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也频简介(胡也个人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09 08:05:39 浏览
1、胡也个人资料

丁玲和沈从文年轻时即已相识,并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两人相识时,丁玲正与胡也频处在热恋之中,三个文艺青年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时他们的生活都很窘迫,为了省钱,三人干脆合租了一个小公寓。后来他们从北京到上海谋生,仍然租住在一起。不久之后,他们三人合伙创立了《红黑》杂志,不过杂志很快就因经营不下去而破产,沈从文在徐志摩的帮助下去了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作了讲师,丁玲和胡也频则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胡也频被捕后不久遇害,沈从文独自一人尽心尽力照顾丁玲和她出生不久的孩子,先是日常起居,温饱费用,后来又把他们接到自己妹妹那里,终又亲自把他们送回了常德,沈从文也因此延误了返校的日期,丢掉了讲师的工作。1933年沈从文得知丁玲被特务绑架后,四处奔走,试图营救丁玲,但一直没有成功。不久丁玲遇害的消息(假消息)传了出来,沈从文悲痛之下写了《记丁玲》一书,详细记述了丁玲与胡也频的故事,其中包括了一些丁玲私生活的描写。后来,在蔡元培、杨杏佛、胡愈等国内大咖以及巴比塞、瓦扬·古久里、罗曼·罗兰等国际友人的抗议和声援下,丁玲很快被释放,随后她便去了延安,与沈从文自此分别。建国初期,丁玲声望日高,沈从文却跌入低谷,两人的联系便更少了。后来两人更是双双被划入另类,更没有什么联系了。丁玲平反后,日本汉学家中岛碧送了一本《记丁玲》给她,丁玲看完这本书勃然大怒,痛骂沈从文混蛋。她认为沈从文在这本书中,按照他自己的低级趣味,把她描述成了一个肉体与情魔、与湘西土娼无二致的女人,把她和胡也频的结合写成单纯的肉体结合,并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中蒙上一层粉红颜色。不久之后,怒不可遏的丁玲在《诗刊》上发表了《也频与革命》的文章,文中怒斥沈从文写的《记丁玲》,说此书是“胡言乱语”,并称作者沈从文是“无知、无情”,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1983年丁玲在巴黎接受记者采访时,又指责沈从文,说他写的“全是谎言,是小说,着重在趣味性。”面对丁玲的炮轰,沈从文并未公开同丁玲争论,不过他在写给老朋友徐迟的信中表达了对丁玲的不满,他在信中说:“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经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她‘天下第一’的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至此,这对形同手足的老朋友彻底绝交,至死没有任何来往。

