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简介(张问陶画家)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4 16:31:33 浏览
1、张问陶画家

赵元任出身名门,六世祖赵翼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父亲赵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也出身于世家,善诗词及昆曲,写得一手好字。众所周知,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文化思想传续的功能,即把家族中上一辈的思想传承到下一代,而且往往家族文化内涵愈丰富,文化精神愈强烈,就愈是能向下传递,源远流长。赵元任1892年生于天津,祖籍常州。家中的祖辈、父辈都说常州话。四岁开蒙,母亲用常州话教他认字;五岁开始用常州话念四书五经;家里还专门从常州请来私塾先生陆轲轩用常州话教他念书,这是赵元任祖父的意见,规定平时讲话可以用带常州口音的北京官话,念书作文一定要用常州话。1900年赵元任九岁时回到老家常州,住在“长黑过道儿”的青果巷,向姑母学会“一样较高深的游戏”,即“根据反切方法讲一种秘密语言”,启蒙先生陆轲轩就是赵元任大姑婆的长子。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表现出对语言的兴趣,对常州方言更是了如指掌。1910年,他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中清华留美官费生(胡适名列第55),在康奈尔和哈佛大学先后攻读数学、物理、哲学、语言学。1920年学成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适逢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清华大学派赵元任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学会了湖南话,因而能用湖南话翻译,使当时罗素的讲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得到了学界公认,他自己也决心在翻译上有所作为。良好的家世,和谐的家庭氛围养成了赵元任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培养了他对语言的兴趣,使他能在现实面前保持一颗像阿丽思那样的晶莹剔透的“玲珑心”。留美的经历,为罗素翻译的成功,又让其得到了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赞赏,这为他后来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创造了客观条件。

2、张问陶 蝉

张问陶听罢,并未作声。先将柳府报上来的失单看了,见只是一些金银器皿,并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他把失单递给陈文伟,自己走向柳贯财的尸体。死者仰躺在青砖地上,体格魁梧,身材高大,身上的块子肉清晰可见,是个很有力气的人。他的脸上还留着愤怒的表情,而且是一种狂怒,似乎已经气愤到了极点。他的脑后遭到致命的一击,血和脑浆溅的到处都是。尸体身旁扔着一根铁棍,由于猛烈的击打,铁棍已经折弯。——《大清神断》

3、张问陶的画

祸从口出:清朝男子嘴欠斗殴,赤手空拳打死人。知府痛心:按律当斩。《古代断案之互殴案》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管不住自己口中的三寸舌头,不仅会与人为恶,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清朝嘉庆年间,张船山就任山东莱州知府期间,就处理过这样一起因吵嘴引发的杀人案。曹家庆和黄仁亮是兴园饭店的两个跑堂,两人同进同出,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打闹。黄仁亮患有头疼病,有时候会请假,久而久之曹家庆就十分不满。一次黄仁亮因头疼,又准备请假,曹家庆便调侃“你是不是装病啊?”黄仁亮本就因为身体不舒服本心情急躁,再加上请假一天会扣一天工钱,更不爽了。曹家庆还故意揶揄,直接撞在枪口上,黄仁亮怒怼“对,就是装的,装病回去和你老婆睡觉。”曹家庆一听也没了刚刚的嬉皮笑脸,火“噌”一下就上来了,用力推了黄仁亮一下,对方见状立马回击,一来一往地竟打起来。两人出手没轻没重,黄仁亮可吃了大亏,他在扑向曹家庆时扑了个空,再加上曹闪开后又补了一脚,直接扑跌坑沿上,跌伤腹部。曹家庆怎么也想不到黄仁亮这么一跌居然没命了,店里别的伙计报案把他送上县衙,县衙按照故意伤害罪定为死罪。当这件事上报到知府后,张船山觉得此事是曹家庆失手,判了死缓。黄仁亮死亡是意外,如果曹家庆知道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想必也不会嘴欠调侃对方。不过这也进一步证明祸从口出,平日里讲话还需万分注意。以下是张船山在这一案件中的判牍:讯得曹家庆与黄仁亮素好无嫌,彼此同受雇于一兴园饭馆佣工,时常戏谑。黄仁亮时患头晕之病,曹家庆戏称尔思家装病。黄仁亮以欲同曹家庆之妻睡宿之言回谑。曹家庆用手将黄仁亮推扑坑上,撞出鼻血,并挣伤左肋。黄仁亮起身还推,曹家庆用拳伤其右腮颊。黄仁亮复向扑推,曹家庆闪侧,复从身后力推。遂致黄仁亮扑跌坑沿,磕伤腹,至六月初三日因伤殒命。报由原县验尸。讯究前情,将曹家庆依戏杀律,拟断在案。经尸亲上控,延未清结。夫戏杀云者,两人皆知所为足以相害,而情愿和同以为之,因而致伤人命也。律注以堪杀人之事为戏,如比较拳棒之类二语,其义自明。今曹家庆因黄仁亮用言戏谑,先将其推倒受伤,继复因黄仁亮回推,又用拳将其格伤,迨被再扑,该犯既已闪侧,乃复从后推送,致将其扑跌受伤身死。一推一扑,再接再厉。虽未互相骂詈,而争斗情形,已无辞可为之曲解。安能以衅起戏谑,遂强附为戏杀。该县将该犯依戏杀律处断,未臻平允。应即依律载斗殴杀人者,不问手足他物金刃,拟绞监候。惟念衅起戏谑,死由推磕,应酌入秋审缓决。尸棺饬埋。此判。

