真希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胡墨林在63岁时,因绝症走到了人生尽头。临别时,叶圣陶老泪纵横,久久不肯放开爱妻的手。此后余生三十载,叶圣陶再未续弦。直到生命后一刻,他还不忘叮嘱孩子们:“你们母亲的忌日,无论如何一定要去看看她。”当他走后,孩子们翻开他的日记落入眼帘的,无不是对妻子的思念:墨不在家,便觉异样,墨不在家,余则寂然无聊。今墨已去,余失所依傍,遂不免颓唐矣。即便是寂寞无聊,即便是颓唐无助,叶圣陶都没有找人滥竽充数。他守得一个人,守得一颗心,足矣。的确,人生大幸福莫过于: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

5、叶圣陶生平小故事

1916年,叶圣陶娶了素未谋面的姑娘。新婚之夜,他紧张地掀开盖头。在看到新娘的模样后,他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个新娘子名叫胡墨林,23岁,当晚她第一次见到22岁的叶圣陶。和叶圣陶一样,她也充满了紧张。叶圣陶是我国的教育家、文学出版家,被誉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除了文学作品受人称道外,他和胡墨林的故事也为人称道。叶圣陶与胡墨林能走到一起,源于在1912年叶圣陶参加朋友王彦龙的那场婚礼。在婚礼上,他为好友王彦龙写一首诗《贺新郎》,并挂在洞房里。来参加婚礼的胡铮子对这首诗很感兴趣,便向王伯祥打听这是谁写的。打听到是叶圣陶写的,叶圣陶是当地的青年才俊,才华与人品皆为上等,而且没有结婚后,胡铮子的开心,便想把自己的侄女胡墨林许配给叶圣陶。此时的胡墨林19岁,是个新时代女性,上过大学,目前在南通女子学校教书。而叶圣陶18岁,也是一名老师。在胡铮子看来,叶圣陶和自己的侄女胡墨林是十分匹配的。胡铮子一直把胡墨林当做自己的宝贝,哥哥嫂子去世后,她便接过养育胡墨林的重任。因为胡铮子是新时代知识女性,所以胡墨林在她的栽培下也成为了有知识的新时代女性。胡铮子想让自己的侄女过得幸福,因此一直想为胡墨林挑选个优异的伴侣。在看到叶圣陶后,她觉得能写出这样的好诗的人不会差。胡铮子相信自己眼光,因此当天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叶圣陶说了。在得知胡墨林是新时代女性,且不要彩礼后,叶圣陶便兴奋地说:“我同意!”之后胡铮子便委托王伯祥去叶家提亲。叶父之前就去过几家提亲,但都被拒绝了,为此他愁坏了,担心儿子找不到老婆。所以在看到王伯祥上门提亲后,叶父立马就同意了。于是在媒人以及双方家人的操办下,叶圣陶和胡墨林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订婚前两人没有见过面,订婚后两人也没有相见。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4年后的新婚之夜。新婚之夜,宾客散去后,叶圣陶便激动地走进了洞房。面对眼前这个素未谋面的妻子,叶圣陶既紧张又激动。他缓慢地走到新娘子面前,抬起手慢慢地掀开了红盖头。在看到新娘的脸后,他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心里暗暗道:“这个老婆没有娶错。”两人第一次见面,便坐在床头聊了起来。叶圣陶激动地说:“能娶到这么漂亮的妻子,我真觉得自己中了头彩。”婚后没几天,因工作原因,两人不得不分开。胡墨林去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而叶圣陶则是先去上海尚公小学任教,而后又去苏州东郊甪直镇第五高级小学任教。两人婚后的生活基本属于两地分居。虽分居,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被消磨掉。靠着一封封的书信,两人的感情愈发的深厚。1918年,胡墨林第一次生产时叶圣陶因工作原因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为此他很遗憾。此后他多方努力努力,让妻子来到身边。一年后,妻子被调到了自己的学校,两人才结束分居。妻子来到身边后,叶圣陶便成为了一个恋家的人、妻宝男。为此,朱自清都笑称:“叶圣陶像个孩子一样,离不开家。”后来蔡元培邀请叶圣陶去北大任教,可叶圣陶才去北大一个月便因太想念妻子辞职回家了。到了战争时期,得知妻子住的地方被日军轰炸,叶圣陶便哭着在轰炸现场找妻子。好在妻子和孩子都没事。战争年代,两人过得很艰难,但是两人始终没有分开,相互扶持,一起撑起了一个家。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而胡墨林出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校对科长。两人开始迎来了好生活。谁知好日子还没持续多久,噩耗就找上了他们。1954年,胡墨林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检查后被诊断为癌症。此后,叶圣陶便日复一日的照顾妻子,期待妻子能康复。可在3年后,胡墨林还是去世了。那一天,叶圣陶极其地悲痛,他在日记中写到:“墨于今日逝世,悲痛之极,余四十年来相依为命之人至此舍我而去矣……永不言忘此惨痛之日!”胡墨林去世后,叶圣陶把妻子的照片挂在卧室,每晚看着妻子入睡,这一看就是31年。胡墨林去世后,叶圣陶没有续娶,一直守护着胡墨林。直到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去世。叶圣陶和胡墨林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但却很美好,一起演绎了一世一代一双人。叶圣陶和闻一多一样,面对包办婚姻的妻子,选择爱她,而不是像鲁迅、徐悲鸿一样,把原配当成工具人,不好好对待。面对不被看好的包办婚姻,叶圣陶和胡墨林好好经营,收获美好。说到底,婚姻还是要两人一起经营,一人带着一人经营。