2、胡也频生平事迹

1928年,丁玲对自己的丈夫胡也频坦白:我爱上自己的日语老师。胡也频正在思索之际,没想到接下来丁玲提出一个大胆的提议,直接为他们带来了一段令世人不解的特殊时期。1904年,丁玲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书香世家,原名蒋炜,家境富裕且门第颇有渊源,据说曾请苏轼为族谱作序,请文天祥撰写过《蒋氏像跋》,甚至有说法是蒋家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代。丁玲的母亲对她的影响极大,母亲原是知县之女,但积极追求上进,不受封建世俗的禁锢。在丁玲四岁丧父之后,执着于外出求学,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与向警予是同窗好友,丁玲称向警予为“九姨”。1922年,丁玲不愿意接受家族包办婚姻,与好友王剑虹逃往上海,就读于上海的平民女子学校,后经瞿秋白介绍到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丁玲情窦初开时,曾对瞿秋白动心,后因瞿秋白与王剑虹结婚而受到打击回乡疗伤。婚后不久,王剑虹因沾染肺结核去世,丁玲又遭失友之痛,后前往北京想寻求心的心灵归属。在北京,丁玲遇到了老乡沈从文,也遇到了时任《京报》编辑同时也是青年作家的胡也频。胡也频对她一见倾心,甚至在丁玲为弟奔丧回湖南的时候,一路追到湖南、丁玲在心境寂寞之时,遇到了这样锲而不舍用情至深的人,实在无法无动于衷。于是在1925年的秋天,二人走到了一起。在胡也频的影响下,丁玲也开始写作。1927年创作小说《梦珂》,将想做明星而不得的愤懑抒发到小说中,竟然一举成名。一年之后又写出震惊文坛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丁玲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法抹去的星火。此后丁玲想要到日本去深造学习,但首先需要学日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经人介绍认识了日文教师冯雪峰。冯雪峰曾在北大学过日语,不仅教给丁玲日文,两人也特别聊得来,久而久之就擦出了火花。了解了自己对冯雪峰的情感之后,丁玲决定和自己的伴侣胡也频坦白。她坦诚地告诉胡也频自己爱上了日语老师,正当胡也频迟疑认为自己或许将出局之际。丁玲却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我们三个人一起生活吧。胡也频对丁玲感情很深,与其失去他更愿意接受这种能够守在她身边的日子,于是竟真的答应了丁玲的提议。三个人在杭州西湖边上,租了一个两居室,冯、胡二人各一间,就这样进入一段情感上的特殊时期。这种关系外人难以理解,终胡也频也难以忍受这种状态,跑去找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劝他如果是心中所爱,就不要轻易放弃。胡也频确实难以割舍对丁玲的爱,于是再次返回杭州,丁玲被他的坚定打动,冯雪峰也选择了离开。此后丁玲也明白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胡也频一心一意地相守。正当爱情、事业双丰收之时,胡也频却因从事社会活动而被捕,并终营救无果。1931年2月7日,胡也频与李伟森、柔石、殷夫、冯铿等人一起被残忍杀害,史称“左联五烈士”。胡也频去世后,丁玲独自带着幼子,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陷入痛苦。后来她遇到了小两岁的冯达,二人结婚。原本以为可以再次享受平静美好的婚姻,不想仅仅两年之后,1933年5月,丁玲也被捕了。而且叛徒嫌疑人,就是自己曾经的枕边人冯达。丁玲如遭惊天霹雳,心中视冯达已死,却又不得不依靠他过活,二人在狱中生下一个女儿。丁玲将这段狱中关系形容为:“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1936年9月,迫于舆论压力和多方营救,丁玲被释放。出来后的丁玲感觉到莫大的空虚和对敌人莫大的痛恨,她下决心要去陕北,要去战斗的第一线去。1936年11月,丁玲如愿以偿到达陕西保安。她是当时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颇受重视。主席在窑洞中与她见面交谈,并应允她去前线的请求。后来还写诗盛赞她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也是在延安,丁玲遇到了今后将陪伴她一生的伴侣陈明。陈明比她小13岁,当时刚刚25岁,这段感情开始的艰难,周围人都不看好,丁玲却很坚定,完全不把别人的看法放在眼里。1942年2月,在别人的不解和挖苦中,两人结婚了。直到丁玲去世,陈明一直陪伴左右。即使是在特殊年月里,被拘捕,被批斗,被关牛棚,被下放,陈明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定地履行着作为丁玲丈夫的责任,没有片刻懈怠。1986年,丁玲弥留之际,不舍的也是陈明,她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你太苦了。”纵观丁玲的一生,敢爱敢恨,从不认命。从一个大家闺秀,成长为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更被誉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她战胜出身局限和时代局限,更突破封建和世俗的牢笼,始终作为自我在活着,轰轰烈烈,无畏无悔。就像瞿秋白评价的那样:“她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3、胡也频读音