4、张问陶诗文

请贴上写着:“即请宣化府同知张问陶大人,驾临清远街文昌楼三十九号房,番酌一叙。兄弟专程从京中赶来,因慕大人断案之名,特不揣冒昧来向大人请教,不知是否可行!勿却为幸!此请台安。”末了一行是年,月,日。小注几个小字:刑部直隶清吏司郎中陆寿亮。——《大清神断》

5、张问陶代表作

李军书法[玫瑰][玫瑰][玫瑰]清代张问陶的《晓行》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张问陶简介#

6、张问陶名句

《重修东海神庙碑记》原拓本终于翻出来了!爷爷是1909年生人,生前也是一位有着50年教龄的老师,当年喜欢购买收集碑帖,小时候听说当年有在街上叫卖碑帖原拓本的,他就陆陆续续收了不少,但很可惜都在特殊年代被收走了,再也没有看到。留下的寥寥无几,这本《重修东海神庙碑记》就是一本留下来的原拓碑帖真迹。记得他曾经回忆,是把原拓本一条条裁出来,重新拼接组合的折页字帖版式,反正都有。近期搬家整理东西,又找出来了。记得小时候看到字帖重有损坏的字,还用白色颜料重新描补,现在看来真是有些荒唐!查找了相关资料,这个碑还真有些来头,网上也有原拓本收藏的展示,看来流传民间还有是一些留存的。重修东海神庙碑记原拓本,长224cm、宽100cm。东海神庙建于山东,清道光24年重修,碑文由当时“八分字走遍天下”的掖县进士翟云升书写。现该庙已废,碑已无存。现在的拓本字迹清楚,保存完整,是一幅十分难得的旧拓本。原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城西北18里,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始,在前代海水祠基础上,大修海庙,并立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曾在莱州掖县落难,被敌兵追杀,单身躲进海水祠,安然脱险,登极后即派大将郑子明来掖县,重修东海神庙。翟云升(1776—1860),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今山东省莱州市莱州镇东南隅村)人,清代书法家。家乡修庙,自然要找这位当地大家了。从现代视角看,翟云升是一位有个性的书家,人很聪明,但就是不受官,能这样,起码说明家境是可以的。他少年聪颖,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童生试时,著名诗人、莱州知府张问陶(号船山)赏之,拔其为第一,一时其文章一出,争传为范文。嘉庆五年(1800)以第五名中举选为黄县教谕。道光元年举孝廉,道光二年中进士,授粤西知县。他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道光元年(1821)被荐举为孝廉方正,他坚辞不受;道光二年(1823)中进士,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潍阳人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也没有成行。晚年,他深居简出,登门求教者"日踵其门"。他专志治学,在研究金石文字同时,酷爱书法,尤功隶书。翟云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隶书复兴的时代,书坛上活跃着翁方刚、桂馥、邓石如、伊秉绶、张船山、包世臣、何绍基等书法大家。在学术及书法上对翟影响大的莫过于他的老师桂馥。曾任广东巡抚的叶名沣给翟云升写信说:“自我朝桂未谷先生萃汉之华,专心复古,可称绝学,先生实得其传。桂君而后,当推先生为第一人。海内共称,良非溢美。”翟云升对桂馥的学术和书艺推崇至极,虚心求学,尽得神韵。翟云升的隶书,字体俊秀,笔力苍健。他以《孔庙碑》、《曹全碑》、《乙英碑》、《礼器碑》等汉碑为渊源,师承桂馥隶书的醇古朴茂,吸收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隶书风格。他的隶书,精雕秀媚、凝练厚重、大气磅礴、朴实无华。金石家江凤彝说:“大江南北评八分者,数未谷、小松、金匮钱梅溪、仁和杨湘如、汀州伊墨卿。比部诸公其中,肥瘦敧正各有专家不可一致,皆心仪手追遗神取貌迄无一是。屡见先生翰墨于当道或友朋之坐,吸为雄浑瘦硬兼而有之,既淹有诸家之长,又能独开生面。”重新审视《重修东海神庙碑记》,以前觉得格调不是很高古,有种程式化的印象,但仔细品鉴,确实还是挺有清代隶书大家的气象,古朴厚重、平中见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值得好好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