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如简介(吴友如个人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6-25 20:21:49 浏览
1、吴友如个人资料

徐悲鸿,《群奔图》。原名徐寿康,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与张书旗、柳子谷被称为“金陵三杰”。六岁习文学画,九岁后每日临摹吴友如,十三岁就可卖画度日,24岁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八年旅欧吃贯中西,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凭《田横五百士》名扬四方,为人正直坚毅,画马闻名于世,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标志。纸本,设色95 x 181厘米这几匹马即徐师的代表作。六马组合,跃然纸上,以线条和墨块简练地挥写出奔跑中的马群,以画面中部第三匹马为核心,C位构图无坚不摧,整体格局磅礴饱满,用色方面,右边第二匹马与左边第一匹马墨色稍淡,拉开了和前面马的距离,中间两马一灰一棕,使用轻重不同的墨线,形象地区分出马儿的动姿……四肢躯干运用了大角度透视,夸张的马腿长度,尽展骏马奔放的气势,体现出悲鸿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

2、吴友如真实身份

近日读《淞南梦影录》, 上海南汇人黄式权著于1883年,其中有个段子,大意是说:京师梨园艺人,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北京混不下去了,就跑天津去混,称为“下天津”,深以为耻。等到上海的京戏盛行,这些人又跑到上海来混,居然大受欢迎,看戏者一掷千金,这是什么原因呢?(见图2)该段子隐含了19世纪80年代国人看戏的地域鄙视链,此处不讨论,倒是作者将京师落魄艺人在上海倍受欢迎的原因,解释为“俗子之喜食蛤蜊也。”此句需要说说,因为它曾是古代社交网络的重要流行语。“食蛤蜊”典故初源自《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意思是说,有位名叫卢敖的方士,翻山越岭,到达遥远北方,看见一个长相奇特的人,正在迎风起舞。此人见了卢敖,就要逃走,卢敖追去一看,原来此人是蹲在乌龟壳上吃蛤蜊。很显然,蹲在乌龟壳上吃蛤蜊的那位仁兄,应该是一位隐士,为什么躲在遥远的北方吃蛤蜊?古人很快领悟了,大概吃蛤蜊可以应对焦虑。从此之后,“吃蛤蜊”流行。南宋虞俦诗中说“咄咄那庸如许事,尊前且食蛤蜊休。”北宋黄庭坚写诗说“谁能着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元朝汪元量又做诗云“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大家都说吃蛤蜊,以致后来出现一个成语,叫做“且食蛤蜊”,意思更接近于现代的“吃瓜群众”:你们搞你们的八卦,我吃我的蛤蜊。《淮南子》编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如果从那时算起,至《淞南梦影录》1883年成书,仍在引用“吃蛤蜊”,该典故至少已流传了2000多年。可惜,流传至今,已经很少有人看懂。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典故。前几天还看到两个新成语,叫做“潘嘎之交”“东潘效嘎”,说是潘长江直播中奉劝《小兵张嘎》的嘎子饰演者谢孟伟不要网络卖酒,转身,自己也去直播卖酒了,让网友们吃了不少蛤蜊。不知道这种新典故,能够流传多久?[思考]图1,海上名家吴友如《申江胜景图》1884年出版。#循迹展览:穿越时光看上海老城厢#

3、吴友如古今百美图

春日放风筝——蓝天白云!!……以下诗句喜欢那个!!!1.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题画诗》2.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3.文辞苦思徒妨睡,官职虚名不疗饥。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陆游《村居书事》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代:高鼎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5.只是凭风力,飞腾自不知。——《纸鸢》宋代:顾逢译文:只能借助风的力量,不能自己腾空飞翔。6.云外摇双翼,空中寄一丝。译文:在云端展翅高飞,在空中仅用一根细绳维系着。7.若使纸鸢愁样重,也应难上高头。——《看美人放纸鸢(五首)》明代:杨宛译文:如果风筝和她一样忧愁,应该很难飞的高吧。8.薄情如纸竹为心,辜负丝丝用意深。——《看美人放纸鸢(四首)》明代:杨宛译文:感情像风筝的纸张一样薄,竹子是她的心,我像风筝的线一样纤细却用情至深。#吴友如简介#

4、吴友如是谁

“你们快看,天上飘的那是什么东西?好大啊!好像在着火!还能移动!近了,它又近了!”南京,秦淮河畔,朱雀桥头,一时间人头攒动,争相观望。小报记者吴友如好不容易挤上了桥,抓紧时间记录下不明飞行物的状况:“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有个小伙子猜测:“那是流星吧?”另一个人立刻否决了:“要是流星,一下就划过天际,早没了,它可是飞好久了。”吴友如跟着点头,应该不是流星。又有人发表观点:“是不是哪家小孩儿放的天灯啊?”还是有人不同意:“今天这风是向北吹的,但你们看这火球,它在向东飘啊!”吴友如一想也是,这东西应该不是天灯。有位老大爷开口道:“这火球刚出现的时候,我就听见了轻微的响动,要是不仔细还听不到呢。我看呐,它怕是天外来客吧!”吴友如眼睛一亮,今天的素材有了。于是,《赤焰腾空》图就此问世,为我国历史上目击UFO的报告,添上了详细又生动的一笔。古代关于UFO的详细记载,可不止这一个。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扬州“明珠事件”,类似巨大珠子的不明物体还会转移地点,跟外星物种来地球做考察似的。《续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帽妖事件”,就更可怕了。类似帽子形状的不明物体,不仅会变形成大狼,竟然还会主动攻击百姓,来无影去无踪,这不就是外星物种入侵地球古代版吗?朋友们,你们有遇到过类似UFO的神奇事件吗?#活水计划# #我要上头条##历史上的趣事#

5、吴友如

我的简笔白描绘画我临摹了几张清末民初著名风俗画大师吴友如老先生的画

6、吴友如活了多长时间

《毛主席吟诗》1960.8出版,作者谢之光(1900一1976)浙江余姚人,14岁从吴友如学生周慕桥习人物画,继从张聿光习西画,后油上海美专毕业。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协理事、上海文史馆员。1958.5江西余江县率先全县消灭血吸虫,10.3《人民日报》发表了的《七律二首 送瘟神》。画家以此创作了《毛主席吟诗》,画面表现旭日临窗,主席微笑而坐,笔下的《送瘟神》诗作刚开始书写。以淡淡暖色调表达人物心情,背景借用齐白石国画《祖国万岁》寓意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