1933年5月,29岁的丁玲被捕入狱,沈从文不惧危险营救丁玲,可1980年,他却被丁玲骂:胆小鬼。这胆小鬼之说,出自76岁的丁玲在1980年发表的一篇公开文章上。那时的他直言沈从文是:胆小鬼。炮轰过后沈从文沉默以对,只是在跟好友徐迟的信里诉说了不满: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恢复她的“天下第一”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其实这老朋友和开刀祭旗之说也算有历史源流,因为他们足有50多年相知、相交时光。丁玲和沈从文是1924年相识。初来北京当北大旁听生的丁玲才20岁,学还没正式上,就遭遇弟弟夭折心伤不已。一个人在北京形单影孤的丁玲,可说是处于人生困顿时代,恰在这时他认识了未来的爱人《京报》副刊编辑胡也频,并在胡的介绍下认识了湖南湘西老乡沈从文。三人认识后,迫于生活压力,这三个北漂青年选择合租成了室友。成为室友后,三人的关系渐渐微妙。湘西老乡的丁玲和沈从文,他乡遇故知,成了无话不谈的友人,也是同时,胡也频在跟丁玲的交往中,渐渐跟丁玲确定了恋爱关系。这奇特的三人行经历,让这三个人游走在友情和爱情之间,关系特别好。那一刻的丁玲和沈从文可说是互相欣赏。一个说女方,清澈脱俗,照亮一切。一个说男方,待人谦和,君子之风。都这么说了,这三人当然形影不离,被好事的报纸讽刺成关系不正常,他们都不以为意。1925年秋,在一场追爱去湖南的浪漫故事后,胡也频和丁玲结婚了。结婚并没有影响三个人的感情,他们虽然很穷,但很快乐。为了筹办《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他们都将自己的钱补贴到了刊物上。不久《红与黑》停了,这三人又弄起《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交不起房租,他们就跟房东打游击战,房东来了他们就撤,走了就回。买不起取暖的火炭,他们就拿过期的旧书报纸焚烧取暖。这是艰难的磨砺,这是理想的升华,又何尝不是友谊的锻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炼成钢,才成同志加亲人。紧紧被绑到一起的三个人,即是同志加亲人,又有一对爱人,还有随之而来的孩子。就在一片祥和时,劫难来了。1931年1月17日,致力于革命的胡也频被反对派逮捕。一听这消息,沈从文急得不行,在安抚丁玲和刚出生的孩子后,就赶忙去信给远在北京的蔡元培和胡适等人,求他们救助胡也频。可好消息并没有来,坏消息反而来了。同年2月7日,胡也频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天妒英才,黄浦江落泪。胡也频得死,让沈从文难过,也让丁玲伤心欲绝。人生之大悲,莫过于此。幸好,丁玲还有沈从文。那一刻的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情比金坚。丁玲没地方住,沈从文让她去自己妹妹家。丁玲有安全危险,沈从文就送她和孩子去湘西老家,让外婆照顾两人。为了帮丁玲,沈从文教书都不干了,正事都忘了,这还不够义气吗?但在如何小心保护,丁玲还是在1933年被抓了,押送到南京。秘密关押?沈从文又一次出手救助,结果却传出了丁玲遇难的假消息。这消息让沈从文深受打击,忍痛写下了哀悼好友的《记胡也频》,《记丁玲》。这两篇文章,就是后来他被痛骂的根源。文章发表后事态出现了反转。受迫于舆论压力,没有死的丁玲,被释放了。这次入狱,还有丈夫的遭遇,让丁玲的文学风格彻底转变,开始了犀利的政治文学时代,跟沈从文的追求纯文学之路南辕北辙。追求革命道路的丁玲也和沈从文有了价值观和理念分歧,自那以后两人渐行渐远,丁玲也在内心,将沈从文定义成了怕死鬼。然后,几乎断绝联系的两人,有了十多年的隔阂和分离期。这属于观念分歧,也谈不上谁对谁错,但是近乎绝交的举动,还是过了一点。在如何,这沈从文也从未对不起过丁玲吧。随后时代来到了新中国。沈从文依旧是标准文人。而笔杆子厉害,信仰坚定的丁玲则成了文化圈领导,两人理念有别,地位也有别了。可沈从文还是顾念这段感情。并在得知丁玲到了北京后,带着孩子专门去探望丁玲。但这次探望,却让沈从文有点难堪,没有热情的欢迎和叙旧,也没有对往事的回忆,只有看似客气,却暗藏疏远的举止神情!这让沈从文明白,他们不是一路人。但那时至少还没撕破脸,可时间来到1980年代之后,变故就出现了!沈从文为了纪念故友写的《记胡也频》、《记丁玲》这两篇文章,因为提到了自由恋爱,还有亲密场景,成了丁玲心中的一根刺。为了严正试听跟沈从文划清界限,诉说自己的一身正气,丁玲将那本《记丁玲》一页页翻看,一个个备注,用无数反驳说沈从文胡说八道,后还写下了混蛋两字。后骂了一句: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知道消息的沈从文没有反驳,虽然又在老友信中抱怨,依旧,默不作声地将这两篇炽热感情的文字,从自己的文集中去掉。曾经的青葱岁月或许让人怀念,但物是人非,情已远去,行路不同莫相问。

