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家乡丨在龙山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网络名人对话千年黑陶,倾听黄河故事】1928年春天,一辆从济南开往青岛的火车停在了章丘西部的龙山火车站。从车上走下来两名乘客,一名叫吴金鼎,一名叫崔鸿泽。就是这两个人的龙山之行,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由此揭示出来龙山文化。伴河而生,依河而盛,龙山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区域,与仰韶文化一道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基础,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隔50多年,“黄河岸边是家乡—‘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观摩团来到龙山博物馆,一睹远古龙山风采,一品黄河流域文化。 #黄河岸边是家乡##网络名人山东行# 详见:黄河岸边是家乡丨在龙山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网络名人对话千年黑陶,倾听黄河故事
2、吴金鼎新视频今日读书第十二章 三只新生代“海龟”具体说来就是指李济领导下的吴金鼎,夏鼐,曾昭燏。读完这一章,我想重点说说曾。曾昭燏是南京博物院院长,考古学家。从她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成材有一下几点因素:一、有一位好母亲。有一位开明崇尚学习的母亲。家训六条:勉励男女儿孙要谋求自强自立,同时不要求女儿,孙女们缠足,不赞成八股文,亦不愿意孙辈去考秀才,却要他们学习外国文字,接受新式教育。曾家前有曾文公后有郭筠(曾国藩的二儿媳妇),曾家一路繁荣昌盛,五代之久。二、有一位好哥哥。20虽的曾艺芳女校毕业,堂姐也是女校校长请求曾在长沙女校任教,曾同意了,但二哥曾昭抡不同意,要曾去南京或上海升学,后在二哥帮助补习功课,考入中央大学。这就是曾的第二次晋级,从中专生到本科生。三、有一位好老师。曾是胡小石入室弟子,而曾也是胡小石为数不多的得意门生之一。三年的时间,他们慈父爱女般的情谊深厚,曾在对其师的治学渊源和精髓深有领悟,学有所成。四、有一位好嫂嫂。二哥很好,二嫂也很好。二嫂俞大洇是历届庚款中录取的女性,在英国留学。是她劝说曾出国留学,才能融入学术潮流,随后曾就赴英国伦敦。学成归来,曾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3、吴金鼎1928年,山东一小伙子走路想着“娶媳妇”的传说,他在土坡尽头处回头一看,忽然见崖壁上有一片光亮,没想到这个意外的发现,竟找到了远古人类的文化遗址,从而推翻了外国人关于“中国远古文化由西方经西亚地区传入”的假说。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武原河畔上有一块高3到5米的台地,从正面看就如一道坍塌了多年的城墙,于是被人们称为“城子崖”。关于城子崖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听着很美丽,却又让新婚男人左右为难。说是谁家娶了新媳妇千万不要从城子崖前经过,因为崖上住了许多狐仙。有一次,一位男子娶了位漂亮新娘,由于着急赶路不想绕道,所以便从城子崖前过了,结果回去撩起轿帘发现,轿子里坐了两位一模一样的新娘,其中一位就狐仙变得。起初男子又惊又喜,可接下来犯了难,因为他分不清了真假。1928年3月,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从城子崖走过,当时他心里就不停的回想着这个传说,等他快要走完这段路程时,又不由得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这一眼虽然没有看到狐仙,却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原来他发现有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泛起一片亮光,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来到亮光处查看,见是一条六米多长的文化层。文化层”是考古学的专业术语,指的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和其他遗物形成的堆积层。一般情况下,一个堆积层代表一个时期,年代近的在上面,年代远的在下面。直观的比喻,就如三明治蛋糕的横切面,一层水果、一层奶油、一层果仁等等。这位年轻人名叫吴金鼎,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曾拜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为师,致力于考古学的研究。李济主持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的实证,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由此可见,吴金鼎属于名师手下的高徒。吴金鼎在对文化层查看时,当场就发现了一个汉代的钱范,这就说明其上层为汉代遗迹。接下来,他在当年四月份到十月份的半年时间内,分五次对文化层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骨锥、石刀、石斧、黑陶片、白陶片、贝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吴金鼎的考古发现,很快在考古界及史学界引起轰动。1930年11月初,中央研究院及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了“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二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两次行动吴金鼎均参与其中。北宋时期就诞生了考古学,还有不少专业著作问世,但从北宋到近代,我国的考古学仅限于对世面上现有的古代遗存器物进行考证、鉴别与论述。近代考古学产生于西方,就是以挖掘地下实物进行断代。所以,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完成对史前遗迹的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值得庆贺。因遗址位于龙山镇,所以定名“龙山文化”,又因为黑陶是其典型特征,所以又叫“黑陶文化”。这次考古发掘还有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推翻了之前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提出的“中国远古文化由西方经西亚地区传入”的假说。之后,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其他地区及河南、陕西、山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因此便将这些地方都统称为龙山文化。由此可见,外国人推测的“中华文明源自外来”说,根本站不住脚。值得一提的是,山东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属新石器晚期,主要分布在山东中东部和江苏淮北地区,距今约4000到5000千年的历史。当时人们烧制的黑陶是一绝,是其他地区的龙山文化不具备的。黑陶比其他陶器结实耐用,又因其量少而显得珍贵高档。黑陶的烧制原理就是加入了一道“渗碳技术”的工序。推测这种技术是偶然发现的,可能在烧窑即将结束时,雨水突然灌入窑中将火浇灭,同时起了烟,烟中的碳分子在窑膛里漂浮汇聚,被里边的陶器吸附上,变成了黑色。当然到了后来,人们将其优化成了一种技术,并熟练掌握使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都比较粗糙,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陶轮。