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杜甫一生的诗和经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3 18:03:09 浏览
1、杜甫一生的诗和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十分坎坷。即便如此他依然关注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大部分诗歌都以此为主题,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诗圣。同时杜甫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安危,正如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体现了对于国家衰亡的伤痛。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度,数千年来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即便是强盛的汉唐王朝,后也会面临覆灭,这已然成为一种历史规律。诸多王朝中悲壮的当属明朝,这是后一个汉人作为统治者的封建王朝,后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更是悲壮不已,他选择在槐树上自杀,让无数人为之扼腕。等到清军入关之后人们发现崇祯自缢的那颗槐树一直被铁链拴住,足足持续了两百多年才枯死,这是怎么回事呢?槐树十分常见,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木,一般来说槐树的寿命较为短暂,普遍只能活二十年以内,十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老槐树,开始慢慢枯萎。不过在古代情况却有所不同,以前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远不如现代,很多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没有被破坏,更适合这些树木生存,唐朝时期曾有一棵槐树活了足足千年之久,期间甚至还被雷电击中,从中就能看出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崇祯皇帝自缢的这颗槐树并没有什么特殊,多只是其脖子有些歪,不过后面发生的事情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时值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北京城内已经没有足够的反抗力量,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穷途末路,他赶忙召集所有朝中大臣,一起商议对敌的策略。可是这些臣子根本没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安全,想着即便更换了皇帝,自己依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很多大臣都与崇祯貌合神离,根本不愿意出力。会议结束后崇祯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城外部队溃败的消息,很多大臣见状都选择逃离,京城里人心惶惶。既然回天乏术,那么崇祯皇帝便开始安排后事,他自己必然不可能逃跑,便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宫外,希望保留希望的火种,以便明朝能够东山再起。此外崇祯还处理了自己的后宫人员,他直接让皇后和贵妃自缢,避免被贼寇抓住侮辱。同时他对女儿长平公主也是格外狠心,竟然直接砍下了她的左臂,虽说长平公主依然被救活,不过这已经是后话。做好一切准备后崇祯便向着后山慢慢走去,他后选定了一棵歪脖子的槐树,站在旁边看着大好的河山,心中充斥着绝望。后崇祯皇帝直接在自己的袍子上写下了绝笔,随后便和随行而来的太监一同自缢。从此之后这棵老槐树便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崇祯毕竟是数百年明王朝的后一位皇帝,他的死亡也象征着王朝的覆灭。清军入关后,顺治开始四处搜寻崇祯皇帝的下落,后来知晓他在老槐树上自缢,便安排人将其厚葬。同时崇祯毕竟贵为皇帝,竟然死在槐树上,这棵槐树也被称之为罪槐,一直被铁链拴住,虽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依然遭受了无妄之灾。随着时间流逝,清朝不少皇室人员偶然都会来瞻仰这棵老槐树,其名声也越来越大,毕竟这棵槐树象征着明朝的覆灭,时刻警醒着他们,必须维持好国家的稳定,否则崇祯皇帝就是他们的下场。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展开侵华战争,清王朝根本无力抵挡,后这些入侵者在我国大肆掠夺,抢走了无数的珍贵宝物,甚至连这棵槐树上的铁链也不放过。失去铁链之后这棵槐树本可以继续生长,可是到了1966年不知为何被人直接扒了皮,这棵槐树有着浓厚的历史纪念意义,而且完全可以继续生长下去,然而扒了皮之后却根本无法存活,没过多久便彻底死去。而后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直接将这棵老槐树铲除,从其他地方找了相似的槐树,种植在原来的地方。虽说明朝后也难逃覆灭,不过崇祯皇帝却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为了扭转局势做出了许多努力,人们也给予了他正确的评价。参考资料:《春望》#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

