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唐】刘禹锡 ---解读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解字: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两相和:相互映衬。潭面:指湖面。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译文:洞庭湖清澈的湖水和明月交相辉映,微波不兴的湖面像未磨的镜面一样。远远望去,月光下的镜面就像一面银盘,君山则是其中一枚小巧的青螺。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风景的七言绝句。语言清脆简短,让人读出一种轻松、自然、美好的感觉,表达出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西山诗词##天天古诗词##诗词##阅读的温度##微头条日签#
2、刘禹锡的简介资料30个字写出《悯农》的诗人李绅是一个大贪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渐渐流传出这样一种论调,说写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李绅,在历史上是一个生活奢侈且残暴不仁的贪官,以此来制造一种强烈的反差,以博人关注。那么,在历史上,李绅真的是一个大贪官?关于李绅是大贪官这种说法,其实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到了当代,这种说法越来越盛,是因为一篇文章的出现。2007,《郴州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叫《悯农与李绅》的文章,文中指出唐代宰相李绅爱吃一道用鸡舌做成的菜肴,而鸡舌肉少,因此李绅家中每次做这道菜都要杀300多只鸡,而且每只鸡只取鸡舌,而鸡肉却弃之不要。可见生活之奢靡。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对此都感到有些愤怒,开始觉得写出这样一首悲天悯人诗词的李绅,不过是一道貌岸然的小人。而更为可笑的是,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没有人去考证,就已经广泛流传开来。2010年,一个叫谢志东的作者把这个小片段写进了他的文章里,并且发表在了《百家讲坛》上,随后谢志东这篇文章一炮而红,而李绅也被冠上了“大贪官”的帽子。可是此事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质疑,顺藤摸瓜之下,有记者联系到了《悯农与李绅》这篇文章的作者肖六芹,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李绅吃鸡舌”一事,居然是他从2004年的一篇小报纸上看到的,但是那篇文章没有写名字,根本不知道是出自谁之手。那么,“李绅吃鸡舌”是真有其事吗?南大中文系的一名教授否认了此事,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这么一说。那么历史上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李绅出生于官宦之家,不幸的是,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但是他从没放弃读书。直到34岁考中进士,才得以入仕。他的仕途虽然也有坎坷,但总体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上升。他与韩愈、刘禹锡等人曾经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刘禹锡到李绅家中做客,李绅设宴招待,期间李绅让府中舞女前来跳舞弹琴,刘禹锡见状,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赠李司空妓》。诗中说道:“舞女们梳着高高的发髻,宴会中一曲《杜韦娘》如同春风拂过般悦耳动听。李司空对这种现象已经心无波澜,可却使我这个江南来的刺史柔肠百结。“于是很多人因为这首诗,指责李绅生活奢靡。而“司空见惯“一词,也正是出自于此。然而我们从现实角度出发,李绅宴请刘禹锡这一年,李绅已经官至淮南节度使,职位已经不小了。府中养几个歌姬,实属平常,而当年李绅还曾把自己家中的一个舞女送给了刘禹锡。有趣的是,后来有史学家根据一些资料查证,认为刘禹锡诗中的“李司空”并非指刘禹锡,而是指同朝代的另一个官员李逢吉。但这首诗并不是人们指责李绅的缘由之一。更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吴湘案”。当时朝中文官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首,但是这两个人不和,因此文官各自站队,双方平时针锋相对,斗得你死我活,不巧的是,李绅和李德裕站的是李宗闵这一队。李绅当时是淮南节度使,任职期间他曾经审过一个案子,将县尉吴湘以贪赃和强娶颜氏女子为妻之罪处死。李绅两年后与世长逝,善终,还得了个谥号“文肃”。但是在他死后第二年,这个案卷重新被翻了出来。朝中有人认为李绅是故意处死吴湘,以报私仇。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绅因想讨好上司李德裕,想从吴湘手中得到颜氏女,把颜氏女送给李德裕,才把吴湘害死。负责重审这个案子的官员崔元藻是牛僧孺这一队的,他因痛恨李德裕,遂使计把这个案子被推翻,李德裕也因此事被流放,而李绅在死后就因“故意给他人罗织罪名”被清算,得了个子孙三代不得为官的惩罚。于是关于李绅的负面评价,就从唐朝后期便多了起来。然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于李绅的评价却多为正面。《新唐书李绅传》中有写:“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现在的人不解其意,读书一知半解,摘录前一句,以此说李绅为官残暴。其实这句话说的是李绅在河南当官时,当地恶霸多,李绅便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这些恶霸,因此声名远播,恶霸听到李绅的名字远远绕道走了。其实李绅人如其诗,一直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官。
3、刘禹锡简介资料10字左右刘禹锡:唐朝文学与政治的交融与展望前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文化和艺术成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文学与唐代政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为唐朝的繁荣和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中,我们将以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为例,探讨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交融,分析唐代文学在政治背景下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阐述。一、刘禹锡生平与文学成就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政治家。他曾任唐朝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刘禹锡的诗词以清新明丽、自然朴素见长,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也在于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他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声音,注重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是唐代文学与政治交融的代表之一。二、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交融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交融为明显的时期之一。唐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政治背景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初,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建立了大唐帝国,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这种政治稳定和繁荣的局面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唐代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风貌。唐代文学家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密切,往往担任着朝廷官员的职务。文学家的政治地位和角色使他们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影响着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另外,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交融,不仅表现在政治背景和文学家的政治地位上,更表现在文学和政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政治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文学也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引导着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三、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体现了唐代文学与政治交融的特点。