4、胡也频代表作

丁玲年轻时,除了胡也频和冯雪峰,还有一位男士也跟她过从甚密,关系非同寻常。但丁玲却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大骂他是“混 蛋”。自此两人形同陌路,恩断义绝。两人的关系,也成为世间扑朔迷 离的一段公案。他就是沈从文。他俩的这段缘分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1925年初,22岁的沈从文投稿给《京报》副刊,结识了年轻的编辑胡也频。胡也频不仅对沈从文的文笔大加赞赏,也十分喜欢他儒雅随和的性格和为人,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恋人丁玲。见面后,两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当得知,沈从文还是丁玲的湘西老乡,仅比丁玲年长2岁时,二人更感亲近,于是就以兄妹相称。当时,三人的经济来源有限,生活拮据。为了省钱,三人共同租住在一套公 寓里,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丁玲性格好强、急躁,不时会和胡也频闹别扭。这时,年龄蕞长性情温和的沈从文,就像兄长一样从中调停,帮助二人重归于好。三个文学青年一起写作,共同创办杂 志,无论成绩斐然还是创业受挫,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但后来,因各自的理想追求不同,让他们之间有了些隔阂,或许,也埋下了日后断交的隐患。丁玲和胡也频在上海一同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沈从文只想做一个自 由的写作者,没有加入。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被军警抓捕。当时的沈从文在青岛教书,他马上写信向胡适、蔡元培求助,并到南京,找曾任上海大学副校长的邵力子帮忙。邵力子立即写信给上海市长张群,请求斡旋。沈从文又陪丁玲到南京找中统的陈立夫帮忙,试图为胡也频开脱。但被告知,胡也频是军统抓的,中统不便插手。沈从文又帮忙找律师帮忙……力图把胡也频救出来。可惜功亏一篑,所做的这些都无济于事。胡也频牺牲时,丁玲刚刚生下一个儿子。为了照顾悲痛欲绝的丁玲,沈从文从朋友处借来路费,以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和孩子回到家乡。他因此误了返校的时间,丢了工作。几个月后,丁玲结识了左翼社会科学 联盟的盟员冯达,并与之热恋。后怀疑被告密,遂分手。1935年5月14日,坚持走左翼文学之路的丁玲,被特务绑 架,拘禁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沈从文马上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 立评论》上发表,而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出《丁玲女士失踪》等文章。但沈从文拒绝出面保释丁玲,理由是:不想参与政事,并在回乡探望病重的母亲时没有去看望丁玲的母亲。得知这两件事的丁玲,对沈从文颇多微词。后来,在宋 庆 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帮助下,丁玲成功脱险。脱险前,坊间曾传出丁玲遇害的消息。沈从文听到后既悲愤愧疚又沮丧伤心。为了纪念挚友丁玲,他很快完成了长达10万字的传记《记丁玲》。这篇长文在天津《国文周报》上连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丁玲的被解救,与此书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关系。脱险后的丁玲去了延安,跟沈从文渐行渐远。1950年代,一次笔会,两人见面,沈从文热情招呼,丁玲态度冷漠而敷衍。后来的特殊时期,沈从文无奈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两人虽联系不多,但也还是故交。1979年,年逾古稀的丁玲,收到日本汉学家中岛碧送给她的一本《记丁玲》。她随手翻看,读到描写她与胡也频情意绵绵的情节时竟怒火中烧,拍案而起。随即,她写文章指责沈从文,说沈以自己的趣味随意描写她的生活,都是谎言,是小说。其实,年轻时的丁玲,是很追求个性和情感解放的。她当时的一些举动,现在看来都有些惊世骇俗。而她指出的沈从文那些令她不快的描写,其实也并不过分。丁玲彼时已年过古稀,就因为老友当年直不隆冬地记录,便对其恨之入骨,进而与帮过她的老友决裂,也实在是耐人寻味#胡也频简介#

5、胡也频照片

丁玲的情感之路(一)1924年7月,丁玲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结识胡也频,那时胡是《京报》副刊编辑。胡也频十五岁辍学,在金银手饰铺做学徒,攒了一些钱后才外出求学。丁玲与瞿秋白有过一段特殊情意,为成全闺蜜王剑虹,她只好忍痛割爱,然而王剑虹的早死与瞿秋白的再婚,让丁玲陷入一种痛苦的灰暗情绪。丁玲只把胡也频当成是普通朋友,胡也频却不能自拔。丁玲回湖南过暑假,胡也频借了路费,千里迢迢追到湖南。胡也频突兀造访,令丁玲大吃一惊。两月相处下来,丁玲并未动心。暑假过后,丁玲母亲给他们路费,两人返回北京。胡也频的大胆之举,让朋友们都认为他俩是男女朋友。丁玲百口难辩,一赌气便与胡也频同居起来。两个人搬到西山碧云寺附近的村子里居住,每月靠丁玲母亲寄来的20元钱度日。简陋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只椅子,两个青年男女却保持一种很纯洁的关系。丁玲被动地接受着胡也频的爱,虽同居,但同他没有亲密的行为,她认为他们彼此没有权利相互约束,更不应当担负什么责任和义务,他们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自由人。他们穷得饭也吃不上时,就带上两块饼,在山里晒一天太阳。日子虽然困苦,但天性乐观的胡也频却依旧陷在爱情里,整日写诗。 出身、教育、生活经历的迥异,使得两人毫不相似。丁玲与胡也频相伴,解决的只是孤单,而不是寂寞。胡也频满足不了她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她内心始终有他无法涉足的空间。丁玲无力挣脱这种生活,内心苦闷无比,只能诉诸笔端。这段时间里,丁玲写出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书中她写出了大胆狂野的情欲,但她本人却是禁欲的。她并非不晓男女之事,只是与胡也频从精神到身体都有莫大隔阂。纵然她心有狂魔,那狂魔却难以被胡也频呼唤出来。丁玲的这种性观念,是五四时期许多新女性都有的不成熟的性观念,她们注重的是性与婚姻的统一,而非性与爱的统一。#胡也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