2、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图

杜甫晚年生活落魄,为维持温饱写下借钱诗,字字让人落泪在唐朝的诗人当中,李白和杜甫是为出众的人,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都让他们的诗词充满了个人特色。相比于李白来说,杜甫的生活过得更加悲惨,李白虽然壮志未酬,但是起码生活上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可是杜甫却不行,他的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不仅自己吃不饱饭,甚至连孩子都没办法喂饱,而他为了向朋友借钱,写下了一首诗,字字让人落泪。诗圣杜甫杜甫是唐朝人,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十分优越,所以杜甫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生计而发过愁,始终过着优渥的生活。他从小便聪明好学,七岁就能作诗,在长大以后,他先是去了吴越等地游历,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才回到故乡参加考试。由于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见识到了百姓们的真实生活,感叹于统治者们的腐败和民生疾苦,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的诗词也转变了风格,从之前的充满人生抱负和期待变成了反映动荡的社会。他立志入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让这个腐败的社会有所好转,所以他参加了进士考试,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落榜了,这让从小被夸赞到大的杜甫气愤,眼看着通过考试做官这条路走不通,他只好换个方法,转投许多权贵,他奔走了十多年,却从未得到一个结果。这个时候的杜甫早就不是那个富家公子哥,他客居长安,生活一度十分贫困。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伴随了他十几年,直到唐玄宗举行祭祀的时候,他作出了《大礼赋》。他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和赏识,也有了一个被分配官职的机会,杜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但是他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属于自己的一官半职。就在他的雄心壮志即将在没有尽头的漫长等待中被消耗殆尽时,朝廷终于给他分配了官职,是河西慰这种小的官。杜甫不愿忍受这样的屈辱,所以拒不接受,但是他的骄傲允许他拒绝第一次,却不允许第二次。因为杜甫终究要生活,要养活自己的家人。在朝廷把他的职位换成一个没什么用的闲职时,杜甫同意了。写诗向朋友借钱后来,社会动荡,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身为朝堂中人,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俘虏,与王维关在一处,在被关押的同时,他仍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为了剿灭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想出了许多办法,并且写出了两篇文章。在被拯救出来之后,他继续投奔肃宗,被授予了左拾遗的官位,但是他没能在这里待太久,就因为救人的事情触怒了肃宗,肃宗原本要严惩他,但是当时的宰相张镐想办法把他保了下来,杜甫虽然逃过了一劫,但却彻底惹了肃宗不快,朝廷直接将他贬到了华州,杜甫再也没受到过重用。他的生活陷入了更为贫困的境地,已经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三餐都只能靠着喝一点米粥充饥,菜里也没有一点荤腥,只能吃一些自己挖到的野菜。杜甫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他的自尊不允许他低下头来求人,但是他现在已经到了快要被饿死的阶段,再不低头的话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考虑尊严问题了。他辗转反侧了许久,为了自己和家人,终于决定低下头,和之前的一位好友开口借钱,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做《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本来他是想要找这位姓崔的朋友借钱,但是他当时恰好不在这里,没办法帮到杜甫,所以让杜甫去彭州找一个姓彭的官员借钱。诗中只有短短20个字:“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什么时候才能帮忙的问题,也写尽了杜甫的窘迫。时运不济在我们不了解杜甫的生平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他和李白一样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才华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认可,也应当得到朝廷的尊重,他们根本不应该过着如此穷困潦倒的生活。然而,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该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的确是如此困难,无论是吃还是住,都体现出了一个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形象。由于杜甫的诗展现出了多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可以说,杜甫用自己作的每一首诗,展现出了唐朝的历史。只能说杜甫时运不济,赶上的不是盛唐这样的好时候,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统治已然一片混乱,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朝廷也越来越腐败,杜甫为这样的局势忧虑,希望自己能够入仕挽回局面,拯救可怜的百姓们。在这样混乱的统治之下,他的能力和才华根本无法被人看到,因此,他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郁郁不得志当中度过,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吃苦,社会混乱,自己却无能为力,而他本人也受到了局势的波及,整个后半生都过得穷困潦倒,让杜甫这样一个为了尊严连朝廷的官职都敢拒绝的人,后因为向朋友借钱而写下了一首字字让人落泪的诗。不管他的生活过得如何,他的精神永远是富足的,他始终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值得我们去崇拜和学习。