6、叶圣陶生平手抄报

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可是如今的孩子依然熟悉他,读他写的儿歌《小小的船》、散文《爬山虎的脚》,读他写的童话《稻草人》,读他写的语文知识故事《文心》。叶圣陶一生写下了百万字左右的长短篇小说,塑造了近百个城镇、乡村的人物,其中占大多数的是中小学教师、下层社会的劳动妇女、失去了正常发展机会的儿童。既无传奇式的英雄豪杰、惊世骇俗的畸人怪事,也无眩惑耳目的异域风光、拍案称奇的逸闻秘录,叶圣陶的小说所描绘的,完全是那个时代由平凡的人物组成的平凡的生活图景。叶圣陶喜欢按自然时序表现人物的命运,线索单纯,进展自然,虽有倒叙或插叙,但转接过渡,交代分明,时间和空间的切割、转换,都比较完整。这与现代派小说极其琐细、凌乱的剪辑时空,或同时展示几种不同心态不同意识的流动变化的结构形式,明显不同。他的小说虽然不具备现代派小说的新奇感,但也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与隔膜。他不安排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布局,不编织曲折离奇、出乎常理常情的故事,而是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精心撷取其中较为完整的一段,显示生活的必然逻辑。又每每在结尾处安排波俏的一笔,乍看突兀奇警,细想正是事态发展的必然,令人由此回味全篇的旨意。叶圣陶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他在行文中却自觉地区别叙述事件与描摹心态的不同。两种语言榫卯扣接,既自然流畅,又界限分明,读起来毫不感到生硬突兀,更不需要在纷繁的意识流中寻觅各种不同语句、语义的归属。因为取材于平凡,小说所描写的,也多是平实的人生理想以及连这类平实的理想也一一归于失败的平常的悲剧。他所塑造的农民和教员,大都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处境、地位,对于生活从来未有也从未敢有奢望的安分守己的小人物。农民渴望的是温饱,而非暴富;教员追求的是稳定的职业和工资,稳定的国家和政局,而非腾达。其中善于幻想的人物,也不过是希望在做稳教员之后,再求人请托去警察局谋一份月薪廿元的差使,然后在饭桌上出现一尾炖好的鲫鱼。但就是这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的平实的人生理想,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一碰得头破血流,土崩瓦解,这才更显示了时代悲剧已经是何等的普泛,才更醒目地把这些现实问题推送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叶圣陶有鲜明的爱憎,但这种感情态度,往往隐而不显,含而不露。对于广大的不幸者,无论其为农民为教员为妇女为儿童,他往往和他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既非超越、俯瞰,也非崇拜、仰视。叶圣陶在他的作品风貌上,则集中体现为平凡的取材视角,平实的人生理想,平和的感情态度。人格和文格,互相契合,互相生发,既渗透在政治态度、文学主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处世哲学、气质个性、生活情趣,乃至婚恋、家庭观念、交友择朋方式等等方面。每当我们读及圣陶,心目中便会浮现出一种浑圆的、的人格,越是感到物欲横流、声色征逐的困扰和愤慨,就越是深切地钦仰吁圣陶的亮节高风。叶圣陶虽然已经走了,但人们却更加亲切地感受到一种蔼然长者的风范,如云山江水,如天地正气,恒久地矗立在人们心中。愿也有同感的读者诸君,和我一起去接近叶圣陶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去感受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光彩夺目的人格魅力。#叶兆言回忆祖父叶圣陶:背影难忘##我在岛屿读书##叶圣陶的生平简介#

7、叶圣陶的生平

名人人名叶圣陶、陶行知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圣,奉圣人之行;陶,养陶然之心。2.陶行知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第一次改名“陶知行”。后来,拜美国实践派大师杜威为师。有一天,杜威语重心长地对陶知行说:“小陶同志啊,行动了才知道怎么行动,实践出真知。”实践使陶知行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可见,陶行知有错就改,不做狗熊他二奶,不能掰一个扔一个还死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