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到了,这就是伟大。袁老是真正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矢志不渝;始终胸怀天下胸怀人类,大爱无疆;做出无数成就,造就无数级浮屠,依然质朴纯真。这才是伟大科学家的定义。看下袁老的成就吧: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好的效果。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高纪录。2018年6月袁隆平团队就完成了一项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试验——沙漠里种水稻,亩产超500公斤。这是全球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2、李必湖介绍有一次,记者问袁隆平:“‘野败’是怎样发现的呢?”袁隆平清晰而真实的回答,凸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野败”是什么?可以说它是袁隆平团队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长在海南漫山遍野土地中,袁隆平苦苦寻找的一株野生水稻雄性败育种。那么,“野败”被发现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其实多年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踏遍了南方各省,从云南到海南,一直在寻找水稻野生雄性败育种,期间虽然也找到了不少,但是总不。1970年,他和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又一次到海南进行科研工作,除了管理实验田培养稻种,寻找野生水稻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海南看表面看来风景优美,但对于农业研究员其实是很辛苦的,先不说能那把人晒晕的烈日,不用说晚上闷热得难以入睡,更不说短缺的经费,艰苦的生活。就举个例子说蚊子就特别让人难受的,袁隆平他们被咬得没有办法,只好用薄膜把身上包起来,但时间一长身上就起了很多瘙痒难忍的痱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袁隆平和他学生们,依然每天都出去爬山涉水,寻找有可能出现野生败育种的地方。有一次,袁隆平因有紧急会议要回京,他的学生李必湖等人就留在海南继续工作。这天,李必湖遇到了南红农场的农业技术员冯克珊,聊到了野生水稻的事情,李必湖把袁隆平关于野生水稻败育的资料描述一遍。冯克珊听到了之后就说:这不就是假禾吗?我们这边有不少呢!李必湖眼睛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马上说能不能带他去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合乎条件的野生水稻。历史定格在1970年11月23号上午这个时间,李必湖和冯克珊两人来到一片野草的地方,不远处就是一片“假禾”。让两人心情为之一振的是,这片假禾正是抽花穗的时候,而根据花穗的特点,恰好是比较容易辨认雄性败育种的。李、冯两人把心情平复下来,按照袁隆平教导的知识一株一株的辨认,生怕错漏了要寻找的目标。突然,李必湖发现一株长得不同寻常的野生稻。它的蘖成三个稻穗,这三个正在扬花的稻穗,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泽淡黄,不开裂散粉。李必湖屏着呼吸,经过仔细反复观察,后断定这就是雄性败育的天然野生稻。他激动极了,大声喊冯克珊过来,在经过确认没错,两人都开心极了,小心地把这株野生水稻连一块大泥土一起挖起来,小心翼翼的拿回到住所,选了一块好的试验田种起来。李必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还在京开会的袁隆平,袁隆平惊喜交加,不敢耽误,马上坐火车换轮船,马不停蹄赶到海南。他一路风尘仆仆顾不上休息,马上来到李冯二人找到的野生水稻前,小心地分别采集了三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过了再三确认,袁隆平激动了:“这是,这是一株天然的野生败育种!”袁隆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这是袁隆平团队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野生稻,为了它,他在南方各省来往奔波,吃了无数苦头,遭遇了很多次的失望。当亲眼见到这株“野败”后,袁隆平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开心,笑得就像一个小孩子。当然,找到野败只不过是科研的一步,但这是重要的一步,这是成功的基础。有了它,袁隆平就有信心培育出优良的种子,就有信心提高水稻的产量,甚至实现他心中超级水稻的梦想。后来,袁隆平取得成功后,有记者问起“‘野败’是怎么发现的?”袁隆平回答说:“它是一粒野生的种子,不知哪一类候鸟将它吞进肚里,用它分泌的胃液将其雄性抹去了,而保留了它的雌性,并把它排出体外。命运使得这两粒种子在这美丽的原野落地生根,是李必湖和冯克珊的伟大发现,赋予它生命的崭新意义。”你看,“野败”这么重要的发现,袁隆平把功劳归于学生李必湖,归于半路冒出来的冯克珊,甚至归功于小鸟——但是他没有提到自己。由此可见,袁隆平是一个多么纯粹的人,他付出毕生心血研究超级水稻,纯粹是为了实现帮人们解决温饱的梦想,并没有掺杂着个人名利,这是一种多么有魅力的人格呢?#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李必湖简介#
3、李必湖是谁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1976年发)
4、李必湖简历前段时间,联合国发出警告,因为西方国家单边制裁俄罗斯,人类可能面临二战后大的粮食危机,会导致17亿人吃不饱饭。但咱们中国人肯定不用担心,毕竟我们有袁老的杂交水稻嘛。但是想到这,我又有些恍惚,不知不觉,袁隆平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袁隆平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淡薄名利,一生只做一件事,对我来说,袁隆平是偶像,他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拂袖卷走黑夜,把光明撒在人间。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6岁时,在湖北汉口读高中,17岁那年,袁隆平参加汉口的男子百米自由泳。在一众健儿中间,袁隆平显得相对瘦小,所以观众们都不看好他。但谁都没想到,袁隆平一下水,就像一条游龙,一口气将金牌夺下。没过多久,袁隆平又在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人们这才发现,袁隆平极具天赋,将来或许能成为奥运冠军。