3、杜甫一生经历的概括

【新时代的网红~杜甫】唐朝物华天宝,有音有舞也有瓷,诗坛群星璀璨,诗仙诗佛和诗魔。但只有杜甫一人,被称为兼具才华和德行的“诗圣”。他就像一个纪录片导演,跑遍盛唐的山川大江,记录中国的史诗。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义。身为官n代、富n代的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资和努力,7岁能作诗,9岁能写字。虽然幼年丧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但有姑母倾其所有的照顾,他的童年也足以一生。杜甫少年时期,正值初入盛唐,农工商极度发展,时代对一切有着前所未有的包容,连西域诸国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认为,能获得我大唐朝的欢迎才可能成为技工中的“战斗技”。家境尚可,有才有学,能文能武,20岁的杜甫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想看遍世界,再征服世界。游历4年后,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了科举,结果没考上。反正年轻又有矿,他继续踏上间隔年,谁的青春不轻狂,杜甫的青春也一样,“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次旅行中,杜甫留下了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诗的造诣有所成,还遇到了一个对的人——李白。这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然是诗坛巨星,杜甫只算初出茅庐。但二人一见如故,杜甫写下《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他们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旅途时光。万般相聚,终须一别。不久,杜甫要去长安,李白要重游江东,于是感叹道:“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没想到这是第一次相见,也是后一次。一线城市精英汇集,宰相张九龄、高考状元王维,笔落惊风雨的李白,百万粉丝的大V比比皆是。市井繁华鼎盛,物价贵房价高,生活成本不亚于现在的北上广深,中唐时的白居易就有感慨,“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35岁的杜甫依旧无所作为,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义无反顾的开始10年长漂。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参加了玄宗发起的一场民间人才选拔考试,李林甫是主考官。不曾想晚年的玄宗沉迷声色享乐,朝政由李林甫全权把持,更是地阐释了“口蜜腹剑”。他当然知道自己臭名远扬,于是为了杜绝一切对自己不好的言论,所有考生被暗箱操作,李林甫还假惺惺向玄宗祝贺,野无遗贤(民间已无贤才)。玄宗一听当然高兴,李林甫高兴,杜甫这才恍然大悟。为了生存只能各处献诗,杜甫终日奔走在民间,长安城华丽的外表下,奸臣弄权、政治腐败、征役繁重、民生凋敝,被他尽收在诗歌里。长安第九年,玄宗派他做看兵器、管钥匙的库管员,勉强养家糊口,梦想变成了海市蜃楼。没关系啊,我还有诗歌,杜甫白天努力工作,晚上钻研学术,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长安10年中,杜甫仕途失利,经济贫瘠,父亲离世,疾病缠身,中年丧子(未满周岁的儿子被活活饿死),甚至在长安雨灾时,只能靠政府的救济粮生活。原以为这已是人生低谷,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45岁的杜甫又踏上流亡之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至,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中国的诗圣,世界的杜甫。就算做不了官,请不了民愿,但我能写诗啊!笔耕不辍的杜甫,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徒手记录了唐朝史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里都是故事。面对长江,他诉说着自己58年的起落沉浮,“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湘江的那支小舟上,他带着“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的遗憾离开,终究没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人将杜甫奉为中国莎士比亚、但丁,甚至认为杜甫更伟大。“我们没有类似杜甫这样的人物,通过文字把整个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现出来了”。少年读杜甫,感觉阴郁沉闷,不像李白,飘逸轻狂又浪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瞬时感觉全世界都是我的,肾上腺素都要飙升2个加号。现在读杜甫,才发现他是看尽世间疾苦、尝尽人生百态,还能保持初心的那个人,王朝历史、家国情怀、一草一木都认真的记录在诗歌里,只要你愿意看,我就愿意写。#读书# #微头条日签# #阅读的温度#hi,我是小花,关注我,一起看世界~

4、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100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一生飘泊不定,四处漂泊,但在诗歌上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白是盛唐时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但大多是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不多。李白的诗歌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李白早在道观当道士,后来辞官到了京城长安,由于他对朝政无所关心,也不想出仕为官。李白一生仕途不顺,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因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一生写下了重多诗作,其中《将进酒》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心态。李白经常自比为“谪仙人”,以自己的才华、品格和生活经历自勉。他在诗中称自己“酒中八仙”之一,也就是酒仙。他经常自比为“谪仙人”,而且自称自己是“谪仙人”。他还曾自诩“我本楚狂人”,还说自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他也曾写过《长干行》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这样形容自己,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豪放不羁、积极进取的性格。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很多风流之事,也曾写下不少诗。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在当时是很独特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曾经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喜欢在身上纹一些图案,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样做是很常见的,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百分百正确的。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纹在身上的习惯,但我们仍然会用一些其他的东西来代表自己。李白也是如此。他在年轻时做了很多风流之事,所以他就把自己比喻为“谪仙人”,并写下了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如此,但对于李白的人品,人们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毕竟他一生的诗词歌赋,胜过很多人~#人生终追求是什么##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