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声音,注重文学与政治的联系,强调文学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追求。刘禹锡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声音,反对空洞无物的文学作品。他在《陋室铭》中写道:“萧条陋巷,生活不改其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对社会的真实反映,使文学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其次,刘禹锡认为文学与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政治追求。他曾经在《陋室铭》中写道:“吾虽为才短,却有忠诚之志”。这种对忠诚的强调,也反映了文学家对政治的追求。后,刘禹锡认为文学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陋室铭》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种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文学家应该具有的高尚品质和追求。四、唐代文学对未来的展望唐代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引导着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未来的文学发展需要更加密切地与社会联系,反映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声音,引导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代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成就,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未来的文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创作和发展,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后,唐代文学家强调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未来的文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文学与政治的联系,反映当下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引导着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五、结论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禹锡作为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代表,他的文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体现了唐代文学与政治交融的特点,对未来的文学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唐代文学的繁荣和辉煌,离不开当时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唐代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引导着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未来的文学发展需要更加密切地与社会联系,反映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声音,引导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参考文献:李敖,唐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郑振铎,唐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高明,唐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研究,2011年。马卫,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交融,文艺研究,2012年。
4、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简介资料悯农诗人李绅(书之趣谈692 中唐文学69)李绅(772一846),与白居易同年生同年逝。江苏无锡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进士,作过四年宰相。生平卷入牛李d争,为李德裕d的重要人物。他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朝廷"三俊"。封赵国公。唐武宗会昌六年(846)病逝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在诗歌方面,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之情写《悯农二首》,流传千古,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被誉为“悯农诗人";又因其诗短小精悍,时号为"短李"。请欣赏他的: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李绅做官之后,生活却十分豪奢,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对其嗤之以鼻。如,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身为扬州节度使的李绅邀刘赴家宴。刘禹锡看到李府设施豪华,歌妓成群,一妓色艺双绝。宴罢,刘写诗讽喻:“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成语“司空见贯"即出此诗。#刘禹锡的资料简介30字#
5、刘禹锡资料简介30字黄庭坚生平得意的一幅书法,文徵明称赞“雄伟绝伦”,现在成了日本的“国宝”!对近代史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一时期我们很多的珍宝文物被外国人抢去,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外国不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来自于我们。日本与我们一衣带水,文化、习俗受我们影响极深,放眼全世界,了解书法艺术的恐怕只有中日两国了。在东京细川护立氏永青文库,藏着一件书法,它被日本人奉为“国宝”,其作者就是“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此作名为《经伏波神祠诗卷》。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在日本备受推崇。黄庭坚,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涪翁,谥号文节,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他出身名门,自小在父亲教导下学习诗文书法,后又得到苏轼的指点,两人亦师亦友。在书法方面,黄庭坚、苏轼是两宋书坛颇具开创性的大师,虽说他“翰墨精神全魏汉,文章波澜似春秋”,但能突破古人法度,以“长枪大戟”之书风纵横一世,后来的文徵明也多学他的笔法。在书法拍卖史上,黄庭坚的《砥柱铭》至今保持着高记录。不过黄庭坚生平得意之作并不是它,而是前文提到的《经伏波神祠诗卷》。书法家范成大所说“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当代书法家叶恭绰更把它奉为“世传山谷法书第一,吾家宋代法书第一”。《经伏波神祠诗卷》写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此时黄庭坚已经57岁了。全卷共46行,166个字,单字大小足有9厘米。文徵明为此帖写跋文道:“右黄文节公书刘宾客《伏波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此作原文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此帖长横长竖、大撇大捺,笔画极为舒放,长笔四展,骨力遒劲;结字欹侧、不受约束,如苏轼所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出规入矩、瑰伟跌宕;《经伏波神祠诗卷》章法和谐,似密实疏,似龙腾虎跃。卷中转折处圆润饱满的“折钗股”与点画凝绝的“屋漏痕”比比皆是,自然灵趣。在此卷卷末,黄庭坚不无骄傲的说:“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如何元祐中黄鲁直书也?”即是说到了淮南,让老友们看看,自己现在的水平比起壮年时如何。此帖先后藏于龚敦颐、沈周、项元汴、成亲王、刘墉、叶恭绰等处,后流入日本。如今,我们将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进行了超高清复制,极度还原原作面貌,纤毫毕现、装帧精美,特向您推荐,希望对您的书法学习有所帮助!