1949年,袁隆平到西南农学院攻读农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可是相当金贵的。1951年7月,抗美援朝进入第二阶段,我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两头互相对峙,敌人的飞机不断骚扰我们的补给线,因此我军急需培养一批优秀的飞行员。袁隆平马上响应号召,打算放弃学业,报名参军,政审、体检都没问题,但部队还是拒绝了。因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更需要袁隆平这样的大学生,也是在那一年,袁隆平还报名参加了西南地区运动会的游泳项目,结果因为吃坏了肚子,终只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绩。这个成绩也不错了,可是那一年国家队招收队员,只录取了前三名,袁隆平失之交臂。如果没有这些偶然的话,袁隆平很可能是我军优秀的飞行员,或者是站在奥运奖台上,为国争光的健儿。1953年,袁隆平从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湖南安江当老师,就是在那里,袁老有了一个梦想。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在天灾和人祸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这是咱们国家建立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被饿死,袁隆平就曾亲眼看到过几个人倒在路边,渐渐没了呼吸,这一幕幕人间惨剧,深深刺痛了袁老的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彻底摆脱饥饿,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可是,让每个人都吃饱何其难。中国五千年来多少圣君英杰,从来没有人能做到,但袁老无比坚定,哪怕这个梦想要倾注自己的一生。当时在国外,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都已先后问世,而湖南的主要作物是水稻,于是袁老准备突破杂交水稻这一难题。从1953年毕业开始,到1960年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袁隆平用了七年,从1960年尝试培育杂交品种开始,到1970年在海南发现杂交稻的母本“野败”,袁老又用了十年。之后他和研究组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攻克了“制种关”,再到1976年成功推广杂交稻,袁老又用了六年。二十三载蹉跎岁月,二十三年的含辛茹苦,终于将“不可能”化为“奇迹”,这其中,袁老付出了太多心血。1968年5月18日晚上,有人将袁老辛辛苦苦培育的700多株秧苗全部连根毁坏,第二天袁老看见一片狼藉,心都要碎了。那是他的全部心血,也是千万百姓救命的希望,然而更可气的是,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监控,这场无异于谋杀的迷案,至今都没有解开。幸好,天可怜见,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袁老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5株残存的秧苗,这才让实验得以继续。1970年,袁老去云南引进野生稻,结果正赶上通海7.8级大地震,还在睡梦中的袁隆平条件反射般冲出门去,但刚到安全的地方,袁老又跑回了屋里。因为他好不容易找到的稻种还在房间里。他刚把稻种抢出门,房子就“轰”的一声倒了,他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次地震,造成了15000多人死亡,34万间房屋倒塌,到处都是一团糟,所有人都劝袁老撤离,但他坚决不肯。他搭起一个塑料棚,就在一波又一波的余震中,守护着那些即将下田的秧苗,守了整整三个月。苍天不负有心人,在那之后不久,袁老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在海南,发现了“野败”,从那一刻起,柳暗花明,中国的未来终于有希望了。2000年,超级稻指标亩产达到700公斤,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00公斤,到了2015年,又达到了900公斤!到了2016年,超级稻指标亩产突破1000公斤。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谁来养活中国》,他表示,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突破16亿,届时肯定会出现粮食危机。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中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变成了2020年的6.7亿吨,40年,我们把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不仅如此,2020年6月,袁老的团队在柴达木盆地,种出了高寒耐盐碱水稻,曾经“一毛不拔”的戈壁滩,现在也臣服了。袁老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二是“覆盖全球”。他一生奔波,养活了嗷嗷待哺的中国,永远纪念袁隆平爷爷
5、李必湖新视频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位于黔阳县安江镇,是一所具有54年办学历史,设备齐全,设施配套,教学科研一体化,貌古朴又具现代化风采的中等农业学校。民国28年(1939)9月,学校始建于武冈县竹篙塘(现洞口县辖),次年因觅农场迁黔阳县安江镇。民国38年年安江解放后由湖南省农业厅接管。历经几十年的建设,现学校占地面积839.72亩。校舍建筑面积37905.45平方米。有教职员工234人(包括离退人员),其中研究员1人,副教授、高级讲师30人,讲师等中级职称49人。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7人。设农学、园艺、杂交水稻、养殖、果蔬贮藏加工、畜牧兽医等专业。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报刊杂志400多种,各种仪器总价值60多万元,附设有实力雄厚的杂交水稻研究所和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农场。建校54年来,学校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累计为国家培养8000余名合格毕业生,遍布五湖四海,大都已成为省、地、县农业部门的骨干力量。