5、杜甫生平经历多少字

【左右为难的杜甫:我究竟是哪里人?】前两天无意间看到一篇关于郑州十大历史名人的文章,其中诗圣杜甫的名字也光荣上榜,杜甫老先生成了郑州人,这个有意思。说杜甫是郑州人,估计隔壁洛阳人和襄阳人都不会乐意,这种争夺历史名人的大戏在各地屡屡上演,其实仔细想想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故乡,历史名人也不例外。在三地撸袖子争抢杜老先生之前,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先搞清楚:一,  认定历史名人故乡是按现代行政区划还是历史名人生活的时代政区?二,  是按历史名人的祖籍还是按出生地?三,  是按现代人的解释还是按历史名人自己的看法?存在故乡争议的历史名人很多,咱们就以杜甫老先生为例子分析吧。首先一点,郑州认定杜甫为郑州历史名人显然是按现代政区以及出生地来定的,这样评选是否合适呢?我觉得既然是“历史”名人,咱不能无视历史因素吧。按现代行政区划,杜甫当年出生的巩县就是今天的巩义市,属于郑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那么按历史政区来看,尤其是杜甫那时代的政区来看,巩义则长期属于洛阳的辖区。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这一年他出生的巩县隶属于东都河南府,类似于今天巩义和郑州的关系,在当年可以说杜甫是巩县人,也可以说是东都河南府人。查阅资料发现巩县历史上一直归属洛阳管辖,至少从秦朝的三川郡开始一直到1958年划归郑州市代管。如此看来说杜甫是郑州人明显有点牵强,如果按照这种现代区划方法来,那李白就变成吉尔吉斯斯坦人了,毕竟诗仙出生的碎叶城今天已经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了。那么按照出生地来定行不行?古代历史名人大多都有频繁迁徙的经历,常见的就是因到外地做官而搬家,杜甫就是这种情况,他的曾祖父因就任巩县县令而举家搬到巩县落户,后来杜甫就出生在这里。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当然如果再往上倒杜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关中杜陵县(今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一带),杜甫远祖晋朝名将杜预就是杜陵人。不过祖籍这事有点没谱,可以一直往前倒嘛,说不定能一直倒到旧石器时代的猴子那里去。古代大家族一般都会搬迁好几个地方,这祖籍着实有点难定呀。新旧唐书都记载杜甫为襄阳人,举家迁徙巩县,这说明史书是以祖籍为准,那么杜甫他自己又是怎么说呢?杜甫有个艺名叫“少陵野老”,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墓地,在杜陵附近,杜陵恰好又是杜家的发源地,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也就是说杜甫自己倾向于杜陵,他们老杜家的发源地。如此看来,似乎巩义、郑州、洛阳、襄阳、西安都有自己的理由争一把,群雄逐鹿(杜),鹿(杜)死谁手呢?我觉得要不就各玩各的吧,五地各自宣布杜甫是自己的,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挺好。

6、杜甫安史之乱的经历

(二)大家平时读杜甫的诗,很多人会误以为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其实杜甫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杜甫的远祖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他祖父是大诗人杜审言。杜家世代为官,杜甫是名符其实的官N代和富N代。杜甫青少年时期,因为家庭条件优渥,过着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公元731年(即开元十九年),19岁的杜甫出游山东,后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后游历齐赵,期间他迎娶了农业部副部长(司农少卿)的千金。天宝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了长安。在京漂3年后,杜甫终于等到了就业的机会。公元751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为之作《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让他去做河西尉,河西尉是九品芝麻官,主要负责向百姓收租,文弱怕事的杜甫一口拒绝,于是朝廷又安排他,当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右卫率府是保卫东宫太子的卫队,胄曹参军就是盔甲仓库的管理员(官阶属于从八品下)。简要介绍一下唐朝当官的四种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从军,以战功博取功名;三是官宦人家出身,承祖宗恩荫;四是皇帝达官垂青。走皇帝达官垂青这条路径又有具体四种方式:一是进入幕府,为达官贵人私人服务,以期某天被垂青举荐,杜甫、李商隐都曾有过入幕的经历。二是漫游,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期待被达官贵人知道,然后垂青举荐。三是隐逸,这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伎俩。历史上,因很多文人隐居终南山,以退为进,故有终南捷径之说。四是经人引荐,漫游和隐逸都是提高自身知名度的一种方式,终因声名远扬,经人引荐步入仕途,李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接着说杜甫,40岁的杜甫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平民说历史 #杜甫

7、评价杜甫的一生经历

杜甫比李白的官大,应该是六品(检校工部员外郎——六品)诗人杜甫,在仕途上坎坷失意,落魄一生,始终在落落寡欢中徘徊。天宝六年,杜甫到长安应试,但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把持,所有士子全部名落孙山,此后杜甫客居长安,像“北漂”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杜甫先后被授予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就是类似普通部门的门岗主管的低阶官职,白白浪费了长安的十年光阴。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一路西逃,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沦为俘虏,被叛军押至长安,忧国忧民的杜甫亲身经历着安史之乱的幕幕场景,先后写下了大量诗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在《春望》一诗表达了自己浓烈赤诚的爱国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57年,郭子仪大军西征,杜甫脱险来到凤翔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因此世称“杜拾遗”,但此后杜甫被一路贬官到华州担任闲职,心情郁闷的他见惯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写出了大量诗作抒发心中的郁闷和愤慨。忧国忧民的杜甫把创作的主要目标投向普通民众此后,仕途不顺的杜甫又因关中爆发旱灾而辞官归去,后来他辗转流浪到天府之国,在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庇护下获得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杜甫因此又称“杜工部”,这个六品官是杜甫一生获得的高职位,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他的他的靠山严武病逝,杜甫终难逃流落街头的命运。杜甫真是没有当官的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公务员# #诗词#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