轮制法是陶瓷制造技术的一大飞跃,所以那时的陶器才变得壁薄而精致。龙山黑陶的造型有鼎、鬹、甗、罐、盆、杯等,后世的青铜器多采用此造型。在黑陶杯中有一件堪称艺术精品,其特点是“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几个字都很好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黑、明、声是它的附属特性,而薄才是它的自身物理特性。也就是说,它的薄难得。有多薄呢?薄处0.2-0.3毫米,和鸡蛋壳差不多,所以又称“蛋壳陶”。这只杯子高22厘米,口径为8.8厘米,重不到一两(50克)造型与如今的高脚杯相似,虽然美观,但不结实。显然,它的壁薄到让人惊讶的地步,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前先年,有陶瓷大师专家对此技术进行了细致研究,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终于烧制出了类似的黑陶杯,重新拾回了我们祖先的技术。既然黑陶杯的实用性不大,说明它更多的是一种工匠们对自身技术的炫耀。因为一个民族在物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超越,所以它也证明了我们的历史曾经达到的高度。#吴金鼎简介#
4、考古学家吴金鼎【吴金鼎发现城子崖遗址】1928年春,当时还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研究生的吴金鼎先生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的平陵城遗址作考查。在去往平陵城遗址的路上经过了城子崖,城子崖的地形地貌引起了吴金鼎的注意。但此行的目的不在这里,并没有深究。不过却在吴先生的心中留下了印记。吴金鼎先生前后六次上龙山,收集到石锥、石斧、石刀和陶片器等物。在第四次调查城子崖的时候,他立下誓言:“将来机会苟如我愿,吾必在鱼脊上凿百丈长之深沟,以窥龙山文化之底藉。”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专家们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后来由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及刘屿霞编著了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在此后的陆陆续续的考古工作里,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多处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并命名为“龙山文化”。推倒了当时认为中国没有史前文化和中国文化由西方而来的说法。
5、吴金鼎个人简介寻找济南文化符号——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依托于章丘城子崖遗址建立,是山东第一座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展品逾300件,其中80%是陶器,重要展品包括红陶鬶、香熏炉、石盘与石棒等。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发掘,遗址内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初命名为黑陶文化,之后考古学者根据遗址的发现地龙山镇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1961年,国务院公布城子崖遗址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吴金鼎夏鼐今日读书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吴金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读万卷书,行路,胸怀宽广,眼界高远。
7、吴金鼎生平简介为了不致于造成阅读上的琐碎、迟滞,每个章节的“注释”部分一概都暂予忽略,事实上,这些详尽的注释,除了作为叙述的依据(文人治史总是遭受史家的质疑),本身亦具有其可读性。相较于作者的前作《1937-1984 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一是不再将重点囿于梁林,而是更多着眼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二是通过对前作的“添枝加叶”,使得背景更加清晰,史料更加丰富,还原更加逼真,人物更加立体,意蕴更加宏远。比如,前作虽然也重点写到了李济,但本著同时也详述了吴金鼎、夏鼐、曾昭燏三人如何继承李济的学术衣钵并创造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辉煌局面。再比如,当年作为孝子的傅斯年,尽管未能让病逝的母亲归葬故土,但也在重庆歌乐山以坚固的水泥之圹加以厚葬,却在文革之中,被红卫兵以摧枯拉朽之势,用炸药炸开,抛骨扬尸,荡涤殆尽。
8、吴金鼎图片#头条创作挑战赛##读书# 8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第一部《南渡北归》。在这本书里,许多以往只知道名字的大师都一个个活在了书本里。作者岳南这本三部曲的《南渡北归》在海内外都引起了轰动,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样的感叹深沉而悲怆。在这里,胡适、梁启超、李济、王国维、陈寅恪、梅贻琦、林徽因、冰心、金岳霖、梁思成、梁思永、吴金鼎、曾昭燏、傅斯年等等众多人物从历史中走来,在我们的眼前上演了一幕幕大剧。作者纵览史料之丰富,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书中为我们解密了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大师的思想斗争,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全国人民的手中,其实首先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的,只有那些思想者,当权者,弄明白了局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也有赖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如果联系宋朝的局势,也不难理解我国许多人在抗战之初的想法。而看到战争的惨烈,在大血战、大混战中、大溃退中军人的惨状,死伤的国人的悲惨情境。你不由得会为了自己生在新中国而庆幸。同时历史也告诉了我们,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要彻底击垮一个民族,除动用武力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予以摧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彻底征服。所以日本人来到中国将目标对准了国内有名的几所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教育、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是国之大事。所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众多大学的师生携带着大量资料开始了南渡大逃亡。作者在紧张的叙事当中,也不乏优美的语言,且将怀想寄清风,明月依依送远客。更有许多诙谐语。第一部书主要是南渡到蒙自、李庄、昆明的过程以及有关人员的逃亡史。但是大师们那种一边逃命一边备课、学习、工作、写作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