1959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和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1978年,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被评为先进集体;1980年10月,教育部将学校列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1988年10月,学校被评为农业部开展科学实验,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1991年元月,国家教委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学校称号;同年8月,农业部全国中等农牧校办学水平评估组审定为A等二级学校。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研活动,是该校的传统和特色。建校以来,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4项,其中13项次获部省级奖,6项次获奖励,8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正在推广应用。50年代果树教师肖隆寿通过单株选种培育出的安农大红甜橙现已推广至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区,1978年荣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该校农作遗传育种教师袁隆平及其助手李必湖等,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育成中国三系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初步统计,从1970年到1990年,全国累计种植推广杂交稻17亿亩,增产稻谷2350多亿公斤,农民因此增收400多亿元。同时,杂交水稻还被引种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项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金,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奖,1992年袁隆平被湖南省政府授予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80年代以来学校又相继育成11个新组合,其中V64、V49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的重大科研成果。V48成为湖南的主要推广组合。1988年7月,该校84届留校毕业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邓华凤,在袁隆平、李必湖的指导下又成功地育成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由三系变两系、品种间优势变亚种间优势的设想变成现实,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树立新的里程碑,继续保持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一成果荣登1988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榜首。
6、李必湖的资料1966年夏天可能是袁隆平一生黑暗的时刻。一场风暴即将席卷他所在的安江农校。平时只知道埋头研究他的水稻,而从不关心政治的袁隆平还不知道,这场风暴就要刮到他的头上。他平时心直口快,大大咧咧,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造反派。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说他将被抓去当做第二天的批斗对象。他急忙赶回家中,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他用来保存雄性不育株的玻璃瓶都已被摔碎,稻苗被无情地丢弃在地上,看上去还被狠狠地踩了几脚。见此情景,袁隆平如同遭遇了当头一棒,两眼一黑,几乎支撑不住。为什么几株小小的稻苗让他如此心痛呢?这可不是普通的稻苗,这是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花了3年多的时间,日复一日地顶着烈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地翻找,翻遍了14万株正在扬花的稻穗,才找到的6株雄性不育株,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他后来的科学成果都是从这几株雄性不育株开始的。因此他视若珍宝,看得比生命都重要。3年来的心血,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而此刻,心血毁于一旦,明天又要被抓去批斗,真可谓万念俱灰,这天还会发生什么绝处逢生的事吗?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天傍晚,袁隆平的2名学生李必湖与尹华奇来找他,神神秘秘的带他来到一条荒草丛生的臭水沟旁边,在这里,袁隆平竟然发现了绝处逢生的秧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三株秧苗是李必湖与尹华奇偷偷藏起来的,这三盆秧苗,在危急关头有惊无险地保住了水稻不育株的一代血脉,就像是保住了革命的火种。更惊喜的是,奇迹接二连三地发生了,第二天,预期中的批斗大会并没有发生,就在这命悬一线的关头,安江农校收到了国家科委发出的公函,国家对袁隆平发表的划时代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重视,决定要大力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项目。学校还专门划了一块地给他种水稻,从此可以大大方方地做研究了。这封救命的公函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拯救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事业。然而好景不长,袁隆平即将迎来命运对他的第二次痛击。1968年春天,他们在试验田里撒下了他们在广东南海种植雄性不育株的700颗种子,很快,这些种子就长出了嫩绿的幼苗,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希望,但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又发生了。5月19日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大雨,袁隆平照例来到试验田勘察幼苗。可眼前的一切让袁隆平傻了眼,只见眼前光秃秃的一片,所有的秧苗奇迹般地消失了,仔细察看才发觉,这700棵秧苗是一夜之间被人为拔了个精光,袁隆平的脑海中顿时一片空白,他想要怒吼,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这700棵秧苗是1964年以来,袁隆平发现的第一颗雄性不育株后,耗费了多少心血培养出来的。这批秧苗要是全部被破坏了,就意味着1500个日日夜夜的辛苦成果被毁于一旦。哪怕生性再乐观的袁隆平也第一次感到了绝望。但袁隆平之所以是袁隆平,不管他经历多少挫折,遇到多少诋毁,天灾吓不倒他,人祸更不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坚持了下来。终于,天佑我中华,4天后他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了5株幸存的秧苗。这桩毁苗事件终成为了一桩疑案,或许袁隆平已经知道了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是他选择了原谅。转眼间,袁老已经离开我们2年了,但是,这个一直担心我们吃不饱饭的老人又好像从未离去,还在笑着对人们说,要好好吃饭。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后人一定能为他实现!酩酊看世界的视频
7、李必湖个人资料1973 年,籼型杂交水稻正式培育成功。发明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图为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李必湖简介#
8、李必湖院士1968年5月19日,天还没亮,袁隆平就急匆匆来到杂交水稻试验田勘察,没想到眼前一幕让他震惊不已。袁隆平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湘西的安江农校教书,1956年袁隆平响应国家搞科研的号召,搞起了农业实验。到了1959年,新中国闹饥荒,有三年的时间全国人民都吃不饱饭,甚至很多人被饿死。这次饥荒对袁隆平的影响大,于是他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粮食产量问题,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吃饱饭。从1960年开始,袁隆平埋头搞实验。在1961年的夏天,他在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稻穗,这株稻穗不仅长的比别的稻穗高,还粒多饱满。袁隆平满心欢喜,细心照料,将它的种子种下去,然而等到再次收成的时候,袁隆平发现它的子孙们都是参差不齐的。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老祖宗是良种,为何子子孙孙有的拔尖,有的却出现了劣质现象?他就去查书,发现这是分离现象。就是说杂交后第一代不能遗传真实基因,因此会出现这种分离现象。光靠找优质的稻穗来筛选良种,这个方法行不通,他只能在另想办法。他想到可不可以人工受孕呢?但是稻穗和别的植物不同,它是雌雄同株的,不需要靠外界的力量,自身就能完成授粉。人工去雄,工作繁杂,操作太难。并且每一次培育都需要人工来做这件事情,效率太慢了。袁隆平就想到,能不能找到雄性不育的稻株呢?抱着这个念头,袁隆平每天都在田里劳作。每次下田,他就挎着一个水壶,揣着两个馒头,这就是他的午饭。除此以外,他没带多余的东西,连草帽也不戴,顶着毒辣的太阳,拿着放大镜长时间在稻田里,一株一株稻穗地找。比当地的农民还要勤奋,只为找到混在其中的特殊稻株。这是一项极其乏味而漫长的寻觅,袁隆平每天除了要忍耐日晒,还会不下心被稻禾刮伤,被稻穗刺伤。一天下来,他的手都是伤痕累累的,经常都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不仅如此,因为长时间弯腰,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袁隆平就是在那个时候,落下了腰疾。终于在1964年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棵雄性不育稻株。这个重大的发现,让袁隆平激动不已。接着他就开始进行育种实验。然而,杂交水稻的培育实验并没有变得一帆风顺,相比科研上的困难,袁隆平更难克服的是外部的阻挠。此时国内正值爆发一场“大运动”,袁隆平因只懂埋头搞科研,再加上他的家庭原因,因此他的名字被登记在大字报上,批判他、揭发他。袁隆平的朋友、学生都离他远去。在这场“大运动”中,不要说搞科研,袁隆平已经是自身难保,他平生第一次感到无能为力。这些都不算什么,袁隆平经得起诋毁,过分的事情,就是他的实验成果被毁坏。他们砸掉他辛辛苦苦的科研成果,实验园所有的坛坛罐罐都被砸烂了,禾苗被折断和撕裂,撒得满地狼藉。这都是他的命根子啊!三年的辛苦培育,一朝毁于一旦。袁隆平的心都碎了。幸好他的两个学生,知道有人会来毁坏禾苗,就偷偷藏起了三盆不同品种的禾苗。这两位学生也是后来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他们是李必湖和尹华奇。有了这三盆禾苗,袁隆平的实验才得以继续。但他每日都要接受劳动改造,实验只能偷偷摸摸地搞。之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的工作组聘请袁隆平去当技术参谋。不用继续被批斗,还能光明正大接着搞科研,袁隆平欣喜不已。袁隆平用残留的三盆禾苗继续实验,为了加快育种,袁隆平决定南下繁殖。因为南方的天气比较好,可以一年两季,尤其海南可以一年三季。经过袁隆不断的努力,禾苗发展壮大。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粮食大产的那天。变故就在这时发生了,在1968年5月18日,试验田里珍贵的700多株秧苗,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只留下一片狼藉的试验田。袁隆平跪在试验田里,哭得像个孩子。一连几天,袁隆平就像一个丢失孩子的父亲,疯了一般在四处寻找。终于第四天的时候,他在一口井里找到了秧苗的下落,他赶紧跳到井里,后找到残存的5株秧苗。这件事情过后,袁隆平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因为找不到“凶手”,所有人都说是袁隆平自己干的,他知道这个实验捣鼓不出成果,所以才自编自导这一出秧苗消失事件。这次袁隆平被发配去挖煤,他的学生再次帮了大忙。李必湖和尹华奇给国家科委发电报,申请求助,这才让袁隆平再次进行杂交水稻的科研。也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袁隆平经过长达十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伴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彻底让中国人不再受到饥饿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